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干了崔莺莺谁写的?

2024-05-15

1. 张生干了崔莺莺谁写的?

张生干了崔莺莺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写的。张生与崔莺莺是西厢记鸳鸯传的人物《鸳鸯传》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是元代王实甫。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

王实甫人物详情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张生干了崔莺莺谁写的?

2.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3. 张生与崔莺莺的结局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中,男主角就叫张生,没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丛书》第二十九卷,称“唐有张君瑞遇崔氏女于蒲,崔小名莺莺。”而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张生一上场就自报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张生的名字是被逐渐补充、完整起来的。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最终并没有娶莺莺为妻,而是把莺莺说成是“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理由,遗弃了崔莺莺。张生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尽管作者在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贬抑张生的意思,但这样的结局却让渴望爱情自由的读者感到不满意,所以西厢故事在流传中渐渐起了变化,变成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说,西厢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张生和鸾莺就是这个美好故事中的美好人物。

张生与崔莺莺的结局

4.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它出自《西厢记》
元·王实甫作。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5.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它出自《西厢记》 元·王实甫作。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6. 张生崔莺莺的爱情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

崔莺莺的春愁,是最初他们的爱情会发生的关键。
如果说张生失之好色轻佻的话,那么,崔莺莺也不是无辜的。她一出场,就是个年已19的大龄女青年了(在古代,女子19岁未婚已经算大龄了),兼且美貌过人,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而且,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美貌与优势。客观因素,决定了崔莺莺一颗早已蠢蠢欲动的春心,与外在生活的萧瑟无法匹配。
这种状况下,感情的气温土壤里很容易滋生一种叫做爱情的萌芽。
崔莺莺在出场时唱道:“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厅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隐然奠定了她思春的基调。故事发生在暮春,也因为这是一个适宜思春的季节,春困,微薰,慵懒,不比乍暖还寒时节,还有冷风让人清醒。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说起黛玉在看完《西厢记》后,刚好听到《牡丹亭》的戏词,“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林黛玉想到西厢记的戏词之时,“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红楼梦》里黛玉为何如此心有所感,以至于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她读出了另一时代和她一样的女子的困境:她们渴望爱情,渴望好男人,想得要死,整个人就像一颗等着受精的卵子。可她们只能被动地等待属于自己的命运,一点力气都使不上。
而崔莺莺拈起花作娇态,事实上就是向这个普遍的世界抛一个媚眼,她的姿态是没有指向性的,只是等待着有人来认领。
巧的是,她的这一个媚眼刚好投掷到了张生身上,另一个随时对艳遇有所期待的年轻男子。张生像迦叶一样,准确地解开了崔莺莺的拈花一笑。在张生眼中,崔莺莺是“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须知,这并不是张生一厢情愿的幻觉,崔莺莺的确知道有人在看她,故意放出千娇百媚的姿态。生怕引起的注意不够,她还特意对红娘说了两句话,感慨一下“满阶苔衬落花红”。这一番抒情未必是对着红娘说的,只怕是说给旁边的小帅哥听的。她还生怕信息传达得不够明朗,临行前,特意对这个陌生男子回眸一笑。
并不能说崔莺莺此时就已经看中了张生。她的这种乔装作态是下意识的,并无特定对象。她年轻,知道自己美丽,一颗寂寞芳心无所皈依,便自觉不自觉地随时发散自己的魅力,想寻找到发生情感的机会。张生把这种少女的媚眼解读为对他的垂青,虽然并不准确,不过结论是一样的,都是有机可乘。他的眼里看到的崔莺莺,“眼角儿也留情,脚踪儿也慢慢俄延,将心事传”。

7. 张生对崔莺莺是真爱么?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共有三个版本:一是唐朝的《莺莺传》,二是元朝的《西厢记》,三是这个故事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朝大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经历。
我们先来说《莺莺传》,说的是一个叫做张生的书生,有一次来到蒲州普救寺寄住,恰好当时有个崔家寡妇带着女儿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
这一年,著名将军浑碱在蒲地去世,他的士兵趁着办丧事期间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因此不可避免会受到乱兵的抢劫。
恰好张生与蒲地一位将军是好友,便请来了一些军队保护崔家母女,因此崔家才没遭到兵灾。后来崔母便大摆酒席款待张生,并引荐女儿崔莺莺与张生相见,张生见崔莺莺长的貌美如花,不由对她一见钟情。

后来张生便多次托崔莺莺的丫环红娘代为引见,而红娘却反问张生既然喜欢崔莺莺,为何不借着对崔家的这份恩情而光明正大提亲呢?
张生却认为媒妁之言要数月之久,到时自己早就相思而亡。其实从张生的这个态度来看,就已经注定他们这段感情只能是露水之缘。
后来在红娘的牵引下,两人私下往来两个月,并多次在西厢房一起睡觉,但这期间张生始终未提媒妁之事,而崔莺莺也没有提要张生娶她之事,毕竟张生是要到京城赶考之人,而长安的一切崔莺莺不能给予,崔莺莺也深知这些,不挽留不为难,也不会开口提婚嫁之事。
等到张生离开的前夜,张生也只是在崔莺莺面前愁叹,但不说任何誓言,崔莺莺这才慢慢地说道:“这段感情是我主动献身,我自不会怨恨。如果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惠。你不娶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谓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
言毕, 崔莺莺弹了一曲《霓裳羽衣曲》,多年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后来,张生来到长安,还时常给崔莺莺寄来胭脂水粉,崔莺莺也回复书信。
此后两年,张生始终没能考中科举,他和崔莺莺的联系也就渐渐悄无声息,再后来张生索性留在长安,并娶了一个长安女子,继续科举之路,而崔莺莺也嫁了别人。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爱情一样,明知道不会有结果,但还是在一起,最终却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谈不上谁抛弃谁,只能说有缘无份,双方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至于在《西厢记》中,前面的情节基本都差不多,只不过添加了崔母强烈反对的情节,再就是后来张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张生高中状元后回来迎娶了崔莺莺,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所谓的始乱终弃。

最后,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故事。
这是在公元799年,刚满20岁的元稹因考中科举被朝堂派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当时正值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便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崔氏母女。
等到乱军平定后,元稹就崔家少女崔莺莺相爱。虽然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便在第二年再赴京应试。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
公元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去没有多大帮助。此时,韦夏卿又表示很欣赏元稹的才华,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元稹经过权衡得失,最后选择抛弃莺莺,而娶了韦丛。毕竟,对于元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向上爬的机会。不过,虽然元稹和苇丛是标准的政治联姻,但两人婚后感情却非常好,在苇丛去世后,元稹还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来悼念亡妻。
对于初恋情人崔莺莺,或许是受良心的谴责,又或许是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从这层意义上说,现实版的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张生对崔莺莺是真爱么?

8. 张生抛弃崔莺莺后,有没有后悔过?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迷路不得出,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半年后返乡,子孙已七世。后重入天台山寻访二女,踪迹杳然。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为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曾专门以此为题写过一首诗。
  芙蓉脂肉绿云鬓, 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 不知何事忆人间?
  这首诗大意是:刘晨、阮肇二人娶了肌肤红润、美如荷花、头发黑绿蓬松如云霞的仙女为妻,居住在青碧山林丛中的彩画楼台上。漫山遍野盛开着桃花,生长着长生不老的仙药。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仙境中,是什么事还使他们怀念人间呢?
  
   
  这首诗前三句极力描摹了仙女之美丽、仙境之美好。诗人将虚无缥缈的仙境写得如此的真实、迷人,好象一幅工笔画,历历可见。首句写仙女之美丽,肌肤红润如荷花,头发深绿如云彩。次句写居处之美好,山中的楼台是彩画的,楼外的山林是碧青的。第三句写漫山遍野的桃花、长生不老的灵药。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在这样美好的地方,有美丽的妻子,过着美好的生活,并且还可以长生不老,但是,刘晨、阮肇还是回来了,为什么呢?这是诗人的疑问,更是读者的疑问。有了上面的三句,反跌下文,使人觉得“忆人间”简直不可理喻。既然诗人没有明说,我们只能结合诗人的经历来探讨、猜测。
  
  元稹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几段荒唐的情史。他曾根据自己的经历,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世根据它的内容,编写成很多小说和戏曲,王实甫的《西厢记》就以《会真记》为母本。而其中的男主人公张君瑞就是元稹的化身(参看本百家号作品《此时人在他的 *** 行为中,留下了千古名篇,竟为后人反复引用》)。元稹千方百计将崔莺莺追求到手,却在考取功名之后,另攀高枝,无情地抛弃了崔莺莺。
  也许,是因为美好的初恋都是难以忘怀的,也许,元稹后来的几段婚姻都没能持久。所以,后来元稹总是时时想起他与崔莺莺的恋情,崔莺莺美好的形象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甚至在崔莺莺嫁为他 *** 之后,他还妄图以崔表兄的身份求见。奈何崔已对他彻底失望,坚决不见,并写诗劝告他“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若干年之后,元稹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对崔莺莺仍怀念不已,开始后悔当初自己抛弃了现在想来神仙一般的情人。于是,他借刘晨、阮肇遇仙女的典故,写下这首《刘阮妻》。诗中“不知何事忆人间”一句,就表达了他对当年轻易放弃了这段感情的后悔之情。但是,一切都没用了,失去的不会重来,人总要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付出代价的,元稹后来的婚姻生活是不是印证了这一点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