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破缺的生物

2024-05-15

1. 对称性破缺的生物

对称性破缺与生物起源二次迭代Mandelbrot 集与分子填充为组织的迭代比较。他们源于不同的非线性过程,诸多分形结构都具有M 集的类似特征。这个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依赖这样的非线性使得结构具有自相似性。生物源于宇宙对称性破缺,分子系统丰富多彩的结构也通过对称破缺而发展。  二次迭代Mandelbrot 集与分子填充为组织的迭代比较  那么从宇宙物质产生到产生生命要经历那些不对称的过程呢?宇宙形成过程就是对称性破缺,最初的宇宙为对称真空态(作为奇点的量子真空以指数方式膨胀,即暴涨),宇宙的对称性逐步丧失。随着宇宙的膨胀和降温,原真空态发生一系列相变:10-44s 时,引力作用分化出来,夸克和轻子可相互转变。  四种作用力由于宇宙真空对称破缺而分化分化,在高能状态四种作用力又能统一为超力。  10*(-36)s 时强相互作用同电,弱作用分离,开始出现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10*(-10)s 后,弱作用与电磁作用分离。要产生物质构成的世界,就必须正反物质不对称;否则就会湮灭。最初宇宙正反物质几乎一样多,不对称度仅为A=3×10*(-8)。宇宙演化产生不对称机制,使得重子数不对称;这就要求CP的对称破缺,打破了重子数的守恒,从而形成现在物质占主要的世界。物质在四种作用力下分层次演化。通过复杂的核合成过程形成早期的原子核,再形成原子和分子。前面提到电弱作用力间对称破缺的Higgs 机制,在最低能量下不为0 的真空极化从而导致电弱对称破缺。电弱作用力通过“弱荷流”(W)和“弱中性流”(Z )区分的(弱荷看成电荷,中间玻色子看成电磁波的光子)。任何两个基本粒子间的这些流的强度取决于粒子间的距离和它们的电荷。电子档靠近原子核时,受到中性弱力引起电子轨道的扰动,使它选择手性。如图(i)轨道是非手性的,但是由于Z0 扰动导致出现手性旋转,图中(b)代表自发对称破缺(Autocatalytic symmetry-breaking)源于随机的手性分岔,弱扰动破坏稳定性从而形成具有手性的(iii)。这样的对称破缺会被放大到聚合系统中,在分子D 和L 构型的竞争中,哪个具有负反馈系统那个就会占主导。奥克兰大学的Chris C. King 在宇宙生物学论文中提到在Murchison 陨石(1969 年落于澳大利亚)上非生物氨基酸往往倾向于左手构型。这说明,在生物产生以前这种不对称机制就可能已经存在。 宇称不守恒弱相互作用对应于产生手性分子有两种假说。一种是以带电电流宇称不守恒(Charged Current-Parity Non conservation:CC-PNC)为基础的假说,认为由于CC-PNC,β衰变产生径向极化电子,进入物质内部产生圆偏振光辐射,导致底物分子立体选择合成或分解,从而产生手性分子。另一种以弱中性流宇称不守恒(Neutral Current-Parity Non conservation:NC-PNC)为基础的假说,认为NC-PNC 造成对映体之间微小的能差叫宇称破缺能差(Parity Violating Energy Difference, PVED),PVED 进一步在对映体分子的物理性质及反应速率上形成差别,经过放大可以产生均一的手性。Vester-Ulbricht机理一个基本粒子(电子或正电子)静止时是球对称的,因此是非手征性的。但一个自旋粒子沿着自旋轴的任一方向移动时,它就成为手征性的。β-电子为左手螺旋电子,β+电子为右手螺旋电子。Goldharber 在1957 年发现,从某一辐射核ß 衰变中产生的电子是径向偏振的,由此电子产生的韧致辐射产生圆偏振光。1959年Vester 和Ulbricht首先将β衰变的不对称性和生物分子的不对称性联系起来,提出Vester-Ulbricht机制。不对称性可从基本粒子水平转移到分子水平,ß 衰变所表现的手性与自然界生物分子的手性间有因果关系。ß 衰变中产生的偏振电子,对外消旋分子或前手性分子产生非对称性影响,最后由不对称合成或分解产生手性分子。β衰变→纵向偏振电子→园偏振电子→不对称光化学作用→手性的。Vester-Ulbricht机理的相关实验1968 年,Garay 将1.33e7Bq 的SrCl2,分别加入到L 与D 型酪氨酸的碱性溶液中,在室温放置18 个月后,发现D-酪氨酸分解比L 型显著,并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偏振光的ß 射线作用,是D-酪氨酸进行了立体有择性分解。1975 年Bonner 用120keV 的线性加速器,来产生天然的自然反平行(AP)“左手性”电子,也可产生非天然的自旋平行(P)“右手性”电子,进行辐解D-和L-亮氨酸的实验。在53%-76%样品分解后,AP 电子产生0.60%-1.42%过量的L-亮氨酸,P 电子可产生0.74%-1.14%过量的D-氨基酸。1976年Darge 等将标记32P 的磷酸盐加入到消旋的D、L-色氨酸水溶液中,在-25℃下放置12 周后测定紫外光谱,发现色氨酸的分解率为33%,必旋光度为+(0.7±0.4)e-3 度。由此可见L-色氨酸比D-色氨酸优先分解,造成了大约19%的D-色氨酸的浓集。这一结果与Garay的结果矛盾。但Bonner重复Garay和Darge的实验,Hodge重复Bonner的实验,都没得到立体选择的结果,使得这一假说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王文清认为γ射线无手性选择分解;β电子对氨基酸的不对称分解只有在低温、初始阶段远离平衡态,即在开放体系才能得到,如无放大机制,达到热力学平衡差别消失。王文清根据王建英、罗辽复理论研究,以量子力学的理论方法,从β电子与手性分子的电磁作用出发,探讨了β电子和正电子在不对称分子上的非弹性碰撞,证明了对于对映异构体D-和L-氨基酸分子,碰撞截面的相对差值。差值F与旋光强度和和偶极强度的比值成比例,数值上为10-6量级,通过运算得到,当L型分子旋光强度大于零时,极化电子优先分解D型分子,反之当旋光强度小于零时,极化电子优先分解L型分子。1993 年王文清、罗辽复在意大利国际生命起源会议上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构型和旋光兴并不是同一概念,ß 粒子是对氨基酸的旋光性(左旋Rn0)有选择,而不是对构型(D,L)有选择。β电子和手性分子左右不对称碰撞,导致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不对称为10*(-6)量级,并且对于每一确定的化学反应都有确定的符号。速率常数的不对称性将在反应扩散方程中加入不对称的外力项,在反应扩散方程的解-L和D型分子的浓度中,这种不对称效应被明显放大。根据丁达夫、徐京华分析,如果不对称外力为η量级,则解的不对称性可达η1/3的量级。因此,在β电子照射下,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可使D和L型氨基酸分子的相对浓度差别达到10*(-2)~10*(-3)。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化学反应与多聚链的形成有关,当链长为10*(2)~10*(3)个分子时,L和D型分子链的浓度差别将达到0(1)的量级。这就有可能解释为什么很多生物大分子都具有确定的手性。 1991 年Salam 提出:Salam认为电磁力不是唯一引起化学反应力,电弱Z0也在化学效应中期作用。由于Z0相互作用,电子与电子耦合成库柏对,借助量子力学协同效应,由于玻色凝聚,在某一临界低温Tc 下引起二级相变,包括D 型氨基酸向L性相变。一般来说,Tc 是个低温值,地球作为L-氨基酸形成之地太热了。所以他设想,在低温、原始宇宙空间早在地球形成前氨基酸的手性选择就已进行(这和陨石发现吻合)。S.F.Mason G.E.Trantar 对若干个L 型和D 型氨基酸的能量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考虑了不对称的Z力,预料中的对映体之间的能量分裂出现了。在所有情形下,生物学上占优势的L-氨基酸和D-核糖都具有较低的能量。计算结果如下:(L-D)Ala:-3.0×10-19ev;(L-D)Val:-6.2×10-19ev;(L-D)Ser:-2.3×10-19ev;(L-D)Asp:-4.8×10-19ev;(L-D)核糖:+1.8×10-19ev可见,对映体分子间的能量差数量级为10-19ev。300K 时,L型比D 性氨基酸数量多1/107。1994 年4 月王文清、盛湘蓉与杨宏顺、陈兆甲科研组合作,利用搽粉绝热连续加热量法在77.35K 到300K 区间,以0.5K/min升温速率(或降温速率)测定D-缬氨酸和L-缬氨酸的比热容与T 图,发现D-缬氨酸在270±1K 有明显λ相变,而L-缬氨酸则无。经多次热循环及以L-缬氨酸作参比样品,D-缬氨酸在同一温度均重复出现比热容尖峰。D-缬氨酸单晶X 衍射晶格数据显示,在临界温度Tc 前后,无明显晶格变化。试探排除了水汽、结晶水及晶格变化对比热容的贡献,王文清等人认为比热容异常是由于电子耦合成库柏对及协同效应的S电子比热容贡献,并认为D-缬氨酸的相变可能是D 型向L 型转变的二级相变。同样,对于D-丙氨酸单晶分子,在低温200K 到300K 出现了磁相变,这与比热容测出的λ相变温度一致,人们认为,该温度也许就是D-丙氨酸向L-型转变的二级相变。Salam 假说:1.亚原子水平上表现出的Z 力结合电磁相互作用,在凝聚态氨基酸单晶D 和L 型分子中被首次检测到,这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2.D-丙氨酸和D-缬氨酸均在实验中发现了比热容的λ相变,这将有助于证明Salam 假说中提到的D 型氨基酸向L-型转变的二级相变。 首先Garay等人的实验都不能严密地证明V-U机理,Bonner 的实验中,当电子能量为60eV 时,选择分解消失。而且,对上述实验的一些重复也往往既得不到肯定也得不到否定的结果。按照王文清提出的构型和旋光兴并不是同一概念,ß 粒子是对氨基酸的旋光性有选择,而不是对构型(D,L)有选择。因此不能解释生命分子构型的手性单一性。而在Salam 假说中10-19ev如此微小的概率差异,能否成为生命选择单一手性机制的原因?就算二级相变存在,从氨基酸混消旋体转变成某种手性单一的氨基酸分子的过程,需要越过一个大的活化能势垒。如果这个相变发生,将导致化学键断裂。显然,这两种学说及相关实验只证明了手性分子极其微小的对称差异,这不是生命手性分子起源的根本。陨石分子的发现和这些实验说明在生命产生之前,手性分子在数量上微小的差异就已经存在;但这样的差异必定要通过一个放大机制给予放大,才能形成现在生物分子的单一手性。

对称性破缺的生物

2. 请简单解释“对称性破缺”?

一般是叫“对称破缺”。从广义的方面说,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某一种性质破坏了一个整体对称性。
比如有个函数f(x)=x^4+ax^2,这是个偶函数,关于原点对称。但是当我们要研究其最低点附近的情况时,
当a>0时,由于最小值在x=0处,偶函数对称性保持。
当a<0时,最小值不在x=0处,当我们在两个最小值附近作微扰展开时,f的偶函数对称性就被破坏了。

那将上面那个例子扩展下类比于常说的真空对称破缺,f(x)看作真空能量期望值,物理真空则被认为是该期望值的最低点,而粒子则认为是在真空附近的微扰激发。于是由于真空态本身的性质,粒子的产生就破坏了本身具有的某种对称性。

3. 对称性破缺的举例

下面列举几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事例: 实验已经证明,强作用下宇称守恒。这是与微观粒子的镜象对称性相联系的守恒定律。1956年前后,在对最轻的奇异粒子衰变过程的研究中遇到了“t ~ q 疑难”。实验中发现的t 和q 粒子,它们质量相等,电荷相同,寿命也一样。但它们衰变的产物却不相同: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3个p 介子的总角动量为零,宇称为负。而2个p 介子的总角动量如为零,则宇称只能是正。因此,从质量、寿命和电荷来看, q 和t 似乎是同一种粒子。但从衰变行为来看,如果宇称是守恒量,则q 和t 就不可能是同一种粒子。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提出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的设想,吴健雄的钴60原子核b 蜕变实验验证了这个设想。1957年,吴健雄在10-2 K下做原子核b 衰变实验,用核磁共振技术使核自旋按确定方向排列,观察b 衰变后的电子数分布,发现无镜像对称性 —— 证明了弱作用的宇称不守恒性。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奖。 1900年法国学者贝纳尔 (H.Benard)发现:从下面均匀加热水平容器中薄层液体时,若上下温差超过一临界值, 液体中突现类似蜂房的六边形网格, 液体的传热方式由热传导过渡到了对流,每个六角形中心的液体向上流动,边界处液体向下流动。这是对流与抑止因素(黏性和热扩散)竞争的结果。 大多数动物在外观上都具有左右对称性,但体内的器官就不那么对称了。如果深入到分子层次,就会发现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更深刻的左右不对称性。1844年德国化学家E.E.Mitscherlich发现,酒石酸钠铵和葡萄酸钠铵的结晶具有相同的晶形,一样的化学性质,但溶液的旋光性不同。前者使偏振面右旋,后者无旋光性。1847年法国Louis Pasteur发现了葡萄酸钠铵中有互为镜象对称的两种旋光异构物,其结构如图所示。对此现象解释的信念是:光活性有与生命过程相联系的起源。现代生物化学指出:有机化合物的旋光异构现象与有机分子中碳原子四个键的空间构形有关。用L(livo)和D(dextro)分别表示左、右型旋光异构体,(+)、(-)代表该物质的溶液的旋光方向,(-)表示左旋,(+)代表右旋。碳四面体的左右两种构型、甘油醛中四个基团L、D两种构型以及丙氨酸的旋光异构体简要图示如左图,它明显地反映出了其结构的左右不对称性。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生物大分子,它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其中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其分子是右氨基酸组成的长链。每种氨基酸都应有L、D两种旋光异构体。但实验证明组成生物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都是L型的,D型氨基酸只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和其它细菌产物中。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酸(DNA)两种。右下图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通常是右旋的。这正是生物大分子的手性特征。生物体内化合物的这种左右不对称性正是生命力的体现。维持这种左右不平衡状态的是生物体内的酶,生物一旦死亡,酶便失去活力,造成左右不平衡的生物化学反应也就停止了。由此可见,生命与分子的不对称性息息相关。问题是地球上生命发源之初,左右对称性的破缺是怎样开始的?即分子手性的起源是什么?生物的起源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待人们去研究的谜。总之,时空、不同种类的粒子、不同种类的相互作用、整个复杂纷纭的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都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产物。对称性破缺的机制是什么?实在现象中的对称性破缺与基本物理规律的对称性是否相容?不同层次的非对称性间如何关联?这些都是现代物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 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对称性破缺的举例

4. 对称破缺的概念

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对称破缺”。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对称比较低还是比较高?通常情况下,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对称比较高,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对称比较低。什么叫“对称破缺”?举个例子,有一个自旋,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就有一个向上、向下的对称。如果自旋是确定地向上或者向下,就没有这个对称。对称元素的减少就叫做对称的“破缺”。正方形的图,图中的点表示可以通过对称的操作连起来,这个点跟这个点通过在这个线上反演等价,这个点和这个点通过在这个线上反演等价。一看是正方形的,有8个对称元素。如果我们设想,沿一个方向伸长一点,变成长方形以后,只有两个对称操作,一个相对于这根线的反演,一个相对于这根线的反演,从8个对称元素变成了4个对称元素,这就叫对称破缺。 

在液体和气体的相变中,液体和气体的密度差,就是序参量。到了临界点以上液体和气体就不能分了。铁磁体有一个自发磁化,或者向上,或者向下,这时上下是不对称的。温度高于居里点以后就没有自发磁化,上下的对称就恢复了。还要考虑连续的对称。如果自旋可以在平面上转,具有平面上的旋转对称;如果指定一个特定的方向,就是连续对称的破缺。

5. 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最简单的对称性自发破缺

将一根火柴棍直立在桌上,这时火柴棍与重力,桌面构成的体系具有以火柴棍为轴的旋转对称性。火柴棍如果圆头朝下,那肯定是立不稳的,总会倒下,指向某个特定的方向,破坏先前的旋转对称性。这一过程中,对称性从有到无,自发地消失,因此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最简单的对称性自发破缺

6. 对称破缺的定义与天然存在的实效

“对称破缺”是量子场论的重要概念,对探索宇宙的本原有重要意义。它包含“自发对称破缺”和“动力学对称破缺”两种情形。并天然实效的存在图列;根据已知理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之后,夸克、电子等粒子和同样数量质量但电荷相反的反粒子构成了物质。粒子和反粒子一旦碰撞,将在释放能量后“同归于尽”。因此,如果两者始终并存,宇宙中的物质最终将消失殆尽,甚至人类自身都将不会存在。但是,现在的宇宙中只有粒子“幸存”,没有发现反粒子。科学家发现,除电荷相反外,粒子和反粒子还存在其他微小差异,这种性质差异被称为“对称破缺”,这也就是反粒子幸存率为什么不如粒子的关键原因。

7. 对称性破缺的简介

李政道认为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上;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李政道说:“这些‘不可观测量’中,有一些只是由于我们目前测量能力的限制。当我们的实验技术得到改进时,我们的观测范围自然要扩大。因而,完全有可能到某种时候,我们能够探测到某个假设的‘不可观测量’,而这正是对称破坏的根源。这和“对称性破缺则是由‘宏观’走向‘微观’而展现事物差异性的方式”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假如没有对称性破缺,这个世界将会失去活力,也将是单调、黯淡的,也不会有生物。自然界同样也存在着诸多对性破缺的例子。比如:弱作用力下的宇称不守恒、粒子与反粒子的不对称、手性分子的对称性破缺等等。

对称性破缺的简介

8. 对称,破缺

2019年9月30日星期天
   北京,晴转阴
  
 前阵子看书,忘记是哪本书上了,总之是一本小说,看到了这么一个词,对称破缺。
   完全不懂。
   百度了一下,有点高深,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词汇。大致的意思就是,具有高对称性的系统,总会出现一些不对称因素,使得系统的对称性降低的现象,就是破缺了。
   进一步,物理学里说,事物拥有对称性存在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对称性的破缺。好比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了,就是水的对称被破缺后的一种形态。
  
 有点拗口,也有点烧脑,不去细琢磨了。
  
 为啥想起这个了,昨天看了部电影《热力学定律》,西班牙的片子。看名字是一部物理学题材的片子,其实呢,是一部将人比作物理粒子,将两性之间的关系,比作物理“力”的片子,很有意思。
  
 只是觉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减,和这个所谓的对称破缺,有点关系。稳定的系统,都会朝着不稳定的,混乱的方向发展,直至无法再混乱为止,消亡,也就是所谓的热寂了。
   影片中说,不论是整个国家系统也好,还是男女之间也好,都会遵循这样的现象。但如果要使得国家稳定,男女之间感情稳定,就一定要有其他的能量注入。
  
 从国家层面来说,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中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去约束,去调节;当制度规则失效时,就要不断去变革,去适应,去使之稳定。
   从男女层面来说,突然想起我之前写过眼镜哥,他的方式就是一种能量注入。男女之间相处,时间久了,长了,也会间歇的出现,短暂性的热寂。为了避免这短暂的热寂出现,或者存在过长时间,眼镜哥呢,就定出了“帮助”对方实现“第一次事件”的规则。
  
 有意思,不是说眼镜哥的方式有意思(当然也是有意思的),而是说,物理学和社会学之间,原来可以这么去理解,去相通的。
  
 于是我想,再深入一层,个人的思想呢?
   针对一个问题,如果我去想解决办法,让思维在我的脑海里面碰撞,得出一个办法。那这个办法是属于对称状态下的想法,还是破缺状态下的想法,或者说是“热寂”状态下的想法?那有没有办法,让我的这个想法,不在“热寂”状态下?
  
 当然是有的,去咨询其他人!也就是教科书上说的,针对一个问题,去咨询他人之前,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人的意见,只是帮你优化你自己的。
   貌似有时候我有点懒,没有自己想法之前,就去咨询别人了。不该!
  
 扯回来吧,再扯下去,日记就不是日记,而是通俗的物理科普了。
  
 松松是我原来在菊花厂的一个兄弟,给我发了条微信,问我有没有时间聊聊。
   我回了个电话给他。
  
 松松问,他现在想出来了,理由也是一样,不想外派。但出来干啥呢?问我。
   我说,怎么想起来问我?
   他说,你出来这么长时间了,通信圈外的世界见的比我多,给点意见。
  
 我问他,你有自己的想法么?
   他说,大方面,就是想换个圈子。但在自己创业,还是继续打工上,没有想清楚。你创过业,你有体会,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我想了想,告诉他:
   选择创业,还是选择打工,看似一个选择题,实际是一个分析题。首先要分析下自己是个帅才,还是个将才。
  
 他问,那你觉得我是将才还是帅才。
   我说,这个需要你自己去分析,如果从外人的角度来看,之前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说实话,我觉得你更适合打工,创业是需要勇气,更需要的是天赋,我没有在你身上看出这种天赋(帅才),当然我也没有。但说不好将来,因为时间会让人改变的,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会在适当的时间(时机)发生变化的。
  
 松松说,我明白了。
  
 事后,我又后悔了,我不该这么“好为人师”,也许我的这段话,也对他产生了影响,让他的生命轨迹延后破缺了?
   佛真聪明,不言不语。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让生命自然而然的流露。
  
 不过话说回来,先说如果不去创业,还是上班的话,外面的收入水平和菊花厂比较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就像我,当时出来,去找工作的话,我就很难去界定自己的收入标准。总觉得差的太多。
   于是迷茫了,难道业界就是这么个水平,还是我自己定位太高,又或是菊花厂就是收入高出外面这么多?
  
 我咨询了锋哥。我想,锋哥是猎聘的高管,在人力薪酬行情方面,他说的应该不会出入太大。
   我把我的情况和他说后,锋哥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他对我说,
   其实不仅仅别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价值定位,都是盲目的。一个人最难的,就是准确的定位自己,而往往很多时候,是高估自己的。怎么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呢?用市场来判断最好。
  
 他建议我,把自己简历完善好,到北京找目标行业中10家以上的公司去面试,这十几家公司给我开出的收入的平均值,大概就是我的真实身价。
   我说他,老油条一个,不和我说具体,让我自己去验证。
   不过他说的倒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借助外力来均衡自己可能的高估。
  
 一个人,不能老是自己瞎想,要走出去,去碰撞,哪怕是去碰壁,才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才不会高估自己。
   一旦高估了自己,是很危险的事情。
  
 早间时候,有些报道,说哪哪着火了,大家救火,其中不乏一些学生也参加了,还对这些参加的学生进行表扬,说见义勇为。
   我是不赞成这样的说教的。
  
 小的时候,记得我们也被教育,向赖宁学习,向某某学习。可是忘记的是,我们只是被教育了思想,却没有被教育本领。再加上我们本身也都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场景,不知道火场的可怕。于是我们就高估了自己,于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形,就觉得yes Ican,然后就是Just Do it了。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初生牛犊打得过虎,而是没经历过被虎吃掉的厄运。
  
 你想一想,一个没有被训练过救火,被训练过逃生的学生,要学习某某去救火,在实际救火过程中,这些学生的战斗力基本为零,是被忽略的,然后又不懂逃生方法,大喊大叫,给专业的救火队伍增加多少负担?
   殊不知火灾中死去的人,大部分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烟灰堵塞气管窒息而死,还大喊大叫?
   多么危险,值得去宣传么?
  
 对于民众来说,我们更多的是要教育求生的本领,救火这种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消防员叔叔来做。
  
 弯拐大了,再说回创业。创业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的是天赋。而天赋是什么呢?
   但说白了,还是生意的头脑。
  
 上次股东会,我们争论了一个问题,就在目前的情势下,主营业务开展不是很顺利,我们是否要开辟项目业务,在主营业务之外,找寻短暂的,高现金流的业务。
   既然是争论,就一定有2个以上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们还是要聚焦,不能分散。在资金,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要把产品做扎实了。虽然我们现在是亏损的,但不代表我们没有价值。如果只是为了活下去,那么凭借我们队伍的研发实力,给外面的公司做开发代工,肯定是可以活下去的,但那失去了公司存在的意义。
  
 另一个观点是,我们现在的情况,主要是行业问题导致的。按照之前的分析,如果对手都转行了,我们还在这个行业,那为什么还是现在这个惨淡的情况?那就是自己的产品不行,不被市场接受。如果不是,那就是市场销售不行,这么好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产品和销售都是好样的,那就是行业问题了。
  
 具体争论过程就不细说了,但我想的是,无论是找高现金流项目,还是换转方向也好,在运营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比较缓慢而且危险的。并且,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依靠自己,无论是市场和研发,要做事情,总是需要人来做的。于是我想的是借力的问题。
  
 借力?说的挺好听的,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往往没有把握好尺度,或者偏偏走向了另一个词,骗。
  
 三个词的定义很不同,买,借,骗。
   骗,是个贬义词,换个说法,就是忽悠。然而即使是忽悠,也是需要成本的,人,时间的投入都是成本。
   借,等会再说。先说买,大公司的运作,可能就是并购,当年大佬思科不就是全球购么,现在的阿里系,QQ系也在走这条路。但对小公司来说,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恐怕难以实现。
  
 那么借力呢?不论你借什么力,首先要有一个问题问自己,人家为什么要把力借给给你。中国人有句话,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借了你,你不还的话,那就不是借了。
  
 或者说,借也是一种购买,凭什么借给你?是因为你购买了他的时间,他的付出。
   想一想,我们上班,其实不也是一种出卖时间的方式么?我们得到工资,就是认为我们的时间值这个钱的。
   那借了别人的力,你还的东西值不值这个“力”呢?
  
 借力,借势。在社会这个舞台上,我们施展各种才能,去表演,去获得掌声。然而,有的人演的很好,而且一直好,有的人呢,可能一次,我们为他叫好,后面就不会了。
   所以前者是高手,而后者呢,是不入流的徒子徒孙。
  
 看过《大话西游》后,我很喜欢里面的紫霞仙子。当然也喜欢朱茵。因为是朱茵将紫霞演绎的那么美丽。
   可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想通过演紫霞获得成功,然而却没有。为什么呢?
   因为朱茵,演的是紫霞。而其他人呢,演的却是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