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册读后感

2024-05-13

1. 生命册读后感

《生命册》读后感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说《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昨天,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或者说,小人物的描写充满了乡土气息,也可以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
小说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你必须拥有三要素:身份、单位、关系。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可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大学老师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却被自己的背景和关系所拖累,不得不逃离,成为一个“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乡村的小人物,命运更是不堪!
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理解,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曾经多么春风得意,后来在运动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悲剧故事。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
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们的知识境界、生活阅历、价值观念束缚了你们的思想,绑架了你们的行为……
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骆驼”与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却也是悲剧性的。“骆驼”硕士毕业,身残志坚,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通过个人奋斗终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却没能及时收手,最终被迫跳楼身亡。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也是导致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我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我怀念蛐蛐的叫声。我怀念倒沫的老牛。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我怀念门搭的声音。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
——这些语句,意味学长!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长的乡村,乡村的人,乡村的土地,乡村的风俗,乡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就是“我”的关系,是我终生不能“负”不敢“负”的乡间恩人!

生命册读后感

2. 《生命册》读后感

  
  
  
 说实话,提起笔,心是比较慌乱的。你读懂了吗?生命册在向你传递什么?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无解,像是死结。
  
 辗转的夜晚,山河在我枕侧,小说中的人物在我脑海中盘旋。吴志鹏,骆驼,梁五方,虫嫂,春才,梅村……生命的张意,蓄满苍凉悲壮,一幅幅画卷在山野和生活间铺展开来。顿悟,结应解。
  
 席慕容曾写人生三种:生存,生活,生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这是进阶式的存在,总要有个先后顺序。直到读完《生命册》,发现三者是完全交融的,并且交融出一种“固执追求生活意义的冲动”。这也是小说魅力所在——面对生活、生命,小说是设问式的。那种哲学式的追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不是清晰明了的,而是混沌、包罗万象的。《生命册》没有发问,而是诱导你自己探寻。
  
 打开死结的,是《生命册》中所有人物一个共同的特点:残缺性。《生命册》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残缺的,或是精神的残缺或是生理的残缺。骆驼手臂有残疾,春才自宫,虫嫂是身体上的侏儒,梅村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吴志鹏是个孤儿,梁五方比牛还要倔犟……正是这些残缺给了他们生命中许多必然性和偶然性。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流逝感和变化莫测。这种荒芜中的丰盈和《活着》不同,《生命册》在向我传递生命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生命是什么样,该怎么样。
  
 那么,生命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人也是植物每个地域都有它特殊的植物草本那是有气候和环境造成的。人的成长也是由气候来决定的。”李佩甫写道。这一点不难印证《平凡的世界》和《边城》一对比,黄土气息的苦涩和流水形态的人情,马上就凹显出生命的特性。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赋予了人物独特的精神个性。生命的限度和命运的曲折,都注定在他们的精神个性之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或者叫做隐私。也都有说不清楚的时候。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就把人的一生给改变了。”
  
 是不是感觉像命中注定。已近耳顺之年的李佩甫,对生命和人生的体悟,好像是多了些沧桑和宿命的味道。我不紧摊开左手手掌,掌中交错变换的纹路,难道早已将我的一生存储,让我用流年一点点读取?难道我这十八年来是走在我自己的掌心里?我当然不相信。只是,没缘由的,过去的那些轻狂的遗憾、痛苦的挣扎,有了安慰的落脚点。“你的人生就该这样。”掌心告诉我。于是,过去也就过去了。
  
     如此一来,骆驼因膨胀的个人野心跳楼而亡,梁五方恃才倔强落得算命为生,梅村追求爱情落个作风不好的名声,虫嫂凭借卑微的生命以卑微的形式获得精神的崇高。这些命运的路程,也就合乎情理了,满足预设了。小说中的种种,也因此条思路的畅通而明晰了。桌上的小小盆栽,依旧向阳,清澈明朗。它会不会有精神个性呢?
  
 “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经常《生命册》中的第一句话像电光石闪。小小盆栽啊,你又是来自哪里的一颗种子呢?一位诗人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生命是否也是如此?余华写道,我们就像一个胆怯的小孩子,小心翼翼的抓住它的衣角,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是不是人生呢?
  
  
 
  
 机电工程学院 张奥翔 15610476259

3. 【54】《生命册》读后感

百科:《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2012年4月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
  
 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2015年,《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文中的主人公是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当他毕业后,全村的人都找他来帮忙,最终为了逃离这些村民,他辞去了大学教师工作,开始北漂,成为写作枪手,然后在同学骆驼的带领下,南下上海,成为股票操盘手以及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负责人。
  
 他冷静,沉着,内敛,在关键时刻能够把住自己。由于担心骆驼的无限膨胀的金钱欲望,最终离开骆驼独自发展。骆驼在拥有上亿资产后,目空一切,高傲自大,最终由于得罪了年轻气盛的记者被举报,被边控九天后跳楼自尽,被他漠视、蔑视的法制规则、道德律令,终归成了这个天才的投机客无法逾越的天网。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
  
 但又好似冥冥之中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
  
 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目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已的“生命册”。

【54】《生命册》读后感

4. 关于《生命册》读后感5篇

      一本《生命册》,镌刻着一个个来自黄土的充满张力的生命。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生命册》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生命册》读后感一 
         李佩甫在《生命册》里解释了水尽鱼飞四个字。原话这么说: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则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读到这,我想到的是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开头,一群海豚飞上天了。
         对于这四个字,他举了两个个例子:
         当年,梁五方为了盖房,曾经抽干了一个坑塘里的水。这水里原是有鱼的。那时候,我常常看见水中冒出的泡泡儿,也亲眼见过一群一群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但真到水抽干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一条鱼!也就是说,一夜之间,鱼飞了。
         水尽了,鱼没有翅膀,它怎么飞呢?它又能飞到哪里去?不客气地说,我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可我至今仍然没有想明白。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在咱们的家乡无梁,原本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芦苇荡连绵百里,一眼望不到边,好像一生一世也割不完、走不出的样子。苇荡的尽头,有一个大水潭,名为:望月潭。民间也有叫“老鳖潭”的。据老辈人说,这潭有几百年了,从来没有干过。还有老人说,这潭里有一锅盖那么大的老鳖。夏日里,曾有人亲眼见它在潭边晒盖儿来着。还有人说,它会滚动着在岸上走路,已经成精了。鱼就更不用说了,鱼在水中游,在浪花里跳跃、嬉戏,这是谁都知道的。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整个芦苇荡都消失了,望月潭也干了。可那锅盖大的老鳖呢?鱼们呢?没有翅膀的鱼,飞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故事,我爸也跟我说过。
         其实没有那么离谱,水不是一天干的。如果是水迅速干,鱼不会飞走,我小时候就看见村人干的涸泽而渔的事。
         他那个一夜之间,鱼飞了,说得有点玄。
         这是《生命册》里第一个警示。
         第二个警示,是在小说的结尾,原话是这样的:
         我得找到一个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
         ——在这里,我告诉你,我不是迷信。我不迷信。我所说的方法,“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不是“梁仙儿”那种,不是凭意念,也不是钱的问题……这你知道的。乡人供我上了十九年学。整整十九年哪!我真心期望着,我能为我的家乡,我的亲人们,找到一种……“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我此生找不到,就让儿子、或是孙子去找。
         李佩甫在这里似乎是打了一个哑谜。
         在我读来,按照高中学到的阅读分析方法,这里有三层能读到的含义。
         一,我知恩图报。
         二,家乡的事,不是迷信和钱能解决的。
         三,问题很难解决,要让儿子和孙子继续。
         第三个警示,是对读者的警示。
         李佩甫在小说里设置了若干悬念,或者不叫悬念,临时想不起词来,就叫线头吧。
         先是在吴总和骆驼的暗号里,突兀的蹦出了,老蔡,梁五方,杜秋月,春才下河坡这几个词。对这几个词作为暗号的解释,贯穿了全书。
         另一个线头,是女人梅村。也就是吴总的初恋。
         还有一个线头,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警示。就是汗血石榴。
         这个石榴从出现开始,就是悬疑的,谁也不知道它底下到底有没有一颗人头,这不是普通的人头,是女儿把父亲的人头割下来养石榴的。
         这个警示,是警示读者对现实的信任度。你是不相信呢,还是相信呢?你个人认为,人到底坏到什么程度了?这答案只是你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最后说,那不是人头,其实是狗头。为什么是狗头,只是因为女儿给他妈解闷的那个狗死了。但狗头为什么埋在石榴下,是全狗还是只有狗头?作者对这个悬念的解决,其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而女儿的理由是,她体会过父爱,她问吴总,我有那么坏吗?这个解释有点乏力,如果你看小说的前头,你就觉得这个解释,不是那么有说服力。如果小说最后写明了是人头,就相当黑暗了。作者大概也不想那么写。
         小说有个很悲凉的结尾,他的悲凉已经冲掉了悬疑的氛围。这个结尾很成功。
         《生命册》里的很大篇幅,写的都是仇恨善良和隐忍。这是平原百姓的特质。
         有人评价李佩甫的小说写的是畸人。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要怎么写才能把平原百姓过于隐晦的人性写出来,如果不去拉钢筋,能不能看出钢筋的延展性来?很难说。
         在我看,李佩甫主要都是在写人,故事上的加工他是粗线条的,几乎就是一个老套的发家腐败破产的套路。他就是要把他所理解的人说出来,准确说,是百姓。我曾写过,《生命册》就是酒桌上说出来的小说,富有感染力,事情可以是很夸张没谱的,但人必须可信,细节必须有冲击,有悬疑,解答悬疑的关节最重要,这些关节就是百姓的本质。为了把对百姓的解读说清楚,小说不是老老实实的写故事,而是采用复述的方式,小时候老师叫复述一遍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种写法,小说就有了说的效果,是传统的技法。不是现代小说的写。
          《生命册》读后感二 
         知道《生命册》还是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去隔壁院上文学课的时候教授顺带提了一句就记下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去年茅盾文学的获奖作品。
         这周看书看得有点疯所以看得有点快,以及全书也不是很长。
         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人性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关于跌宕的人生,关于物质、精神、理想、情感的失衡。
         拼命“抢”的骆驼,“背着土地”的我,粱五方、虫嫂、春才、老姑父、梅村、卫丽丽……各异的故事,最后却是“水尽鱼飞”的故事。
         我还要问一句:你知道“水尽鱼飞”的道理么?
         你一定以为我说错了。你会说,是“水尽鹅飞”吧?不错,成语大辞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它的出处来自于关汉卿《望江亭》里的一句唱词,表述的是“眉南面北、恩断义绝”的意思。要我说,这关于情感的一句形容,是很浅表的。这也许是关汉卿老先生的笔误,更有可能是江湖艺人为了合辙押韵在戏台上随口诌改的结果。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这一段,大概也是我在全书中最喜欢的几段之一了。“水尽鹅飞”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已,“水尽鱼飞”却是生生去了羽翼落地为禽。或许作者本意并非如此但却读出了惨烈的味道。
         几年前我其实最不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年纪长了一些才渐渐看出些意思来,也能静下心来看看,大概再大一点才能觉出里面的好来吧。
          《生命册》读后感三 
         我要收回之前说《生命册》是一本烂尾的书的说法,最近重读了这本小说,作为一部“巨著”,它的确不够宏大。它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对家乡人物的刻画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线不够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点单薄。但作为一本小说,它比许许多多书店贩卖的新书的确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语言,在于那粗糙的方言俚语,在于作者的沉淀,让我坚信,读下来,你对书中的人物会更有明白,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感悟。读下去吧。
         主人公吴志鹏是无梁村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他受了全村人太多的好处,从一个婴儿开始,老村长就抱着他串门入户求婶子“给口奶吃吧”,大学又是占了全村唯一的推荐名额。这样一个受了恩惠的人,他的内心除了感激外,更多的却是逃离,他想逃出穷苦的平原山村,他最后到了城市里。无疑,他是发奋的,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起初,他想在大学教书评职称娶系花,但他走出了无梁村,他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稻草。那些给过奶喝的人的忙,能不帮吗?老村长的纸条,“见字如面”,这是给了他命的人啊,能不帮吗?但是,救命稻草只是稻草,他救不了全村的命,反而要被那些无形的手一同拉进河里了。他逃离了,不止是逃离无梁村,而是逃离所有跟无梁村有关联的人。吴志鹏,书里的“我”,成了一个没有根的人。
         我说过,这本书在12年的时候,我就读过,系列书再版的修改是好朋友波姐。当时读的确没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不然也不会在今年拿出再读。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佩甫的另一本书《羊的门》。这本《生命册》,我也一向没有把它当做寻根文学的代表,重读后,却有了体会,“我”最后逃离了,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成了有钱人,四五百万,那是第一桶金啊,“我”把它铺在了床上,整整7层,睡在了钱上,最后踏实了。但是,“我”硌得慌,睡在钱上还是不踏实啊。而且,我总感觉背后有人,确切地说,不是人,而是一双眼睛,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被一双眼睛盯着,吴莉莉和小乔都问我,“你背后是不是有人呢?”
         能够说,结构无论如何变幻,从“我”的主线,写到拐嫂、梁五方、杜秋月、蔡总、春才,无论写到村里的哪个人,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正因,“我”的背后始终有一个人。那个人或许是埋在盆景里的老村长的一颗头颅,也或许是开了天眼的五方,“我”始终是提心吊胆的……一个没了根的人,背后却老是被一双眼睛盯着,能不害怕吗?但是这个害怕,这个凡事都要先慢一慢,却到最后救了“我”,否则,“我”是不是也早就和骆驼一样,从十八楼跳下去了呢?
         “我”是没有办法脱离无梁村的,正如作者在开头写的,“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是背景,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我”也是有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无梁村,是无梁村里那些把“我”奶大、让我背负了还不清的债的村人,就是这个“背景”,让“我”成了事。“我”的结局,是回到无梁村,但是债却还不完了,老村长临终前的纸条上写了“丢,我想听听国家的声音”,他是想要一台录音机,但是“我”给不了,等“我”能给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那些债,是还不清的,因此即使回到了无梁村,“我”也知道,回不去了。
         重读《生命册》,回忆起李佩甫写的《羊的门》,也是这样平淡的叙事,每一句话,他都是像讲给你听,你只是在听一个故事。听的时候,你也只觉平淡,听完了,回味一下,却想哭。不知不觉,听的人已经被感染了。主人公的小名叫“丢”,他一出生就被丢弃了,没有父母。他是独特的,但也是普通的,他如同所有有父母却离开了父母的人,所有逃离家乡,忘了本的人,但是真的能逃离吗?离开了,根在哪儿呢?每个个体,都只觉得自己也但是是离乡背井,有自己要过的生活。但是是活着活着,忘了一些东西,丢了一些东西?但是是觉得大城市的机遇更多,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不就行了吗?何必回去,何必回头?
         我的外公,还住在村里,村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了。每每去,都能听到老人们谈着哪家孝顺哪家不孝顺的家常闲话?听到哪家老太被嫌弃,哪家老大爷生病是被活活气死的,每每我都疑惑,我问,那些小辈呢?怎样不劝劝父母呢?也没有人回答我的,老人间只是抱怨,他们自然也不用我去当热心的说客,也不想听我的义愤填膺。他们最多会说,作孽呢,语气里也风平浪静。他们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已经把生活过长日子了。
         但我总有不甘,却没有对策。别人家的事,我是没有资格说的。不一样的家庭有不一样的方式,外人多说一句也是不敬了。但我此刻总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许我早就在不知觉中这么实践了。但凡听说这家小辈是不孝顺的,我坚决不去和他交友做事。仔细一想,我所有的好朋友,无一不是对长辈敬重。和闺蜜聊天,她说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春耕秋收时,外婆总带她去田地里,路上会经过一个小卖部,外婆总会赊东西给她吃。她说,没想到啊,我是吃着赊的东西长大的。言谈间没有不好意思的自卑感,反而充满浓浓的幸福炫耀。即使嫁了人,她此刻有机会便去看望外婆。
         看完一本小说,总以为人生没有小说里那么激烈动荡,也没有选取考验。但或许有一天回过头,每一条路的每一个选取,都充满了二次可能,每个人都是在迷宫般的人生里走了自己的枝桠,完成了生命之树。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
          《生命册》读后感四 
         读《生命册》当然是正因他得了矛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一个标尺,当你没有好书可读时,读获奖作品,最起码能保证不轻浮、不低俗的底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谅我的无知),开篇读第一章,就觉得熟悉异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亲切感在作品里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强。
         本书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梁志鹏)和骆驼为主线又有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画册,讲述的是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起初我并不十分明白这句话,读完《生命册》之后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筑,你这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他的见识等过去一砖一瓦组成的,你喜爱或是厌恶他的某一点,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无来由的。当你想武断的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你的评语背后,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造就了这样的他?如本文的梁五方,一个专业上访户。上访户的形象,无赖、流氓、不明事理、给他人添乱。然而,上访户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并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无赖,他的没脸没皮,而我们却知道他们确实遭受了不公,这不公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无奈的是,愤其不公者如我一个小办事员,无力给他一点点帮忙,而有潜质解决他们问题的领导,基于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考量种.种因素只会强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访,却根本不会去解决他们上访的原因。虫嫂,一个脸皮厚如城墙的惯偷、一个不知廉耻没有节操的侏儒,却也是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勤劳辛苦的母亲,在别人都挨饿的年代,她的孩子们正因她的勤劳、她的偷窃和不知廉耻不仅仅不会饿着,甚至还能吃饱,无知的孩子因饱腹而幸福,却在懂事后无比嫌弃这个让他们丢脸的母亲。以及梁志鹏、以及蔡韦香、以及骆驼、以及春才……,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之后的成名或败落,我们就应知道的是他们经历了何种才至此。
         好的作品应如此,他会带给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你讲个故事阅后即忘,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故乡的远去、城乡的隔阂,有很多语言能够去述说,却无一不显得无力而苍白,而好的作品如本书敢于将方方面面展示给你看,至于你究竟读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人而异,但终归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乡村、这样一批丰富生动的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河南籍作家阎连科,他们的笔下,有同样贫瘠的土地、有同样善恶并举的村民、有同样五颜六色的村庄里的时光和声响,他们不吝于展示故乡的种.种不堪,而我们同样能读到“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正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命册》读后感五 
         文学到底衰败到了怎样一种程度?《生命册》作为一本至今已出版五年的小说,一本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在文青聚集地豆瓣上评价人数是882人,书评33篇。同时期的一部烂电影恐怕观者和嬉笑怒骂者都是百倍于此,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
         公允的讲,茅盾文学奖也并非全都是免检产品和上乘之作,其中真正可以流传下去的经典也注定是少数,再加上众口难调,自然对作品有迥异的臧否之词,但作为众多作品中北挑选出来的作品,其中可能有庸作,但应不至于有烂作,可纵你千般姣好,不抵无人观照,不是么?
         《生命册》断断续续地读了两遍,谁都知道中原省就是河南大地上的故事,这些年来河南因为穷和人口众多受到太多国人的冷眼讥笑和敌视排斥,不断被妖魔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就曾说过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人的劣根性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小说中不少的民间词汇让我一个临省人找到了乡音,而无梁村的故事其实发生在河南或者中国大多数的土地上,那运动中被戕害的梁五方和杜秋月、那因穷无奈放弃尊严的虫嫂、那苦苦支撑支离破粹村庄的蔡国寅、那起于俊美毁于挑逗终于残缺的春才,当然还有那生于斯长于斯,被连根拔起移植到城市中后再也无法回乡的吴志鹏。你们村里我们庄中可能没有如此典型化的人物,却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人物的影子。
         整部小说像是靠线串起来的中篇小说集,靠一个个的人物构成了乡村群像图。不过乡村中竟是些走麦城和滑铁卢的故事,与此对照的城中,骆驼和吴志鹏两人却是大杀四方予取予求。但相同的却是这些执拗的不愿轻易向现实低头的人最终让流光改变的面目全非,从某种意义上里面所有的人都是一败涂地,在过往与当下的时代流变中,众人那些忠与奸、得与失、进与退的故事不断发生流转,想追求的和最后得到的成为了两样东西。
         城乡二元对立中,乡村是众人的根,但一俟离开乡村,大家都再也不想回来,都想自此家乡变故乡,都想成为城中那因时代而兴盛的骆驼。随着岁月变迁和岁数见长,渐渐体味城市可以有家,可以是家,但永远不是家乡,那些努力忘记的乡村往事渐渐回到记忆中,再次回到乡村,却发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再次回到乡村,却明白再也回不到曾经的那个家乡。

5. 生命册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册读后感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说《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昨日,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或者说,小人物的描述充满了乡土气息,也能够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
         小说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你务必拥有三要素:身份、单位、关联。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但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大学老师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却被自己的背景和关联所拖累,不得不逃离,成为一个“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乡村的小人物,命运更是不堪!
         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明白,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以前多么春风得意,之后在户外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杯具故事。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
         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们的知识境界、生活阅历、价值观念束缚了你们的思想,绑架了你们的行为……
         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杯具性的,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骆驼”与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却也是杯具性的。“骆驼”硕士毕业,身残志坚,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透过个人奋斗最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却没能及时收手,最终被迫跳楼身亡。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也是导致杯具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我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我怀念蛐蛐的叫声。我怀念倒沫的老牛。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我怀念门搭的声音。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
         ——这些语句,意味学长!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长的乡村,乡村的人,乡村的土地,乡村的风俗,乡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就是“我”的关联,是我终生不能“负”不敢“负”的乡间恩人!
          《生命册》读后感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正因出身的负累,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初衷,走上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奋斗旅程。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最后,经典编写还只是一个梦,而想做一个干净的商人都没有了信心。在人们的眼里,“我”就应是一个成功人士,可成功的背后泪多少?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应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骆驼的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同甘共苦、几度沉浮后,他在商业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之后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能够放下做人做事的底线。虽身有残疾但命犯桃花,虽几经曲折却也奋斗到荣华之至。但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生(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生(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因此分裂、因此悲怆。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生命册》读后感 
         说《生命册》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其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其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还有小说本身的文字和结构安排。小说文字流畅、佳句连篇,可读性十分强。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巧妙:共十一章,单数的章节(1。3。5。7。9。11章)从我打进省城到回归乡里,以我和骆驼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唱的是现代生命哀歌。双数章节(2。4。6。8。10章)分别写了老姑父老蔡、龙麒麟梁五方、虫嫂、老杜、春才,唱的是以前那个年代的生命哀歌。而其中的联系,来自于我和骆驼在谈判中确定的暗语:“老蔡来了(注意分寸)”、“梁五方来了(戏过头了)”、“杜月秋或老杜来了(面临危险了)”。还有我斥责骆驼的话“春才下河坡——滚球”,及我看人时对人的评价“小虫窝蛋”。这种看似“胡乱”的联系,恰恰反映了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的烙印,也是基于这种有意无意的联系,让我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想去往何处;让我应对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时,没有象骆驼一样选取前者;让我最终能守住做人底线。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恩怨怨的牵绊,使“我”成了一个“身后有人”的智者。读来觉得,这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

生命册读后感范文5篇

6. 生命册 读后感 拜托 求帮助

  在好友的力荐下,最近我刚刚读完了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掩卷深思,一个个小人物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李佩甫,当代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主席。此书是作家潜心五年、倾力打造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继其长篇小说《羊的门》、《城的灯》之后,由其创作的“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小说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现状。  读完这本书后,我脑海里立即幻化出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肩上扛得卖糖葫芦的那根棍子,上端用稻草做成草把子,一支支的糖葫芦插在四周的小孔上,远看像棵树。这本书的写作技巧和特点就是草把子上插糖葫芦式的。  文中的“我”吴志鹏和无梁村就是那个草把子。“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在村人和老姑父的力荐下,当然也加上了“我”的努力,成为了一个城里人。正当我勤奋努力想搏一份城里人的那份安逸生活时,最终却被老姑父的一张张纸条,被无梁村的一次次电话催“逃”了,因为“我”欠无梁村的太多,却又无力偿还。此后,我不得不放弃大学的教书生活去“下海”。“下海”后的我,一方面为生活谋翻身和发展,一方面又总是千丝万缕的与无梁村有着关联。于是,一个个小人物就在这草把子上慢慢的上场了。  这些上场的人物,有的作者倾尽笔力,写其一生,这样的就是草把子上的大糖葫芦;也有的只是重笔浓抹其中的一点或者只是穿插情节里面略微带过,这样的就是那山药豆做得小糖葫芦。只是,不管是“大糖葫芦”还是“小糖葫芦”,都是典型,绝不重复,每一个人物,代表的就是一类人。作者似乎就是想在这本生命册上,尽力尽量来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百态,揭示他们与时代有着必然或偶然关联着的命运。  读此书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的从这诸多的人物形象中觅到自己的影子而产生共鸣,也会发现生活在过去或者现在,陌生环境或者是熟悉环境下的某一类人物的缩影,继而进行思考与探索。  譬如,刚刚进城时的那个“我”,标准的就是一个凤凰男的范儿。后来,“我”与骆驼一起闯天下,一个头脑始终清醒而得以荣耀故里,另一个终被欲望的大海吞噬。“我”是一类人的代表,骆驼也代表着某一类人。在他们自谋发展与堕落的过程里,细笔勾勒的关系网,还有官员的下水,都是对当前社会很好的影射。  老姑父蔡国寅,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曾经的炮兵上尉为了爱情甘愿离开部队入赘到无梁村,可惜他心目中的吴玉花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幸福。爱情就是这样,往往一沾上俗气,就香消玉损了。老姑父是无梁村的村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曾给了“我”无尽的庇护,也庇护了村民。老姑父的形象容易让人想起那个年代里那些朴实的村干部们。  蔡苇香,后来改名为蔡思凡,蔡总。她的发迹最初是来自于“脚屋”,那时的她是被人们所不堪的,可是,当她摇身一变为蔡总时,就没有人再记得她的过去了。这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女人有钱就变好。”实际上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曾经有那么一批类似于蔡苇香而发迹的女老板。  梁五方,一个曾经只想凭着自己手艺吃饭的庄稼人,只是因为太有才,太自傲,太逞强,虽然并不曾真的得罪过谁,却把全村人都得罪了。他太鹤立鸡群了,最终在运动中成为人们打击的靶子,后半生困在无休止的上访漩涡里。他的命运告诉我,原来万事不求人也是个错。学会示弱,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啊。  还有那如草芥般的虫嫂,为生活所迫沦为小偷,不仅偷物,而且偷人,可是当她意识到自己被儿女所不齿时,立即洗心革面,靠捡破烂含辛茹苦的供出了三个大学生。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母爱的赞歌。可惜三个子女,并不孝顺,晚年的虫嫂并不幸福。  曾经同为一个台阶上的三个女人卫丽丽、小乔、夏小雨却走了三条不同的路,还有那从城里下放的杜秋月、悲剧色彩的农村青年春才,还有梅村、刘玉翠、范家福……  除了这些之外,那些“小糖葫芦”,如无梁村的那些婶子大娘、药厂的尤厂长、宋宝平、宋心泰、还有“我”车祸后在医院里认识的小女孩玛莎、9床、11床、37床、24床……也是各有各的生活轨迹,各有各的个性。  那么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在城市或者农村里的“混”迹,分明就是一次命运的大集结。  在这些人物命运的大集结中,作者还倾心描述了无梁村的自然景物,自生自灭的小虫儿窝蛋花、望月谭的芦苇、场院里的谷草垛、无梁村的雨、无梁村的月、无梁村的夜……我想这些景物除了是为人物的出场烘托外,更应该是我一个从乡村出来的城里人的寻根吧?  另外,这本书的语言幽默生动,且富于哲理。有很多的时候,我们读了这些文字,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作者说出了我们心里想的嘴上却不会表达的话。  我们都是小人物,各有各的景,读读这本小人物命运所集结的书,感慨应该也是不一的吧?

7. 《生命册》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
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8. 生命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满怀激情地读完了《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给了我一种心灵的震撼,那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吧!珍惜我们的时间吧!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当读到“飞蛾求生”、“砖缝里的小苗”时,那挣扎的飞蛾,顽强生长的小苗让我感悟到,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的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不管外界环境怎样危险,他们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虫、瘦弱的瓜苗也竟然如此,更何况是人呢?“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么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我们记住杏林子的这段话,更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吧!赞同54| 评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