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2024-05-15

1. 如何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要诀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如何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2. 人生哲学读后感

《世界因你不同》是李开复的自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追求梦想,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第一次看到书的名字,大气中带有一点的骄傲,就知道李开复是非常成功的。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从一位大学教授到苹果、微软,再到Google,最终辞职创业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反复提到的三个词:make a difference、follow your heart、lead your life是全书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Make a difference


他在书中提到:make a difference是他的大学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试想一个有你和没有你的世界,然后对此作出比较,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哲学意义所在。的确,我们生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世界,让世界由于你的态度和选择发生有益的变化。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尽可能的为世界作出贡献。我们现在的学习,狭义上讲可能只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在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实现理想的同时,世界也正在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所以,坚定理想,努力奋斗,make a difference将会一直伴随我们。


Follow your heart


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他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伴随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是理想毕竟不是这样,追求理想的心在促使他继续前行,最终离开Google,一个梦想者的天堂。选择对于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但是,只有follow your heart的选择才能激发身体里最大的潜能,追随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才是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理想源自内心,而内心的力量是无限的。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着人生更远方看去,不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中去,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Lead your life


书中大量篇幅在介绍Google自由、平等、创新的理念,每个人的潜力在Google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创立Google中国,几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在Google最辉煌的时候选择离开。作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他的更大的理想是:帮助中国年轻人圆梦。lead your life,简单有力而又意味深长。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


此外,这本书里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是李开复对人生的感悟。书中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都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指导、教育意义。


追寻梦想,成功没有绝对的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简介:


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3. 哲学书籍读后感。

哲学书籍读后感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它生命的时光,与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样,遇见它们,你才真正的活着。”这是《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的封面语,正是由于这段话,我买了这本书,用两个晚上读完。
      艾迪,在小时侯受到过家庭创伤,在青年时期参加战争受到更大的、不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上的创伤,因此而成为一个自己所不喜爱的人,一直以为被别人束缚在困境里,找不到自已生活的价值,自已在痛苦与沉默中度过一生。
      艾迪死后,在天堂中遇见了与他生命相关、然而在他活着时或许并不认为这样的五个人,带着艾迪重新经历了他人生中一些或许简单或许复杂的事情,并让艾迪看到了这些发生事情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事情对他人的影响,从而使艾迪逐渐明白,逐渐释怀,并走向真正的天堂。
      生命,不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生命是因为与别的生命或非生命相互而存在,整个世界如些相互依持而存在,整个宇宙因为每个生命/非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一个女人,你是她的丈夫;是因为父母,你是他们的儿子;是因为国家,你是她的公民;是因为工作,你是创造者;是因为儿子,你是父亲;...,是因为这世界的一切,你才是你,你才存在。
      同样,因为有你,这世界才存在,因为有你,一个女人才有丈夫;因为有你,一个父亲才有儿子;因为有你,一个儿子才有父亲;因为有你,一个国家才有如此一个公民;因为有你,才会有某一项工作成果;...,是因为有你,这世界才完整而真实的存在。
      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对别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珍视自已,珍视自已所做的一切;你永远无法知道这个他人为你付出了多少,他人对你有多么重要,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并为这个世界及他人付出你所有。
      艾迪的人生是痛苦而孤独的,因为他认为自已是独立存在的生命。在天堂,蓝肤人让他知道——生命不的独立存在的,所有人是相互关联的;小队长告诉他——你的付出、你的牺牲,对这个世界的有意义的;老妇人告他——你不可能理解整个世界上事的原因,只能对此抱以宽恕与感激;玛格丽特让他知道——爱,没有终点,爱,是最真实的存在;小女孩告诉他——不管你感觉如何,但这个世界因为你而精彩。
      因为这个世界,才会有你;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如此精彩。
      本人曾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说是读后感,也可说是笔记,现供你参考: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于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等同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本人阅读的就是第二版单行本(译本)。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同外,整体内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矗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非常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

哲学书籍读后感。

4. 学习西方哲学的读书笔记(一)什么是哲学

1、基本释义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起源
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5.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读后感

其实,一切企业都有自己的哲学,其不同点仅仅是企业哲学的用处不同而已。有的企业将自己的哲学就定位在“忠诚、踏实能干、创新”等上面,这种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全力管好员工,让员工为自己创造最大的财富。另一种企业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积极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想尽各种方法来提高员工的自身价值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员工在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我们可以做一个很初劣的比喻:一个作坊,有了自己最基本的哲学并被经营者接受时,可以被称为公司。一所公司,有了自己好的哲学并被所有员工接受时,公司才能被称为企业。从这儿,我们可以明晰一个东西:企业的哲学应该是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用一个很时髦的词语,企业的哲学应该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是每一个企业亟需构建的内容。

  企业和人一样,有自己生存的具体目标。对于企业,这个目标无疑为解决三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做些什么?我们怎么做?一个企业能解答好这三个问题,这个企业肯定已经是或者将要是很成功的企业。

  商业社会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重视起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很粗枝大叶地选择了几个很积极向上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将这些词语、句子刷在公司的围墙上,挂在车间的走道里。他们认为,这就算是构建好了企业的文化,企业以后只要照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可以了。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这些企业忽略了企业文化里最重要的一环:人!这种企业文化是没有人的企业文化,这不能被称为企业文化,充其量可以勉强被叫做企业口号。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读后感

6. 哲学简史读后感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还记得高中那会儿上中国近现代史课,学到西方人一次次侵略我们的国土,一次次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心中难免很悲凉。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有西方列强的欺辱践踏百般蹂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的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正在一步步的把专制集权推向历史的顶峰,人性被磨灭,何来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封闭和愚昧。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作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作制造打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悲哉!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丽的梦。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民众仍被奴役。包括后来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眼看着现代化的火种正要燃烧,却被毛泽东酿造的灾难性的文革扑灭。统治者号召群众起来集体做一件事在中国是一个传统,然而,历史上每每灾难的发生,并非有些人故意把大家引向灾难,而是他们坚信,只有他们才能把所有人带向光明。当下中国有些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些人想提倡学习西方文明,我想,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正证实着我们在向更为民主的社会迈进么。

7. 生活与哲学学后的读后感600

生活与哲学是知识点吧,没有读后感
配上内容
导航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2012-03-20  |  乐文静心斋  |  转藏(209)
  第一单元  马哲基本概念、关系   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以下有下划线斜体者即为其含义)
二、基本关系: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三、基本问答: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基本评价:
派别
基本形态
主要观点
基本评价
唯
物
主
义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①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
主义
①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
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等等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
心
主
义
主观唯心
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局限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进步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
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真主、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局限性: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
进步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复习提纲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静止: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无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无物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②所处的状态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三)基本问答:
1、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哲学依据)
(2)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作用)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二、认识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二)基本问答:
1、实践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唯一性。所谓真理的唯一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脱离一定的条件,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基本关系、问答和原理中体现的概念,此处略):
1、唯物辩证法: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2、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4、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5、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6、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
8、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9: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0、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二、基本关系(原理中体现的关系,此处略):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基本问答:
1、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依据)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地位 )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意义)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区别: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联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2)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或: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地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矛盾即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等等

生活与哲学学后的读后感600

8. 哲学趣谈读后感

。【作者简介】-哲学趣谈  浜田正,生于1955年。高中时十分仰慕萨特、加缪等人的存在主义文学,并决心赴法国留学。为实现去法国的梦想,他拼命学习法语,在20岁的时候终于拿到了赴法留学的机票,考入了法国波尔图第三大学。留学期间,在研究法国文学和法国哲学的同时,为普及日本空手道作出了贡献。现担任日本立正大学、昭和药科大学、桐朋学园大学等学校的讲师。所教专业为法国现代思想以及生命伦理等。另外,他正积极尝试把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哲学。在他的讲座中,不断提出“欺负人”、“脑死亡和器官移植”、“幼儿虐待”、“夫妇间的暴力”、“中田英寿的个性”等的热点话题,并加以哲学性的分析。这些崭新的切入点,受到学生的好评。爱好是登山、做饭等。他一边在山中漫步一边思考环保问题;一边做饭一边思考实现男女平等社会的途径。其主要著作有《十分清楚的“哲学世界”等》,翻译作品有《为历史唯物论的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