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弘化社"外还有没有免费请佛经的地方?可以远程邮递的?

2024-05-16

1. 除了"弘化社"外还有没有免费请佛经的地方?可以远程邮递的?

http://www.baidu.com/s?wd=%C3%E2%B7%D1%BD%E1%D4%B5%B7%F0%BE%AD


免费结缘佛经。很多。

除了"弘化社"外还有没有免费请佛经的地方?可以远程邮递的?

2. 目前的佛经有那些?能介绍一些吗?

  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经过弟子们几次的结集整理后,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称为三藏典籍,是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涵盖所有上契诸佛义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
  律藏:音译毘奈耶藏、毘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阿毘昙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们将佛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组织所成的典籍。
  二、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音译修多罗,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于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及波罗提木叉经等。
  应颂:音译只夜。和契经相应,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又称重颂。
  记别:音译和伽罗那,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所作的印证。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二种。自记说,是将自己的内证境界,明确的表达出来。为他记说,是如来及声闻弟子,以自己的证悟和种种功德为他人所作的证言。
  讽颂: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以偈颂形式来记载佛陀的教法。
  自说:音译优陀那,是感兴语,不待他人请问法而佛陀自行开示的教说。有无问自说,佛陀自己开启问端,如《杂阿含经》卷三、《阿弥陀经》;有赞叹辞,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有佛涅盘后,弟子抄集的偈颂,如汉译《法集要颂经》。
  因缘:音译尼陀那,义译缘起、本缘及因缘等。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也就是显示“说人、说所、说事”的,就叫因缘。
  譬喻:音译阿波陀那。是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百喻经》、《杂喻经》,《法华经》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音译伊帝目多伽。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的行谊。包含以“佛如是说”为开卷语的经典。
  本生:音译闍陀伽。记载佛陀前生种种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过去生的事迹。律藏中以僧只律为最多。
  方广:音译毘佛略、毘富罗等。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大都编入《长阿含》及《中阿含》。
  希有:音译阿浮陀达磨,义译又作未曾有法、胜法、希法。记载佛陀及弟子等三宝甚希有之事,如《大毘婆沙论》说:“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甚希有事。”汉译的《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体内容。
  论议:音译优波提舍。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教圣典的分类学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划分,此十二分教又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统称三藏十二部经。

3. 请介绍基本重要佛经,讲讲其主要内容

基本重要佛经净土五经为: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净土一论为:《往生净土论》

主要内容:
     净土的第一经、根本经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
    《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像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提出信、愿、行三大纲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愿行,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往生,劝我们执持名号。是劝我们修行的一部经典,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我们印光大师赞叹说,就是古佛再来,重新给《阿弥陀经》作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赞叹到无以复加。所以我们今天把《弥陀经要解》看成跟经一样的重要,绝不为过。
     第三《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么个修法,上品中生怎么个修法,九品因果。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印光老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所以他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后面,变成净土五经,为什么呢?这一章经,精要,经文中最重要的四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我们对这四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又不是其它四部经所能比的,这是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超过了禅宗,超过了密宗,超过了一切法门,真实的超越了。
    想请书的话可以登陆弘化社(印光大师所创)网站,免费请书。阿弥陀佛!

请介绍基本重要佛经,讲讲其主要内容

4. 有木有佛经全套的书呀

相对来说比较全套的是《乾隆大藏经》,一般来说有出家师父或在家人看大藏经叫‘阅藏’看完全部大藏经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仅仅是内部主要议论‘空’的《大般若经》就要600多卷,很长的,如果仅仅是想了解佛学基础入门的话还是先看看其他的,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著作论点,而且阅藏很困难。

5. 入门的佛经是什么?介绍一下

《佛说十善业道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佛说法灭尽经》
《长阿含经》
《中阿含经》
《杂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法句经》
《百喻经》
等等。

入门的佛经是什么?介绍一下

6. 请懂佛经的人介绍几部佛经经典,并说说这些经典主要内容是什么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7. 请介绍一下有关观音菩萨的佛经

妙法莲华经,悲华经,华严经中都提到了观世音菩萨。 
其中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本生部:

一、《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尔时宝海梵志。复白圣王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持此宝物并及先所於三月中供养如来及比丘僧种种珍宝。如是福德和合集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言。善男子。以此所施不应求於忉利天王大梵天王。何以故。今者所有福报之物。皆是无常无决定相。犹如疾风。是故应当以是布施所得果报。令心自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无边众生。令入涅盘。

是时太子闻是语已。答梵志言。我今观於地狱众生多诸苦恼。人天之中或有垢心。以垢心故数数堕於三恶道中。复作是念。是诸众生以坐亲近恶知识故。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尽诸善根摄取种种诸邪见等。以覆其心行於邪道。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世尊。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愿令转轮圣王。过第一恒沙等阿僧只劫已。始入第二恒沙等阿僧只劫。是时世界名曰安乐。大王成佛号无量寿。世界庄严众生清净作正法王。是佛世尊於无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办入无余涅盘。乃至正法住时。我於其中修菩萨道。即於是时能作佛事。是佛正法於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授记。今我一心请於十方如恒河沙等现在诸佛。惟愿各各为我授记。

善男子。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盘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於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於一念中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盘已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

尔时观世音前白佛言。若我所愿得成就者。我今头面敬礼佛时。当令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现在诸佛。亦复各各为我授记。亦令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大地及诸山河六种震动。出种种音乐一切众生心得离欲。善男子。尔时观世音菩萨寻礼宝藏如来头面著地。尔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六种震动。一切山林悉出种种无量音乐。众生闻已即得离欲。其中诸佛皆与授记作如是言。散提岚界善持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有佛出世。号曰宝藏。有转轮圣王。名无量净。主四天下其王太子名观世音。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於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也。尔时宝藏如来。为观世音而说偈言

 大悲功德  今应还起
 地六种动  及诸佛界
 十方诸佛  已授汝记
 当成为佛  故应欢喜 

善男子。尔时太子观世音。闻是偈已心生欢喜。即起合掌前礼佛足。去佛不远复坐听法。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二、《大乘悲分陀利经三王子授记品》第七

失三藏名今附秦录

善男子。尔时海济婆罗门。告无量净王第一太子不眴曰。略说我已观恶趣。於中众生受苦痛切。又观天上。於中众生心垢浊故数堕恶趣。我已观一切众生。离善知识住贫穷法。处於冥中尽诸善根。为邪见覆障困於邪道。

唯世尊。我当以高声告彼众生。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行菩萨行时。若有众生苦痛逼切。有诸恐畏贫穷於法。处在暗中无所依怙。无灯无救无归无趣。令使念我称我名字。我以天耳闻其音声天眼见之。若不脱彼众生困厄。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如我为众生愿故久行菩萨行。是意得满如今大王。过一恒河沙阿僧只。始入二恒河沙阿僧只於安乐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阿弥陀如来。净佛土净意众生而作佛事。乃至阿弥陀如来。於无量劫作佛事已。入无余涅盘。随其正法住世几时。於尔所时我当行菩萨行。我为菩萨当作佛事。尽阿弥陀如来正法初夜灭。即是后夜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愿世尊。授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如是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中。诸佛世尊现在住世。我亦以音声白彼诸佛。彼诸佛亦当授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善男子。宝藏如来即授其记。如汝善男子。已观恶趣又观天上。观众生苦能生悲心。为脱一切众生苦故。除结使故令得乐故。是故汝善男子。字汝为观世音。汝观世音。当度脱多亿那由他百千众生苦。

汝善男子。为菩萨时当作佛事。阿弥陀如来般涅盘后。二恒河沙阿僧只之余。初夜阿弥陀如来正法灭已。即於后夜安乐世界。当名一切宝集。彼土庄严无量阿僧只胜於安乐。即於后夜。汝善男子。无量宝庄严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光明普至尊积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寿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汝般涅盘后。正法住世六十二亿劫。观世音言。

世尊。若我如是意满。我礼世尊足时。於十方恒沙数世界中。现在住世诸佛世尊皆授我记。恒河沙数世界地皆震动。一切山川石壁树木丛林出五乐音。一切众生心得离欲。观世音菩萨适五体礼宝藏如来。如是恒河沙数佛土地皆震动。彼诸佛如来皆授其记。略说。一切山川石壁树木丛林出五乐音。一切众生心得离欲。佛言

 起悲福德欢喜音  十方诸佛授汝记
 地及世界六种动  汝当作佛度世仙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正依部

一、《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二、《正法华经卷第十光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三


新手上路


 5# 
 发表于 2005-11-12 17:53 | 只看该作者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财参观自在菩萨章

 
新手上路


 6# 
 发表于 2005-11-12 17:54 | 只看该作者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五、《华严经善财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
 
六、佛说罗摩伽经卷上观世音菩萨章

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http://www.haik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2793

请介绍一下有关观音菩萨的佛经

8. 有那部佛经是介绍十二因缘?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老死。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复从有缘起此生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复从取缘起此有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复从爱缘有此取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复从受缘有此爱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复从触缘有此受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复从识缘有名色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故一大苦蕴集。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有法若灭生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取法灭已有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受法灭已爱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六处灭已触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识法灭已名色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是一大苦蕴灭。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是人见已。即自思惟。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大王。宜应往彼都止。王闻语已。即允所奏。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我亦如是。履于诸佛旧所行道。被于诸佛所被旧甲。行诣诸佛涅盘旧城。诸苾刍。何谓旧道。何谓旧甲。何谓旧城。即是过去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苾刍。此八正道。是即旧道是即旧甲是即旧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践。乃可得见彼老死集。是故我证得老死灭。乃至观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等皆灭。又观行集亦令行灭。行法灭已无明亦灭。无明灭已即无所观。是时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觉。诸苾刍。我所宣说如是正法。汝等精勤。应如是学应如是行。记念修习成诸梵行。天上人间宣布法化。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外道尼干子等。亦应如是修习宣布。广为众生作大利益。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