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基金会的相关资料

2024-05-13

1. 邵逸夫基金会的相关资料

由邵氏基金会捐建的教学设施, 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支持内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为配合国家西部开发的伟大战略,该基金会的捐赠,重点支持了西部的大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值一提的是,每当内地一些省份遭受自然灾害时,邵逸夫先生都及时地向灾区慷慨捐赠,用于灾区中小学校舍的重建工作。雪中送炭似的援助,令灾区师生永远铭记。长期以来,教育部和内地有关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大学,高度重视邵氏基金会的捐款项目建设,各单位通力合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认真建好每一个项目截止目前,已建成的邵氏项目大多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学校建筑,是师生理想的教学、科研场所,发挥着良好的效益。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现 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已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 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 果对入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 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 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邵逸夫基金会的相关资料

2. 邵逸夫奖的相关信息

与诺贝尔奖据“邵逸夫奖”成立仪式上宣布,该奖设立数学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与“诺贝尔奖”所设立的3个科学奖项并不重复。数学与天文学都是基础科学,诺贝尔奖没有此两项奖显然是有缺陷的。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语言,社会科学、经济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21世纪数学的地位更重要。天文学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极年轻的,21世纪将是探索宇宙的黄金时代。“邵逸夫奖”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范畴更广阔,要为新世纪的人类带来更好的健康和更高的生活素质。“邵逸夫奖”是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两者关系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有人认为,诺贝尔奖是西方的,因而获奖者欧美人士居多;而邵逸夫奖是东方的,获奖者将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人为主。这不仅是极大的误解,而且这种想法也很幼稚。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审是公平公正的,比如日本科学家也是东方人,他们的新发现新创造一样也能获奖,并无歧视。“邵逸夫奖”筹委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汝万在成立仪式上明确宣布,该奖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旨要。”

3. 邵逸夫基金会的基金简介

邵逸夫基金会是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于1973在香港设立的私人慈善机构,其宗旨是协助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之发展。邵逸夫先生对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有独钟,不遗余力,自1985年起,奖章该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每年向内地提供巨额教育捐款,历年资助的金额累计超过30亿港元,修建大学、中小学教育项目超过4500个,受惠学校遍及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2002年11月15日,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先生爱心助学,在中华大地传为美谈。 该基金会还在香港及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其他地区,开展有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并设立奖学金等项目。该基金会向内地教育赠款情况介绍 1985年以来,邵氏基金会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支持内地教育事业发展,截至2012年10月赠款金额累计达47.5亿港币。 教育部与邵氏基金会合作,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做法,共同建设了大学、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的6013个项目,涉及项自有:图书馆、教学楼 、科技楼、艺术搂、学术交流中心等。

邵逸夫基金会的基金简介

4. 邵逸夫基金会的邵逸夫事业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汶川地震,邵逸夫捐款一亿。2009年香港地区特大水灾,邵逸夫捐款一亿。为援助台湾“8.8水灾”,邵逸夫委托其夫人到赈灾晚会现场捐款1.08亿新台币。

5. 邵逸夫基金会的介绍

邵逸夫基金会是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于1973年在香港设立的私人慈善机构,其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

邵逸夫基金会的介绍

6. 邵逸夫奖的介绍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者应仍从事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在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之成就。评选的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1近期在科研上有杰出成就且仍活跃于该学术领域的候选人将获优先考虑。1「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提名及评审程序于每年九月开始,翌年夏季宣布得奖人名单并于同年秋季举行颁奖典礼。1「邵逸夫奖」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愿而设,于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宣告成立,并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基金会办事处设在香港。12014年9月24日,“邵逸夫奖”在香港举行第十一届、也是创始人邵逸夫去世后首次颁奖典礼,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6位科学家分获三大奖项。2015年6月1日,5位科学家因在系外行星、细菌间沟通和数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奖金丰厚的邵逸夫奖。

7. 邵逸夫奖的其他活动

邵逸夫奖The Shaw Prize类型 新闻资讯/特备节目国家/地区 香港制作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新闻及资讯部公共事务科每集长度 25分钟首播频道翡翠台、高清翡翠台首播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播出时期 2008年8月-2008年9月香港无线电视新闻部每年都会制作《邵逸夫奖》新闻特辑,专访每届的得奖者,阐述其生平以及学术成就。而每“邵逸夫颁奖典礼”都会作电视转播。另外,每届得奖者都会在香港各间大学举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术理论。

邵逸夫奖的其他活动

8. 邵逸夫奖的奖项简介

邵逸夫数学奖、邵逸夫天文学及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于每年九月提名及评审,结果在翌年夏季宣布及在秋季举行颁奖典礼。各奖均由邵逸夫奖基金会下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004年的邵逸夫奖各得奖者得到一百万美元奖金、一面奖牌及一张证书。“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祖籍宁波镇海,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香港投身电影制作业,七十年代起出任香港最大的电视台“无线”的行政主席。他成立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有限公司,致力于资助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福利事业及文化事业,仅捐助内地教科文卫事业的资金就超过25亿港元。早在1985年他就已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后在中大原校长马临教授倡议下,终于设立了“邵逸夫奖”。根据章程,“邵逸夫奖基金会”(设在香港)由董事会、理事会、评审会和秘书处四个部分组成。评审会负责选出得奖人;其下设3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评审工作从每年6月开始,翌年6月宣布得奖者名单,8月颁奖。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 奖牌的正面为邵逸夫先生的浮雕肖像,旁边是英文The Shaw Prize和中国文字的“邵逸夫奖”称号。奖牌背面展示了奖项,相关颁奖年度及当年获奖者的名字。在右上角为中国名句“制天命,而用之”的印章(引述自荀子 -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思想家 - 公元前313-238年),意为“把握自然规律,并利用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