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

2024-05-13

1.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福读书,可谓平生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幼稚有唐突,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
  
 纵浪大化,不忧不惧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当下即是生活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我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灵魂独立,不畏孤寂
  
 多少年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老老实实的、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几乎用不着任何解释。我是怎样实行这个座右铭的呢?无非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已,没有什么奇招。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我自认为已经参透了生死奥秘,渡过了生死大关,但今天竟然被上颚上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泡吓破了胆,使自己的真相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我虽然已经95岁,但自觉现在讨论走的问题,为 时尚 早。再过十年,庶几近之。
  
 我的人生信条:真实
  
 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时怎样,老年时有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
  
 愿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模样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

2. 《心安即是归处》作者: 季羡林

。。ISBN: 9787554615430
  
 。。内容简介 。。
  
 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本书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作者简介 。。
  
 季羡林:
  
 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留下“三辞桂冠”的佳话,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翻译家等,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通透、朴实、纯粹、平淡,却也不失任性。其子季承曾说“他是人生的失败者,是寂寞的文人”,但他的世界并不孤独,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
  
 
  
  
 。。精彩短评。。
  
 #
  
 读完了第一本季老的作品,不得不感叹季老一生致力于研究,笔耕不辍,老年仍然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活得潇洒自在真实,笔下的文字读起来轻松愉悦又能发人深思。
  
 #
  
 人到了耄耋之年,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想的会是什么呢? 从季老的这本书可窥一斑,而且,也感受到终身学习,终身输出的好处,没有退休一说,哪怕生命的最后一天,依然有热爱的事业可以忙碌! 看看周围只能通过广场舞或者打麻将、逛超市充实老年生活的阿姨叔叔们,还是羡慕季老这样的老年生活啊! 就是感觉如果按照年龄来编排,应该更方便读一些!
  
 #
  
 生命中经历的那些酸甜苦辣丰富了它的精彩程度。感恩那些遇到的印象深刻的可爱和温暖。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
  
 #
  
 难得清闲的午后,有幸听季老徐徐道来一席人生智慧之言。纵浪大化的一生里,何为终点?何为完成?怎样才能实现自己须臾一生的价值?我们要经历的悲苦总多于喜乐,分别总多于聚合,如若总是忧虑恐惧,那这短短一生痛苦的份量岂不是太重了?当下即是生活,不忧不惧,应尽便尽,无复多虑。这才是人生该有的通透豁达态度。勉之。季老的座右铭竟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果然所喜之人都有共通之处。
  
 #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収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 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要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已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险,长呼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引自 009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都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 。。

3. 季羡林先生《心安即是归处》名言选

央视《朗读者》多次动情朗颂,白岩松、贾平凹等人极力推荐的《心安即是归处》终于读完。阅读之时便十分感动,耄耋老人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是一本不可不看的教科书,也曾推荐给朋友阅读。为使更多朋友了解内容,也为自己心有归处,将书中名言择录发布。
                                          
 
  
  
 季羡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十大名言:
  
 1·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段路有每段路的风景,每段路有每段路的担当。一路上会有风和日丽,也会有雨雪风霜;会有艰难险阻,也会有一马平川。有人相伴也罢,一人独行也罢,人这一辈子,总有些事情需要你去面对,总有些无奈需要你去承受。无论怎样,都要守住自己的心。人生无常,心安即是归处。
  
  
 2·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对于所拥有的一切,都视之为理所当然,然后拼命向外寻找幸福。所以上天为了使我们看见幸福的能力,就经常会安排各种失去,籍由失去,让我们看见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可是,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当幸福在手时就该好好珍惜。
  
 3·人生贵在一个耐字。要承受得住:耐冷,世态炎凉,要随遇而安,坦然处之;耐苦,面对苦难,百折不挠,终有云开日出时;耐躁,心静如水,不为钱权利所累,笑看云卷云舒;耐烦,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人气我我不气;耐忙,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耐辱,受点诽谤也是福,免得骄傲。
  
 4·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生命是一种回声。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帮助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反之,越是吝啬,就越是一无所有。多点淡然,少点虚荣,活得真实才能自在。
  
 5·简单、放下、独立,不是消极,反而是积极又务实的人生态度。放空的心,那是最好的盛器。孰不知,得到的同时,必然要有失去。鱼和熊掌怎能兼得?其实,真正的快乐,就是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失去就放下。心越简单,所求越少;人越自立,人生就会越快乐。
  
 6·人生的每一场相遇,都是缘分,没有对错。静静地做好眼前的事,坚守当初的选择,坚信蓦然回首的美好。相信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相遇,相信漫漫长路终有力量的相伴。学会感恩,学会温良,学会原谅,学会释怀。
  
 7·人这一辈子,机遇难同,因缘各异,一帆风顺也好,跌宕起伏也罢,平淡普通,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些走过的,偶遇的,相逢的,别离的都是唯一。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要抱怨世态,不能放弃底线,不必嫉恨他人。不贪,欲念少;不嗔,心易平;不求,常知足。遇上了,请珍惜;别过了,道珍重。
  
 8·活着,要学会接纳,所以爱恨情仇,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别用感情来选择,莫拿标准去衡量,只有斑斓多姿,才能领略各异风景;要懂得宽容,外界与他人,没谁非要沿着你的轨迹,佛以悲胸阔,人因谅得友,聚散天定, 对错随心;要坦然淡忘,往昔心灵的负重,重叠为精神的枷锁,唯有放下,方不至于太累。
  
 9·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即使身处世俗逆境,内心也是平和的。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安宁与快乐。不失眠 ,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作人生中最坏的打算,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崩塌。
  
 10·人生再多的幸运、再多的不幸,都是曾经,都是过去,一如窗外的雨,淋过,湿过,走了,远了。曾经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经的悲伤,置于脑后,不恋,不恨。学会忘记,懂得放弃,人生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告诉自己说,一切皆如此,一切也都终将过去。

季羡林先生《心安即是归处》名言选

4. 《心安即是归处》,作者季羡林——新生

《心安即是归处》,一本书的名字,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原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模样。美丽的句子,美好的愿望,这是我所喜欢的观念。
  
 第一次读季羡林的文字,非常喜欢他的观念,虽然只是读了三篇文,却有被他征服。上一本书宗璞的书里有一句话说,如果你读一个人的文章,读了一遍后没有让人记住里边的东西,那么就不是好文章。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可是却与我的记忆力背道而驰,不过不影响我对她的喜欢。
  
 原来名家就是名家,他的给你的力量是直击心灵的。什么是人生呢,他坦然的说了,他的八十年的岁月里一直都没有弄明白,什么是人生。却将人生的意义向我们一一展示,不高不可攀,不低俗不堪,正正好,他说生命本没有名字,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活出自己生命的名字。他说已之昏昏,焉能使之昭昭,我想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吧。
  
 极力推荐,因为好久没有一本书可以直接打动我的灵魂,让我有努力读下去的愿望。希望读过后,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自己,对未来,加油吧。

5. 《心安即是归处》‖听季羡林老先生谈怎样做到心安?

漫漫人生路,喜忧参半,相聚和分离亦为常态,那么人活一世,图个什么呢?季羡林老先生说:心安就好!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往往是不由自主的,但是自己的命运还是可以掌握的,如何才能让自己心安的过一辈子呢?
  
 
                                          
 
                                          
 
  
  
 季羡林老先生在他著作的《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中,就说到了一句话:“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
  
 从老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愉快的生活即是心安的表现。想要心安,就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心安让老先生得到一句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吾复独多虑。
  
 
                                          
 
  
  
 而《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作为老先生的散文集,也是在大多数文章中体现出了这三个关系。
  
 接下来,我会解读相关文章,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老先生对于这三个关系的处理方式。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咪咪》这篇文章中,展现出的是老先生对于两只猫咪的喜爱,而猫咪也喜欢老先生,因此它们两个像忠诚的家犬一样,总是跟随在老先生身后“散步”。
  
 我可以看到,老先生对于自然界动物的真诚对待。
  
 在《从南极带来的植物》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老先生的老友兼小友唐老鸭(师曾)自南极归来,在北大为老先生举行90岁华诞庆祝会的那一天,带来了一株小草。
  
 这株小草的特殊之处不仅生长于南极,而且在一百年内只长一毫米,可见这株小草的“分量”之重,即使博学多识的老先生在面对此物时,都会显得渺小,才会让他惊诧的瞠目结舌。
  
 这是季老先生自知之明的体现,也是他表现出的对于大自然崇高的敬意。
  
 由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老先生对于自然界花草树木和动物的流露出真情实感,表现了老先生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敬重。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相处,实际利于身心又造福国家及社会。
  
 人们呼吸与天地之间,却也是匆匆一过客,怎能用自大、掠夺式的眼光来侵占大自然呢?真正了解明白自己是谁,将所拥有的一切视为一种恩赐,所做的一切视为报恩,那么与大自然和谐了,就是身心和谐了,心自然安!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类是群居物种,总是离不开这个复杂的社会。在社会中,我们时常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因此也会带来不同的人物关系,朋友、师长、家人、学生等等。
  
 这些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呢?
  
 在《奇石馆》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奇石的赞美之情,以及有缘认识了曼谷有石头情结的周镇荣先生,和在北京有石头情结的王朝闻先生。
  
 同爱奇石的缘分让他们彼此相识,而且季羡林老先生在赞叹奇石的同时,不惜赞美收藏奇石的人,而且愿自己的文章可以牵线搭桥,让奇石爱好者互相结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找寻喜欢的事物,进入喜欢的圈子,这是人际交往种最为舒适的方式之一。
  
 在《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先生的幽默之处,更重要的是老先生在面对异域他乡的主人热情的招待是,他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这既有他良好修养的体现,又有人际关系中豁达的一面。
  
 
                                          
 
  
  
  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  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我觉得这一点特指在为人处世时,遇到的感情矛盾。
  
 就如同本书中的《论说假话》这篇文章中说到:撒谎或者说谎和说假话,意义有点不同。撒谎有利于自己,多半有害与别人,说假话或者不说真话,则彼此两利。
  
 空口无凭,实例为正,有很多有了点知名度的人有时不能参加,或者是心中实在不想参加一些活动时,就会选择说假话来保住彼此的面子,这样做大大有利于安定团结。
  
 老先生还另举一例,《三国演义》中记载了个小故事——望梅止渴,故事编造者曹操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提升了士兵的势气,有利于整个军事行动,这算不算只是说了点假话呢?
  
 虽然老先生不敢妄自评判,可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计谋,对于士兵没有任何伤害,而且还拯救了他们的性命,实在是高招!
  
 
                                          
 
  
  
 好了,对于这三个关系的解读就到这里,本书中还有更多的文章等待着你去解读和学习。
  
 想要心安,就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拜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带你走进心的归宿。

《心安即是归处》‖听季羡林老先生谈怎样做到心安?

6. 归于平安——读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这个书名和近五十岁的我不求快乐,能平安就已知足的心境很是吻合。书里的两个章节让我想起心惊肉跳,意欲翻滚的2021年暑假的经历。
  
 
  
 ——我此时此刻迷迷糊糊,思维中理智的成分已经所余无几,剩下的是一些接近病态的本能的东西。一个很大的“死”字突然出现在眼前,在我头顶上飞舞盘旋。
  
       这是书中“死的浮想”篇章中的一段话。和2021年我的暑假期间我妈住院手术出危险,人濒临死亡前的本能求生的情景一样。关于死的话题我妈从未和我探讨过,我无从知晓我妈的死亡观,我妈如何死我是决定不了的,是我妈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可是我的死后事还是可以选择的。死后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是年近五十的我经常寻找的答案。一日在完成学习强国学习任务时听到了庄子关于死的解答。“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月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我死后不办葬礼,归于大海。器官如能用,就捐献给需要的人。这些是这次妈妈的死里逃生的启发和思考。是我和女儿会经常分享的死亡观,死的后事都安顿好了,不给孩子和自己添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轻松质朴的死正如轻松质朴的活。
  
 
  
 ——你们可能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使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机遇”的问题。这种“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儿,哲学上的术语是“偶然性”,老百姓嘴里就叫作“缘分”或“命运”。这种情况,谁能否认,又谁能解释呢?没有办法只好称之为缘分或命运。
  
       这是书中“缘分与命运”的篇章的一个段落。他讲的是夫妻缘,缘分很多种。2021年我的暑假期间,我去医院照顾我妈十二天,九天晚上没睡觉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经历,我带着要喝的治我崩漏的中药去陪护我妈,崩漏十八天,直到我妈出院我的血才停。我和我妈待了二十年来最长的一段时间,没想到我们的相聚竟然在医院里。我亲生父亲在我十一岁的时候胃癌去世,我妈在我十六岁时再婚,她第二任丈夫的女儿和我妈经常为分财产的事情打得鸡飞狗跳,我不知道如何和同与我妈经常打架的她丈夫的女儿相处,最重要的是我不想参与她们关于财产的所有事情,所以三四年没回家。后来回家看我妈也没在她家过夜过,交往仅限于电话关心我妈的身体,我总是劝我妈不要去争财产,和我继父过的开心就行,就算挣到财产分给我,我也不会去拿的,因为他们家人能把我剁了,他们看钱比命重要。我妈从来不听我的话,加上我三姨怂恿我妈管我继父要钱要财产的事,我不喜欢和她们来往,争抢不是我的人生观。基于此,加之这次我妈生病,我突然认识到我们的母女缘分好像从我妈改嫁后就淡了。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妈妈心里是没有位置的,我高估了我自己的重要性,如今我不再痛苦于母女的感情层面,因为我们之间已没有感情,只剩下我做女儿的责任,我做我能做的,心安足矣。缘分是有时限的,缘分不知不觉的来,不知不觉的走,珍惜有缘时在一起的时光吧!来日并不方长!
  
 
  
       心安即是归处。比心安更多的福气是平安。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的一生,不是烦恼愁苦就是生病,今天感冒,明天腿痛抽筋,都在生病。所以平安最难,永远保持平安前进是最困难的,真能保持平安,才能保持长久。平安指心境平静安定。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曾经渴望不断追求外物带来的快乐的我,如今能平安度过每一日恐怕都是我后半生的奢求了。
  
      女儿生病犹如我生病万感交集,夜不成寐。妈妈生病期间发生的诸多种种,内心的煎熬如热锅上的蚂蚁,和人间地狱没什么区别。孩子在外读书期间,我每天无所事事感到孤独寂寞无聊空虚。在妈妈住院女儿生病期间所受的,让我深知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人有人间的清闲,就是神仙的境界,这一天当中不生病也没有痛苦,就是福。
  
 
  
      其实这些我都没资格祈求,只安然度过命定的时光足矣,苦来受苦,福来受福,没有苦与福之分,也便是平安的归处。

7. 《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
  
 因为世事无常
  
 心安即是归处
  
 愿你历经沧桑
  
 永葆天真模样
  
      季羡林老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他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归处。
  
 
  
        这是一本季老百年生命智慧的书籍,从谈人生的意义到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所谈的皆是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都能跟先生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那些悲伤、绝望、痛苦的经历,只要熬过去了便是云淡风轻。
  
       书摘太多,选取一部分来发:
  
       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夭不同,但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回想喜庆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进的勇气。回忆倒霉的事情,能使人引以为鉴,不致再蹈覆辙。
  
  
   季老的座右铭: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心安即是归处》

8. 季羡林先生《心安即是归处》肆——行于天地,再遇自己(一)

本章内容主要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对自己早年国外的求学经历以及老年时的一些生活经历的回忆,其中也饱含了很多的道理。
  
 1.季先生讲的很普通的一件事,他和老朋友在延吉吃的一顿饭。席间,厨师摆出了一道食材为大鳞鱼的菜,神奇的是,这条大鳞鱼是活蹦乱跳的。他在吃这条鱼的时候,心里胆战心惊的。在主人家的盛情邀请下,季先生抖着手,挑战了这条鱼,这次真的是让他鼓足了勇气的尝试,吃下了奇怪的生鱼片。随之而来的则是他自己的关于与大鱼的一次对话的梦幻之旅……鱼说:“人是由鱼变来的,鱼的本领比人还大,而且比人更懂得乐天知命,顺顺从从,从无非分之想。人很损,不仅勾心斗角,还变着花样吃鱼……”这次的吃鱼之事,让季先生陷入了沉思,只能在心里为鱼潜心默祷。
  
 2.第二件事也展现了季先生的勇气。他在高龄之际去挑战了长白山的天池,很是勇气可嘉。天池的景色很壮观,长白山也是很陡峭,在上山的路上,也是惊险重重,但是都难不倒上山之人。在天池上,季先生仿佛遇到了天池水怪,他站在池边,脑袋里却在想入非非,可能是震慑于如镜的天池吧。
  
 3.季先生还讲了他去台北讲学的一次经历,其中褒扬了台北的女义工们,他因为自己的有眼不识泰山,在文中像姑娘们道了歉,赞扬了女义工们的无私奉献,毫不利己的行为,不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些谜一样的行为,感动了季先生,也值得季先生向所有人讲述。
  
 4.季先生重返了离开三十五年的哥根廷,他在重返哥根廷的火车上还觉得不可思议,他以为自己是在梦境中,可以看出,哥根廷这个地方对季先生影响至深。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季先生是一个极为至情之人。这里有许多对他影响颇深的人,他的如母亲一般的女房东,他的老师西克教授,他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及夫人……这些他昼思夜想的人。他用杜甫的一首诗来表达他与这些人见面的心情:
  
 人生不想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以此来感谢他在第二故乡对他影响至深之人。他悲痛于老师不幸的经历,也尊敬毕生勤奋的老教授,也感动于与老教授做下的“过一两年再见的承诺。”
  
 季先生的再遇自己,只看见了他对过往美好的回忆,却不见遗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