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2024-05-14

1.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冯嫽。
  冯嫽,生卒年不详,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太初四年(前101年),随公主刘解忧远嫁和亲到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刘解忧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刘解忧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因此尊称她为冯夫人。冯嫽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才干和远见,她既有政治才能,又善于外交,所以在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她以一个女子身份屡次作为皇帝的正式使节,到异邦从事外交活动,在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1]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也是绝无仅有。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2.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第一位女外交官——冯嫽。 
  汉武帝时,为集中力量打击匈奴侵扰,对西域的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公主随带了侍女冯嫽同去乌孙。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与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她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几年时间,便已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不久冯嫽遵朝廷之命,以使节身份代表公主访问邻近各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尊称她为冯夫人。对此《汉书·西域传》有载:“初,楚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乌孙右大将爱冯嫽多才多艺,聪慧漂亮,求为妻室。冯嫽从两国友好大局出发,欣然同意,自此,汉朝与乌孙友情日增。到了汉宣帝执政之际,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原本想让外甥元贵靡继承王位,不料北山大将乌就屠杀死国王,自立为王。宣帝得报后,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准备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虑及汉军道远兵疲,胜负难料,建议朝廷派使与乌就屠谈判,劝其让位。他知冯嫽善办外交,推荐由她当此重任。 
  值此危难之时,冯嫽欣然受任,她与乌就屠本就熟识,开门见山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无忧。如今汉朝大军已至敦煌,将军区区兵力,岂不是以羊群搏猛虎?” 
  乌就屠听了甚为惶恐,沉吟不语。冯嫽晓之以理:“汉与乌孙亲如一家,若两国开仗,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对手,终于让步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冯嫽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了一番。 
  宣帝得悉冯嫽出使告成,十分高兴,他对冯嫽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诏令回国。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奏告了劝导乌就屠经过,建议给予封号以安其心。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并封她为正使,竺次、甘延寿为副使,再次出使乌孙。 
  冯嫽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至赤谷城中,宣读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靠着她奔走斡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又过了两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位。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奏请朝廷准允后,带着冯嫽一同返回故国。哪知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局势又起动荡。冯嫽身在长安,心挂乌孙,上书宣帝请求再为汉使。宣帝准奏,选派骑兵一队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冯嫽以她的威望与才干,游说乌孙各方消释嫌隙,精诚团结,帮助星靡治国安民,乌孙得以国泰民安,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

3. 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

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4.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有历史可考究的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乃是西汉时期的女子-----冯嫽。
该女子事迹如下:
汉武帝时,为集中力量打击匈奴侵扰,对西域的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公主随带了侍女冯嫽同去乌孙。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与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她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几年时间,便已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不久冯嫽遵朝廷之命,以使节身份代表公主访问邻近各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尊称她为冯夫人。对此《汉书·西域传》有载:“初,楚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乌孙右大将爱冯嫽多才多艺,聪慧漂亮,求为妻室。冯嫽从两国友好大局出发,欣然同意,自此,汉朝与乌孙友情日增。到了汉宣帝执政之际,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原本想让外甥元贵靡继承王位,不料北山大将乌就屠杀死国王,自立为王。宣帝得报后,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准备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虑及汉军道远兵疲,胜负难料,建议朝廷派使与乌就屠谈判,劝其让位。他知冯嫽善办外交,推荐由她当此重任。

值此危难之时,冯嫽欣然受任,她与乌就屠本就熟识,开门见山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无忧。如今汉朝大军已至敦煌,将军区区兵力,岂不是以羊群搏猛虎?”

乌就屠听了甚为惶恐,沉吟不语。冯嫽晓之以理:“汉与乌孙亲如一家,若两国开仗,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对手,终于让步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冯嫽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了一番。

宣帝得悉冯嫽出使告成,十分高兴,他对冯嫽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诏令回国。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奏告了劝导乌就屠经过,建议给予封号以安其心。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并封她为正使,竺次、甘延寿为副使,再次出使乌孙。

冯嫽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至赤谷城中,宣读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靠着她奔走斡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又过了两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位。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奏请朝廷准允后,带着冯嫽一同返回故国。哪知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局势又起动荡。冯嫽身在长安,心挂乌孙,上书宣帝请求再为汉使。宣帝准奏,选派骑兵一队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5. 我国历史说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冯嫽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杰出的女外交家。她熟知历史,精明干练。由于出身微贱,只能以解忧公主侍女的身份做为陪嫁来到乌孙。实际上,她承担的是解忧公主政治顾问的重任。 
  在西汉王朝,解忧是对外和亲公主中唯一的一位参与军国大事的一品夫人。而她的计谋之所出,多求助于冯嫽。汉朝与乌孙军事联盟的形成,以及两国联兵挟击匈奴的胜利,其中都有冯嫽的功劳。而恰恰是在冯嫽离开乌孙一时,解忧办了一件错事,酿成了后患,致使乌孙分裂。冯嫽以她的聪明才智,身传言教,不仅开导了解忧,安抚了乌孙群臣,也教育并熏陶了解忧的后裔和乌孙人民,使汉乌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冯嫽的声望和信誉,不仅沐浴着乌孙,她那孜孜不倦地维护团结安定,开创和平局面的言论和行动,也博得了西域诸国的尊敬和爱戴。正因如此,西汉王朝曾经命她以解忧公主的身份,作为钦差大使,持汉旌节,驾锦车,遍访天山以南城郭诸国。 
  当时,她已年过半百,不辞辛苦地翻雪山,越大漠,历严冬,踏酷暑,走访了三十多个城郭之国。她每到一处,都受到上上下下隆重而热情的礼遇。她为各国排内忧,解外患,讲礼仪,说道德,扬善抑恶,推心置腹,使汉朝恩义广布大小绿州。因而,城郭诸国都尊称她为“冯夫人”。她的出访,对于增进城郭诸国对汉朝的了解,促进西域都护府的建立都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 
  后来,当乌孙内部发生权力纷争时,西域都护又只好委托她出面调停。冯嫽的丈夫是乌孙右大将,为人刚毅,老成持重,是纷争双方都非常尊敬信得过的人。于是冯嫽夫妇就从中斡旋,进行说和。不久,汉宣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关切,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就把冯嫽召回长安,亲自听取她的汇报,并征求她对这场纠纷的处理意见。特任命她为持节正使,由竺次、甘延寿充任副使,陪她回乌孙去妥善查处。 
  在这之前,汉宣帝早巳派遣长罗侯常惠,率领三校人马进驻乌孙国都赤谷城屯田戍边。因而冯嫽一回到乌孙,就叫来两位副使和常惠一起商议解决乌孙内部纠纷的办法。接着冯嫽传达汉宣帝的诏令,宣乌就屠来赤谷城,冯嫽当面对他说:“我劝你放下武器,再不要制造流血事件了,你为了争夺权位,竟不惜同室操戈,兄弟之间进行残杀,你这样做只对敌人有利。你要再不听劝告,等汉朝大军一到,那就是自取灭亡。 
  乌就屠一听,害怕了,忙说:“请冯夫人恕罪,我愿息兵,只求得个小王的封号。”经协议,一致同意立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大王),立乌就屠为乌孙小昆弥(小王)。当时,乌孙有人口十万多帐,按四、六划分人口地界,大王管六万帐,小王辖四万帐。一场内乱就这样平息了。冯嫽当即把处理结果奏明天子,汉宣帝闻报,一方面下令通知破羌将军不再率师出关,一方面派使臣带着诏书去乌孙,向大、小王分别赐给官印绶服,宣布封号。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小儿子鸱靡先后病死。解忧公主亦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她非常思念故土,于是,她给皇帝上书说:“愿得归骸骨,葬在汉地。”汉宣帝考虑到她大半生身居异域,为国操劳,有功于汉室,就派人把她和冯嫽一起接回长安,并以公主之礼照顾解忧的饮食起居。对冯嫽也以厚禄优礼相待。两年之后,解忧病逝,以公主之仪安葬。 
  元贵靡死后,他的儿子星靡代立,为乌孙大昆弥。由于星靡年幼,尚无力执掌国玫。冯嫽对此很不放心。她给皇帝上书、请求返回乌孙镇抚星靡。当时,正值汉宣帝驾崩,太子刘爽刚即帝位,史称汉元帝。元帝考虑到西域的安全,虽然不忍心让七十多岁高龄的一位老妇人出使,但由于冯嫽情真意切,一片亦诚,只好应允准奏了。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老态龙钟的冯嫽,又精神抖擞地第三次走上了“丝绸之路”。她在一百多名汉军官兵的护送下,又重返乌孙。乌孙的臣民听说她回来了,许多人骑马跑出几百里远道相迎。她回到乌孙后,白天协助星靡和大臣们一起处理国政,夜晚,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地教星靡学习经史,向他讲授做仁君的道理。冯嫽就是这样为国为民,为大汉社稷,在荒僻的边疆,耗尽了她的大半生心血,和乌孙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度过了她的有生之年。 
  纵观一部《汉书》,虽然未能为冯嫽单独开篇立传,但从《西域传》中有关她的描写来看,也足以透视出她在西域的作为了。西汉时期共派出十八任西域都护,从他们的政绩和功业来论,也只有郑吉和段会宗可同冯嫽相媲美。因而,冯嫽在西域开拓疆土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由此可知矣!

我国历史说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6. 新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陈依弥: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
看下这篇文章
作为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陈依弥不但是位贤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的丈夫和爱子讲述了她的生前往事。 

  33年前,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郊万国公墓里,竖起了一方中国人的墓碑。这位中国人就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我的妻子陈依弥。 
  
  ☆“三八线”上缔结爱情  

  1955年,我因工作关系赴朝,在开往平壤的列车上,我第一次见到温和热情的陈依弥,她是当时同行同事中的惟一的女性。我们一见如故,爱情的种子在板门店“三八线”上发芽, 1956年,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第二年,我同依弥来到锡兰(斯里兰卡在1972年前叫锡兰)工作。我们夫妇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了全部建馆工作。当时我们还只是二十级和十八级的科员(她比我高两级),但工作任务却很艰巨。她在调研室承担着繁重的翻译和资料工作。我除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充当政务参赞姚登山的翻译,负责新闻公报,帮助跑外勤。  

  工作虽忙,但在任四年,我们一直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锡兰岛。  

  ☆与斯国总理成了忘年交  

  1961年,我和依弥分别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回国期间,依弥曾作为翻译和生活秘书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访问期间,多次同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班夫人)接触,为我们后来同班夫人及其家族的友好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971年初,我和依弥再次来到锡兰大使馆工作。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她负责办公室礼宾、文书和高级翻译工作,兼管处理军援事务。斯里兰卡军方戏称她为“女武官”。我们配合默契,共同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班夫人家族成员都和我们感情很好。  

  班夫人第二次出任总理时,身体不太好。应她的要求,我国政府派了包括针灸、心脏和神经三方面专家的医疗组到斯里兰卡为她治病。依弥因为是女外交官,英文又比较好,办事较方便,当时便充当了联络兼翻译。  

  由于依弥认真负责,对班夫人精心照顾,很快便成了班夫人的“忘年之交”以及“身份显赫”的女友,经常出入于总理府和总理官邸。班夫人几乎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有时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家庭乃至政府工作方面的烦恼和打算。班夫人还特地向门卫交代,陈女士去她那里,无需事先约会,凭身份证便可随时进入。 

  ☆18年后爱妻长眠异国  

  1974年国庆节后,我们回国休假。这是我们参加工作20多年后第一个长假。我们一家五人团圆欢聚,并第一次合影留念。这时候,我们的“官阶”不高,我只是个三等秘书,她也只是个二等秘书。但我们都感到满足和充实。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12月12日,在我们结束休假返馆前夕,依弥忽然得了重感冒。考虑到使馆年终总结需要我们赶回,机票已买好,我希望最好行期不变。她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准备迁就我。13日早晨,她虽然感到体弱和不适,仍决定跟我一起走。结果一路病情发展,15日到科伦坡后,转为心肌炎。我一夜守候着她,班夫人还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来会诊,结果仍抢救无效,16日清晨5时零5分,也即回到使馆18个小时后依弥与世长辞,与我永别。
      
作为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陈依弥不但是位贤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的丈夫和爱子讲述了她的生前往事。 

  33年前,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郊万国公墓里,竖起了一方中国人的墓碑。这位中国人就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我的妻子陈依弥。 
  
  ☆“三八线”上缔结爱情  

  1955年,我因工作关系赴朝,在开往平壤的列车上,我第一次见到温和热情的陈依弥,她是当时同行同事中的惟一的女性。我们一见如故,爱情的种子在板门店“三八线”上发芽, 1956年,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第二年,我同依弥来到锡兰(斯里兰卡在1972年前叫锡兰)工作。我们夫妇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了全部建馆工作。当时我们还只是二十级和十八级的科员(她比我高两级),但工作任务却很艰巨。她在调研室承担着繁重的翻译和资料工作。我除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充当政务参赞姚登山的翻译,负责新闻公报,帮助跑外勤。  

  工作虽忙,但在任四年,我们一直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锡兰岛。  

  ☆与斯国总理成了忘年交  

  1961年,我和依弥分别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回国期间,依弥曾作为翻译和生活秘书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访问期间,多次同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班夫人)接触,为我们后来同班夫人及其家族的友好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971年初,我和依弥再次来到锡兰大使馆工作。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她负责办公室礼宾、文书和高级翻译工作,兼管处理军援事务。斯里兰卡军方戏称她为“女武官”。我们配合默契,共同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班夫人家族成员都和我们感情很好。  

  班夫人第二次出任总理时,身体不太好。应她的要求,我国政府派了包括针灸、心脏和神经三方面专家的医疗组到斯里兰卡为她治病。依弥因为是女外交官,英文又比较好,办事较方便,当时便充当了联络兼翻译。  

  由于依弥认真负责,对班夫人精心照顾,很快便成了班夫人的“忘年之交”以及“身份显赫”的女友,经常出入于总理府和总理官邸。班夫人几乎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有时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家庭乃至政府工作方面的烦恼和打算。班夫人还特地向门卫交代,陈女士去她那里,无需事先约会,凭身份证便可随时进入。 

  ☆18年后爱妻长眠异国  

  1974年国庆节后,我们回国休假。这是我们参加工作20多年后第一个长假。我们一家五人团圆欢聚,并第一次合影留念。这时候,我们的“官阶”不高,我只是个三等秘书,她也只是个二等秘书。但我们都感到满足和充实。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12月12日,在我们结束休假返馆前夕,依弥忽然得了重感冒。考虑到使馆年终总结需要我们赶回,机票已买好,我希望最好行期不变。她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准备迁就我。13日早晨,她虽然感到体弱和不适,仍决定跟我一起走。结果一路病情发展,15日到科伦坡后,转为心肌炎。我一夜守候着她,班夫人还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来会诊,结果仍抢救无效,16日清晨5时零5分,也即回到使馆18个小时后依弥与世长辞,与我永别。
☆陈依弥个人经历  

  ●1928年,出生于上海  

  ●1946年秋,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1950年、1962年,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入党,同年与王嵎生结婚  

  ●70年代,任外交部办公厅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1974年,在斯里兰卡病逝 

  ☆母亲教会我许多本领  

  我的母亲陈依弥个子不高,笑口常开。那时,我年少轻狂。在我的眼里,她也就是中国外交部的一个普通翻译。在《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的大型画册中,她也占有一席之地。她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很多令人钦佩的往事。  

  文革开始时,我刚上小学三年级,整日无所事事,经常同一帮小伙伴逃学。一次,母亲又逮到我逃学。这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一边哭一边说:“这就是你送给妈妈的礼物吗?”正是母亲这句饱含着泪水的话打动了我的心。从那时起,我决心努力学习,不让她失望。可是,我对母亲的看法依然没有变。我喜欢的数理化她样样不会。  

  对母亲的看法在我17岁时发生了变化。那年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我擦干泪水,骤然发现她生前干了那么多事。在我面临生活的艰辛时才感受到她教会了我那么多的本领。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奉献。我母亲195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她很快便进入了外交部。当年朝鲜战争爆发,她被派往前线为志愿军做翻译。有人问她为什么放着小姐不做,冒险上前线。她的回答很简单:祖国需要我。  

  她先后两次入朝工作,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两次在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工作。那个年代,所有谈判和文件都要用手工速记,用打字机打。她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有时我在她办公室睡醒一觉后,发现她还在工作。当她确信所有文件完成无误后我们才能离开。这时末班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和她步行七八里回家,那时我只有五六岁。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谦虚谨慎。在我整理她的遗物时,看到她与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女士,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一起的许多照片。她替宋庆龄副主席做翻译时,还兼她的生活秘书。这时我才明白,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翻译,但她从来不张扬这些事。  

  我从她那里懂得了爱。我母亲是长女。她对弟妹的关心,对父母的孝敬,在家里是有目共睹的。我的外祖父家并不富裕,孩子又多。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母亲总是躲到一边。等老人孩子吃完了,如果还有剩的,她才吃上几口。她的爱心不仅仅局限在小家庭里。记得她的一位同事曾希望搞到一本英文字典,可经济上又很拮据。她毫不犹豫地花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送给她。  

  我的母亲是一个教育大师。她从来不强迫我做什么。记得在幼儿园时我就常和父母一起做饭。一次我回家早,我自作主张做烙饼。一开始便把糖放在面里揉合,做成甜饼。做好第一个后,突然意识到没放盐。于是赶紧加盐。结果剩下的全都是甜咸混合的怪味饼。可是母亲回来后,却一个劲儿地说,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饼。她吃了一块又一块。  

  她鼓励我学习进取。按她的话说:“只要是合理,我们一定尽力支持。”八岁那年,我认识了磁铁。因为我对磁铁充满了好奇,她带我跑遍了北京城,一个一个售货员问。从早走到晚,就是为了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每当家里要做大一点的决策时,她总是要听听我的意见。还要我给出意见的理由。这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做重大决定前必须要做充分的思考。  

  母亲所给予我的,是我永远无法回报的。她以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来源:世界新闻报)

7. 谁是中国的第一个外交官?


谁是中国的第一个外交官?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外交官是谁

新中国的第一个外交官叫戈宝权,这也是一位传奇而伟大的外交官。他的外交生涯是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一起起步的,是在那个特殊而又不平凡的时候产生的。

戈先生出生于1913年,出生于中国动荡时代,19岁的时候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22岁的时候作为《大公报》的记者驻苏联三年,在1938年的时候回国并进入《新华日报》,还秘密入党。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国际环境并不简单,很多国家都还没有承认新中国,加上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很多国家都曾签订过不平等条约。
所以新中国的成立便代表着中国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外交,重新培育自己的外交官,重新开始新的外交事业。
众所周知,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苏联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给新中国发来了致电,说希望和中国建交还希望两国能够互派使者,而当时的外交部长周总理很快就回复了苏联。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虽然有了外交部,但是我们还没有外交官,毕竟当时新中国成立才两天。
就在那个时候,戈宝权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多番衡量和多番考察下,当时作为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的戈宝权先生就被国务院任命为新中国的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开始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建馆工作。就这样,戈先生就成为新中国首位外交官。
戈先生在1949到1954年期间都是中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和参赞,在1954至1960年期间,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
戈先生除了担任外交官以外,他还翻译了很多文学作品,比如说在1947年的时候他就翻译了著名的《普希金诗集》,随后还翻译了很多作品。
在2000年5月15日,戈先生逝世,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与吴建民先生一样,戈宝权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一位值得人们去铭记的人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