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2024-05-13

1. 为什么说《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的价值和意义:
1、保存了大量古书,引据材料皆直取全文,一字不易,全篇或全书抄录,所以,元代以前的书籍多赖以保存。
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不但收录保存了很多古代科技类书籍,还打破传统儒家观念的束缚,大量辑录宋、元两代的小说,戏文和杂剧作品。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说《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2.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吗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吗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着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明朝永乐年间编纂而成,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保存了14世纪以前我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等百科文献。《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其中目录就有60卷,分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世界之最”,在规模上远超之前的所有书籍,即便是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编纂的大规模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还不及《永乐大典》的一半。在编写体例上《永乐大典》属于类书。类书,就是将一类或多类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比如按照类、韵、字等重新进行编排,从而方便读者检索和查阅,类似于西方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由着名的学者解缙和姚广孝共同编纂。分为整本和副本两部分。在一次大火中正本被毁坏,但起火原因不详。在明清之际的战火中大部分副本也被毁坏。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已经残缺的《永乐大典》也被洗劫一空,现在剩下的800多册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永乐大典被誉为最大的百科全书,为何会消失不见?

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不为人知的尘封往事。欢迎进入大古的历史奇妙屋。
《永乐大典》自编成后,就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至今,600多年过去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永乐大典》也不过只有800余卷,400册左右。
这个数字还不到原书的4%,那其余的96%是怎么遗失的呢?



由于《永乐大典》藏于深宫禁地,明朝历代史书上很少见到关于它的记载,《永乐大典》的下落也就成了一个谜案。
但是,在零星的史籍介绍中,大概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过程。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落成,永乐帝迁都至此。
这时,《永乐大典》的原稿仍藏于南京文渊阁,并在明代中期毁于一场宫中火灾。而正本则被永乐帝带到北京,藏在宫中的文昭阁。



弘治帝时,《永乐大典》曾被查阅。嘉靖三十六年时,宫中大火,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永乐大典》也险遭厄运。
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登基以来,他一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
在这次大火中,嘉靖急命左右登文楼,抢运《大典》,一夜中下谕三四次,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当时,嘉靖帝即有意“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嘉靖十一年秋,副本抄写工作开始,持续六年,隆庆元年才完成。这样,《永乐大典》就有了正、副两部。但明朝灭亡以后,《大典》正本却神秘消失了。
清朝康熙年间,为编著《四库全书》,朝廷下大力寻找《永乐大典》,终于发现了踪迹,但此时已经遗失了1000多册。
道光之后,《永乐大典》被视为无用之物,一些官员便趁机偷窃,被清朝官员盗走的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大量流到民间。



光绪二十六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翰林院也沦为战场,兵火肆虐。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国内只余60多册。
近代战争中,为躲避战火,这60多册《永乐大典》被多次转移。
曾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的一部分于1965年转运中国台湾,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没有运到美国的部分《永乐大典》则在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藏有《大典》残本的个人纷纷捐献,加上苏联国立图书馆归还的52册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还的3册,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已达221册,是世界各收藏地中数量最多的。
直至今天,正本的《永乐大典》依然没有下落,但人们还是怀着最好的希望,期望《永乐大典》正本没有焚于火中,而是深藏在某个秘密的地方,等待着后人前去发现。

永乐大典被誉为最大的百科全书,为何会消失不见?

4. 《永乐大典》为什么会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编于明朝永乐年间,起初在 洪武 年间就已经有计划要编一部旷世著作,但由于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家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去编如此著作,更何况洪武时期朝廷还在改革和涉及洪武的几个大案,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编撰于是就搁置了起来。朱棣当了皇帝后。由于它是靖难中夺得了皇位,为了证明自己更适合继承皇位和秉承太祖遗志;所以他要通过文治武功来表明自己对皇位的正统性,于是开始了北征大漠和编修典籍。如此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编典籍将所有的文人士子笼络到自己的身边,从而不对他的皇位构不成危挟。那么话说到这里,这一部《永乐大典》内容丰富到怎么样的程度呢。在永乐元年朱棣动起了修书的念头决心要编一部集 经史子集 、戏曲工艺、医卜星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奇闻异见等等于大成的文章典籍。于是乎下诏命 解缙 担任编纂,经一年的时间解缙收集编写成一部名为《 文献 大成》的书呈朱棣御览。朱棣看了后甚是不满认为只是儒家一家之言,并不符合他的要求。于是重新命精通各家的姚广孝 来担任监修,于是这个编纂队伍一时间人数增加了达三千人之多。在永乐五年终于定稿,后来朱棣亲阅之后大为满意赐名为《永乐大典》。这本书先后共花了五年编修完成。保存了14世纪以前的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与其他百科文献等等;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著作。《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我国明朝永乐年间修的这一部著作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 百科全书 ”。此书就有22877卷,在加上目录60卷,装订为成11095册,共计约三亿七千万字。摘录古代的文学典籍就有七,八千种之多;丰富成度比前期的《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和后期清代所编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等还要多。这一部大典改革了以前的单纯分类的弊端,吸收了以韵检字的优点之处,采用了”以韵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撰方式。在查阅上更加的方便。并且它的装饰大气颇具皇家的威仪与气派。而且每一册约50页左右,分别是二卷一册,三卷一册与一卷一册。纸张也是颇为精美采用树皮纸这纸雪白且厚实,还有书香可以说是十分讲究,看上去还很美观。但是如此著作总是命途多舛。此书修成后藏于南京文渊阁后迁到紫禁城。嘉靖三十六年正本差点毁于大火,明世宗也是很喜欢这本书话说让人常带在身边便于查阅。鉴于正本差点毁于大火,于是世宗便下诏抄写副本,从嘉靖四十一年开始到隆庆元年才完成传世至今。正本后来也变得下落不明相传藏于永陵;也传毁于明末的战火。后直到清光绪二十年清点时只剩下800册,原因也由于清政府对此书的管理不严一些官员偷窃成风,然后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战争等等中均有遗失和毁坏导致现在的散落各地。

5.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谁编篡的?

 《永乐大典》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大英百科全书》说它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那么《永乐大典》到底有多大呢?
  《永乐大典》收录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它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有《史记》这样的史家经典,也有《月王药诊》这样的医学名著,全书共计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九倍,将它们摞在一起,高度能达到惊人的一千米,比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哈利法塔还要高出两百多米。那么是谁编篡了这部旷世奇书呢?
  明成祖朱棣赶走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登上皇位后,他非常害怕别人质疑他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以及拉拢文人志士,他决定编篡一部震烁古今的大百科全书。这项工程前后动用了三千多人,历时六年才编篡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完成之后,《永乐大典》作为皇帝的御用书籍被珍藏在深宫之中。那么这样一本奇书它的命运又如何呢?
  到了清朝,《永乐大典》失去了原来皇家典籍的地位,在清朝衰败之后的一两百年时间里,《永乐大典》经历了战乱和岁月的磨难,时至今日,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分散在世界各地,总共只剩下四百多册,还不足全书的百分之四。珍藏在国家图书馆中这些珍贵孤本仍然在向世人诉说着几百年前那位永乐皇帝的盛世梦想。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谁编篡的?

6. 堪称世界级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到底经历了多大的浩劫?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社会,突出的表现是秦代就成了大一统国家,这个大一统不仅仅是现实层面,还包括了思想层面,就是全社会只有一种主流思想。
思想不是说禁就禁,又不是禁烟,贴个标语就可以,这才有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举动。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形象
由于这阉割的是华夏“诸子百家”时期那种蓬勃向上,独立思考的发展方向,因此“焚书”就与反智主义一直联系在了一起。
但就事论事说,好多焚书、禁书的事,还是读书人发起的。
      中国最早的文学审查:孔子删《诗经》
众所周知,《诗经》是先秦的诗歌总集,是孔子编定的。传说,孔子就对原有的诗歌作出了删订。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
按太史公的说法,先秦流传下来的诗歌,总数多达3000多篇,而孔子最后编定的却只有305篇,90%的诗歌都删没了。听起来似乎是先秦经史界的一大惨案。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自己也隐隐约约说过,他编的《诗经》,一大特点是“思无邪”,也就是说现存版《诗经》都是思想纯正、具有教化意义的正统诗歌。
有的人据此考证出来,孔子删去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言辞过于露骨、放浪的诗篇,比如当时郑、卫一带诗风以淫靡著称,孔子就弃而不录。
那些想看小黄文的同志,别一看见这个就肾上腺激素飙升。
古人都是有文化的,就算在诗歌里抒发一点爱情理想,也都是规规矩矩的,你以为咱们的老祖先都是岛国爱情动作片编剧?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现在据出土的《清华简》、海昏侯墓屏风等证实,确实有一些先秦诗歌,孔子版《诗经》没有收录、或者没有收录完全。
但是,也有学者说,这些都只是一些零星碎片,根本不能作为孔子删诗的凭证,几千年来学者们一直争来争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不过毕竟这事不是空穴来风,或许孔子没有删去90%的诗歌,但多多少少弃用一些确实不太雅观的诗,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来北宋就有了文字狱
文学审查的极致,便是“文字狱”。提到文字狱,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清朝,实际上这种先河,是自北宋而开。
苏辙出使辽国的时候,辽国皇帝帐前馆伴王师儒抓紧机会询问苏辙茯苓应该怎么食用,应当是看过他写的《服茯苓赋》的缘故,王师儒的意思无非是看你写得吃这玩意儿对身体好,我也想没事吃点。

苏辙虽然觉得自己有这么多粉丝很开心,但回来就跟皇帝讲,幸好这是我写的一些养生的东西,如果涉及军事机密,传到辽国怎么办?他向皇帝建议“禁书”。
这个建议不开还好,一旦开启就成了党争的攻击手段。
一群当官的读书人,为了打击政敌,衍生了不少“禁书”。什么新党、旧党、洛党、蜀党,谁上台了,不干别的,先逮着对方的文集说事。
不管你写的是好是坏,只要是你写的就是禁书。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乌台诗案,此案主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顶级神咖苏东坡。

                                                       影视剧中的苏轼形象
苏东坡因为对新法口出不满,被政敌们揪住不放,从他的诗集里找出许多黑材料,并从中解读出骂皇帝、骂新法的意思。
从此之后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各种集,都被官方列为禁书,享受了跟小黄文一样的待遇。
宋朝的文化名人,栽在这上面的也为数不少。
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范祖禹、范缜…特别是司马光家,更是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傻叉事。
南宋奸相秦桧当政时,由于怕人背地里骂他,撺掇宋高宗对历史书实行封禁政策,秦桧也是满肚子墨水,特别能掐准文人的心理。

                                               影视剧中的秦桧和宋高宗形象
所以,他一发动这个政策,马上在文坛、史坛引发地震。
司马光的曾孙司马汲,主动站出来说,当年我祖爷爷写过一本《涑水纪闻》,这里面可能涉及不少先朝的丑闻,请朝廷下令把这本书查禁吧。
秦桧自然乐得封禁,你自己说让封的,这不怪我吧。
据史料记载,秦桧当权时总共发动过三次大禁毁政策,一度对南宋史书造成毁灭性影响。

                                                       影视剧中的秦桧形象
文人有点小脾气,气不忿唠叨几句,甚至指桑骂槐骂骂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怕就怕有的人别有用心,强行把政治和文化挂钩,让书成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永乐大典》的浩劫: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然而,就算排除了别有用心的人的影响,书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有时也会因为其价值太高,而引起世人竞相追逐、抢夺,甚至破坏。
比如旷世奇书《永乐大典》被读书人偷取的悲惨遭遇,就生动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影视剧中的朱棣形象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在位期间,以举国之力编撰的一套规模宏大的类书。
这套书意味着什么呢?明朝把之前两千多年出现的典籍,进行了统一的汇总、编纂、排列、辑录。大典汇总了8000余种典籍资料,全书共有22877卷,单是索引目录就达60卷,总字数达3.7亿。
是世界上时间最早、内容最全、体例最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华文明精华的承载者。
由于这部书规模过于巨大,加之编纂初衷是服务皇帝,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有一套正本,其余绝无副册。
后来到了嘉靖皇帝时代,为防意外,才重新抄了一套副册。

但不知是何原因,《永乐大典》的正本到明末清初时已经全部散失,康熙时史官打开明朝的资料秘阁,发现嘉靖抄本根本就不全。
此后清朝一直对《永乐大典》的副本看管极严,不许任何人带出宫中。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典》惨遭洗劫,本来多达11095册的一套书,经此洗劫,只剩4000多册。有些看守的官员,甚至恬不知耻地以10两一册的价格,把我们的国宝卖给外国人。
看守书籍的官员,都是翰林院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对待书籍居然如此不顾廉耻、不要良心。
那些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的,都该拉去点了天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这剩余的4000册大部分毁于战火,一小部分被侵略者抢走。

                                                              清末故宫影像
1901年英国使馆归还中国330余册,但当时中国正值变乱,这点残存的《大典》又被觊觎国宝的看守者监守自盗。
1912年民国成立后从前清接收文化遗产,《大典》只剩64册。
后经多方搜集,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图书馆只保存着161册副本,而据统计,全世界现存《大典》残本,总数只有400余册。
可悲可叹,这么一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旷世奇书,就这样绝大部分散失了。

有的时候,一件事物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几百年的浮浮沉沉,用“书映国运”形容可以说是十分贴切。

《四库全书》毁掉了8亿字的古书
说到《永乐大典》,必须得提《四库全书》。
这套书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又是一套空前绝后的大书。这部书共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是《永乐大典》的3倍。

                                                      影视剧中的乾隆形象
有别于《永乐大典》的类书体裁,《四库全书》是丛书。
两者什么区别呢?
类书是按内容分类,也就是说明朝人编《大典》,把古籍原有的体例打散,编史的时候,就把某部书的历史部分拆出来编进来。
而丛书,则是把古籍原书适当编辑一下,全文纳入到新的丛书中。
乾隆皇帝就是因为《永乐大典》不利于人们认识书籍的原貌,因此命令按丛书的体例编成了《四库全书》。
这个办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满清统治者一直实行文字狱,对敏感问题十分忌讳。凡是骂北方游牧民族的、坚持汉人正统的,都不能在正式刊行的书籍里出现。

然而众所周知,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等时代胡人力量非常大,汉人对他们的批评不绝于史,光是南北朝涉及胡人的史书就有11部近千万字。
什么胡虏、妖氛、丧乱等等,随便挑出来一个字眼,都能把玻璃心的满族皇帝们气得脑血栓发作。
怎么办?
在乾隆的授意下,《四库全书》的总编纪大烟袋纪晓岚,明确了一个总原则,只要不利于我大清,就一个字,改!实在改不了,就是另外一个字,删!

                                                       影视剧中的纪晓岚形象
于是乎,《四库全书》的编修过程,成了中国古书的一场灾难,大量传承到清朝的稀世古籍,要么被改得驴头不对马嘴,要么付之一炬,到地下和原作者相会了。
所以有人说,清朝编成了一套《四库全书》,可是也毁了与之相等的数万卷古书。
纵观历史,书的命运真可谓浮沉不一,令人揪心。
现在社会稳定、文化昌明,加上书籍电子化后保存传播更加方便,按理说读书学习应该不用担心资料来源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书多了,人们却不愿看了。

无论是买来从不看的装X党,还是只看工具书的资料党,又或是丧失了深度阅读能力的段子党,在他们眼中,书早已失去原有功能作用,而是退化成装点文化的饰品。
从这个角度讲,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焚书,毁灭了书籍的价值。
我们痛心于有形的焚书毁书的同时,也更应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无形焚书的一员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

7. 永乐大典记载了什么,为什么是第一部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作为第一部百科全书,它里面记载了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朝期间的很多古籍,就像现在的百科全书一样,里面收录了很多古籍中的片段,甚至是整本书的收录。整本书大约是三亿七千多万字。 

第一,《永乐大典》是我国非常有名的古代大型图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百科全书就是一种专门记载各种各样知识的工具书,而《永乐大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它被称为是世界上的第一大百科全书,它是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让人写的,里面收录了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朝初年期间很多古籍上的摘录,起码有8000多种古籍的资料被收录进去。

第二,《永乐大典》的经历。
《永乐大典》一书是由3000多人共同合作而完成的,整本书一共有两万两千七百三十岁卷,高达三亿七千多万字,是在永乐六年的时候修成的,而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也是“永乐”,所以他亲自给这本书命名《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成功迁都北京,这本书也被带到了北京,收藏在皇宫里。本来有打算写一个复本的,但是因为工程太浩大了,所以这本书只有写本。后来嘉靖年间,因为一场大火,差点失去了这本书,于是当朝君王就让人临摹了一个正本,一个副本,但是后来这本书还是流失了,现在这本书可能分别流落到了世界不同的地方。

第三,《永乐大典》的踪迹。
《永乐大典》的遗失与清朝有的很大的关系,它在战火中被洗劫,被烧毁,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者一直在寻找它的踪迹,收集它的残卷,但也只有200多册是在中国图书馆,而这还只是它的4%左右。

永乐大典记载了什么,为什么是第一部百科全书?

8. 永乐大典记载了什么,为什么是第一部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作为第一部百科全书,它里面记载了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朝期间的很多古籍,就像现在的百科全书一样,里面收录了很多古籍中的片段,甚至是整本书的收录。整本书大约是三亿七千多万字。第一,《永乐大典》是我国非常有名的古代大型图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百科全书就是一种专门记载各种各样知识的工具书,而《永乐大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它被称为是世界上的第一大百科全书,它是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让人写的,里面收录了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朝初年期间很多古籍上的摘录,起码有8000多种古籍的资料被收录进去。第二,《永乐大典》的经历。《永乐大典》一书是由3000多人共同合作而完成的,整本书一共有两万两千七百三十岁卷,高达三亿七千多万字,是在永乐六年的时候修成的,而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也是“永乐”,所以他亲自给这本书命名《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成功迁都北京,这本书也被带到了北京,收藏在皇宫里。本来有打算写一个复本的,但是因为工程太浩大了,所以这本书只有写本。后来嘉靖年间,因为一场大火,差点失去了这本书,于是当朝君王就让人临摹了一个正本,一个副本,但是后来这本书还是流失了,现在这本书可能分别流落到了世界不同的地方。第三,《永乐大典》的踪迹。《永乐大典》的遗失与清朝有的很大的关系,它在战火中被洗劫,被烧毁,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者一直在寻找它的踪迹,收集它的残卷,但也只有200多册是在中国图书馆,而这还只是它的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