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2024-05-13

1.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提示:目前仅显示的图片(所有颜色)>全部尺寸>特大尺寸>大尺寸>中尺寸>小尺寸>精确宽:高:确定>全部颜色>全部类型>动态图片>静态图片>面部特写恢复默认筛选 900x610 56k jpg 数学手抄报_数学报 1600x1200 288k jpg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资料 1056x730 124k jpg 《数学真奇妙》初中手抄报 -... 900x657 110k jpg 数学手抄报_数学大本营 1024x768 226k jpg 走进数学手抄报图片 1024x768 272k jpg 数学手抄报展 - 内容 - 苍南... 900x638 94k jpg 数学手抄报_数学魔方 749x562 100k jpg 第二次数学手抄报 - xmmm092... 900x624 94k jpg 数学手抄报_趣味数学1 640x480 64k jpg 点击本文《《数学王子高期》... 1024x768 286k jpg 数学手抄报展 - 内容 - 苍南... 900x596 52k jpg 数学手抄报_趣味数学4 1038x734 144k jpg 点击本文《《数学的海洋》手... 1024x768 212k jpg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作品 2048x1536 828k jpg 数学手抄报--课堂内外引入数... 900x639 80k jpg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2. 数学手抄报的内容还有图片四年级的

内容:http://wenku.baidu.com/view/c71bec45336c1eb91a375d6a.html











望采纳,谢谢哦亲

3.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

今天有一道题目“拦”住了我。
"大雪后的一天,婷婷后爸爸从同一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分别步测一个圆形花圃周长。婷婷每步长54Cm,爸爸每步长72Cm,由于两人古脚印有重合,所以雪地上只留下60个脚印。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
我仔细读了好几遍题目,可任然理不出任何头绪,心乱如麻。
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你想想为什么婷婷和爸爸的脚印会重合."
”当他们走的路程是两人脚步的公倍数时就重合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哦,我知道了。圆形花圃,起点一步是与终点重合的,60个脚印中每6个脚印重合一次,每次都要走216Cm。60÷6=10(次)10×216=2160(Cm)=21·6(Cm),这个花圃的周长是21·6Cm。
难题终于解开了。我紧皱的眉头舒展开,脸上露出了惬意的微笑。
这个可以吗?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

4.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

  资料:
  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数学名人: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年级思考题:
  1.一个锅里能同时放2张饼,烙一面要1分钟,现在要烙7张饼,至少需要(    )分钟.
  答案:7乘2=14面   算出烙几面
  14/2=7次    除以每次能烙几张算出烙几次
  7*1=7分     烙几次乘以每面所需要的时间
  答:7分

  7*1=7分
  公式:张数*以烙一面的时间 注释:只适用于烙两张饼,其它的用上面的算式

  2.黑板上写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张华和李玲两个人轮流划掉任意两个相邻的数,张华划掉后李玲就没有数可以划了,张华有必胜的方法吗?
  答案:(1)a²-b²
  (2)一个数的平方加上另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
  (3)(a+b)*(a-b)将其展开得
  (a+b)*(a-b)=a²-ab+ab-b²=a²-b²
  奥数题及答案
  1、大小两桶油,重量比是7:3,如果从大桶取出12千克倒入小桶,则两桶油中的油正好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油?
  12/2*10=60(千克)
  7+3=10
  60/10*7=42(千克)
  60/10*3=18(千克)
  答:大桶里有42千克油,
  小桶里有18千克油。
  2、一桶汽油,桶的重量是油的8%,倒出48千克后,油的重量相当于同的二分之一,原有油多少千克?
  48/(1-8%*0.5)
  =48/96%
  =50(千克)
  答:原有油50千克。
  *=乘号
  /=除号


  够不?
这样可以么?

5.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推荐:四年级趣味数学小故事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
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后来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

6. 数学手抄报图片四年级下册

   
     还在为做数学手抄报烦恼吗?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不知道该画什么?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图片及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手抄报图片欣赏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数学手抄报资料1:四年级下册数学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18 辆, 18 × 5+7=97 辆 
     数学手抄报资料2:四年级下册数学趣味题      1、聚会之后 
     “昨晚他们离开的时候似乎都还清醒,”鲍勃说著,此时他刚刚从办公室回到家。 
     “我看不会比你更糟,”他妻子确信地信,“怎么啦?” 
     鲍勃淡淡地笑了笑,“他们四个人整天都在给我打电话,”他告诉她,“我得去解开这个谜结。他们一个个都互相拿错了别人的大衣和另一个人的帽子。” 
     “你到家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贝蒂笑道,“继续讲你这个伤心的故事吧!” 
     “好吧,我分头说:乔拿走了一个家伙的大衣,而那个家伙的帽子又被史蒂夫拿走;史蒂夫的大衣是被另一个人拿走的,而那个人又拿走了乔的帽子。” 
     “那么罗恩又怎么样呢?”贝蒂对此颇感兴趣。 
     “他第一个打电话来,”鲍勃回答,“他把多哥的帽子拿走了。” 
     这真是一次十足的聚会!试问,乔和史蒂夫拿走了谁的大衣和帽子? 
     2、一个弹子的游戏 
     “你们自己来,但每人只拿12个,”吉姆一边说著一边从盒子里摸出了一打弹子,“我们这里绿色的弹子比蓝色的少,而蓝色的弹子又比红色的少。所以大家拿的时候,每人红的要拿最多,绿的要拿最少。但每种颜色都要拿!” 
     吉姆自己这样做后,其他的男孩也都照着做。这里总共只有三种颜色的弹子,而且盒子里弹子的数量也刚好够大家拿。 
     “我们大伙拿法全都不一样!”乔观察了一下大家拿出的弹子说道。“只有我有四个蓝的!” 
     “那又怎么样?”皮特发现自己在地下掉了一个绿色的弹子,于是把它捡了起来,“让我们玩吧!” 
     于是他们开始玩起弹子的游戏。 
     这里总共有26个红色的弹子。试问这里有多少个男孩呢? 

7.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片

        数学     手抄报   其实是手抄报的一种,只不过它的内容是以数学为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抄报图片  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1)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2)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3)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4)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5)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的相关资料1:名人数学  典故            鲁迅巧对奇联 
         鲁迅曾在三味书屋拜寿镜吾老先生为师念私塾,寿老先生是一位刚正、质朴、博学的人,不仅教学生读四书五经,还教学生对  对子  。由于  对联  讲究对仗,所以在对对中,是很能见出才思之高下的。
         一天,寿老先生出了一奇对,上联是:“独角兽”。要求他的学生对出下联.一时引得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亮出自己的下联,有:“两头蛇”;“三足蟾”;“九头鸟”;“百足虫”……
         寿老先生看了这些下联,都不满意。由于先生上联“独角兽”中的“独”字,是一非数字而又蕴含“单”意的字,所以下联需用一非数字而又蕴含“双”意的字去对,才称得起是对联中的上乘。当寿老先生看到鲁迅对的下联时,不禁大加赞赏。原来鲁迅所对下联是:“比目鱼”。
          牛顿问题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书。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题目,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
         “牛顿问题”是这样的:“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把一头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那么就有:
         (1)27头牛6天所吃的牧草为:27×6=162
         (这162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6天新长的草。)
         (2)23头牛9天所吃的牧草为:23×9=207
         (这207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9天新长的草。)
         (3)1天新长的草为:(207-162)÷(9-6)=15
         (4)牧场上原有的草为:27×6-15×6=72
         (5)每天新长的草足够15头牛吃,21头牛减去15头,剩下6头吃原牧场的草:
         72÷(21-15)=72÷6=12(天)
         所以养21头牛,12天才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
         请你算一算:有一牧场,如果养25只羊,8天可以把草吃尽;养21只羊,12天把草吃尽。如果养15只羊,几天能把牧场上不断生长的草吃尽呢?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的相关资料2:数学  名言           1. 新的数学  方法  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华罗庚
         2.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3. 上帝是一位算术家。——雅克比
         4. 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拉普拉斯
         5. 我们能够期待,随着  教育  与娱乐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与绘画。但是,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人数是很少的。——贝尔斯
         6. 数统治着宇宙。——毕达哥拉斯
         7. 二分之一个证明等于。——高斯
         8. 多数的数学创造是直觉的结果,对事实多少有点儿直接的知觉或快速的理解,而与任何冗长的或形式的推理过程无关。——卢卡斯(WilliamF.Lucas)
         9. 数学是除了语言与音乐之外,人类心灵自由创造力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而且数学是经由理论的建构成为了解宇宙万物的媒介。因此,数学必需保持为知识,技能与  文化  的主要构成要素,而知识与技能是得传授给下一代,文化则得传承给下一代的。——录自德国数学家HermannWeyl
         10. 数学,科学的皇后;算术,数学的皇后。――高斯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 小学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2. 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片 
       3. 关于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4. 小学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图片 
       5. 关于四年级的数学王国手抄报图片 

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图片

8. 好看的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

      简洁的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资料:生活中的数学         晚饭后,我和妈妈去小石湖散步。
         我们沿着石湖边走边看,湖边景色美丽极了,五颜六色的灯光,波光粼粼的水面,周围还有很多的果树,有石榴树、橘子树、桃树。我们边走边聊,妈妈忽然说:“顺顺,妈妈要考考你数学学得好不好,你同意吗?”“好。”我一口答应。
         “我和顺顺沿着湖边散步,每隔50米种一棵桃树,湖边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妈妈,这个题目不能解答,因为你没有告诉我湖边的路一共有多少米?”
         “我的儿子真是太棒了,如果湖边有5000米呢?”
         “太简单了,5000÷50=100,100棵。”我不假思索地说。
         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好孩子,再仔细想想。”
         我一边走一边仔细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儿呢?想了好久,还是没有想出来,只能硬着头皮请教妈妈。
         “好孩子,你想,如果这段路只有50米,种几棵?”
         “当然是2棵啦,头一棵,尾一棵。”
         “那按照你的算法不是应该50÷50=1棵吗?”说完妈妈笑了。
         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把末尾的一棵漏算了,“应该是101棵。”
         “嗯,真棒!孩子,数字从生活中来,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要仔细思考哦。如果这5000米正好是一个圆圈呢?”
         这回我认着的思考着,“100棵。因为头和尾叠在一起。末尾的那棵就不算了。”
         “我的儿子真是太棒了。”
         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数学手抄报内容:数学的作用         可以说数学是不以“有用”为研究的原点,实际上却又是极为“有用”的学科。
         提到数学这个学科,很多人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我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形,当别人问起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做数学的,他们就会一笑说,好,好。边说边离开了。也就是说,没有话题再继续聊下去了。
         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数学似乎只是一些聪明人研究的学问或者只是数学高手之间的过招,数学所探讨的很多问题太过于抽象,与现实没有太多关联。
         其实不然。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与我们密切相关,只不过我们有时候不会注意到它而已。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早期,数学主要是用于商贸、土地测量、绣制及日历等。由于实际的需要,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中国相继出现了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学科,这些学科较为复杂,主要用于税收、商业计算、建筑和天文等领域。
         作为独立学科,数学的系统研究起自于古希腊,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虽然数学所涉及的对象跟实际问题密切相关,但数学却又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同生活中的实物有关,但又不是来自于某一具体事物。
         数学,尤其是几何学,在古希腊具有很高的地位,学习数学被认为是寻求真理的一个最佳途径。据称,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上帝就是几何学家。西方语言中的数学一词,如英文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有学习、学问、科学的意思。这些都说明在古希腊文化中数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数学追求的是抽象美和终极真理。它逻辑性强并以兴趣和好奇心为首要驱动,令很多人常常疑惑它到底有没有用。1883年8月,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
         罗兰说“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追求而只关注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变成中国人那样,他们在很多朝代以来都没有在科学上取得什么大的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
         罗兰的话非常尖锐,刺到了我们的痛处,却也指出了诸如数学这样的纯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如果只满足于现实的技术引进和复制,怠于原创性研发,忽视基础科学研究,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在科技方面取得真正的进步。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就像是一个强大的引擎,它的有效运转将带动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具体技术的巨大发展。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比比皆是。
         欧几里得是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希腊几何学家,他的巨著《几何原本》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几何的书。全书分13卷,有5条“公理”或“公设”、23个定义和467个命题。欧几里得用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几何学,是数学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在之后的2000多年间,这一严格的思维形式,不仅用于数学,也用于其他科学,甚至用于神学、哲学和伦理学中。自面世之后,《几何原本》历经多次翻译和修订,至今已有1000多种不同的版本,据说它的发行量曾仅次于《圣经》而位居第二。我想欧几里得当初研究的动机肯定不是任何实际应用,而是美的追求,真理的追求。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成果应用广泛,影响深远。
         著名数学家黎曼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学生,他在1851年创立黎曼几何。黎曼引进了流形和度量的概念,证明曲率是度量的唯一内涵不变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黎曼几何是现代几何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很多学科的研究当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
         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新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也使用到了黎曼创立的几何。黎曼几何及其运算方法为广义相对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学工具。在广义相对论中,宇宙一切物质的运动都可以用曲率来描述,引力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弯曲的时空,而时空就是数学中的度量化的流形。
         虽然许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有实际的现实需要,但基础数学研究的最初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功利,而是纯学术性的,如欧几里得几何、黎曼几何的研究和发展,最后却意外获得特别的效果和重要的应用。这样的例子在近代也有很多。
         数论是一个古老的纯数学分支,但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特别是密码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德国、日本、英国,尤其是美国——都请了一批出色的`数学家来从事加密和破译工作。其中,英国的Alan Turing等优秀数学家利用数学工具破译了德军所用的密码体制Enigma。美国密码分析学家利用数论、群论等数学工具在1940年破译了日本战时所用的“紫密”(purple)。1942年日本突袭中途岛海战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破译了日本攻击中途岛的情报。1943年4月,利用所破译的情报,美国还打下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成就了密码史上精彩的一页。
         在今天的电子商务中,密码学中经典的RSA算法被广泛使用。这是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1978年公开推广的,其基本原理正是依赖于数论中的素数理论。RSA算法的安全性是因为素数分解的困难。近十几年来,利用椭圆曲线的密码系统(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椭圆曲线密码的安全性远高于RSA算法。椭圆曲线属代数曲线,与三次多项式紧密相关,这个领域的应用也是始自于纯粹数学研究。
         可以说数学是不以“有用”为研究的原点,实际上却又是极为“有用”的学科。数学的基础性、引领性使得它在科学研究中处于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数学研究在发达国家的科学战略中始终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缺少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不能缺少原创性的数学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机遇难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须更加重视数学的研究与教育,重建对数学的正确认识。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数学研究的队伍当中,探寻发现数学那不止于“有用”的独特魅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