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Part 1)——从传播研究的过去看现在

2024-05-17

1.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Part 1)——从传播研究的过去看现在

一、我对本书的兴趣点 
  
 其实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中文译名叫《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14个里程碑》,因为14个数字很具体,以至于我对这14个里程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怎么样的研究,能够在这么长一段传播研究历史上脱颖而出,成为这十四分之一呢?后来借阅的时候,发现书名去掉了十四这个数字,原因是因为在原先的基础上新加入了两章(后文再提),但是这更加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
  
 因为课余时间有限,目前我只阅读了前七章的内容,了解了六个里程碑的研究,并对此发表一些浅显的感悟。
  
  二、感悟 
  
 前七章一共讲述了六个里程碑研究,分别是: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剧场广播研究、政治宣传媒体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艾奥瓦玉米杂交种研究以及电影实验。
  
 早期人们对传播学的研究还停留在“魔弹论”的看法,将媒介的传播效果奉为圭臬,认为媒介可以左右着受众的思想,但是通过人们对传播效果的检验,他们对一魔弹论为主要观点的第一个传播阶段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媒介是很难改变受众的意见行为和态度,甚至认为媒介是无能的,但是在后面人们逐渐对传播效果进行客观地看待认为,传播媒介是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也并不是万能的。其中,人们同时将研究的领域开始转换为以受众为中心。这是大众传播研究效果的巨大飞跃。
  
 本书的每一个具体案例,我们不能将它们孤立的看待。其实每一个案例得出的理论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在火星人入侵研究中得出人们的心理差异会导致对媒介的影响效果,以及使用与满足研究中,人们有不同程度的需要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对媒介的需求,这些传播效果研究相互佐证,从而得出了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和有限效果论。
  
 其实,在对于传播媒介效果研究中,我们始终无法脱离对受众的研究及受众本身的特性,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学习,我们应该深刻的意识到,受众,也就是我们人本身,才是决定媒介影响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应该要学会合理地运用媒介发声,而不是任由传播媒介控制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应该要做一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从中我不由得想到了最近某高中的热门社会事件,当事人妈妈与媒体在网上的发声与评论在短时间内发酵,形成巨大的舆论风波,网友们可以被媒体上的任何信息带跑偏,现在回想起来,知乎对某高中的事件回答不允许匿名,究竟是威胁真相的揭露,还是在防止无代价的谣言传播。有心之人就是利用人们对公众权利的不信任,却往往愿意相信连身份都无法保证的“匿名回答”的劣根性,激起民众的愤怒。真相越是大白 却越是让我不寒而栗。
  
 本书中大部分的研究方法都是以经验学派为主的定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贯穿着传播研究的是几十年。其中研究样本之庞杂,研究时间之长,内容之复杂......考验着传播研究者的耐心与学术水平,着实令人佩服。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Part 1)——从传播研究的过去看现在

2. 我读《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有感

书名:《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读后感:首先这本书是国外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经典教材,读起来很生动,一点也不枯燥。这本书介绍了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十四个里程碑,这十四个里程碑基本描绘了大众传播研究走过的"学术路线图"。通过对这些里程碑的阅读,我这个跨专业学生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发现,国外的教材比中国的教材更开放,更生动。
  
 我想简单介绍下这些里程碑。首先,在1938年的美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段以火星人入侵地球为内容的广播。在声称了此内容为虚构的情况下,还是造成了一场大的恐慌,在当时的年代,广播作为可靠的新闻来源,同时很多人是换台收听等原因,除了极少数,性格冷静,学历较高的人以外,很多人把这当成了事实,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此研究者发现了广播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根据选择性影响的观点,受众收到的影响由个体差异造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收到了影响儿另外的人没有的原因。其次是美国1940年的重要的总统大选。研究者研究了大众传媒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媒体宣传的影响有:激活、加强、改变人们的意愿,还提出一个假设,那些内向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受到了朋友、亲属、熟人的影响。这次研究的收获是专家们意识到媒体的影响并非无所不能以及人际传播的重要性。还有对日间广播连续剧的研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日间广播剧风靡一时,研究者经过这次研究发现喜爱广播连续剧的主要是家庭妇女,并且她们的学历较低,对公众事件的关心程度较低。研究人员发现,爱观看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满足,包括感情释放,愿望的想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这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再举一个例子,利用电影来说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士兵。美国在珍珠港被偷袭的情况下仓皇参加二战,为了加强年轻士兵的参与度,长官决定使用电影来教育士兵勇敢参战。通过对士兵播放几部电影,来研究这种方式的效果发现,电影的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多数人了解事实,但电影的说服效果有限,有些士兵仅仅是因为友情参战,受众的个体差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社会关系也有影响,这说明大众传播并非如魔弹论的描述般神奇。
  
 这本书还有多个里程碑,体现了大众传播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走向成熟,科学。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研究大众传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大众传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了解,我们原来可以通过各种实验来研究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并非那么枯燥,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也使我明白,大众传播媒介并非完美无缺,但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3. 内容分析:大众传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之一


内容分析:大众传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之一

4. 大众传播学的文献

⒈教材使用《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⒉参考《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传播学》沙莲香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传播学导论》董天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5. 大众传播的研究内容

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众传播的研究内容

6. 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希伦·A·洛厄里与梅尔文·L·德弗勒梳理了过去六十年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十四个经典案例,认为这十四个经典的效果研究直接基本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这十四个经典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分别是: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火星人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人民的选择:政治宣传中的媒体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使用与满足艾奥瓦杂交玉米种研究:创新的采用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传播与说服:寻找魔力要素个人的影响:两级传播里维尔项目:作为最后一种诉求媒介的传单儿童生活中的电视:早期研究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思考什么暴力与媒体:动荡的60年代卫生局长报告:电视与社会行为电视与行为:10年的进展。

7.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对研究方法的一次了解

前言: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支持,他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进行研究时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也是架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对研究方法的学习都将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在课堂上,也有许多老师向我们阐述了学习研究方法的益处与重要性,因此最后一次的读书笔记,我选择了阅读《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这本书,来学习有关研究方法的知识。这本书原是一本教材,其内容很丰富,需要细细研究,因此我在这次的读书笔记只将重点放在最有收获的部分章节,结合作者所写总结知识点也谈谈自己的收获感悟。
  
  
 首先,我结合作者的导论与自己的阅读整理了整本书的大致结构,如下图:
  
 
  
 
  
  
 
  
                                          
  一、 研究过程 
  
 
  
  
 这个章节的内容对我来说帮助很大,从知识本身来说,是因为对于现阶段还缺乏研究能力与经验的我们来说,能够明白研究的各个具体阶段与需要准备的操作,是一个很明确很重要的指引;从作者风格来说,是因为作者将研究各个阶段要做的事都讲述地很详细,分门别类清楚明了,并且讲解时举了很多研究里的社会现象来让我们理解更透彻,因此我阅读时也不觉得枯燥,受益匪浅。
  
 
                                          
 
  
  
 作者将研究的过程归纳为概念化,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研究五个部分。在概念化的部分,作者讲解了以研究目的划分的三种不同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和具体问题以及与文献综述有关的内容。在研究设计方面部分,作者从分析单位与观察对象,时间维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讲解了正式收集分析资料与写作之前应做的规划。最后结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研究三个部分的讲解,这让我对整个研究过程有了清楚地认知,并且对每个阶段的细节也都有了较为明确的执行方法,让我有一种万事俱备,只欠“实行“的感觉---先概念化提出选题,再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分析二手资料,最后进行研究总结,虽然我可以想象具体研究的过程一定是困难重重的,但这种全局性的把握让我收获良多。除了全局性的把握感以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讲解时的尽可能详尽以及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实例与理论结合的讲解方法,这让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有了对细节的掌握感,不至于只有整体的框架却未学到实处,比如在讲解以研究目的划分的三种不同研究时,作者举了有关“芙蓉姐姐走红“的传播实例来让我们明白描述性、解释性、探索性研究的不同,探索性的角度是“网友们的具体态度是什么?”,研究者需要去收集探究;描述性的角度是”这个态度是否准确?”,研究者需要去分析证实或推翻;解释性的角度是”为什么大家的态度是这样的?”,研究者需要去解释这一现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书里也有地方结合到了我们上课上所讲的理论,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论等,其他这样的具体知识点与例子我在此没有写出来,但阅读的收获却实实在在存在于心中。
  
 
  
  
  二、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在这本书里,作者比较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并结合了具体应用、特点与步骤,从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三者来讲解定量研究方法,从定性田野研究,文本分析法,手段和步骤三个方面来讲解定性研究方法,这两大部分内容很多,我想从中挑选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来谈谈感受。作者在定性研究里提到的精神分析,这一部分我很感兴趣,大概是因为我本身就对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知识很好奇,而我对这种心理与精神上的知识如何和研究分析的理论结合起来的更加好奇,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灵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弗洛伊德不是第一个提出潜意识概念的人,但他却是的潜意识成为精神分析理论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潜意识被压抑,能够影响和控制意识,联系到大众传播里,比如媒介产品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也是生产者和接受者在潜意识层面的交流,还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作者都有提到,这些理论都让我们更加了解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总之,从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就不仅仅能体会到表面,他们能帮我我们了解媒介文本的深层意义,运用到分析文学,广告等领域,我们就能从资料中揭示更深层的意义。作者还很详尽地讲解了许多调查方法,比如调查法里的问卷,其实是我们使用过很多次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也是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很重要也很有用,但阅读时这些方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调查过程是很艰难的过程,需要研究人员头脑与身体都保持在线状态,部分方法还涉及到团队合作,在我认为这些方法只是阅读也是不够,我们仍需要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些方法,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体会到这些方法各自的好。
  
 
  
  
 总结来说,这本书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读这本书我收获很多,不仅仅表现上以上所写。同时我也认为,我还并没有对整本书了解详尽,还有许多知识是我还没有特别深入思考的,还需要我去钻研理解,因此我也把这本书延期借阅了一个月,希望以后能再认真阅读一遍,学到更多更透彻的东西。最后,我也希望在下一次遇到的论文作业时,我能把在书里读到的方法运用到研究中,或许结合具体的实践我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对研究方法的一次了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