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个啥 有什么好处

2024-04-29

1. 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个啥 有什么好处

  央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MPA体系的主要构成: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MPA关注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等纳入其中,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同时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
  MPA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
  当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使得现有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显得捉襟见肘,无论是今年股市的大调整以及2013年钱荒,实质都有监管不力的因素。次贷危机的爆发实际上也是监管者不重视宏观审慎监管而引发的。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区域性及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更要加大宏观审慎监管的力度,MPA体系的建立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总体来看,MPA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效率,更好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同时更有力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后续需要关注的是:MPA体系涉及的七大指标体系的细化及后续监管;广义信贷替代狭义信贷之后,对全年信贷额度、M2增速目标的影响。
  兴业宏观:关上歪门,开了个正窗
  央行开会部署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我们觉得以下几点比较有意思:
  1)	提出“广义信贷”,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
  2)	强调“利率定价行为”,在存贷利率作为政策利率指示意义下降背景下,加强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
  3)	指出“加强逆周期调节”,进一步理顺信用派生过程,在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监管下,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
  扩大信贷概念,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
  银行资产在金融机构中占大头,各种各样的加杠杆、逃避监管的融资方式,都或多或少跟银行资产有联系。此次会议扩大信贷的概念范围,提出“广义信贷”,把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都包进来,可以规范那些借道这些资产加杠杆的行为,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防止信用风险的过度积累。
  关注银行利率定价行为,加强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
  由于完全放开了存贷利率的上下限,存贷利率作为政策利率的指示意义下降,同时银行对银行负债端的影响也减弱,央行面对如何去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利率的问题。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做改变,一种可能是像欧美等的成熟央行那样用银行间的短期利率作为政策利率,这就需要市场去形成各种期限的利率,并完成短端利率向长端的传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银行做为当前这个利率形成的主要参与者,强调其“利率定价行为”,一方面加强了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另一方面也是对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准备。
  进一步理顺信用派生过程,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
  从整体上来看,外汇占款增长下平台、对表外融资的监管也加强,这就导致在一段时间内贷款在社会融资里的作用上升。虽然接下来直接融资的比重会逐渐上升,但当前贷款仍占主要地位。无论从稳定经济还是从防止爆发系统性信用风险来看,信贷都需要保持宽松力度。今年取消贷存比限制、央行逐渐转向投放长期资金等,都是不断理顺信贷派生的过程。会议中提出的MPA体系强调了“加强逆周期调节”,也是为宽信用创造进一步松绑。而且,前面提到的对银行资产端、负债端都加强监管,也会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信贷渠道的顺畅,也起到了“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的作用。
  整体上看,央行倾向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两端的监管,进一步压缩不规范融资的空间,同时,又进一步理顺了信贷派生渠道,让宽信用发挥更大作用。

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个啥 有什么好处

2.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中国央行今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对于央行抛出的这一个新名词,不少人高呼“不解”。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带领读者共同探究这个新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对国内金融监管改革意味着什么。
央行在今日的通知中表示,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六大方面的改进。要理解何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则又需要从与它相对应的一个词汇入手: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瞄准单个金融机构和单个金融部门的稳定。对每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防止这家机构出问题,是微观审慎的范畴。
与之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自然就意味着监管的范畴不限于单一机构或部门,而是将目标着眼于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经济系统中的一些致命风险在微观审慎监管下被忽视了,宏观审慎监管则能有效弥补监管盲点,因此,国际上响起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呼声。
自那时起,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开始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均宣布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
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该组织将评估不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推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四大行)提供监管团指导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开发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系统。
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以减轻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启动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就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直至今日,央行又采取进一步动作,“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又包括哪些内容?
《人民日报》在之前的一篇解读中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在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强调更全面的监管,以及解决“大而不能倒”等问题:
一是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资本监管制度下更强调“逆周期”手段的运用。例如,经济不好时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信贷投放,并适度放松监管标准,经济过热时则减少信贷投放和提高监管标准,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延伸传统的监管边界,强调“更全面”的监管。监管领域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将原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等也纳入监管范围,强调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三是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增加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这篇文章还称,要提高各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充分发挥央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牵头职能,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则又需要从与它相对应的一个词汇入手: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瞄准单个金融机构和单个金融部门的稳定。对每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防止这家机构出问题,是微观审慎的范畴。
与之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自然就意味着监管的范畴不限于单一机构或部门,而是将目标着眼于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的内容是:
一是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资本监管制度下更强调“逆周期”手段的运用。例如,经济不好时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信贷投放,并适度放松监管标准,经济过热时则减少信贷投放和提高监管标准,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延伸传统的监管边界,强调“更全面”的监管。监管领域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将原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等也纳入监管范围,强调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三是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增加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4.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则又需要从与它相对应的一个词汇入手: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瞄准单个金融机构和单个金融部门的稳定。对每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防止这家机构出问题,是微观审慎的范畴。
与之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自然就意味着监管的范畴不限于单一机构或部门,而是将目标着眼于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的内容是:
一是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资本监管制度下更强调“逆周期”手段的运用。例如,经济不好时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信贷投放,并适度放松监管标准,经济过热时则减少信贷投放和提高监管标准,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延伸传统的监管边界,强调“更全面”的监管。监管领域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将原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等也纳入监管范围,强调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三是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增加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5.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则又需要从与它相对应的一个词汇入手: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瞄准单个金融和单个金融部门的稳定。对每一家金融进行审慎监管,防止这家出问题,是微观审慎的范畴。
与之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自然就意味着监管的范畴不限于单一或部门,而是将目标着眼于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的内容是:
一是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资本监管制度下更强调“逆周期”手段的运用。例如,经济不好时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信贷投放,并适度放松监管标准,经济过热时则减少信贷投放和提高监管标准,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延伸传统的监管边界,强调“更全面”的监管。监管领域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将原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等也纳入监管范围,强调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三是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增加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系统重要性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防止金融倒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6. 如何评价中央银行2016年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评估体系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吴雨)日前,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经过“升级”,明年金融监管面临怎样的转变?商业银行的日子将怎么过?从2011年开始,我国一直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合意贷款,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投放节奏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差别准备金,督促商业银行调节信贷偏离度和提高经营的稳健性。“但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资产也日渐多元化,信贷在其中的占比也不断下降。由此,信贷变化已无法完整反映整个社会信用规模之盈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更全面,考虑的因素更综合,覆盖范围更广,这对于未来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起到有益作用。此次央行提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当下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但金融监管却相对滞后,监管套利情况不断增多,这需要金融监管创新循序渐进地往前赶。“此次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覆盖范围,除了信贷,还扩展到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入返售、其他投资等,更为全面,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也对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敲响警钟。”尽管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七大考虑重点的权重并没有明确,但从央行公告中,可以明确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今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完全放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已经完全结束,银行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银行恶意竞争的行为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可能扰乱整个金融市场秩序。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五大任务之一是要“降成本”,其中提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因此,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特别增加对金融机构定价行为方面的变量,从而能够起到抑制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的作用。”鲁政委表示,这一变量在当下可能被作为引导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工具。央行在公告中还特别提到,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赵庆明表示,当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上升明显,而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积累,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体现出灵活、有弹性的特点,所以对于大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应该不会‘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在央行表示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后,有业内人士提出,这将为今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奠定基础。对此,鲁政委认为,目前该体系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监管范围拓展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值得进一步关注。“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此前,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波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金融监管部门协同效率不高,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有较长的路要走。”赵庆明说。

7. 如何评价中央银行2016年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评估体系

1.合成谬误当前的监管体系是铁路警察 各管一段,主要是从事的微观的审慎监管,银监会监管银行业,证监会监管证券,保监会监管保险,但是经济学上有个合成谬误,就是虽然各个微观经济体都很合规 都安全运营 但是加总起来并不一定安全。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大家都感觉今年投资建个汽车厂是很赚钱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都开始建汽车厂,虽然每个微观经济体都这样做都符合自己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国务院看来这简直就是个灾难,因为事实将来就是灾难; 
    2.金融的顺周期性主要原因来源于金融的顺周期性,比如经济好的时候,资产的估值会更高,同样的抵押品会贷款更多,银行的资产扩张就会越厉害,但是一旦经济下滑,资产的质量会下跌,风险就会暴露,这里面的顺周期性有些类似乘数效应的味道,好的时候越来越好、坏的时候越来越坏。但是当前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关注宏观层面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宏观上有个监管架构和框架。
    3.金融的混业经营导致的风险互相传染由于分散监管和金融业务的模式不断创新,导致当前的监管出现真空以及监管套利,资产的扩展的动力在增大,导致一个市场出现风险就会迅速蔓延到其余的另外一些市场。所以有必要扩大资产负债监管的范围和口径。

如何评价中央银行2016年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