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合一

2024-05-14

1. 身心合一

      我们经常说要身心合一,那到底什么是身心合一呢?所谓的身心合一就是身心一致的状态,即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处于一个完全和谐合拍、共鸣共振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蕴藏的内心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为人生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快乐。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很想与意识沟通,它不断地发出讯息,只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亦不知道如何做而已。
  
  
       通常我们在一个舒适平静没有干扰的环境中做深呼吸,进入冥想的时候,整个人放松和平静下来,其实是在和潜意识沟通,潜意识虽然在我们的脑里,但是它是经由我们身体的情绪感觉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的。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躯体里的情绪感觉所在之处或心脏的位置,这便是潜意识的位置。
  
       与潜意识沟通,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放松身体,让身体处于最放松最舒适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你才能很好的感受到内在本我的存在。
  
  
       然后充分去感谢它,尊重它,理解它;告诉它,你知道它的感受,(跟内在的本我建立亲和力),你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得到它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可以吗?
  
       如果你使用的效果不理想,那就是还没有真正放松身体,请再次重复做深呼吸,直至将身体调整到最舒适最放松的状态,再进行下面的步骤。
  
       汲取潜意识的能力和资源并激发它使它运转,我们首先肯定正在寻求的事物就该被拥有并且有能力控制它们,因为潜意识只根据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来发挥作用。其次,在传达给潜意识期间,必须以这项工作已经被完成的整全意象来传达。因而,虽然你必须要感觉和想象你已经获得成功,但重要的是,你得更进一步,认为你自己已经成功地完成某项选中的任务或者实际上已经从事某个你渴望的职务。
  
  
       在上述与潜意识沟通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所求事物的意象的构建,即在脑海中描绘想象图景;二是信念,对自己、对潜意识的坚定不移信念。
  
  
       因此,相信就是力量,它能充分的运用和调动潜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自身的创造力!

身心合一

2. 身心合一

人们常讲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而身在此处,心在他处,即为身心分离。
  
  
 人最大的痛苦其实就是身心分离。身心分离会导致迟钝,这其中更深的逻辑是:有假自我的人为了保护真自我,把身体与自我切割,并把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里。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就是身心合一。也是阳明心学在实践中运用的力量源泉。身心合一,就是王阳明说的存天理,就是致良知,就是我心光明,就是不动心。
  
  
 当我们试着把身体与自我割裂开时,会觉得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是不好的、鄙俗的,甚至肮脏的,因此会压抑、否定它们,而去追求纯净。
  
  
 然而,如果你追求的纯净精神不能和你的身体合一,那么很可能你活在假自我的虚幻中。因为在这份纯净中,你的身体可能被他人所控制,沦为了别人的奴隶,于是越来越差。
  
  
 我们的身体来自大自然,我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完美创造,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奇迹。我们的身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是我们的意识、念头与自然分离了。
  
  
 感恩与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使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而“更好的人”所指的是整合分裂的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合一,再也不需要委屈自己、讨好他人、戴着面具过生活。珍惜自己的一切,提升生命的质量。
  
  
 宋明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彻底否认人欲,也就是彻底否认身体,没有身体做支持,所谓的天理就变得越来越玄幻。当你摒弃了你的人欲,远离了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可能会被其他人所控制,于是身体沦为了别人的“奴隶”。
  
  
 所谓人欲即身体,天理即纯精神性的真自我。上述说法就是一种身心分离,而王阳明的心学,提倡的是身心合一。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身心合一,真正的幸福就是身心合一,真正的成功就是身心合一,真正的圆满就是身心合一,真正的富足就是身心合一,真正的健康就是身心合一。
  
  
 相信只要你愿意,融于自然,身心合一,就一定能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3. 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是指身体的行为要和内心感受所传递的想法一致,释放自己的激情与活力,活出自己的生命本真。
  
 之前我们讨论过,关于“听从内心”的感受,其实也是指要身心合一做事,做真正的自己!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让身体为自己而行动,而是经常听从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时,便会切断自己与自己的链接,即内心的感受传递给头脑,但发送的指令却被否定,被阻止。
  
 久而久之便失去这种自我认同,阻断一切链接,身体也就变得僵硬,反应迟钝而麻木,人也会经常处于苦闷,纠结,压抑中...
  
 好比,网红句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说我冷,有一种饿是妈妈说我饿,我们不谈妈妈如何,从“我”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这种情况存在,那么孩子的冷热和饥饱已经不是他自己的,是妈妈的!慢慢的,他自己身体和内心的链接被一次次阻断,便不能合一,外层的身体躯壳便已是麻木的傀儡,只能整日陷入苦闷与焦虑,又怎能面对成人后世间的各种“冷暖”,又怎会有能力解决人生的“饥饱”呢?
  
 那么,做为家长,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做到身心合一呢?
  
 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爱与自由!
  
 让孩子在父母爱的温暖下自由成长,去体验各种未知,在碰撞中建立身体与内心的正确链接,才能成长为他自己本来的样子。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成长为身心合一的人,释放激情、绽放活力!

身心合一

4. 身心合一

学习《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柔致,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意思就是:“你能身心对焦,与道合一,片刻不离吗?
  
  
 你能心平气和、身心柔软,像婴儿一般……天真纯净吗?
  
  
 你能清除心灵污垢、毒素,让心灵恢复清净、光明、无染吗?
  
 你能用无为的方法来治国爱民吗?(无我无私、不扰民、不制造对立冲突)
  
 你能说话柔软、动作柔和、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吗?
  
 当你明白生命实相、通达宇宙真理,你能做到大智若愚吗?
  
 当你体道、悟道、行道,渐渐就会做到道的特征特性:只是默默地生化万物、养育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做许多利益众生的事,心中没有任何傲慢;能长养万物,但又不去主宰。这就是所谓的玄德。”

5. 身心合一的介绍

《身心合一》是西方身心灵修行方面的巅峰之作,仅在美国,其销量就已经突破200万册,并被翻译成20种以上的文字;许多伟人如维多利亚女王、珍妮特·盖纳、亨利·福特等都被《身心合一:最经典的身心灵修行课(附《吸引力法则》)》深深吸引。其中最有趣的当属亨利·福特,这位现代汽车行业的先驱者,不仅自己反复阅读,还大量订购,赠送给其家人、朋友、客户和下属。

身心合一的介绍

6. 真自我与身心合一

我学习心理学专栏,如果换算成一天一篇文章的话(不算相关书籍),到现在已经学习了半年了,大致已经形成了对心理学的初步认识,也发现想要成为一个“身心合一”的人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人有“真自我”,活在感觉里,注意,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他人的感觉,不纠结,不内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那些艺术家、一流的演员或者是歌手,也不用与他们相处,哪怕就在视频里看到他们,你发现他们与我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不一样?
  
 
  
 似乎他们的言谈举止,更为自然,也比一般的人更加“身心合一”一些,因为职业的要求,他们的作品与情感,需要与自己的灵魂保持亲密,身体与灵魂更加契合,在舞台上,他们是灵动的、温暖的,不自觉地吸引着我们。
  
 
  
 什么是真自我呢?
  
  
 
  
 武志红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与他的自我是在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与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到别人控制。结果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这就是身心分离。
  
  
 
  
 有真自我的人,是活在感觉层面的,而假自我的人,则喜欢躲在头脑的想法中。
  
 
  
 我特别喜欢老师举的孙博的例子,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多遍。
  
  
 
  
 孙博是PALA订制旅行机构的创始人,对,是真人,朋友向武志红老师介绍她时,说孙博是他认识的心理最健康的人。
  
 
  
 武志红老师则在文章中描述说:
  
  
 当时孙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眼神梦幻的美女,非常单纯,一直拿着一个佳能相机,见人就拍照。给我拍了一张非常有感觉的照片,我很喜欢,这对我来说太难得了。
  
  
 第二次见她,是我们几个人找了一个地方喝酒聊天,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比如她的一个说法就让我很震撼。她说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地球上最远的地方是南极点,可是你坐50个小时的飞机,再徒步一小时,就能到达,那么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去不了的呢?
  
 
  
 聊天的过程中,孙博展现了她读心术一般的能力,猜对了老师的一些事,有些事老师压根就没打算对人说,然后老师问她怎么判断的,结果她说,她不是判断,只是感觉。
  
  
 
  
 后来武志红老师称她是一位传奇人物,因为她一直按照本心活着,既有现实层面的成功,又单纯至极,这样“成为自己”的人还会有着读心术般的能力。
  
  
 
  
 想知道这样的孙博是怎么养成的,那当然要追溯到童年。那孙博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呢?
  
  
 
  
 有意思的是,她是被宠着长大的,更具体一点来说,她是被“抱持”着长大的。
  
 
  
 “抱持”和“宠爱”,看上去特别相似,都是家里人围着孩子转,但是“宠爱”是孩子的自我围绕养育者的感觉转,最终培养出来的是孩子的假自我,而“抱持”,是孩子一开始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培养出来的就是真自我。
  
  
 
  
 孙博的奶奶曾经为了让孙博能够在幼儿园好好午休,自己主动去当校医,后来又觉得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不对,自己开了一家幼儿园。
  
  
 
  
 升初中的时候,她的成绩可以上当时最好的初中,但她选择了排名略次一点的学校,原因是这个学校的校服好看,更有趣的是,父亲居然同意了她的决定。
  
 
  
 孙博的人生,是少有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说,她的人生就是这么“任性”地走过来的,按照我们的看法,这样的孩子一定会被惯坏,但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惯坏的影子,相反,她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
  
  
 
  
 武志红老师是这样说的:
  
  
 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养育下,她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所以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并且他们总是想要按自己的方式来长大,而我们大人以为帮助孩子做决定,其实是干预了他的成长。
  
 
  
 我觉得做父母的,当好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让奔跑的孩子掉进悬崖,就已经称得上是合格的父母了。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讲养育孩子的,再回到“身心合一”的概念。我觉得这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态,是非常奇妙的,这是一种由心发出的感觉,等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这个状态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够做到“身心合一”了,这也是我想要追求的状态……

7. 哲学思考|身心合一

哲学思考 推荐编辑: 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 身体和心灵都是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并非总是统一的。当身心合一时人处于极度和谐的状态,巅峰体验即是心理学上的心流;当身心分离时人处于冲突状态,可以形成内耗。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并尽量保持身心合一?觉察到身心的状态,避免之间发生冲突,活在当下,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做的。 
  
 
  
  
 和朋友小聚,聊天说到一种感觉,和有些人在一起时会觉得“身心俱在”,和有些人在一起时却觉得“身在心不在”。仔细想想这种现象还挺普遍的,且不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经过学生生涯的人大概都有过体验,人坐在教室里心早就飞走了,想着要吃什么零食,想着下课了要找谁聊天,想着周末要怎么去玩,甚至目光望向窗外,恨不得能置身操场呼吸自由的空气。
  
 身体和心灵同属于一体,但又似乎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并不常常同步,相比于身体受困于时间和空间,心灵往往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身体和心灵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身心合一,什么时候身心分离? 
  
 身体和心灵是人的一体两面,分别对应生理和心理,两者都体现出基因、环境、社会文化和自我意识的共同作用。比如一个人的身材,从生理层面看存在着胖瘦的状态,这取决于个人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当时环境下的饮食习惯、时代的审美倾向和自己对身材的观念。很明显一个体形偏胖的人在唐朝和在现代,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这意味着人的心理同时也包含着对生理的认知、和环境的融合、社会文化的影响。
  
 
  
  
 身体和心灵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清晨我们经过一夜的充分休息自然地醒来,柔和的光线、怡人的温度、亲切又熟悉的环境,感觉到身体精力饱满,从而产生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身体和心灵同时感觉到活力、朝气、希望、舒适,这种时候身心统一 。这种体验还不少,足球运动员射门得分时内心的狂喜表现出身体的夸张动作、失去亲人时内心的悲伤表现出脸上流下的泪水、被激怒时身体的止不住的颤抖。
  
 身体和心灵具有分离的特征。当外界的环境不被我们所感觉愉悦或接受时,身体不可能迅速离开,心灵却能够抵抗环境做出逃离,我们都不缺少这样的体验,在听着父母重复了无数次的唠叨时、在领导无聊地大发评论时、在话不投机的应酬场合,我们人在现场,却开始想像着别的事情,开了小差。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身体经历恐怖可怕可悲的事件后,心灵抹去了关于不愿意面对事情的记忆,是身心分离的最典型形式。
  
 从上面的情景可以看得出来,身心合一般出现在比较愉悦的场景,身体因为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东西而感觉到舒适,心灵不会排斥这种舒适,甚至会扩大这种良好的感觉,形成开心、愉快、美好等情绪。而身心分离往往是身体处于难以离开却抗拒的环境,心灵产生与环境完全无关的念头,以抵抗身体面对不好的环境时可能会产生的伤害或负面情绪。
  
 所以朋友说和有一些人在一起时“身心俱在”,大抵是因为三观合、聊得开、相处时心情愉快;而和另外一些人在一起时“身在心不在”,多半也是因为和不来,价值观不在一个层面,虽然集体生活要求大家有必须在一起的时刻,但是心里却是抗拒的。
  
  身心合一和身心分离会导致什么样的状态? 
  
 身心合一的最好状态就是 心流,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多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心流时刻,人们会感到一种浑然忘我的自失状态,这种体验,与宗教的神秘体验,哲学上的审美体验,禅宗的入定,殊途同归。
  
 心流是一种极致的巅峰体验,几乎接近于神性,所以说莫扎特是上帝记谱员,李白是诗仙,马拉多纳是上帝之手,这些人在某些时刻达到了非常人所能想像的状态。
  
 身心分离的最差状态就是 内耗, 内耗几乎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怀疑自我并压迫自我时,当我们回避某些感受时,当我们试图在思维里自我辩驳、说服时,当我们试图控制、压抑、否定或漠视特定的感受与思维时,当我们想要控制他人、环境甚至社会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持续激发内耗的自我战斗。
  
 对个体来说,内耗危害极大。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我们的心理资源,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和判断力等,都是有限的、可被消耗的。当我们将资源用于大脑内部看不见的自我战斗时,可用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将会变得匮乏,我们将很容易出现疲劳、麻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问题。
  
 内耗是一场战斗,对手是自己,这是一场注定不可能胜利的战斗,而且白白消耗能量,以至于没有精力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身心合一和身心分离是人的两种状态,反应着人的平衡和冲突,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是人保护自己、追求快乐的本能。
  
  如何尽量做到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要求我们 在现场 ,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全部的注意力、精神和心灵。这听起来并不难,在带年幼的孩子出去玩时,出于对安全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爱,我们的目光会一直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不就是在现场吗?这当然算身心合一,是因为你的身体和心灵对于孩子的爱这件事上没有分歧,你笃定对孩子的关注是最重要的事。反例也很容易,一个内向的人参加一个热门的宴请,身体在现场做着合乎场合的事,内心却可能万分焦躁只想早点离开,想离开和不应该离开两个念头展开战斗,什么都没做的人可能已经累得不行。
  
  尽量避免身心的冲突。 身体和心灵两个因素里,一旦发生冲突就会产生内耗。人的生活最重要的在于平衡,当处于平衡态时,一切正常有序,而失去平衡就会有各种状况发生,或身体生病或精神失常,即使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也会形成压抑、强迫、抑郁等心理隐患,而负面情绪的积累又可能产生身体的反应。所以尽可能调节身心保持和谐,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不别扭。
  
 减少内耗,保持平衡,感受身心合一的美妙,是我们幸福的重要途径,在这条路上,增强自省,看清自我的身体、情绪如何运行;在这条路上,调节身心,使其更加统一;在这条路上,我们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

哲学思考|身心合一

8. 身心合一的内容简介

《身心合一:最经典的身心灵修行课(附《吸引力法则》)》处处闪烁深邃而富有洞见的思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人生的真谛·引导我们过上宁静和富足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感恩;它可以给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带来慰藉,而且还能给我们的躯体带来慰藉。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实现身、心、灵的和谐。鉴于主题和内容的相关性,《身心合一:最经典的身心灵修行课(附《吸引力法则》)》把中国言实出版社于2009年2月出版的《秘密的法则》一书中卷二《吸引力法则》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