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大战役

2024-05-13

1. 中国历史上三大战役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战役是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1,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3,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扩展资料: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不少国外军事史学者对此反映“很难理解其中奥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通盘谋划战略、缜密部署方案,一环紧扣一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善于正确采纳前线指挥员的作战意图,使战役能很好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敌军154万余人。三大战役中,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野战军指挥部直到团营连等战斗单位,把“发挥军事民主”看成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一环。
在战役每个阶段,凡属重要决策和方针性问题,中央军委首先要求一线部队领导提出意见,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央军委同各作战部队来往的数百件电报,充分体现了在统一战略意图下进行军事民主协商的精神。集体谋略,是人民解放军同心协力战胜强敌、成就奇迹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津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沈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大战役大获全胜的谋略和智慧

中国历史上三大战役

2.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它们的战斗过程分别是:辽沈战役 
   东北敌军卫立煌集团辖四个兵团,共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五十五万人,分别被我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
  其中,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第八兵团(周福成)、第九兵团(廖耀湘)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三十万人,防宋沈阳地区,作为防御中枢集团,以确保沈阳并伺机增援长春、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第两个军六十师共十万人,防守长春孤城,牵制我军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六兵团四个军十四个师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
  敌军企图集中兵力,重点守备,以牵制东北我军于关外,并妄图打通北宁路,如形势不利即撤至关内。
  
   东北我军于冬季攻势后,为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主力位于长春周围及长春、沈阳之间,先后进行了整编,加强了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
  至辽沈战役进行时,东北野战军已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共六十余万人,加上机关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一百余万人,东北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我军已占相当大的优势。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全东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铁路线。
  
  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
  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邱;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
  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
  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
   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孙元良)已向东撤走,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
  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
  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
  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
  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邱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
  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壁。
  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
  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
   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
  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
  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
  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
  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
  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
  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
  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
  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
  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
  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
  六日,第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
  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
  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
  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
  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
  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
  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
  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
  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投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
   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
  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渡江作战创造了条件。
  
   平津战役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
  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
  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
  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
  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军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对战局发展最为有利。
  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敌是惊弓之鸟,能否抓住敌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窜,是战役指导的关键。
  为此,中央军委决定;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并同意与傅作义进行谈判,以麻痹敌人。
  同时,令华北野战军主力于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关,在华北我军协同下,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而东完成对敌人的合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先遣兵团、华北第2、第3兵团在平张段统一行动,首先迅速包围张家口,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切断平张段,尔后分割围歼平津张地区之敌。
   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华北第3 兵团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包围张家口地区之敌。
  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军率三个师增援张家口,并以怀来地区之第310师增援宣化,昌平地区的第269师西调怀来。
  为了抓住西线各敌,中央军委于十二月二日令华北第2 兵团向下花园急进,令东北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分别包围没线之敌。
  由于东北先遣兵团第11纵队,于十二月五日,在行进途中歼灭了密云守敌一个师,傅作义即认为我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并错误地判断我军将要进攻北平,因而又慌忙决定调第35军迅速返回北平,怀来、南口地区之第 104、第16军向西接应,同时调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军共八个师到北平布防;将第13军由怀柔、顺义撤到通县;第101 军由涿县撤到丰台、门头沟。
  敌人这一收缩行动,对我军抑留敌人在现地十分有利。
  十二月六日,敌第35军(两个师)突出我军对张家口的包围圈后东窜,八日被我军华北第2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地区。
  十日、十一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协同下,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将敌第16军主力及第104 军主力歼灭,至此,傅系部队主力分别被我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两地,敌人西逃之路被切断。
  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越过长城,进入冀东,尚未对平津塘诸点完成包围,因此“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敌人决策狂跑,尽快地完成对平津塘诸点的包围,毛泽东于十二月十一日及时下达了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令西线各部对张家口、新保安诸敌,在两星期内“围而不打”,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要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以最快速度同时切断津,塘和平、津之间敌人的联系,对敌形成“隔而不围”的战略态势,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
  同时,指示淮海前线我军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稳住敌人,使其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心;并令山东我军控制济南以北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准备,以防敌人经济南向青岛逃跑。
  东北野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以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第12纵队,包围天、塘沽地区之敌,以第 3、第5、第6、第10纵队在第11纵队及冀中军区第 7纵队的配合下,包围北平之敌。
  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完成了对平津塘之敌的战略包围,封闭了平津之敌由海上南逃之路。
  至此,傅作义集团即被我军“一概包围了”。
  
   我军完成了对敌人分割包围后,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先打新保安和塘沽两点。
  在打新保安之前,中央军委估计,敌第35军被歼后,张家口守敌有突围的可能,而华北军区第 3兵团不占优势,为增加包围张家口的兵力,中央军委将东北野战军第4 纵队西调张家口,归第3 兵团指挥,十二月二十日,该纵到达张家口附近。
  二十二日,华北军区第2 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灭守敌第35军(两个师);二十三日,张家口守敌五万余人突围逃跑,被我华北军区第3 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 纵队于二十四日全部歼灭于张家口以北地区。
  
   为了统一对平津战役的领导和指挥,党中央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
  塘沽地区因地形不利,不便歼敌,东北野战军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军改为攻取天津。
  一月十四日,东北野战军集中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纵队共二十二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部署,对天津守敌发起进攻,经二十九小时激战,于十五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十三万人。
  俘虏津塘防区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十七日塘沽敌人由海上逃走。
  至此,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入绝境。
  我军除东北野战军第 1、第 2兵团(即原先遣兵团)外,十二月底又增调华北第 2、第 3兵团进至北平附近,对北平之敌形成严密包围。
  一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十六日,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
  在此情况下,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
  北平守敌八个军,二十五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一月三十一日,我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解放。
  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北平守军是执行我党八项和平条件,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第一个榜样,被誉为“北平方式”。
  平津战役历时六十四天,除塘沽守敌五万八人从海上逃跑外,共歼灭敌军五十个师五十二万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我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与敌人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
  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历时四个多月,歼敌一百四十三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一百五十四万人。
  至此,战争第三年七个月的作战,共歼敌二百三十二万人,使敌人的精锐部队丧失净尽,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3. 中国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1、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2、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3、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扩展资料三大战役胜利原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10月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余人,完全封闭了东北之敌陆上的逃路,“关门打狗”之势形成,敌人遂成瓮中之鳖。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了“中间突破”的预期目标:随后,又歼灭了黄维、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
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
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战役

中国三大战役是什么

4. 中国历史上有那四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的四大战役包括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当然渡江战役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相对以上三个来说是比较小的,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5. 中国的三大战役

解放军的三大战役

中国的三大战役

6. 中国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1、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2、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3、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扩展资料三大战役胜利原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10月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余人,完全封闭了东北之敌陆上的逃路,“关门打狗”之势形成,敌人遂成瓮中之鳖。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了“中间突破”的预期目标:随后,又歼灭了黄维、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
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
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战役

7. 中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详细说明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3、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1]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大战役

中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详细说明

8. 中国三大战役,是哪3大战役?

中国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3、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1、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2、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了“中间突破”的预期目标:随后.又歼灭了黄维、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3、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
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
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中的三场重要战略决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