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有声读物如何起源发展的?

2024-04-29

1. 中国的有声读物如何起源发展的?

有声书是一种个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著不同的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所录制的作品,常见的有声书格式有录音带、CD、数位档(例如MP3)。有声书一词约在1980年代出现,意味着这是一本用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书。有声书主要是由有声书出版社或盲人图书社团出版。一本有有声是依靠讲者的声音而存在,讲者是听者和文稿的媒介,讲者的声音具有吸引听者、使听者著迷的本质。有声书的内容可以是朗读、广播剧、或是专题报导来呈现。辞海中的定义为:录制在磁带中的出版物。有声书是传统书的一种衍生形式。它是随着声磁技术的发展而开发出的一种以磁化物为载体并带有播放功能的书。人们最为常见的有声读物种类是有声小说,有声童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声读物率先在美国兴起;而我国在199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发行有声书,但多年来在出版数量、质量与民众的普遍认同度上都很低。
但从2000年后,互联网在我国不断普及,网络消费者已从社会精英阶层延伸至大众阶层。网络时代的来临,掀起了全国各个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每个行业都希望搭上网络这部“快车”,奔跑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有声书作为已经发展十几年的产业,也搭上网络快车,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文档识别技术的发展,安装了阅读软件后,就可以阅读电子图书了。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一种有声书,它们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学龄前儿童,通过真人发音或电子发声阅读童话或寓言故事,达到了早期育儿的目的,甚至有的产品可以双语阅读(中文和英文之间选择),更是锻炼了儿童的英语水平。

中国的有声读物如何起源发展的?

2. 有声读物在国内发展现状怎么样?

有声读物在大学生读者群中有一定知晓度,有76.9%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过有声读物,但没有听书习惯,只有11.5%的被调查者在被问及是否会购买有声读物时明确表示不会购买,因为他们更喜欢看书的感觉,而大多数被调查者则显示出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有声读物市场不稳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该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只要进行适当的宣传引导,有声读物的消费群体是能够被培养起来的。
对有声读物内容倾向的调查显示,语言类、文学类、生活类的选题内容较受欢迎,其中语言学习类以69.2%的绝对优势独占鳌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诉求和竞争意识,使此类有声读物的销售前景比较乐观。
但是目前语言类音像制品多以教辅形式出现并与教材配套搭售,而与目前售卖红火的原版图书相比,外语原声读物(内容包括国内外文史哲领域)的市场空白亟待填补。出版社可以考虑开展一些有声读物的版权贸易。此外,文学类以34.6%位居第二,自然科学23.1%,社会科学15.4%,生活类和艺术类19.2%,儿童读物为7.6%。可见有声读物受自身传播效果、受众接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内容倾向呈实用性和娱乐性特点。由此建议出版单位可以尝试开发一些生活实用类有声读物,比如烹饪料理,听者可以一边听一边学做菜。在文学类中,大学生读者对畅销小说(34.6%)、恐怖故事(26.9%)、幽默笑话(38.5%)、人物传记(42.3%)、电影对白(42.3%)、情景戏剧(30.8%)较感兴趣。社科类中,法律和经管(23.1%)、心理自助(50%)、以及保健养生(53.8%)较受欢迎。

3. 有声书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声小说
1931年,美国国会建立了一个talking-book(可以说话的书)计划,目的是帮助广大不能阅读传统纸质书的盲人。此计划被称为“成年盲人读书工程”,美国盲人基金会在1932年出版了第一本会说话的书,此后大量出版。到1935年,随着美国国会向其盲人公民免费提供有声读物,有声读物的运作日益广泛。到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馆盲人和肢体残障服务已为70多万盲人及残障人士提供了数百万免费的有声读物。

20世纪80年代,随着便携式磁带录音机的普及,磁带称为有声读物的主要载体。一些作家注意到有声读物的潜在价值,陆续出版了他们的有声作品,从此作家和出版商意识到决定销量的并不仅仅是印刷书籍。 到了80年代中期出版音频业务增长到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零售额。随着互联网宽带技术的发展、新的压缩音频格式和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出现,有声读物受欢迎的程度大大增加,这预示着网络有声读物出版的时代已经到来。

有声书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4. 有声读物的发展前景

可以肯定,有声读物的网络传播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产业,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同样会遇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需求,以确定适合自身长期健康发展的道路。

5. 有声读物在国内现状发展什么前途?

中国的有声读物发展起步于90年代,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出具产业规模,但是相比欧美,市场机制、配套制度还远不够成熟。从宏观上看主要是“三个缺乏”,而且可谓是先天不足。当下有声读物制作可以用“混乱”二字来形容,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资格审核,这种混乱仍然无法解决。对此,可以通过实名制、内容备案、后续抽查等方式加以约束。行业内及社会大环境中良好的文化风尚没有形成。只有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才能有效遏制不良有声读物的传播;只有有了健康的文化风尚,才能让不良的有声物失去市场。同时对于有声读物的版权问题,建立、健全网络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非常支持发展数字图书馆事业,已将数字图书馆工程列入“863 计划”,这充分显示了有声图书的互联网传播具有很强的政策优势。为保证有声读物网络传播的合规性,网站在传播有声读物的同时也应对上传的有声读物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出现问题的网站予以严厉处罚。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盛行的今天在传统出版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无论是出版商还是读者都似乎忽略了一块极有潜力的市场份额——有声读物。有声读物自1934年在美国诞生以来以其独特优势为欧美国家出版业获取了可观利润、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美国75的出版物都有其相应的有声读物有声读物的公益性出版也为盲人阅读提供了方便。

有声读物在国内现状发展什么前途?

6. 有声读物的国内现状

中国的有声读物发展起步于90年代,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出具产业规模,但是相比欧美,市场机制、配套制度还远不够成熟。从宏观上看主要是“三个缺乏”,而且可谓是先天不足。当下有声读物制作可以用“混乱”二字来形容,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资格审核,这种混乱仍然无法解决。对此,可以通过实名制、内容备案、后续抽查等方式加以约束。行业内及社会大环境中良好的文化风尚没有形成。只有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才能有效遏制不良有声读物的传播;只有有了健康的文化风尚,才能让不良的有声物失去市场。同时对于有声读物的版权问题,建立、健全网络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我国政府非常支持发展数字图书馆事业,已将数字图书馆工程列入“863 计划”,这充分显示了有声图书的互联网传播具有很强的政策优势。为保证有声读物网络传播的合规性,网站在传播有声读物的同时也应对上传的有声读物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出现问题的网站予以严厉处罚。

7. 有声书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声读物率先在美国兴起;而我国在199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发行有声书,但多年来在出版数量、质量与民众的普遍认同度上都很低。但从2000年后,互联网在我国不断普及,网络消费者已从社会精英阶层延伸至大众阶层。网络时代的来临,掀起了全国各个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每个行业都希望搭上网络这部“快车”,奔跑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有声书作为已经发展十几年的产业,也搭上网络快车,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文档识别技术的发展,安装了阅读软件后,就可以阅读电子图书了。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一种有声书,它们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学龄前儿童,通过真人发音或电子发声阅读童话或寓言故事,达到了早期育儿的目的,甚至有的产品可以双语阅读(中文和英文之间选择),更是锻炼了儿童的英语水平。有声书是一种个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著不同的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所录制的作品,常见的有声书格式有录音带、CD、数位档(例如MP3)。有声书一词约在1980年代出现,意谓著这是一本用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书。有声书主要是由有声书出版社或盲人图书社团出版。一本有有声是依靠讲者的声音而存在,讲者是听者和文稿的媒介,讲者的声音具有吸引听者、使听者著迷的本质。有声书的内容可以是朗读、广播剧、或是专题报导来呈现。在美国,虽然有声书只占该国图书销售总量的3%,但它的普及以及快速增长速度惊人。在中国,有声书的历史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多年,但由于数字音频能够存放在MP3播放器中,也自然吸引了不少的爱好者,发展前景也相对乐观。书籍,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过剩时代里的人来说,听书,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有声书,加入到听有声书的行列,达到风声、雨声、听书声,声声入耳的完美境界!在日前英国召开的一次有声书论坛上,与会者认为,数字出版是内容提供商未来业务的一个主要增长点。随着MP3随身听、手机及各种阅读器的日益普及,出版商急需对有声书及电子书等新的图书形式引起关注。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声书的销售为8.71亿美元,英国是7000万英镑(约合1.33亿美元)。原瓦特斯通采购商斯格特·派克认为,出版商应挖掘新技术的潜力,不要认为有声书只是纸质书的有声版。实际上,它是产品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把内容传递到广大的非图书读者手中。有声产品虽然有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借鉴音乐界的经验,有50%的CD都是免费下载的,CD形式的有声书只有两三年的生存寿命,因此,出版商应当抓紧时机。同时与会者还认为,一些软件公司在为产品增设防拷贝功能的同时,也限制了汽车或随身听用户的收听。有人预测,将来可能不需进行防拷贝保护,但若有盗版行为,盗版者将遭严惩。按照原著作长度制作的(未缩减内容的)有声书在销量和销售额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磁带的销售低于CD,但数字产品的增长非常强劲。只是价位过高,就会无人问津,如一本有声书超过15英镑,销量就不会太大。未缩减内容的有声书许多是通过下载实现销售的,有声书面临许多大的变革,因此,有人认为,大胆地创新思考很重要。身处快节奏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时代,你会不会经常这样感叹:拥有一段静谧的时光读读书,充充电,已经成了一种奢侈的欲望,而每天你心爱的双眼面对不得不阅读的大量信息又使它不堪重负……那么,你是否尝试过用耳朵去“阅读”?图书市场上方兴未艾的有声书,它的出现,让你一定会感受到在人类认知社会的第二空间里———听觉所带来的魅力,从深情悠扬的声音中把握管理之道的玄机,领悟励志信念的精髓,让你宝贵的时间在堵车、长途旅行的无聊和疲倦中产生最大的价值,岂不妙哉?什么是有声书呢?有声书一词约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是一种个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助不同的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所录制的用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书。据了解,在欧美国家,有声书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在不长时间内却获得了巨大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总值近20亿美元的市场,甚至连全球最时髦的数码产品iPod也内建了有声书功能。 虽然有声书的出版也有一些历史,但它从前只局限于包括外语在内的教材、少儿益智类和文艺类的小说、评书等休闲产品上,管理类、励志类的有声书在市场上还不多见,因此其市场格局一直很单一,似乎与传统出版业不搭界,没有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注意。但激烈的出版竞争,使得出版人已经很难在出版形式上推陈出新,而另一方面,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又存在着大量无法有效利用的时间,如乘车、步行、排队等时间,这就为有声书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一些市场敏锐的出版社发现了在市场细分中有声书的特定读者,将一些经典的管理和励志类图书以声音的形式开发制作成系列有声产品,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像热销的管理书《略胜一筹》、《我贵我值》、《企业三说》以及华人第一励志大师陈安之的励志书《我一定要》、《把自己激励成超人》、《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如何做个赚钱的总裁》、《卖产品不如卖自己》等有声书系列,上市以来都取得了不俗成绩,赢得了口碑。有声书为何在市场上能取得热销?据在励志类有声书推广上颇有建树的深圳梦工厂文化公司介绍,有声书的热销,首先因为它符合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携带方便,“阅读”起来不太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看看大城市每天堵车的情况谁都明白,大量的时间被浪费掉,但需要学习和充实的东西却更多,有声书正好可以弥补二者之间的矛盾,让忙碌的商务人士在工作或休闲的同时能够感受另外一种阅读方式。其次,传统的图书往往只注重文字阅读,而忽视了以听觉为依托的第二阅读空间的开发。第三,“有声书”满足了人们一心多用的心理,是典型的伴随型产品。传统纸介图书与有声图书并不矛盾,二者是合理的补充,有时候用耳朵去“阅读”有声书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传统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快节奏的社会和无休止的大量资讯,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有声书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忘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和行走自如是必由之路。“阅读”有声书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变革,同时也是在信息大爆炸社会背景下所衍生出的一种阅读现象,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有声书阅读的群体正迅速膨胀,而这些人群却恰恰多是知识阶层。有声正在成为时尚一族的最爱。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视力,爱惜眼睛,尽量用耳朵获取知识的人。驾车人士 儿童 语言学习 弱视及失明人士 通勤族 没有时间看书,却需要补充知识的人 空闲时间破碎短暂的人 听MP3音乐听到厌烦的人 想利用时间看书,却又不想带一大堆书在身上的人。

有声书的发展

8. 有声书概念是怎么来的?

这个是从音频的初期就有这个概念了。
有声故事合集+个人学习提升课程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FUivffUrmTXVZZDSlupDw
?pwd=2D72 提取码:2D72      
资源内包含儿童有声故事读物(绘本故事、四大名著、英文版读物、睡前各类故事、各类经典儿童故事等)、个人学习提升有声故事(励志、著名读物等)、娱乐书籍有声故事(一些广播剧)等,而且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