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4-05-14

1.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
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又在于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中的关键又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论述了就业问题,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和方针。这表明我们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3. 什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解析: 
  
 什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uzz.edu/dlx/ie-classroom/environment/wykj/main08005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现在为大家介绍由湖南大学统计学系陈长华同志提出的一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供参考。该指标体系共分七类指标:
 
 一、经济规模。包括人均GDP、GDP增长率。
 
  
 
 二、经济效益。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
 
 三、经济结构。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四、经济发展外向度。包括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利用外资占GDP比重。
 
 五、经济推动力。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增长率。
 
 六、科技教育能力。包括文肓(半文盲)率、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技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

什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经济学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经济增长应当实行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 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
为什么经济增长应当实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认识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
其次,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不是看经济总量增长,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其三,除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下,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努力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必须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供参考。

5. 简述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简述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高收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逐步由粗放性经济发展过渡到集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应当跳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发展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需求的满足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74。 
       

简述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6.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
 
 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
 
 这里追求的只是产品,但加入生产过程与产品无关的都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
 
  
 
 (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
 
 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 *** 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
 
 
  扩展资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
 
 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7.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
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 什么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人口要件与自然资源要件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资源共同的家园。古往今来,数不尽生态环境恶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的实例:水资源的干涸,古丝绸之路上古城被深埋在沙漠腹地;2005年吉林苯胺爆炸事件,导致近百吨苯物质流入松花江,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哈尔滨市停止居水生活供水4天;东南部分省份纺织印染和化工类企业早期工业废水不达标,周围的土壤、空气和水都被污染,村民中出现群体性疾病。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是红底也是底线。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必将适到反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