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环境

2024-05-14

1. 创新的环境

一定程度的分心可以带来意外的灵感,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与不熟悉的人的交流,可以促进团队的判断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代大学里产生了最多创新成果,培养了最多大师的一个大楼,是下面这个楼。 
  
 
  
                                          
 
  
  
 麻省理工学院20号楼。这个楼除了面积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设计 —— 其实它是1943年,学校为了容纳军方的雷达实验室项目而临时建的,随便找了个建筑系的学生,用一下午就设计出来了。
  
 雷达实验室,为美国打赢二战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而且还孕育了九位诺贝尔奖得主。这里是一个著名黑客俱乐部的诞生地,是一种电脑视频游戏的诞生地,这里还孕育了博士音响公司和DEC公司。
  既然20号楼非常简陋,它的入住者想怎么折腾,别人都不会管。
  
 办公楼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是什么风格,而在于它给入住者多大的自由度
  
 主权比交流机会更重要。
  
 谷歌并不是因为有这个漂亮办公楼而成为今天的谷歌。谷歌成为今天的谷歌,可能是因为它最早那个办公室 —— 租了别人家车库和几个房间的那个杂乱无章的办公室。 
  
 wwg
  
 
  
  
 给自己营造有灵感的环境,必然是自己觉得舒服的环境。
  
 不在于装修的多么华丽,或者用材的品质多么高级。
  
 复盘我赚钱的时候的环境都是自己自由自在的布局的,有些是很简陋的小房子。而亏大钱的反而是华丽的办公桌和宽敞的大房子。
  
 冥冥之中,有些事情还真有点关联。

创新的环境

2. 企业如何营造创新环境

有什么样的创新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创新成果。如果一个公司从上到下的氛围都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那么很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创意涌现;如果公司的文化是跟随、模仿甚至抄袭,则很难有真正的创新产品面世。要激发突破性的新产品创意,企业首先要在企业内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领导者重视、鼓励、带头创新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要职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企业领导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员工不但会看你如何说,更会留意你如何做。如果只是口头上说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而不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的话,其效果还不如不说。

真正重视创新的领导者通常会有以下行动。

(1)带头参加公司组织的创新会议,并且自始至终参加。

(2)不在创新会议上批评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创意。

(3)带头走出办公室,走向市场,每月有固定的几天时间拜访客户。

(4)坚持基于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进行新产品设计和开发。

(5)认真倾听客户的反馈、投诉,并且真诚地对客户表示感谢。

(6)为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

(7)宽容失败,不惩罚失败。

2.专人负责创意搜集、管理和反馈

对员工和外部创新者提交的新产品创意,要有专人负责搜集和管理。不要将新产品创意与合理化建议等混为一谈。

3.对任何创意提交者均及时反馈

对任何人提交的创意,都应该在一周内予以明确回复,并对创意提交者表示感谢。如果不能对提出的创意进行有效地反馈,员工将很快丧失创新热情。

4.对被采纳的创意给予适当奖励

对通过评估进入概念开发阶段的创意给予小额的物质奖励,如有些公司给予50元左右的物质奖励。但非物质奖励更重要,企业可以对创意提交者予以表扬、认可或颁发荣誉证书。

3. 创新理论的环境

创新之所以能突破扩散理论,进入创新2.0时代,首先取决于知识社会下形成的新环境。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网络的形成突破了知识传播传统上的物理瓶颈,人类可以利用知识网络更快捷和方便的共享和传播知识和信息;其次,知识网络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人为构建的知识壁垒和信息壁垒在如今的知识网络下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时间者开始关注知识社会的信息爆炸问题,信息可以传播不等于信息有效传播,利于知识被快速检索、理解和运用的众多知识封装技术使得知识也得以构件化和模块化,从而便于更多人利用。上述知识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更广泛的创新群体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上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知识社会也迸发了更广泛的创新需求。外部环境造就了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的可能,也造就了更多知识与应用场合需求碰撞的机会。这样的碰撞就是创新活动最大的源动力,同时也印证了熊彼特创新来源于生产活动的基本观点。因此,知识社会环境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创新2.0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创新理论的环境

4. 环境对创新力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5. 创新环境是什么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环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国家对创新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对创新行为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社会对创新行为的态度等等。[1]
  20世纪70年代初“企业孵化器”的概念首先在美国被提出以后,一些工业化先进国家先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美国在旧金山发展了硅谷,波斯顿的128号公路和北卡罗来纳的研究三角园区。英国则基于剑桥和爱丁堡的大学在1972年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园区。1969年,法国建立了类似小城镇结构的索菲亚技术极。1982年,德国在柏林建了第一个企业家和创新中心。1984年,日本公布了科学城方案,并着手实施。在80年代后期,意大利在其南部的巴里实施把创新和科学园区嵌入城市结构的方案。在科学园或科学城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进一步弄清楚,为什么有些创新的社区是成功的,而有些则不然;这些成功显然和环境有关。1985年由西欧国家成立了名为“Groupe de Recherche Europen sur les Milieus Innovateurs(GREMI)”的研究小组,它的任务是开发一种共同的方法论,以及为研究创新行为和进行比较实践调查理论的逼近方法。1989年在巴塞罗纳会议上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组(GREMI)定义了一个新的空间发展理论模型,即“创新环境(Innovation Milieu)”。[2]

创新环境是什么

6. 创新环境的概念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谢谢
 
   解析: 
  
 infost/Article_Print?ArticleID=1894
 
 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进行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和技艺,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由于科学和技术是关于人认知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技术还包含着技艺,而且人的参与程度越大、越多,则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这些特点决定了科学和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和技术及它们的创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按照广义的科技创新环境定义,这些要素应以成果为中心。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约略地理解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将环境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和融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的趋向和大小也越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哪种环境和什么要素对于各个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或组织的创新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 
 
  关注物质环境的人文化对科技创新有特殊重要作用。 
 
  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构成科技创新环境的各种主要因素都是经过人的构思、研制、运作和改造而产生的。乌布利希·贝克等在《自反性的现代化》一书中提出,“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人类生活透彻的重新整理,自然之物正在变成为我之物,人本身也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因此科技创新的环境更是人文化了的产物,因而失去其主要的纯客观属性。把改变现成的环境纳入科技创新的过程之中,对于科研机构、团队、课题组和研究人员都具有很积极的意义。改造环境和创造好的氛围是科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卡文迪什实验室所以能百多年来取得那么多重要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形成了学生和研究人员“自己去做”的传统和原则。 
 
  创新所需要的环境创新是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创新平台滚动和滚动得好坏就成为系统的科技创新实现的必要前提,它与科技创新活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的科技创新过程。科技创新的环境创新是科技创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人文化了的科技创新环境。根据创新环境平台滚动原则,人文化了的创新环境自然也应该是滚动的,形成系统地、人文化了的科技创新环境。 
 
 沃森为了寻找了解和研究分子遗传学的良好环境,跑了两个大洲、5个城市,终于选对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课题和环境,主要关键之一便是找到和选对了最适合于研究DNA结构的场所或环境。他和克里克在本来处于弱势的情况下,结果却取得头功。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事例说明,在自己没有能力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时,善于寻找有利于原创性的环境和条件十分必要,否则随时都有可能使这个发现从他们手中溜走。 
 
  按照佩鲁兹和沃克(John.E.Waker)对于英国MRC分子生物实验室及其演化的桑格研究中心和威康桑格研究所的成功原因的说法,可归纳为五点: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真正有原创性的人才和名家汇集的研究队伍,稳定的研究资助,先进的研究设施,自由探索和激励原创思想的软环境。其实这些都是继承和发扬了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优秀传统,也就是说这五方面创造了很好的软、硬环境,并实现了创新文化环境的多次滚动发展,40多年来继续保持了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地位。 
 
  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改变一切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习见和环境对我国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阿尔伯兹在2003年,赞扬中国科学界有“非常杰出的领导层,如周光召先生和 *** 先生,他们不在乎个人利益,却真正在乎中国的未来,我们就需要这样的领导”。他还说,他们挑选人才时“不考虑政治背景,不看家庭关系,只看是否具备真才实学,这表明他们考虑的是真正的科学,如果你不挑选真正研究科学的人,科学就不会搞好。”对于人才的这种科学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走上繁荣之路的重要条件。 
 
  我国正面临加强硬环境和改造软环境的艰巨任务 
 
  一个科研机构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其决定因素更应该是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剑桥大学从牛顿以来,所以能在四五百年中始终处于世界一流和有时占据顶尖地位,主要在于科研搞得好和以科研带教学。麦克斯韦就任卡文迪什实验室首任主任时,就主张和贯彻了将研究精神注入教学之中,这个方针和软、硬环境的相对优势,给该室带来130多年的兴盛和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硬环境的影响。硬环境为具有实体的和刚性的环境。硬环境的主要要素:研究方向、人员结构、设施、经费和管理体制等。 
 
  研究方向:科技界经常看重科技大师或专家的人数和水平、经费和工资多少,有时兼顾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先进性,而很少提到科研方向和管理体制。国外成熟经验表明,科研方向的选择尤其重要。由研究方向和课题确定负责人、专家和研究生的人选和规模,决定用什么样的仪器设备,确定研究机构的地址、建筑、形式、体制和需要经费多少却被大多数人忽视了。 
 
  例如:剑桥大学有着长期良好的硬环境,学院有庞大而庄严的神学院式建筑,文化淀积;历史上众多的人文泰斗和科学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令世人肃然起敬的威望和文化典籍;近代产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旷世财富曾经为它的师生们提供了优厚经费的背景。 
 
  笔者曾在英国的剑桥、牛津和伦敦帝国理工等大学,美国的马里兰、普林斯顿等大学和国家科学管理机关访问或访问研究过,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很多的名牌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校园和房舍与它们的相比,一般说来绝不差,有的还要好些。清华和北大与剑桥和哈佛相比,校舍好,校园也美,这几年经费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主要的差距是发展方向不明、特色不清、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差距相当大,特别是重要学科的原创者和关键新领域的开拓者极其欠缺,导引型人才十分短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和神经生物学部主任蒲慕明经过多年的思考得出:“我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取得卓越地位的障碍,也许不是来自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软环境的影响。软环境系指非实体的和非刚性的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传统、学风、治学氛围和评价体系等。我国科技界和媒体十分重视对科学活动的政治评价和科学家的社会形象,比较关注科学家的学风,但是忽视了科学家的兴趣、专长和好奇心对于科研和原创性的特殊重要性,轻视科学思想的自由交流,低估了宽松和激励的治学氛围对于科技创新想法迸发的特殊作用,把“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优秀传统搁置起来,从而使人类历史上那些优秀的治学经验和传统蒙上“阶级性”的面纱,其结果是阻碍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科技先进国家的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在经费、房舍、校园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由于长期的积累和创造性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基本满足科研发展各阶段的需要,因此他们在言谈中除去关注经费的募集和筹划之外,很少提到硬环境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把着眼点和成功的原因说成软环境如何好。例如,沃森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会上致答词时说,“我们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工作在一个博学而宽容的圈子中……”,“博学和宽容的圈子”就是他们适于进行科学原创的人文环境。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 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 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 
 
  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科学家们在学术上能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和激奋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要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竭诚努力。如果说管理人员在软环境上可以多做些事的话,那就是在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使它们能有利于社会,而不是相反。 
 
  注意力开始着眼软环境的变革。过去说我国科技落后在于“穷”,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科研经费有明显好转,不少科学界负责人已经开始从理念上认识到软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将人文环境提到与物质环境并重的程度,两者因学校的性质而有所侧重。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中国何时获得诺贝尔奖时讲道:“我觉得我们的大学应该首先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先营造科技研究环境,人文环境,有了很好的环境、良好的土壤,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在哪个研究机构或在哪个实验室产生出来,就不觉得奇怪了”。在后来,他根据牛津大学极其重视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传统,认为北大以人文精神建设为重点并进而促进理、工、医等学科的发展为第一要务。激光排版技术发明者王选在谈到中国获得诺贝尔奖问题时说:“应把精力放在建设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良好的研究气氛方面”。这些新动向显示,进行国际性的办学经验交流对我国办好大学意义很大,使办学理念产生了较大的飞跃。并且表明,科技界对于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的主要着眼点已经从多年来强调国家穷、知识落后和中国这块“土壤”不肥等看法,转向人文环境差方面,这在认识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有了这种认识,就会不再一方面热衷于空喊口号、造新词和撰写空文,另一方面又怨天尤人,寄希望于几十年、上百年都难解决的种种客观因素,以及事无巨细什么都靠一纸通令和一统管辖的科、技、教管理方法。希望“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不会是句空话和应时之说,而应以宽大的胸怀和虚怀若谷的心态,用主观努力去博采二战后先进国家科技发展的成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形成科技和教育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具有世界前沿性的重要突破和原创性的系列成果。 
 
  关于评价体系问题,近几年来不论在评职称、奖励和人才聘任上,还是评定各级科研经费的分配和成果上,都存在评价标准不合理和分配失当而议论纷纷的现象,行政干预和人际关系的干扰以及评委的眼界和素质等存在种种问题,而纠纷频起。总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必须得到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权威在研讨、咨询、评价和参与的程度和规模上应该逐步扩大,使国家级的评选和评比的指标和活动日趋合理。教育上的讲课满堂灌和一考定终身的体制,学术界之内近者嫉远者欺的不良习性,科技界的中庸之道和顾面子而轻品评与竞争,以及科技创新面前缺乏怀疑和勇敢的开拓精神等,都是我国当前需要严肃对待的重要软环境问题。 
 
  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而言,也许更重要的是创新环境的不断创新。既然科技环境是人文化了的环境,那么研究者和创新者的重要工作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自己动手,改造和创新环境(包括仪器、设备、人员结构、治学氛围和自由交流等),形成有利于和适于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 和研究机构及其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不是去指导和管理研究的具体过程,和给予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在帮助制定研究方向和评价标准之后,适当地创造有利于研究和创新所需要的条件与环境,以及寻找经费来源和作某些必要的服务。总之,在这个范围内做少了不好,超出此范围做多了很可能更不好,做之有度,善莫大焉。
 
 创新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发展环境是否优化、是否宽松,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能否聚集、人才能否聚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能否发挥,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发展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产业环境、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等硬件环境,又有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等软件环境。这几年,扬州重大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搭建了发展的平台,拓宽了空间,硬件环境已有很大的改善,具有了吸纳各种生产要素、各种产业来扬州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软环境的改善,我们需要继续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需要坚持信守承诺、诚信守约的原则,营造让投资者投资安全、有利可图的发展环境。我们需要更加扎实地围绕项目落地做好审批服务、商务、关务、检务、事务等一系列服务。我们不仅需要服务者的笑脸,也需要服务的效率,更需要服务的规范,营造高效规范成本低的商务环境。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抓好产业链、价值链的培植,形成支柱产业的较为完整的上下游发展的产业环境,让投资者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全民创业,进一步营造全民创业、创新、创优的氛围,让一切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都能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需要 *** 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都能牢固确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治安环境,提高文化、教育、卫生、商业配套功能和服务水平,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包括在扬州投资发展的投资者能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踏实、更加殷实。 
 
 摘自>

7. 什么是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经济,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一个鼓励和宽容创新行为的环境则是创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们常说美国硅谷的各种制度、资金、技术的环境有利于新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但硅谷环境有一点却是更为根本的,即冒险和创新的任何尝试(包括失败)都不受到惩罚,其创新的总成本支出要远低于创新的总收益所得。有了这样的环境条件,有了这种创新的时尚和风气,才可以想象硅谷何以成为新经济的创新之源。

什么是创新环境

8. 创新需要怎样的好环境

创新需要好环境,特别是这样几种环境——
    1、拥有“美丽的心灵”、宁静致远的环境。
    
“美丽心灵”是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它可以允许患了精神病的教授留住校内20余年,最终获诺贝尔奖;可以放手让教授安心做学问,从校领导到系领导8年不问他在做什么,最终获菲尔兹特别奖。而40年前,不论外部环境多么不利,中国科学院还是给陈景润创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使他可以安心地在小屋内搞他的数学,产生了闻名全球的成果。
    在这样的环境里,没人会问“你的研究对经济有什么用”,也没人计算你发表了多少SCI文章。
    2、能给青年人创造机会的环境。
   
 
《李政道文选》(科学与人文)正文第一个标题是“珍视机遇,创造机遇”。文内开头就说:“一个人的成功有各种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最难驾驭的。”年轻人需要各种机遇,其中一个是遇到好的引路人。什么叫“好”?还是听听李先生说的:“培养创新的科学人才,必须要有好的导师和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这是省不了的,不能用网络、程序代替的。人是人,还是需要学徒—老师这个关系,需要一年、两年以上较长期精神上的培养。这样培养的人才,可以一生独立思考。”(李政道,《物理的挑战》)李政道的导师费米就是这样的老师,而改变李政道一生的叶企孙、吴大猷也是这样的老师。我们还可举出王淦昌、钱三强、卢鹤绂等等,他们都是这样的老师。
    3、敢于质疑、能够激发思想碰撞的环境。
   
 
一些著名大学附近的咖啡馆,住宿学院,丹麦玻尔研究所内的饭厅都是不同思想火种碰撞的地方。科学植根于讨论。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花了103个月,前苏联花了75个月,英国67个月,法国102个月(据说还是靠了英国的帮助),而中国只花了32个月!为什么我国的速度如此之快?这是因为:“我们倡导学术民主。有专业特长的资深学者与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坐在一起,七嘴八舌,相互启发,敢于争论。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说出了一些自己也吃不准的想法,但被有深厚功底的学者抓住并加以综合、升华,最终才突破了难题!”中国氢弹之父正是这样脱颖而出。
    再举一例:钱学森与他的导师争得面红耳赤,把导师气得关门而出;但第二天,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进了钱学森的办公室就一鞠躬,说:“你是对的。”钱学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大师的。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4、不拘一格选人才、行行出状元的环境。
   
 
创新人才行行都有,360行,行行出状元。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所以伟大,因为不仅出了一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而且出了没有学位的英国工业革命先锋瓦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复旦大学,不仅苏步青院士有名,工人出身的蔡祖泉同样闻名全国!如果我们的政策只优惠有博士学位的人,而不关照没有学位的人才,创新的人才体系就不完整,创新型国家就难以实现。
    创新环境还应包括诚信的环境、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环境等等,在此不一一细说。
    但即使从上面例举的四方面环境来看,中国的优秀文化都在里面有所体现。如果在日益优化的大环境下,能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再充分吸取国外优秀的创新文化,在试点基础上付之行动,政策、体制上给予保证,那我们离创新型国家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