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2024-05-16

1.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黄奇帆先生的巧妙构思,撰写此书,想必我和其他读后的读者一样,对人生对事业产生了启迪。
  
 5.互联网行业:我国强大的移动支付使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互联网的经济由4个经济指标来衡量:第一个是流量,互联网上流动的信息的流量;第二个是注册在互联网上的客户的数量;第三个是使用宽带付费的量;第四个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访问和搜索的量。这4个指标中,我们在流量方面排在世界最前面;中国人多,大家拿着手机都在跟互联网发生连接,客户也是最多的;我们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宽带消费量最大的。但是我们的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在世界仅排在第三,美国排第一,英国排第二,而英国的量是美国各种量的50%。前面说的三个指标实际上我们都是在世界上前列,但得分为什么排到第三、第四?就是我们对互联网的访问指标非常低。
  
 
  
 6.发挥智慧医疗,调动长寿迈向150岁
  
  
 长寿老人迈入100岁、向120岁延长已不再是奇迹。《奇点临近》里提出,人类身上的每个元器件正常的生物学寿命是150岁,为什么活到六七十岁就死了,是因部件出了问题,带动了整个身体死亡。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生命特征、生物特征的微观智能器件可以替换人的五脏六腑。什么零件坏了就换什么零件,最后,人的平均年龄可以上升到120岁,到那个时候,遇上150岁的长寿老人也不稀奇了。有1/3的疾病其实不治疗也会自愈;有1/3的疾病即便治疗了也不能痊愈,医生没有能力治愈它;还有1/3的疾病不治疗就不会好,治疗了才能痊愈,所以正常的医疗体系应该在这1/3治疗了才能痊愈的方面发挥主体功能。
  
  
 7.城市格局:城市建成土地配置,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千米,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千米。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约40平方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万~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如果一个城市只有100万人,建造4000万平方米的住宅就足够了。如果现在已有2000万平方米,每年再开发1000万平方米,五年后就变成7000万平方米,这样肯定会过剩。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再如,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0.3吨,产生0.25吨污水和1千克垃圾,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市产业集聚,人口才能聚集,政府才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人需要就业,城市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并适度超前布局,这样城市才有活力。二是结构平衡,就是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要保持平衡。
  
  
 8.购房需求:照“1/6理论”解释:用6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从均价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往往已达40左右,这个比例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考虑房价与居民收入比时,必须要用高收入对高房价,低收入对低房价,均价对均价。有人说,纽约的房子比上海还贵,伦敦海德公园附近的房价也比上海高,但应当注意的是,伦敦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于上海几倍。就均价而言,伦敦房价收入比仍在10年以内,我国却高得离谱!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40年左右,20多个二线城市都在25年左右。当然,也有一些小县城在5~6年左右。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2. 读《结构性改革》有感

黄奇帆先生的巧妙构思,撰写此书,想必我和其他读后的读者一样,对人生对事业产生了启迪。
  
 1.公卫事业,我们的病毒所可以不要只研究本国病毒,还要替世界研究病毒。我们用5~10年时间投入几千亿元来建立和完善一个国家级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是非常值得的!通过该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今后再在中国出现“非典”、新冠肺炎这样破坏力巨大的传染病的流行。
  
 2.购房需求方面:老百姓购房按揭贷款的规范。要坚决杜绝零首付全按揭贷款,杜绝首付贷业务,遵循首套房20%~30%首付,二套40%~60%首付,第三套房零按揭的按揭规则。
  
 3.P2P庞氏骗局:借贷资金短长不一,由此造成靠借新还旧,形成了庞氏骗局式的资金池,而这个资金池不受任何其他方面监管,仅由P2P公司平台负责。第五,一旦出事,要么P2P企业卷款而走,要么瘫痪无法运转。究其原因,在于既没有在总体层面上对P2P运行中明显存在的问题预防。
  
 4.企业年金之畅想:(1)我国的养老金企业缴20%,个人缴8%;医疗金企业缴10%,个人缴2%;住房公积金企业6%,个人缴6%。三方面总量达到52%,再加上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共3%左右,统统加起来超过55%。若再加上12个点的年金,缴金率达到67%,企业就无法承受了。(2)公积金之畅谈: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只有新加坡和中国有公积金政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取消公积金不是单一的政策,一定要和建立一个新的企业年金体系配套实施。改革公积金:建立年金政策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一点都不会吃亏的。政策取消,已缴纳的公积金不会被取消,而是可以全部放到公民补充养老的年金中。按照年金制度规定,这笔钱和公积金账户的钱一样,在公民退休时是会全部划归给个人的。某人有20万元公积金且还有10年退休,如果在公积金账户,他最终最多能拿到23万元左右(1.5%复利),而如果在年金账户,他一般可以拿到35万元左右。购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在3.25%左右,商业贷款利率在5.5%左右,有2%的差异。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来消化这一部分存量贷款。比如,某位公民可能因买房而欠下100万元抵押贷款,这笔抵押贷款中可能有80万元是银行的商业贷款,有20万元是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利息低,商业银行贷款利息高,公积金改革为年金以后,欠公积金中心的20万元贷款既可以保持现状,也可以转移到银行的抵押贷款系统,相当于该公民总共欠银行100万元。选择权呢?这是因为由商业银行顶替公积金贷款,居民可能获益更多:当20万元公积金贷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利率虽然比公积金贷款利率高一个百分点,但是与顶替出来的20万元公积金。投入年金之中的收益相比(5%~6%),年金收益要高得多,对居民来说整体上依然是划算的。(3)公积金和年金合并后,优惠政策就会同样倾斜到年金了。保值增值方面公积金制度做得太差,缺少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体制上、机制上与年金不同。改革融合后,完全可以按年金机制保值增值。

3. 书评|《结构性改革》(经济系列)

      在朋友圈刷到了这本书的推荐,黄奇帆先生的大名早已久仰,他在经济领域的造诣有口皆碑。“中国经济”是一个大课题,能够訇然中开、娓娓道来着实不易。总体来说,这本书像是教材般专业、高深、绵长,读一遍怕是难以掌握其中全义。另一方面,笔者曾身居政府高位,能站在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专家的双重视角上来思考市场,审视中国热点经济问题,更让人读之觉得很有现实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本书一共七章,虽然不长,在27万字左右,但认真读完仍然耗费了不少时间。本书主要介绍了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经济转型发展等复杂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出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我印象最深的分别是第一章的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第三章的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第六章的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的中美贸易摩擦解读。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
  
       在此之前,对于“地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增减挂钩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省域交易等概念一窍不通,经过笔者用生动的案例和数字加以科普,不禁叹服顶层设计者的智慧。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可谓一举多得,不仅“无中生有”变出巨额财富,还保住了永久基本农田的红线,有利于全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多要素相互激荡、财富叠加的综合改革效应。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
  
       笔者主要讲述了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向企业年金制度过渡的思考。通过变死钱为活钱,在不取消大家福利待遇的前提下,将年金转投资本市场,还能给大家带来更高的收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营商环境的改善
  
       改善营商环境有两个关键:改善政府服务方式、降低要素成本。
  
       改善政府服务方式,要从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拓宽准入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五个方面下功夫。
  
       降低成本,要着重降低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关于政府对招商引资的态度,笔者的观点很让人赞同:“招商引资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磕头跪拜乞求,而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帮助招商对象解决问题是撬动招商引资成功最容易的一个支点。”其提炼总结出的十种招商引资方式非常有助于招引实践,分别是:产业链式招商、补短板式招商、因势利导式招商、给予对赌式支持、收购兼并式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PPP合作招商、产业引导基金招商、问题导向采取措施式招商、争取国家的特定政策。
  
       四、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历史必然性,或许是忌惮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所产生的冲击力而实施的限制性措施;或许是自身处于危机边缘,又不想“伤筋动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制造经贸摩擦“抢夺”资源、转嫁风险。
  
       想要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可以看《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想要读懂现在的中国,看懂未来的中国,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诚如中科院余永定教授作序所言:“《结构性改革》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一个聪明人写给我们这些不太聪明的人读的好书。”

书评|《结构性改革》(经济系列)

4. 如何理解“结构性改革”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5.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怎么看待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调整。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涉及结构性问题,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性调整。过去结构调整多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较多。显然,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没有排除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施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改革解决问题,从体制机制入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反思传统结构调整方式后的积极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无法及时清理,导致了各种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和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结构调整,纠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废水、废气、废渣和二氧化碳在中国排放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特别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使用控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能源使用权,水使用权初始分配制度,,排放权和碳排放权。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怎么看待结构性改革?

6.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7.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深化改革本身涉及很多领域,需要明确改革思路,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结构性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矛盾交织叠加形成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