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2024-05-14

1. 《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吗?我有说任何佛法吗?”
  
  
   须菩提听了之后说:“如果以我的体悟,去解释佛陀您所说的含义,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因为佛法是说给众生听的,菩提果也是说给众生听而已,在佛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菩提果位。也没有固定的佛法可让佛陀来说的,因为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如佛陀您所说的佛法,都像虚空一样永不变异,但虚空是不可取得的,虚空的广大及虚空的恒久性也是难以言说的,所以佛陀您所说的法,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虚空来说,虚空本来就有,但是迷昧的众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还以为佛法不够普遍,这都是众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一切凡夫、贤人、圣人,在无为法的证悟方面有所差别,如圣人见山是山,不执著山,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贤人见山不是山,因为怕起欲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缘;凡夫见山是山,执著山,因为凡夫是贪心不足的,常常为了身外之物而起争执。所以凡夫、贤人、圣人差别就在于此,也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2. 《金刚经》悟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译文】“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这一品里,从须菩提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佛”和“法”都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知。佛是没有相状的,法同样没有相状。所谓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不是固定的存在,都是靠每个人自己理解和感悟出来的。
  
 这和我们常说的“真理”是一样的。
  
 我们常常把一些名人名言视为“真理”,那其实是站在他们的视角,结合他们的经历和认知,所表达出的观点而已。他们的这些观点,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视为真理,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总会存在一些异议。
  
 也就是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经历、不同认知、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人,所理解的意义和观点就会有差别。
  
 因此,须菩提说“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所有的“大智慧”都是在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中,大彻大悟理解出来的。

3. 《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

【序文】
   此分主要是要破除我们对佛相、法相的执著而说“无得无说”。如来借用“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和“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法吗”两个问题来详解并破解凡夫以为物可得、法可说的执著。佛所说的及所证的法,是没有定性可以取著的或可以说的。凡事心有索取,口有所说,一切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名为“非法”;一切法非法的无为空寂,也还是不可取不可说,所以又说“非非法”。因此说“无得”,以破事、理二障;讲“无说”以破语言文字之障。有智慧者,即言语离言语,即名相离名相,知得即无得,知说即无说,可谓悟中道第一义谛。一切圣贤都是因证离一切言说,平等一味的无为法而悟道,但是所修虽同而所悟不同,所以虽同依此修证,但浅深不等,才会显现差别。总而言之,无为法离一切戏论,在证觉中都无可取可说,而三乘圣者的差别,却依无为法而施设。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释】
   圣贤:“圣人”与“贤人”之并称。圣,即具有正理的意思,指证见谛理,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的人。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伏自己的心而远离恶的行为的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是见道以前的修行人。
  
 无为法:又称“无为”,与“有为法”对称。指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所说法的义理,没有固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是如来所宣说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义都不可以执取,也不能用语言诠释,它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为什么呢?一切贤圣皆因为在所了知的无为法方面,因证悟的深浅不同而有深浅的差别。”

《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

4.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大意
  
 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没有具足相,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没有具足相,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一切佛法都是断灭的。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佛法不说断灭相。
  
 延伸解读
  
 本品需要解释的词语有三个:
  
 一是念。汉语中的解释是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和认识。相对而言,佛法字典中对念的解释更为复杂,区划的也更加细致,有观念、口念、心念等。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心念,即以心想念佛等。
  
 二是具足。具足,佛教用语,具备满足的意思。在佛法中,不仅仅是指具有的意思,并且要一切功德圆满,才能称得上具足。
  
 在上品中,佛说过佛有三十二相,也就是说只有圆满具备了三十二相,大彻大悟了,才是具足相。并且佛说了不要执着于三十二相,有三十三相没彻悟也不是佛。本品接着说,也不能没有三十三相,如果连三十三相也没有,更不可能彻悟了,当然同样也成不了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佛说不能执着于三十二相,也不能没有三十二相,并且发出严厉警告,“莫作是念”。
  
 三是断灭。断灭,佛教用语,是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而很多人却主张“人死如灯灭,”也就是说生命死亡之后便完全断灭了,佛教认为这种说法是“邪见”,所以说,佛说功德圆满、大彻大悟的人是不会有断灭这种想法的。
  
 感悟
  
 那么,本品可以给芸众生以什么启迪呢?我的感悟有两点:
  
 一是思想决定行动。本品中佛反复叮嘱弟子们时,先后用了两个假设,“汝若作是念”,接着告诫弟子们,“莫作是念。”由此可见,“念”很重要。之所以说“念”很重要,是因为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
  
 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做任何事情,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会自觉,所以佛反复地强调“念”的作用。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认识不到位,不可能有快速的行动和强有力的执行,所以实施重要的项目或者有重大的行动前,团队往往先统一思想和认识,目的就在于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行动才能迅速,距离成功的道路才会最近。
  
 二是不要误入歧途。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修行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正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前行的方向是正确的,才不会偏离航向,否则,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佛谆谆教导弟子们不可有断灭论邪见正是基于此,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所以说,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宗教,都应该具有包容性,允许不同的观念存在,善是本源,和谐共生,这才是最好的发展,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思维,永远不可能走得太长远。
  
 人,可以霸气,但不能霸道,国家亦然。在这方面,佛在《金刚经》中给世界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也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但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很多画面却并不如佛法中描述的那么美好,其实这并不是佛法说得不正确,而是因为很多的人并没有真正按佛所说的去践行,而是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以佛之名,做着非佛法教义的事情。
  
 于2020.12.27 
  
 NO:2020-73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5. 《金刚经》讲义|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金刚经》的开篇缘起须菩提对佛提的一个问题。原文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在第十七品,须菩提对佛重新提出了问题,原文是:“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大家比较上下文,可以看到须菩提提的问题是相同的,佛的回答也基本相同,但开篇佛将展开全文进行回答,因众弟子们心中该破的相与执著还很多,非一言两语的开示可以使弟子们破尽。而第十七品佛的回答是已建立在前边所开示的一切之上了。
  
 
  
  
 只是到此,佛认为须菩提和弟子们还有一个本体上的执着未破,这还是根本我相,如还有一个可以谈空所有的“心”,如如不动的“心”,非空即有的“心”叫如来,真空,自性,佛等,还有这样一个相在众弟子们的心中,佛开始破弟子们对于这个本体上的执着了。
  
 
  
  
 佛告诉你,没有一个东西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管你头脑境界中的这个东西叫假我,叫真我,是凡夫,是虚空还是真空,没有一个能发心的东西。这时,须菩提及弟子们会忽然反观内在,一无所住。
  
 
  
  
 还有一个原因大家应该了解,《金刚经》是从金刚般若会上佛的开示中摘取言论片段结集而成。所以编写者在此处让须菩提对佛重新提出了问题,这样易使读者了解第十七品以后佛说法的重点。因佛的前后回答内容虽然差不多,但重点有所不同,并非是佛在金刚法会中与须菩提反复这样问答。也有人说须菩提这次的提问是为佛灭后五百岁的众生问的,但观后面佛说法的破相重点,我个人认为是编写者刻意这样编写。
  
 
  
  
 现在我们来听闻第十七品的大意:这个时候须菩提问佛陀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究竟应该怎样安住?应该怎样降服自己的烦恼忘心呢?”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求取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先这样发心: 我应度脱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使其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进入涅槃寂静的如来境界,即使这样灭度了一切众生,心中应有这样的知见:其实并非真有一位众生被我度脱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若菩萨有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等种种相的分别,就不是菩萨。
  
 
  
  
 以上的问答,须菩提的提问与佛的回答与前面两品中的几乎一样。但下面佛的回答才是这一品要破的重点,即 究竟是谁在发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能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这样的心吗?这样的境界吗?究竟能有什么东西在发心?既然无我无人,是谁在发心?或是有一个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东西等着圆满,等着得佛果? 
  
 
  
  
 原文佛是这样说的,佛告诉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其中的【实无有法】中的【法】,可以指人,心,境界,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物质,或者你认为的任何东西。
  
 
  
  
 在经文开辟,须菩提提了一个刚发心怎样安住的问题,这也是大家刚开始修证佛法普遍关注的问题,即想成就佛国,但内心烦恼杂乱,心无法安住在菩提道上。大家关注的焦点自然是怎样的修证方式可以做到安心。佛告诉你,不要着种种相,诸相虚妄。这样弟子们在修布施、忍辱的菩萨行中会逐渐将功德回归空性。
  
 
  
  
 但此处,佛直接剑锋回指,令弟子们回到问题本身: 你说你要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无我,到底是谁在发心?并直接肯定的告诉你,并无这样一位众生存在,如果有一个发心者,我们就会有我相,有众生相,也会等着未来看到佛果,佛相,有法可得,有果可成了。 
  
 
  
  
 这是我们发心求佛果时,要了之的根本见地。发心时即是无我的,所以根据般若智慧,《华严经》中才能说:【菩萨初发心,即成正觉】。
  
 
  
  
 《金刚经》读到这里,我总会想起禅宗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处求法的故事,当二祖忍着断臂的痛苦跪在雪地中向祖师说:“我心不安,请问安心之法”。达摩祖师瞪圆眼睛,大声说:“讲心拿来,我为汝安。”
  
 
  
  
 想当时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又刚自断了一条臂的二祖,必定瞬间诸心被达摩的话音打落,身心亦如白茫茫空寂的大地。
  
 
  
  
 他轻声说:“觅心了不可得。”
  
 
  
  
 滴滴的声音在白茫茫,空荡荡的身心世界响起,如空谷回音,无生处,也无灭处,萦绕着,却没有痕迹。祖师肯定的说:“我已为汝安心竟。”
  
 
  
  
 而此时佛也在问,谁在发无上正等正觉?不啻于达摩祖师的【讲心拿来,我为汝安】。弟子们瞬间闻言反观,也很难寻找到一个“自我”,找到一个能发心的东西。
  
 
  
  
 在佛教史上,因为给《金刚经》划分段落而被挨骂的昭明太子,将这一品起名为「究竟无我分」,起的不错,前面佛已与须菩提的问答中谈了很多不应着我相的内容,到这儿真的是「究竟无我」了。
  
 
  
  
 接着,佛又用他在过去世时,在燃灯佛处学佛的事例来谈,他问须菩提:“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即如来在燃灯佛所,有一个东西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了吗?这个东西,可以是人,心,或境界,或你认为的一切等。
  
 
  
  
 须菩提答:“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此,须菩提已了悟如来的无形无相,无有一面的真空境界,所以他马上这样回答。佛肯定了须菩提的回答,说:“是这样,如果我曾经在燃灯佛那里还有一个心,或还有一念,一个境界,在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没有安住在如来本有的真空之境,燃灯佛也不会与我授记,说:‘你未来是可以成佛,号释迦牟尼。’
  
 
  
  
 正因为我安住在诸法皆空的境界,如如不动,精勤修六度,燃灯佛才说我某某世是一定成佛,号释迦牟尼。”
  
 
  
  
 佛在此处谈到过去无量劫,他在燃灯佛处修菩萨道,燃灯佛看到弟子已安住在佛的知见道上,如发愿普度众生,内心实无众生可度,不着我相,众生相,修忍辱,知实无辱可忍,能不起嗔念,修布施,不着施者、受者、所施一切的相,不着功德相,不着法相,佛果相,用佛的正见不断清除虚妄的,但令自己迷失的贪嗔痴慢疑以及习气欲望,故燃灯佛方为弟子授记,未来某一世圆满佛果。授记的意思是成佛的保证。
  
 
  
  
 当然,如没有东西能发无上正等正觉,也无任何东西来得燃灯佛的授记,万法无我,这即是如来真义。
  
 
  
  
 所以佛接着说:“如来者,即诸法如意,所有的一切万法就是这样。”
  
 
  
  
 因为弟子们在前面听到的所有道理,即诸相虚妄、不应着一切相都是佛安住在如来之境谈的,但这个如来之境,在众弟子们还未到达时,只是头脑中的一个幻相,也许是个虚空一样的东西,也许是一个否定,抛弃一切后剩下的境界状态,但这都不是如来真空境界。所以佛在经文中会继续为弟子们开示如来的境界。在此,佛总结说:“如来者,诸法如意。”这是说 如来之境,就是万法本来的样子,本来就是这样,本来都无自性。当我们破掉分别执着,呈现出的样子,就是如来。 
  
 
  
  
 下面佛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须菩提,实实在在是其中并无一个发心者,也并无一个得到了果位者。正因为这样,佛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
  
 
  
  
 谈到这,我们真的要会心微笑了,【无发心者,无果位可得】。当我们所求心尽,所得心境尽,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在此世界任何有为法的学习中,我们学任何技能,理论,学问都是有人在学,最后总有一个看得见的最高成就。但学习佛法,却是直到彻底知万法虚妄,所求心,所得心不再生起,即成就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智慧,而此觉悟智慧无相。
  
 
  
  
 我们继续看原文,佛接着说:“在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件事中,无实无虚。
  
 
  
  
 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一个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离所有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故说,无实。
  
 
  
  
 离所有相后,所求,所得心寂灭,此时才知万法本圆,一切智本具,功德本有,语默动作皆具恒沙妙用,所以说无虚。
  
 
  
  
 所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读到这儿,听到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不仅遗憾地想起这么多年在修行中遇到的一些同修没有真正领悟佛说的空性之理,断章取义的记住了这句话,也就被深深地误在了这句话中。见过一位同修吃肉饮酒,不修边幅,生活中风流多情,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不修禅定,不学法门,问他这样可以成佛吗?
  
 
  
  
 他说:“佛在《金刚经》中说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在如来之境中皆清净无染。但是如果你还未真正证入一切法虚妄,还被境转,还被相迷,还念念在乎自我的身心觉受,还被此世界七情六欲粘连,所求心,所得心还很重,还有恐惧,渴望,得失,还未有平等心,那这世界一切法都会导你走向轮回,而不是导你走向解脱。
  
 
  
  
 佛法是度人出生死轮回的,如果你不能真了悟佛的性空之理,也就不会真的放下我执,那万法对你也无一法是佛法,都成了造业轮回的因。
  
 
  
  
 在佛教史上,禅宗二祖晚年浪迹妓院,那是以证入空性的祖师,它可以在一切法中见空性。济公活佛怀揣狗肉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他说:“学我者,谤我者,皆下地狱。”因未证入空性者没有资格学他。或者是现在颇受争议的男女双运道,没有几个人真的在此法门中受益。是因为修法者双方都未了悟空性之理,用着相的心,带着情欲来修。故无法在此法门中见空性。
  
 
  
  
 所以,当我们想到《金刚经》这句话时,别忘了后面那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你要彻底了悟,万法皆空,无自性而能时时安住于此 ,才可能在一切法中见如来,此时才有资格说【出一切法,皆是佛法】。
  
 
  
  
 接下来佛又用人身长大来做比喻,佛第一次讲人身长大是在第十品,佛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在这一品,佛是要破弟子对功德之身相的执着的。故这次佛又提到大身时,原文是:“须菩提,辟如人身长大。”须菩提马上说:“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佛讲的这个像须弥山王一样的大身,是指大菩萨在修行中的功德庄严之相,此身在法界中可以大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在佛教中认为它是宇宙中最高最大的山,并且认为它是宇宙的中心。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功德庄严的巨大身相,其中并无一个真实的自我,故为非大身,只是起个名字称呼为大身罢了。
  
 
  
  
 在此,佛谈到大身相,是告诉弟子,这个像须弥山王一样的功德身相中,也无我,无心,只是一个假名。因在前面佛刚谈到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无自性,都无我,故拿这个功德身相来继续阐述此观点,因有的弟子对功德建立起来的身相有敬畏,易着相,佛接着说:“由此,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认为有一个我可以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时,即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一个人或心或境界,可以称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听到这,我们要懂得,我们在发心在行菩萨道,但其中并无一个可以称名为菩萨的东西,身心行为皆空,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这就是如来之境。
  
 
  
  
 所以佛接着说,原文是,【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一句是呼应前面讲的一切法皆为佛法,也可以前后文这样理解,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故一切法皆为佛法。
  
 
  
  
 佛接着说:“如果菩萨认为我当庄严佛土,也不能称名为真正的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以上这一段也出现在第十品中,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大家比较这两段文字,就发现佛破相的重点不同,第十品中,佛破的是「庄严佛土这个行为」在众生心中的执着。
  
 
  
  
 而第十七品,佛是在破「菩萨的自我」。在菩萨的认知中,并无一个“我”在庄严佛土,菩萨在行菩萨道中,念念利他,因为实无我,无人,无众生,所以念念利他,也是念念利自己。所有的功德,回向自己,即庄严自心佛土,可以使自己越来越无我,越来越成为万法庄严的法界一切,这也是庄严佛土。但正因为万法无我,故庄严佛土这件事也是假名,如果菩萨不能安住于这样的知见利他,那是只做人间善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行。
  
 
  
  
 所以佛在本品最后说,如果一位菩萨能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才可以真正称作是一位菩萨。
  
 
  
  
 一个人从生下来,他的认知中就会确立起两个境,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相对自我建立起来的万法,也包括他人,无量无边,各道各类有情众生,以及自然界草木顽石等有灵无情众生。而人一生执着、分别、取舍、得失的也不过是这些东西。佛的智慧中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事、物都由 诸缘聚集 而成,其中并无一个不变的、真实的自性的存在,都只是一个假名。你不必执着这一切的生灭得失,因为这一切的生灭得失,只是幻化,这即称为无我法。
  
 
  
  
 佛学中分开称「人无我」,「法无我」。比如说阿罗汉因要离苦得乐,只证到人无我。住在寂灭中,以寂灭为乐,逃避轮回,未证到万法本空,比如要离苦得乐,为证入苦也本空,要离情去欲,未证入情欲也空,即未证得法无我。故未出轮回,修证不圆满,究竟。
  
 
  
  
 大菩萨以无我正见证三界六道,万法无自性,轮回也成为假相,可生生世世出入六道轮回的幻境,救度仍在苦海中无法解脱的众生,叫游戏毕竟空。
  
 
  
  
 佛说,通达无我这个道理的人,才能称其为真正的菩萨。
  
 
  
  
 
  
  
 下一品: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金刚经》讲义|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6. 金经的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7.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济佛:

【分解】须菩提于住降之意,粗尘已遣,细惑难融。至是复申前请,欲得住降究竟的道理,所以佛全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是梵语译华言为能仁。牟尼,是梵语译华言为寂默。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概论】须菩提,到这个时候,闻佛所说经义,于护念咐嘱诸菩萨之说,已经明白。现在又问善男信女,发菩提心,云何住降?仍是圣凡之见未泯,于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义,还是未彻底。且闻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并善男子,善女人,持经种种功德,经义果报,不可思议。就想到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不可不受持此经也。但是现在及后末世,未得亲承如来从前所说种种妙法之善男信女,未必俱能领会此大乘最上乘之说。若发此菩提心时,应怎么样住降其心?仍是本经第二分经文所问的意思。自度度人,一片婆心,于此可见。所以如来佛,乃以无法发菩提心,断须菩提之法疑。

【讲义】这个时候,须菩提当机向如来佛又问曰:善男信女,已发菩提心者,如何能使菩提心常住?如何能使妄念心降伏?佛告须菩提曰:菩提心本来具足,当体现成。不过只因众生,为尘染所障蔽,善男信女,既发了菩提心,所谓欲尽者,理方还我,就是住心,就是降伏,不必再求也(当生如是心)。如一切众生烦恼、妄想、取舍、人我、贪瞋、嫉妒种种四相之类,如来我,应一一为之除灭度脱。但是如来我,所谓灭度者,不过指点性真,令彼自悟,外不见所度之生,内不见能度之我。盖众生既见性真,已灭度了,则般若观照,已常住不灭。说到究竟,实无一众生受我度者。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学道的菩萨,若存如来我应灭度之心,似此四相尚未除,即从何发菩提心?何能称菩萨?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就是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发此心者,不过自修自悟而已!真性中,实无发菩提心之法。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于燃灯佛所,有法得此菩提心乎?须菩提答曰:世尊没有法得此菩提心。照我解师父所说的道理,我师父,于燃灯佛所,自性自悟,并没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佛又曰:诚如是言,须菩提!如来我,那个时候,所修诸行,实无得菩提之法。佛又曰:须菩提乎!若谓有法可得菩提之法,则燃灯佛,不与我授记,当下就应该传授我成佛之法了,又何必悬记来世,方作佛耶?实在因为没有法得菩提,所以燃灯佛,才与我授记,并预定来世成佛之名号,称释迦牟尼。汝知如来之命意乎?如来者,就是本性湛然,不染不着,如其本来,所以名如来,倘人不知这个用意,就错说如来我,另有法可得菩提。佛又曰:须菩提乎!要知真如自具,实别无有法可得菩提。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得菩提,是平等真如,实相妙法,不可以色相见,不可以言说求。所以如来我,说种种法中,能自悟真如,皆是佛法。佛又曰:须菩提乎!然法不可泥于有,所言一切法者,非实有此一切法,但假名之为一切法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譬如人之一身,长而且大,是真大乎?须菩提答曰:世尊!清净法体,量等虚空,方是大。我师父说大身,是有生灭的,便有限量,何足为大,不过是假名之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菩萨也是如此,真如清净,名为菩萨。度生本菩萨份内事,若云我是菩萨,当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便有我相,非菩萨矣!这个是什么缘故呢?佛又曰:须菩提乎!只此清净者,名为菩萨,实无别法名菩萨。所以如来我,说性中无四相,真性空空洞洞,不但无众生,并无所谓菩萨,可知更无所谓灭度。佛又曰:须菩提乎!若菩萨云,我当庄饰严整佛之刹土,是著于有相,不得名菩萨。这个缘故,如来我,说庄严佛土者,非外貌之庄严,不过假名之庄严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若直下大彻大悟,人空法空,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有度生庄严之心,如此真是菩萨。

六祖:

    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除有众生心。亦除我见心也。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盘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盘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也。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辞也。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以实无所得。燃灯佛始与我授记。此一段文。总成须菩提了无我之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著。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澈历劫长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即生实相。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满。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虚也。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著一切法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教修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知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菩萨若言由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执。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若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份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得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浅言:

此分不是破客观的诸法缘相,主要是思想意识不住。真如真空自性,自性如来妙觉灵明之心等心念,达到无念之念,无心之心,谓究竟无我之○。止念还虚,无欲观妙,无一分人私欲,天理流焉。圣凡转换无他术,只歇心头一念狂。前念此念后念归无念,即是究竟无我。学道学到无学处,方为学道才入门。破相破到无破处,了然无物即真空。语止、文断显真○,即究竟无我。无为无所不为,无极无所不极,无所不用其极,大乘正宗是真空妙有之无为大法,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出写出所谓的无为法,语言文字皆幻。
满意请采纳。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8.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学习《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 
  
  白话直译: 
  
 悟:
  
 我们的肉身是有生灭的,但是自性法身却是无断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具足圆满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是凡夫,而不是佛呢?因为我们的自性被妄心的浮尘所遮掩,迷失在贪利、贪名、好淫、好吃、好睡、好痴中,是非不分,真假不辨。因此,因果轮回,生生世世沉沦在烦恼和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佛陀以其智慧和慈悲,广为说法,就是想给众生指出一条脱离苦海的方便之门,让众生修行。
  
 修行就是在找清净的自我。
  
  
 佛要众生把外在的一切都粉碎、放下,要无住无念无相,甚至开悟后,连他讲的法也不能执著,也要放下。
  
 但是,不能说没有法门,不需要法门。因为佛说的法门,就像我们要煮饭的大米。我们要想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必须先找到米。同样,我们想要找到自性清净的心,必须要通过般若波罗蜜法,才能修回去。
  
 所以说于法不说断灭相。
  
 自性圆满后的那个无我,对一切有为和无为都不会去执著的。因为那个我是自在的,一切都随顺宇宙。
  
 只有随顺宇宙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觉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