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的科研成果:

2024-05-13

1. 张清华的科研成果:

 1.《境遇与策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逻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2.《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3.《火焰或灰烬——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4.《内心的迷津——当代诗歌与诗学求问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及历史意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6.《天堂的哀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7.《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与美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8.《文学的减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版。9.《猜测上帝的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0.《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2001——2012共十二卷。2、《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女性文学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3、《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4、《中国当代作家海外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隐秘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2010)。 1.《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转载:*《新华文摘》1998年1期;*《SOCIAL SI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9年4期;2.《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思考》,《文学评论》1995年2期。转载:*《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5期。* 收入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论争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8年1期4.《大地上的喜剧:当代“新乡村叙事”的文化阐释》(原载《小说评论》1999年3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9年10期。5.《民间理念的流变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文艺研究》2002年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3期转载。*《21世纪文学大系·2002理论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6.《论石评梅的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特刊(与张光芒合作)。7.《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文艺研究》2006年7期。8.《价值分裂与美学对峙: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9期。中文核心期刊9.《启蒙神话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讽:论〈围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4 期。10.《抗拒的神话和转向的启蒙:论沈从文的文化立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4期。11.《整合·还原·沉潜·思变——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4期。12.《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2期转载。13.《增值与误读:十余年来诸多文学现象的再认识》,《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期。14.《在幻象与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海子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被收入崔卫平主编《不死的海子——海子逝世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版。15.《黑夜深处的火光:六七十年代非主流诗歌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入选白烨编选《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入选陈思和等编:《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被翻译为日文发表于日本文学刊物《蓝·BLUE》总第4、5期合并号。16.《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论食指》,《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4期。收入《新诗界》创刊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林建法主编《寻找文学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版。17.《好日子就要来了吗——世纪初的诗歌观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18.《在现实的“私处”》,《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19.《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当代小说叙事演变的一个例证》,《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20.《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5期转载。被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版。21.《这就叫天花乱坠:关于现在的文学批评》,《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4期。被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2004年4月版。22.《返观与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境遇》:《文艺争鸣》1995年6期。23.《俯望足下的裂隙——论当前文学的精神分化》,《文艺争鸣》1997年4期。24.《话语与权力:一个戏剧性的演变关系》,《文艺争鸣》2000年4期。2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主义的两个基本问题》,《文艺争鸣》2001年4期。26.《“演讲”话语之于革命叙事》,《文艺争鸣》2002年2期。27.《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语境与策略》,《文史哲》1995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7期转载。28.《论中国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齐鲁学刊》1990年2期。29.《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齐鲁学刊》2003年2期。30.《青春与英雄的画卷》,《中国出版》1997年10期。31.《评四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译作),原著德国学者洪安瑞(Prof。Dr。Andrea M Riemenschnitter)张清华译,《文艺争鸣》2003年1期。32.《仙女尘夫模式:一个幻美的主题原型》,《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2期。33.《由语言通向历史:重论王朔的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4期。收入《王朔小说集·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34.《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文艺争鸣》2005年3期。35.《2004年诗歌的若干关键词》,《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1期。36.《野地神话和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小说评论》1994年3期。37.《困境与契机:中国当代诗歌文化意向的变迁》,《当代文坛》1993年5期。38.《历史话语的崩溃与堕回地面的舞蹈——对当前小说现象的探源与思索》,《小说评论》1996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期转载。39.《精神接力与叙事蜕变——新生代写作的意义》,《小说评论》1998年4期。40.《死亡之象与迷幻之境:先锋小说的存在主题研究》,《小说评论》1999年1期。41.《当代小说中的皇帝婚姻模式》,《小说评论》2000年3期。42.《选择与回归——论莫言小说中的传统艺术因素》,《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2期。43.《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重论戴望舒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4期。44.《论〈九月寓言〉的农业文化倾向》,《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2期。45.《历史逻辑与20世纪中国作家的文化策略》,《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4期。46.《历史神话的悖论与话语革命的开端——重论寻根小说的意义》,《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2期转载。47.《“前朦胧诗”论札》,《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2期转载。48.《作为表象的生存寓言——重评新写实小说兼及90年代现实主义的命运》,《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6期。49.《历史·记忆·叙事·文本——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与历史诗学》,《山东师大学报》2004年2期。50.《悲壮的祭礼与从容的运作:新时期诗歌文体沿革回顾》,《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4期。51.《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回顾》,《钟山》1998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9期转载。52.《经典与我们时代的文学》,《钟山》2000年5期。53.《——苏童论》,《钟山》2001年1期。54.《另一个陷阱或迷宫》,《诗刊》1998年10期。55.《历史的岩壁和它的回声——读〈家族〉》,《理论与创作》1996年3期。56.《2002年诗歌一瞥》,《理论与创作》2003年2期。57.《2003年诗歌读札》,《理论与创作》2004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转载。58.《“谁来追赶这令人心碎的变化”——论翟永明》,《上海文学》2004年2期。59.《语言的蝴蝶——谈〈发现〉》,《上海文学》2004年7期。60.《南方的精致——关于〈北回归线〉》,《上海文学》2004年8期。61.《〈葵〉:穿越意识世界》,《上海文学》2004年9期。62.《热带的熔点:关于〈诗歌与人〉》,《上海文学》2004年12期。63.《朦胧诗·新诗潮》,《南方文坛》1998年3期,收入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64.《性、政治、历史恐惧症及其它》,《南方文坛》2002年3期。65.《文学的减法——论余华》,《南方文坛》2002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转载;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6.《关于朱文颖的小说》,《南方文坛》2003年1期。67.《如何不滥用批评的权利》,《南方文坛》2003年4期。68.《从这个人开始——重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南方文坛》2004年2期。69.《走向文化与人性探险的深处:“新历史小说”的一支》,《理论学刊》1995年5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11期转载。70.《窄门以里与深渊以下:余华《兄弟》(上)的阅读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3期。71.《天马的缰绳:论新世纪以来的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期。72.《持续狂欢·伦理震荡·中产趣味:对新世纪诗歌状况的简略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6期。73.《关于文学性与本土经验:从顾彬教授的谈话说开去》,《文艺争鸣》2007年10期。74.《〈红高粱家族〉与当代长篇小说的变革》,《南方文坛》2006年5期。75.《残酷青春之后是什么——关于80后写作的思考》,《南方文坛》2007年4期》。

张清华的科研成果:

2. 张清华的科学研究工作

张清华教授一直从事不确定信息处理、粒计算理论及其应用和智能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或校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排名第二)。在《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8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参编章节)3部,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3. 张清华的主要成就

主要代表工程有:1973年至1974年沧州炼油厂的生产与生活全部土建工程;1975年至1976年十三化建基地建设;1976年至1977年沧州汽车站工程;1978年至1979年铁路宿舍1-9号楼的全部工程;1980年至1983年大港油田采油三厂生活区、俱乐部及生产车间的全部工程;1984年至1994年石油物探局地调一处1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及自动化锅炉房、微波楼、科技档案楼等工程;1995年至1996年沧州市人民银行2万平方米办公楼及2万平方米的生活区工程;1997年沧州大化生活区工程;1998年沧州市汽车站候车楼工程;1999年天津兴达塑料厂联合厂房工程;2000年天津市津泽办公楼及厂房工程;2001年至今通用机械厂小区及军区住宅楼小区工程。其中,石油物探局地调一处住宅小区、科技档案楼获天津市优良工程;沧州市人民银行办公楼及生活区、沧州大化生活区获市级优良工程;沧州市汽车站候车楼获省级文明工地殊荣等。张清华从事建筑业的一生中不骄不躁,不自满。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建筑业新形势的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为具备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必有的素质能力和高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创建新型的现代化企业、提高建筑业质量水平而努力奋斗。上海市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张清华,1970年7月出生。东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导电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导电纤维;功能聚合物及纤维;高性能聚合物及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纳米复合材料,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主要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企业委托课题4项,欧盟课题1项。

张清华的主要成就

4. 张清华的承担科研项目

科技部973计划课题(2013)  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课题(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  科技部863计划课题(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200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课题(2009)  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课题(2009)

5. 张清华的研究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张清华的研究范围:

6. 清华大学医学院的科研成就

学院开设了20多门高水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5门课程建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项,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6项。编写、出版了20多部教材和专著,其中“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7. 张清的学术成果

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行政管理》等报刊发表“摩根索伦理道德思想的逻辑”、“查尔斯·赫尔曼的外交危机管理‘处境’模式”、“美国二战经济动员对联邦体制的政治影响”等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史学年鉴》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作观点介绍或全文转载;学术专著《应对危机——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战略与政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全球视域下的国际关系丛书》。

张清的学术成果

8. 张清华的个人获奖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茂名市“劳动模范”、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