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尚到宰相,姚广孝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他有这样的身份转变?

2024-05-14

1. 从和尚到宰相,姚广孝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他有这样的身份转变?

 姚广孝这个人在历史上非常的复杂,他帮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一不为功名利禄,二不为金钱美人,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造反而造反,那么姚广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姚广孝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从小熟读儒学经典,擅长琴棋书画,但是他非常讨厌按部就班的生活,想要闯出一番天地,14岁的时候,对佛学产生兴趣,17岁出家,法号道衍。此后,一直在寺庙中修行,但是他的心境却不像佛法一样宁静,渴望能够史书留名,终于被他逮到了机会,一次,朱棣在寺庙中烧香的时候,他对朱棣说“贫僧倘若能在殿下手下效命,将来一定能为您换一顶白帽子。”






 朱棣现在是藩王,若是来了白帽子,王上加白就是皇,如此说法,让朱棣对姚广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二人开始长谈,朱棣发现,姚广孝博古通今才冠天下,遂引为座上宾。姚广孝经常趁着夜深人静溜进王府,为朱棣出谋划策,成为燕王身边最重要的亲信。



姚广孝还建议燕王避开大城市,从小路迂回前往南京,进行“斩首行动”。南京被攻陷后朱棣不费吹灰之力披上龙袍,江山易主。可以说姚广孝为朱棣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倘若朱棣的身边没有姚广孝,靖难的过程必然举步维艰。

从和尚到宰相,姚广孝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他有这样的身份转变?

2. 他是一位和尚,又是一名宰相,姚广孝到底有怎样的妖孽人生

他是一位和尚,又是一名宰相,姚广孝到底有怎样的妖孽人生

3. 明朝谋士大和尚姚广孝介绍 怎么评价姚广孝这个人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明朝谋士大和尚姚广孝介绍 怎么评价姚广孝这个人

4. 不负平生所学.看看姚广孝是如何从和尚逆袭宰相的

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1380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推荐,入天界寺,谋一僧职。
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都指挥张信暗中向朱棣报信,朱棣便决定立即起兵,并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同年十月,朱棣袭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南军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将士守卫城池,击退南军的进攻,又在夜间将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大破南军。
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难以破城。姚广孝让人传信给朱棣,道:“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于是退回北平。后来,燕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再次退军。当时,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在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继续进军,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后来,姚广孝对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5. 为何说姚广孝是妖僧?姚广孝有什么能力?

 说起姚广孝,可能大家对这个人不是很熟悉了,出生于1335年,苏州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好学,诗词书画那是样样精通。14岁的时候出家当了和尚,发号道衍。不过这里有点意思的是,姚广孝虽然成了和尚,但是却拜了当时的一位道士席应真伪师傅,然后还学起了阴阳之术,真的是一个敢拜,一个敢收。后来追随在燕王朱棣的身边,鼓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虽然“遁入空门”,但他其实除了研习佛教外,没一点跟和尚搭边的地方。真实的姚广孝是一个三教(儒、释、道)皆通的大能。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那这样一位如此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呢?他又为什么被后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称号呢?
  
  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辞世,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祈福,47岁的姚广孝终于找到了那个命中的“最佳搭档”燕王朱棣。之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和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佛学和诵经祈福,而是日复一日的劝说朱棣造反。
   
  据说姚广孝是看到了朱棣的帝王之气,这种“异能”我们没法证实,但应该是有迹象让姚广孝做了准确的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靖难之役”前的姚广孝是一个满腹经纶却隐藏至深的一个人。可以说姚广孝一直等到50岁的时候才开始施展他的抱负,很多人认为他是怀才不遇,其实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姚广孝只比明太祖朱元璋小7岁,也正赶上元末军阀割据的乱世,那他为什么不在乱世中施展才华,却要等到50岁的暮年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当时谋士太多,姚广孝不一定可以脱颖而出。第二,姚广孝觉得副本难度太低,没有挑战性。第三,他或许真的有“异能”,感觉属于他的时机未到。
  
  几十年后,明朝已经建立并且发展得蒸蒸日上。这时候以一地(燕王封地)之兵去对抗那个庞大的中央政权,姚广孝认为这样才配的上他所学的“阴谋”。
  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造反成功后,这位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一直居住在寺庙,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银财宝、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一个满腹经纶却阴险残忍、胸怀大志却不择手段的聪明人。他就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他为了实现自己抱负可以使整个祥和的天下再次陷入战火。
  
  我认为姚广孝真正成为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的大能,彻彻底底以天地做棋盘,以众生做棋子。这种可怕的人还一直潜于幕后,怪不得世人把他称之为“妖僧”和“黑衣宰相”。
  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
  就这样,无所不通的姚广孝主持编撰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本大典字数多达三亿七千万,可惜的是没能流传于世(被清朝统治者破坏了)。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坐化(端坐而逝),终年84岁,死后谥号太多,就不一一细说了。有一点足可以证明他的功劳,那就是配享太庙,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由于他挑拨叔侄感情,挑拨君臣关系,为一己之私(实现自己抱负)使百姓重陷战乱之中,所以一直不怎么被后世宣扬。再加之他本身性格也极为低调,深入简出,所以存在感很弱。但这反而更显得姚广孝神秘了。
   

为何说姚广孝是妖僧?姚广孝有什么能力?

6. 一代奇僧姚广孝为何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和尚误矣

 吴中,即现在的苏州,自古人杰地灵,高才辈出。元朝末年,吴中一带就活跃着一批文人高士,诸如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宾、韩奕等。在他们中间,时常出现一副另类面孔,此人身着袈裟,是个僧人,法号道衍。
  道衍俗姓姚,十四岁出家。名为僧人,道衍却不甘撞钟念经,他的志向远大,总想效仿元朝僧人刘秉忠干一番事业,故此广泛涉猎,孜孜以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皆有研究,且精通阴阳术数,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心痛不已,召集天下名僧进京为亡妻超度做法事,道衍是其中一位。事后,朱元璋将众僧分配给各藩王效力,道衍便与燕王朱棣走到一起。一个是野心勃勃的藩王,一个是急于建功的僧人,二人很快就志同道合,单等时机到来。朱元璋死后,太孙朱允即位,朱棣很不服气,加之朱允急于削藩,朱棣在道衍的鼓动下,决定夺了皇位。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道衍说的这八个字,成为坚定朱棣信心的法宝。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赢了,朱允失踪了,大明江山从建文变成了永乐。一将功成万骨枯,朱棣为了这顶至高无上的帽子,悍然动粗,致使天下数百万苍生丧命,其灾难缘由就是这位不安分的僧人道衍。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算命先生袁珙当年看到道衍后,说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道衍虽然没有亲临战场,没有亲手杀过人,但他运筹帷幄,决断战守机事,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是他成就了朱棣。身为僧人,本应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尤戒杀伐,可道衍偏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生灵涂炭。在世人眼里,道衍哪像个僧人,分明就是个助纣为虐的刽子手。 
  为僧不守清规,修道不耐清静,学儒不讲仁义,为了功名,道衍僧不僧,道不道,儒不儒,违背道义、佛理、纲常,染指红尘,插手政治,密谋篡逆,道衍此举,能不让昔日那帮文友高士感到厌恶吗?日后,他们还能在一起玩耍吗?那么多无辜百姓因战乱蒙难,他们能夸赞道衍英明伟大,能给他送去鲜花和掌声吗?这是不可能的。估计,道衍老家的大门都该换了好几次了吧。
  然而,成王败寇,道衍终究成名了,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朱棣大封功臣,道衍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赏赐无数,复其原姓,赐命广孝,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其身份和地位相当显赫,可谓位极人臣。当年六月,苏州、湖州一带出现灾情,道衍离京赈灾。路过故乡长洲时,道衍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颇有些衣锦还乡的意思。
  除了钦奉朝命,威声赫赫,车从甚盛的风光,道衍也遇到了不和谐一幕,及南行,有丑诋者,广孝若弗知,现世报终于来了。当随从官员提出要惩治丑诋者时,道衍遽止之,说岂无同名者耶?算了吧,天下重名的人多的是,他们大概骂的是别人。自己做的孽自己有数,道衍很沮丧。
  办完公事后,道衍回到老家,想看望一下自己的同胞姐姐,叙叙姐弟之情,结果姊不纳,连门也没让进。吃了闭门羹,道衍想到了好友王宾,亲人不理解,朋友总该能理解吧,结果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没办法,道衍又跑到老家找姐姐,姊詈之,隔着门狠狠地臭骂了他一顿,广孝惘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众叛亲离,让道衍迷失了自我。
  关于道衍见王宾一事,《明史》给这位功臣留了面子,多有遮掩,但明人佚名所著《建文皇帝遗迹》记载颇详,及公事毕,……暇日往谒郡中隐士王宾。宾素与广孝友善,至是愧其所为,拒不肯见。后广孝屏去骑从,乃衣短褐以扣门,宾闭户不纳。广孝哀请甚至,宾始问为谁,广孝曰:‘是昔日道衍也。’宾不应。广孝大声曰:‘光庵不弃旧曰之雅,容我老僧一见乎!’宾隔户谓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见。’广孝于是哀鸣久之。宾怜其诚,因与之期而去。
  第二天,道衍早早地就等着王宾开门,日出,宾方启门,遂相与再拜。坐定,宾语不及他,但连声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广孝大惭。王宾说,你这个和尚大错特错了,你以前不过是个不起眼的沙弥,受太祖隆遇才有了出头之日,身为臣子,你背叛建文就是背叛高祖,你还有良心吗,宗室伤残,血流漂杵,天下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一番话,劈头盖脸,字字戳中了道衍的要害,道衍实在坐不住了,闻之面赤,赧然求退……乃怏怏自恨而去。
  此次见王宾,道衍内心触动很大,此后他心性收敛,很少上朝,而是潜心著述。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八十四岁的道衍病逝,临终前请求朱棣释放因有藏匿朱允嫌疑而被关押十余年的僧人溥洽,算是稍稍救赎一下自己的所谓罪恶灵魂吧。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7. 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会是一个和尚?

姚广孝是一个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在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时候要姚广孝辅佐朱元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居然是一个和尚呢?其实这个问题要结合姚广孝所处的那个年代去分析,那么大家就会发现,摇滚像座和尚,并不是真的想要出家为僧,和尚只是他通往仕途的一条道路。

姚广孝出生在元朝末期,在元朝的时候,天下并不是汉人的天下,所以对于元朝的科举制度,汉人的录取其实是受到很大的歧视的,同样一届科举考试,蒙古人和汉人答题的难度就完全不一样,而且录取比例也有非常大的差异,换句话说,汉人要答非常难的题,但录取的人数还非常的少,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所以在元朝的时候,很多人为了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而又担心科学考试自己不能够通过,他们就选择了另辟蹊径,而当和尚就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元朝的时候崇尚佛教,元朝在全国建了特别多的佛家寺庙,而且还会从一些比较著名的僧人中选拔一些人进入朝廷。

姚广孝的家里,就是看中了这么一条道路,所以才会让姚广孝去当和尚,这也是希望姚广孝能够在元朝当官,但是万万没想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元朝走到了灭亡,姚广孝也成功辅佐朱元璋取得了胜利,并且建立了大明王朝,当然最后姚广孝被称为黑衣宰相,也算是他从和尚到仕途,一个顺利的证明吧。

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会是一个和尚?

8. 姚广孝为何被称为“妖僧”呢?

朱棣之所以能成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谋反并成功的人,不仅在于他能力强悍,时机把握得准,还因他身边有位“妖僧”,这便是姚广孝。那么姚广孝为何被称为妖僧呢?这就要从他少年时说起了。
姚广孝14岁时就出家了,这本该是一位好高僧的苗子,可惜姚广孝却不这么认为。他虽研习着佛法,但更好“阴阳之术”,后来干脆拜了一位道士为老师。



道士在古代,一直都跟最上层的关系密切,有的是炼丹,所谓的求长生不老。还有的就是充当“谋士”。因为“道”的根,是扎在《道德经》、《易经》等古籍之中。而这些古籍里,又充满了各种智谋,甚至是权谋,兵法等。
再看姚广孝,披着佛门的袈裟,却如饥似渴地研习着“阴阳之术”,所谓反常为妖,这不是一个妖僧模样是啥?
果然,后来当他遇到了当时著名相士袁珙后,就惊得袁珙一声高叫: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姚广孝“妖僧”之称,恐怕就是脱胎于这句话。首先是定性为“异僧”(妖僧),跟着就评述长相。“长着一对三角眼,如一只病虎一样”。最后是归类,“一看就是嗜杀之人,跟辅佐忽必烈的刘秉忠是一个类型”。
由此,姚广孝妖僧之说,算逃不掉了。按常理来言,寻常僧人必会反感这种评价,哪料姚广孝,非但不恼反而还高兴万分。为何?恐怕是“刘秉忠”这三个字,正中他下怀。即,姚广孝的偶像就是刘秉忠。



不得不承认,姚广孝真赶上了如刘秉忠那样的好机遇。一次他做法事时,恰好遇到了燕王朱棣,姚广孝主动接近,由此跟上了朱棣完成了第一步,如刘秉忠一样先成为幕僚。
关于此事,也是有一个故事的。说,姚广孝一见朱棣,就断定此人日后必成大业。所以他第一句话就是:送你一顶白帽子。朱棣当时是燕王,王字之上,加个白字,正是“皇”!
不过,朱棣对此却并没有太过在意。毕竟那时朱标还活着呢,别说给他姚广孝了,就是把诸葛亮和刘伯温一起打包给他,朱棣都不敢乱来。可惜随着朱标早亡,他的儿子朱允炆成了太子。



朱棣平静的心起了波澜。他服气朱标,那是因他清楚,老爸把最好的资源都倾注在朱标身上,且从小朱标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处理朝政井井有条。对兄弟们,宽厚仁爱,既是一位好储君,又是一位好哥哥。
可朱允炆算啥?朱棣岂能服气!姚广孝也敏锐觉察到了“此处应有雷霆”,开始撺掇朱棣夺皇位。哪料朱棣这还没下定决心呢,登基后的朱允炆就帮他下了决心:要实行削藩。



朱棣深知一旦被削藩,自己绝没有好果子吃。若是朱标削藩,他肯定没啥反应,清楚哥哥不会要自己命,相反还会给更多的好处,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无比的王爷”,可朱允炆削藩,却是生怕被夺权,必会置自己与死地。
姚广孝也这么认为,先是把袁珙介绍入府,给朱棣和他府内的亲信相面,自然是朱棣一看就是老大命,过了40必登大位。至于亲信们则都是王侯将相。其实这就是姚广孝用这些“乱力鬼神”给朱棣打气。



随后便是靖难之役发生了!姚广孝再一次表现出其妖僧本色,在朱棣最艰难的时候,提点朱棣:你别天天围着北方这几个地方折腾了,干脆直捣黄龙长途奇袭京城,只要那里一拿下,天下也就拿下!
一句话让朱棣茅塞顿开,最终攻入都城,朱允炆失踪,至今都没有“找到”,朱棣成了绝对老大。而姚广孝却一点不贪婪高官厚禄,非要继续为僧。由此被朱棣称为“少师”,并让他培养朱瞻基(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所以姚广孝为何被称为妖僧?从他的经历来看,就因有三个反常(反常为妖)!其一:以僧人身份,却苦习道家的“阴阳之术”。其二:以世外高僧的身份,却比谁都操心红尘之事,憋着劲要建功立业。其三:功绩无双,却还是继续当和尚,全然不理会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等事。搞不懂他为啥非冒着杀头危险,辅佐朱棣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