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约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

2024-04-29

1. 为什么会约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证监会15日发布暂行规定,从杠杆倍数、结构化产品、资金池等多个方面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予以规范。
根据证监会的说明,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暴露出业务失范等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完善规则,进一步提高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的规范化运作水平。”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说,此外,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迅速增加,管理规模增长较快,为防范业务风险,避免监管套利,也有必要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纳入调整范围。
当前,部分结构化资管产品过度保护优先级投资者利益,脱离资管产品实际投资结果、通过复杂的合同约定保证优先级投资者获取固定收益,一定程度上已经异化为“类借贷”产品,不符合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暂行规定要求,资产管理计划应当遵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杠杆风险,不得直接或间接对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
暂行规定依据投资范围及投资比例将结构化资管产品分为股票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其他类,并根据不同类别产品的市场风险波动程度相应设定不同的杠杆倍数上限。“将风险较高的股票类、混合类产品杠杆倍数上限由10倍下调至1倍,是基于当前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明确反映出监管导向。”邓舸说。
另外,为进一步控制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杠杆水平,暂行规定对资管产品的投资杠杆做了适度限制,明确结构化资管计划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140%,非结构化集合(“一对多”)资管计划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200%。
暂行规定明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除不得开展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外,也不得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即投资其他机构管理的、具有“资金池”性质的资管产品。
暂行规定自2016年7月18日起实施,并对结构化产品、保本产品、委托提供投资建议等方面条款实施“新老划断”的过渡安排,相关存续资管产品不符合规定的,合同到期前杠杆倍数不得提高,不得新增净申购规模,合同到期后予以清盘,不得续期

为什么会约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

2. 私募基金管理办法的监管之争

或将延续管理办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PE、VC的说法。在基金管理人登记方面,《暂行办法》要求证券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亿元的机构应当到基金业协会进行登记。这些机构不仅包括目前的“阳光私募”管理机构,还包括PE、VC等机构,只要其管理的产品中,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债券、基金份额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规模累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即应当进行登记。一旦其需要进行登记,那该公司就得满足证监会要求的“实缴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最近三年没有违法违规行为记录、有两名持牌负责人和一名合规风控负责人”等条件。这意味着,尽管PE、VC最终未进入《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监管范围,但PE监管主体之争尚未终结。去年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中,VC和PE是否纳入基金法监管的问题一波三折。基金法一审和二审时,尽管争议颇多,但PE纳入基金法的事似乎十拿九稳。但没想到,两个月之后,事情翻了盘。去年12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对《证券投资基金法》进行第三次审议并最终通过该法,而令人惊讶的是,VC、PE在这次审议中未被纳入《基金法》调整。当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对此表示,她个人认为VC、PE应该纳入《基金法》,此次修法未将二者纳入是一个遗憾。据她透露,VC、PE最终未纳入《基金法》调整,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市场主体在理论方面认识有差异,一些PE、VC基金管理人不愿意纳入《基金法》;第二,监管主体存在争议;第三,市场有误解,认为政府想把VC、PE监管起来。对此,吴晓灵解释,修法的目的,不是政府想管,而是希望在建立规则的前提下,让市场主体自律自主管理。如今,证监会这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对PE和VC进行了触及,尽管只是对证券资产规模超1亿元的机构进行了要求,但也开了个口子。而且,股权投资最终的退出路径往往要借助资本市场,那么这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亿元的机构应当到基金业协会进行登记”规定的辐射范围或许会很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