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晟为什么活不了

2024-05-14

1. 张首晟为什么活不了

张首晟是自杀,自杀有多方面原因,投资失败是最后一根稻草。
具体原因如下:
1、跨界苦恼:管人比管宇宙还麻烦
2013年9月,张首晟创立了丹华资本。据传,他的部分成员消费着他的名声为自己谋利,这就是管理投资人团队的麻烦。管人,是天下最耗神费力的。张首晟可以攻克自然科学难关,但揣摩不透人心。因为人心比宇宙还难测。
2、跨界失败:此一时非彼一时
在科学拓荒时期,不仅是富兰克林在诸多领域成为引领者,而且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这“家”和那“家”,一大堆荣誉头衔。张首晟想效仿富兰克林,成为科学家、企业家等等N个家,是不现实的。
3、没有出口:风轻云淡加重焦虑
加重张首晟焦虑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表面上的风轻云淡。其实这是内心焦虑的掩盖,还不如发泄一下。因为掩盖本身又要耗神费力,必然加重焦虑。
4、单纯情怀,遭遇国利壁垒
中美两国陷入博弈,这些桥梁就是通敌的罪证。2018年11月20日,美国政府的《301调查报告》中,曾点名丹华资本。张首晟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
因为面对美国政府的点名,他的跨国界规划都会搁浅,投资会受到冲击,甚至还有更严重的麻烦与危机。
5、投资崩盘,精神崩塌——幻灭
2013年9月,张首晟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应用物理学博士谷安佳联合创立了丹华资本,从此,张首晟的职业道路彻底变轨。
然而,红火的区块链在2018年却迎来寒冬。10月,区块链项目破发已随处可见,机构投资者入不敷出,甚至一些区块链行业到了欠薪的地步。以历史最高价和当前价计算,基于量子链发行的项目菩提Bodhi,最大跌幅高达98.1%,15个项目的平均跌幅为92%。
所以,币圈崩盘,投资巨亏,颠覆了他原有的心智,和他心目中的世界运行逻辑。对他来讲,这是件超级耻辱的事情。阳光明媚的世界消失了,陡然之间被带入黑暗至刻的另一世界。这个墨黑的世界不是他们生存的地方,干脆离开这个世界算了。所以,他悄悄地以自己的方式离开了。

扩展资料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官方微博2018年12月6日消息,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去世,享年55岁。
另据《文汇报》2018年12月6日消息,根据他的家人和物理系的电子邮件得知,他一直在和抑郁症作斗争。斯坦福校方周一就请了公关专家来处理此事了。当地警方认为是自杀,已经结案。 
张首晟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一直在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做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他还被杨振宁认为是下一个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获物理界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安在线-杨振宁弟子、55岁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去世 曾发现“天使粒子”
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天才张首晟为何会活不下去?

张首晟为什么活不了

2. 杨振宁对中国做了什么贡献?

老梁讲述:杨振宁究竟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老梁竟是这样分析的!

3. 杨振宁究竟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请问杨振宁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杨振宁究竟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4.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扩展资料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杨振宁-百度百科

5. 杨振宁到底有哪些重大发现或者发明?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扩展资料:
论文:
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杨振宁到底有哪些重大发现或者发明?

6. 张首晟发现天使粒子?那么谁是马约拉纳

017年7月20日,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及其研究团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这个重要发现是: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的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这个新发现的粒子,被张首晟院士命名为“天使粒子”。
这里瞬间就出现了两个物理学家的名字:“费米”与“马约拉纳”。其中对于费米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实现人工核反应堆(原子弹)的首席科学家,也是李政道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时候的博士论文导师,那么,问题来了——
谁是马约拉纳?
假如你去一个海滨城市,在某个浪漫暧昧的夜晚,徐徐海风吹拂之下,一些游轮餐厅也许会放着这样的音乐,那是Rod Stewart 的《SAILING 》:
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cross the sea.
I am sailing stormy waters, ……
……
I am dying……
其实,这首歌是非常适合来描述马约拉纳这个人的呢。
事情还要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说起,那是在物理学的复兴之路上的意大利,伽利略的物理学后裔费米在意大利开始经营他的新罗马帝国。当时, 费米在罗马大学组建了一个物理研究所,这个组里汇集了一批意大利当时最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21岁的帅哥马约拉纳也在这个研究组里。

马约拉纳
当时他俩都是只有二十几岁,梦想都很大,说话也很随便。
马约拉纳说:“每隔500年才有一个类似阿基米德或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出现,而每隔100年就会有1至2个爱因斯坦和玻尔这样的人出现。”
费米说:“那费米是几百年出一个?”
马约拉纳说:“我们谈的是爱因斯坦与玻尔……”
马约拉纳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物理学家,他的分析与计算能力对整个研究组的帮助很大。
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没有人会用计算尺和笔算。马约拉纳能够口算出243的平方根乘以578的立方根等于多少这样的数学题……费米和他曾有过一场计算能力的PK,费米用纸笔尺,马约拉纳只用脑子,然后比赛结果是平局……而众所周知,费米的计算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后来在美国爆炸原子弹的时候,他就站在很远之外,手里拿张纸,撕成碎纸片。原子弹的冲击波来了,他把纸一扔,然后根据纸片被卷走的高度、速度和距离计算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值。冲击波走了,费米就算出来了,而且计算出来的结果和精密仪器测试的结果不相上下……
马约拉纳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自我要求很高,他很少发表研究成果,除非他本人觉得研究结论已经无可挑剔。
一九二九年,费米研究组的成员之一瑞萨缇(Franco Rasetti)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访问研究时,测量了氮原子核的自旋数,其结果是“一”,这让当时的物理学家很费解。马约拉纳立刻意识到原子核应该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一种不带电的、质量与质子相近且自旋亦为二分之一的粒子所组成。他把这种粒子叫做 “中性质子”,也就是人们后来发现的中子。具体到氮原子核,其组成应为七个质子加七个“中性质子”。他同时也意识到,为了使原子核不致因内部的质子们 “同性相斥”而分崩离析,核内一定存在一种比电磁力强得多的相互作用力,他称之为“交换作用力”——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强相互作用力。不过可惜的是,马约拉纳这个人非常低调,甚至有些消极,他没有发表这些结果。
几个月后,俄国的一个名字叫伊万年科(Dmitri Ivanenko)的物理学家也认识到了中子的存在,发表了相关的文章。费米抱怨他坐失良机,马约拉纳也仅仅只一笑置之——从这里也许可以看出马约拉纳是一个比较淡漠的青年,可能还有点抑郁,从这里倒可以解释他具有某种先天的自杀倾向。
马约拉纳之死
1932年,马约拉纳辞去了在罗马大学物理研究所的职位,开始了长达四年几乎足不出屋的“闭关”生活。
1938年3月25日他给家人和他任职的那不勒斯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卡瑞利(Antonio Carrelli)各留了一封信后,就登上了一艘开往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的邮船。一般人和警方都把这两封信解读为绝命书——因为从此以后马约拉纳就在人间消失了。
自杀?
他杀?
溺水?
有两件事令人费解——他在去巴勒莫之前支领了半年的薪水并带走了所有重要的科研笔记,这不像一个准备自杀之人所为,看起来更像是去“龙泉寺”隐居的。在他平安抵达了巴勒莫以后,又发了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给卡瑞利。电报仅一句话“别紧张,信随后就到”,在他的信里则明确说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根据售票记录,他确实买了返回那不勒斯的船票,而且有个同舱人(三人住一间舱房)曾作证说,他在那不勒斯下船时,马约拉纳还在舱里睡觉。
但马约拉纳从人间蒸发的事情真的不好解释。没人确切知道他是否在那不勒斯下了船。这种不确定的结局,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以致几十年来不断有人宣称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遇见过马约拉纳,版本之一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马约拉纳经常在智利的一个小酒馆里吃饭,还在餐巾纸上演算数学问题——这难道是从意大利漂流到了南美洲了?也有人说马约拉纳是出家当和尚了。
时至今日,意大利人也没有忘记他。他多次成为科幻小说或电影的主角,甚至还有关于他的科幻连环画集。在连环画里,马约拉纳的结局最为辉煌——被外星人接走了!
总之,很多年以后,马约拉纳跳上帆船出去航海……马约拉纳消失在海平面之下。这就应了本文开头的那个歌词,I am sailing,I am dying。
张首晟是不是杨振宁的学生?
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张首晟教授一般被描述为是杨振宁院士的学生。
比如,蝌蚪君用百度查了一下:

百度里写着张首晟师从杨振宁攻读博士学位。
蝌蚪君又查了一下wiki百科。
万万没想到啊:张首晟的博士导师不是杨振宁!
  张首晟的博士论文导师是著名超引力专家纽文豪森(peter van Nieuwenhuizen ,他是荷兰高能物理学家)。也就是说,张首晟在读博士期间,其实是做高能物理出身的,后来才成长为凝聚态物理学大师,这确实是很难得的。杨振宁先生曾多次鼓励年轻学子投身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张首晟教授在这一点上也是受到了杨先生的教导,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为什么叫“天使粒子”?
那么,这次张首晟他们发现的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为什么取了一个名字叫“天使粒子”呢?
这里面可能有好几个原因,蝌蚪君给大家来分析解读一下:
首先,是因为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很特殊的,一般的粒子都是既有正粒子又有反粒子,比如电子与正电子是不同的。但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特点是正粒子就是反粒子。所以,天使与魔鬼集成在同一个粒子身上了,因此取名叫天使粒子。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粒子的取名也可以换成“魔鬼粒子”,意思也是一样的——因此还需要其他理由。
其次,是因为有一个希格斯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于是,为了与上帝对应,现在搞出了一个天使粒子。
最后,有可能是因为马约拉纳本身就是一个折翼的天使。

7.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

老梁讲述:杨振宁究竟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老梁竟是这样分析的!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