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什么意思

2024-05-17

1. “封禅”是什么意思

封禅可分开理解,封:代表祭天  禅:代表祭地
古代帝王在王朝鼎盛时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去封禅。
封禅的目的:向天报告自己的丰功伟业,祈求上天保佑子民,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意思是向子民诸国证明自己才是天之骄子。古人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这个意思。
封禅的地点:泰山脚下,有专门的祭坛。应该是现在的天外村。
现在有了关于封禅的节目:,位于泰山天烛峰景区。表演内容就是帝王封禅的情景。——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扣住的主题就是历史上伟大皇帝与泰山的关系——封禅。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唐高宗、武则天到宋真宗,还有康熙等等。围绕中华文明史上的几个高潮展开了情节,颇有看点。其场景选择与设计很有匠心,把整个山谷纳入怀中,山势、谷风、青松、明月、繁星,正中依山形一个巨大的活动阶梯,用巨幕投影营造了历史和现实交错的幻境。我们那晚坐在主席台上,头顶黄罗伞盖,面朝山谷中的大阶梯,山谷中清风徐来,其情其景其境,难忘矣。

“封禅”是什么意思

2. 封禅什么意思 封禅的意思是什么

1、封禅,汉语词语,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出自《管子·封禅篇》。
 
 2、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又称封祀、封峦、封岳。秦汉时特重此礼。
 
 3、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3. 封禅是什么意思

  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是齐、鲁的分界,于是就把齐、鲁祭泰山的望祭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之礼,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已佚。据《史记·封禅书》所载管仲论封禅的话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记得的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后举行封禅典礼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来体现,要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是战国时齐人所纂辑,所以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人们对封禅的看法。


  封禅
  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县,与鲁儒生讨论封禅典礼。儒生博士议论纷纷,提不出具体的仪礼程式。秦始皇只得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到泰山行封礼,到梁父行禅礼。汉初,经济凋敝,汉文帝刘恒十三年(前167)虽曾讨论过巡狩、封禅的仪典,但没有条件去做这类夸饰的事。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富庶景象。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命儒者赵绾、王臧等"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因窦太后的极力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才行封禅。封于泰山,禅于泰山东北的肃然山,并改元元封。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五次。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张纯等秦请汉光武帝刘秀封禅,他以自己无德,不许。但两年后,他却又相信"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禅的制度,随即东巡,燎祭天于泰山,禅祭地于梁阴,并改元为中元元年(公元56)。

封禅是什么意思

4. 封禅是什么意思?

封禅的意思:古代帝王到泰 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拼音:[ fēng shàn ]
引证解释:《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八年》:“时有请封 会稽 禅 国山 者,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
笔画:

近义词:
一、祭天 [ jì tiān ]
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各少数民族也多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
原注:祭天,是纳西族隆重的仪式。时间是正月和七月,正月叫大祭天,七月叫小祭天。
二、祭地 [ jì dì ]
天子祭祀地神。
《红楼梦》第九二回:“或是祭地,或是义庄,再置些坟屋。

5. 「封禅」的意义是什么?

C)
拜祭天地,祈求国泰民安。封禅是宣扬帝王「受命于天」的一种祭祀仪式,只有功德卓着的盛世之君才有资格封禅。据传先秦时代已有70多位君王到泰山封禅;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到泰山封禅;汉武帝7次封禅,还立下《无字碑》;唐高宗和武则天也到泰山封禅,而武则天更是首位封禅的皇后;李隆基写的《纪泰山铭》,现仍在山顶;清代只乾隆一朝,已11次到泰山封禅。假如有重大政务或灾难,皇帝也会派大臣到泰山祭祀。

「封禅」的意义是什么?

6. 什么是封禅

  封禅
  读音:fēng shàn
  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编辑本段]封禅缘起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7. 封禅是什么意思?


封禅是什么意思?

8. 封禅是什么意思?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