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选则决定汇率的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本国和外国的利息率,资产总额以及什么

2024-05-15

1. 资产选则决定汇率的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本国和外国的利息率,资产总额以及什么

你好亲,关于资产选则决定汇率的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本国和外国的利息率,资产总额以及国际收支说是将利率平价说所说明的国际资本流动与一价定律所说明的经常帐户收支同形成完整的国际收支分析。由于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决定的,而外汇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因此,凡是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都会影响均衡汇率的变动。在此理论中,国内外的国民收入,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息率,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这些因素均是通过经常帐户收支或资本帐户收支,影响外汇供求状况,从而造成的均衡汇率的变动。如:一国的国内国民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增加,造成经常帐户赤字,外汇需求增加,从而使外币升值,本值贬值。
该理论对汇率决定机制的分析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它的分析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弹性论、利率平价理论,这样也就没有摆脱这些理论本身具有的缺陷,故其结论往往与经济现实发生抵触。如该理论明显的一个反例是战后日本、德国在西方工业国中收入增长最快,但日元、马克反而长期处于坚挺的势态,这与该理论注重短期分析是分不开的。
把利率平价说引入汇率决定分析,相对成功的是资产市场说中的货币分析法,它有两大分支:柔性价格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即汇率超调模式。
柔性价格模型认为价格具有柔性,可以立即调整从而使市场出清。这样,货币市场的失衡可以立即反映到商品市场上,国际商品套购机制就通过商品市场的价格收支将汇率与两国货币市场的供求存量联系起来。均衡汇率正是使两国货币市场的相对供给存量被公众意愿持有的汇率水平。【摘要】
资产选则决定汇率的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本国和外国的利息率,资产总额以及什么【提问】
你好亲,关于资产选则决定汇率的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本国和外国的利息率,资产总额以及国际收支说是将利率平价说所说明的国际资本流动与一价定律所说明的经常帐户收支同形成完整的国际收支分析。由于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决定的,而外汇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因此,凡是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都会影响均衡汇率的变动。在此理论中,国内外的国民收入,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息率,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这些因素均是通过经常帐户收支或资本帐户收支,影响外汇供求状况,从而造成的均衡汇率的变动。如:一国的国内国民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增加,造成经常帐户赤字,外汇需求增加,从而使外币升值,本值贬值。
该理论对汇率决定机制的分析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它的分析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弹性论、利率平价理论,这样也就没有摆脱这些理论本身具有的缺陷,故其结论往往与经济现实发生抵触。如该理论明显的一个反例是战后日本、德国在西方工业国中收入增长最快,但日元、马克反而长期处于坚挺的势态,这与该理论注重短期分析是分不开的。
把利率平价说引入汇率决定分析,相对成功的是资产市场说中的货币分析法,它有两大分支:柔性价格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即汇率超调模式。
柔性价格模型认为价格具有柔性,可以立即调整从而使市场出清。这样,货币市场的失衡可以立即反映到商品市场上,国际商品套购机制就通过商品市场的价格收支将汇率与两国货币市场的供求存量联系起来。均衡汇率正是使两国货币市场的相对供给存量被公众意愿持有的汇率水平。【回答】

资产选则决定汇率的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本国和外国的利息率,资产总额以及什么

2. 资产市场说的汇率决定

资产市场说借用了传统的利率决定学说的基本原理,来讨论汇率的决定。私人投资者可持有货币(货币是一种不生利息的资产),也可用货币购买并持有某种资产(如政府债券)。在某种资产供应量既定的情况下,供求相等决定该种资产的均衡价格或收益率(利率)。如果某种资产的利率不在均衡点上,投资者将买或卖该种资产,直到均衡利率的达到。这种利率决定的模式,同样可以被引用到汇率的决定上。一国的资产种类,经归纳后可以分为三大类:货币(M)、本国货币表示的有收益的资产(B)、外国货币表示的有收益的资产(F)。一国私人投资者在某一时点上的财富(即资产总量)总量(W),可用w=M+B+eF 来表示。其中e 为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币价格,即汇率。外币资产(F)的累积,是通过国际收支中经常帐户的顺差达到的。本市资产(B,以政府债券为代表)的累积,主要通过政府债券的发行来达到。而货币(M)的累积,主要通过中央银行购买政府的债券或融通政府的财政赤字来达到。在任一特定时刻,若本国货币、本市资产和外币资产的供应量既定,本市资产的利率r 和外币资产的汇率e 由各自的需求所决定。外币资产的利率因不受本国货币、本市资产和本国居民的外币资产需求所影响,故为固定不变。在本国金融市场上,对各种资产的需求,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假定下,取决于r、和W 的水平。对本市资产和外币资产的需求同该种资产的利率和W 成正相关关系,同它种资产的利率成反相关关系。而对货币的需求则同两种利率(r 和)均成反相关关系。对三种资产的需求共同决定汇率e。由此人们可得资产市场说的基本模式。设纵轴表示汇率e,横轴表示本市资产的利率r。又设MM 表示货币需求等于供应的曲线,BB 为本币资产需求等于供应的曲线,FF 为外币资产需求等于供应的曲线。从每种资产的需求与利率(r)的关系可得MM、BB 和FF 曲线的斜率。货币需求中升,维持货币需求等于供应的利率也上升,得MM 曲线的斜率为正。本市资产需求上升,其价格上升或收益率下降,碍BB 曲线斜率为负。当本市资产利率(r)上升,对本市资产的需求上升而对外币资产的需求下降,得FF 曲线的斜率为负。又因为本币资产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相对更灵敏,而外币资产需求对汇率的反应相对更灵敏,故BB 曲线比FF 曲线更陡峭一些。从图1 中可以看到,由于MM、BB 和FF 是三条分别表示货币需求等于供应、本市资产需求等于供应及外币资产需求等于供应的曲线,故它们的交点O 既表示均衡利率,又表示均衡汇率。在这一点上,人们称资产市场达于均衡。资产市场怎么会达于均衡呢?即均衡利率和均衡汇率是怎么达成的,又为什么会同时达成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指出资产市场说未加说明但实际却隐含着的三个重要前提。第一是三种资产市场均有相当程度的发育,对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十分敏感。第二是三个市场具有紧密的联系,资金可以在三个市场之间自由移动,在市场进入方面没有限制。第三是货币可以充分自由兑换。在这三个前提下,如果交易日之初的利率和汇率均不在点O上,比如在区域1 中(或区域2、3、4、5、或6 中,请自行类推),表示利率偏低汇率偏高。在利率偏低的情况下,私人投资者将改变他们的投资组合,出售本市资产以换取贷市,从而将利率右椎到BB 曲线。在汇率偏高的情况下,投资者将出售他们的外币资产以换取货币,从而使汇率下移FF 曲线。在共有三种资产市场的条件下,由于W=M+B+eF,因此,任何两种资产市场达于均衡时,第三种市场也必同时达于均衡。故此,投资者在资产市场上调动资金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的行为,使利率和汇率达于均衡。

3.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 “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量的相应的价值比率决定的,但在汇率变动的原因等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马林斯认为如果汇率保持不变,就不会发生金银的国际间流动。相反,如果汇率对某个国家有利,即汇率低于平衡率,则该国的金银不会外流,如果汇率高于平衡率,那么该国的金银将会枯竭。汇率偏离平衡率的原因是由于非法汇兑的日益增加,损害了真实平价。因此他主张汇兑应该管制,汇兑交易应该仅限于皇家汇兑官或固定授权的另一些人,一切汇兑交易不得高于或低于汇兑平衡率,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非法汇兑,国家财富才能得以保持。米塞尔顿指责了马林斯的观点,他认为汇价可能围绕平衡点波动,也就是根据货币的供求关系而变化;但汇兑波动不是象马林斯所说的那样是货币流动的原因,二者都取决于商品贸易的平衡。托马斯孟也认为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是货币的多少,货币过多,就要使它在汇兑上贬值,则汇价提高;而货币过少,币值上升,则汇价降低。他还把对外贸易差额看作影响汇率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外贸易取得顺差,货币数量就增多,从而汇价降低,反之则相反。他认为保持一国币值稳定十分重要,在汇兑上人为拉高或贬低本国货币的币值,既不能使国家现金增加,也不能防止现金输出。 18世纪中晚期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和康替龙提出“铸币点机制理论”。其含义是: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超过一定限度(铸币点)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出,从而诱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铸币-物价流动机制,使物价降低,刺激出口。当汇率上升超过某一高度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入,使国内物价上升,刺激出口。斯密也注意到了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他评论重商主义关于一国汇率下跌会扩大强国的贸易逆差时指出:“汇兑的高价必定会产生类似征税的作用,因为它增高外币的价格,从而减少外币的消费。所以,汇兑的高价不增加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而只会减少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因而也会减少金银输出。”从1801年开始,围绕关于英国货币对其他欧洲国家货币贬值的原因以及其他的问题,在英国发生了“金块论战”。金块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波伊得、桑顿、霍纳、威特利以及李嘉图等,他们认为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英格兰银行过度发行不可兑换银行券,导致了英镑贬值及其汇率下降;反金块主义者则认为英镑汇率下跌主要由于贸易收支的逆差造成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林、克密斯等。穆勒在187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汇率也作了论述。他认为,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变动可调节贸易收支的小额不平衡,但当两国之间出现大的不平衡时,汇率变动只有间接地通过影响国际铸币流动和国内价格水平,才能使均衡得以恢复。同时他还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是同时出现的,并且方向一致,所以汇率贬值既不能刺激出口,也不能抑制进口。在马克思看来,所谓汇率就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价格,或是两国货币间的兑换比率,它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汇率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与货币平价一致,而是围绕货币平价波动,但这种波动是有限度的,最高界限是货币平价加黄金运输费用,如果超过这一界限,直接输出黄金支付将比开出汇票支付更加合算,这样黄金就会流出;最低界限是货币平价减去黄金运输费用,如果低于这一界限,直接输入黄金支付也将比开出汇票支付更加合算,这样黄金将流入。货币平价本身变动也会引起汇率变化:一种情况是一国的货币贬值。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对发行货币的政府信心下降;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需要的量;由于国际收支逆差产生的对黄金的特别需求。另一种情况是互相通汇的两个国家分别使用银和金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的相对变化会影响两国货币的平价,从而影响汇率。到此为止,所介绍的汇率理论所处的时代都是各国普遍实行贵金属本位制,其中以金本位制最为典型。在这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被普遍认为是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几乎就是铸币平价论,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对汇率变动的解释上。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经济持续增长,后一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度时期。这一时期的汇率研究,结合了从金本位制到不兑换纸币制度的实际,有5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值得重视。他们是戈森、瓦尔拉、阿夫塔里昂、卡塞尔和凯恩斯。戈森在1861年出版的《外汇理论》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外汇理论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戈森表述了自己关于汇率决定的观点:汇率取决于对外币的需求和外币的供给的比例关系。如果一国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那么外币的供给将超过对外币的需求,本国货币将升值;反之则贬值。外币的供给和对外币的需求都受到两国的国际借贷关系支配。因而国际借贷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这种借贷关系可以由商品输入输出引起,也可以由股票、债券买卖、利润和捐赠的支付及资本交易引起。只有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才对汇率变动有直接影响。瓦尔拉则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汇率决定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汇率是据以作出的汇款的反比,二者互成倒数。这是因为,汇率实质上是任何一个地区的货币的一个单位或货币的某一定量在其他各个地区照付时的价格。他还指出,汇率有一个固定限度,即单位黄金的运输成本。他给出了汇率的一般均衡条件,当任何一个地区对任何另一个地区的外汇率等于这两个地区各自对任何第三个地区的外汇之间的比率时,就可以实现汇率之间的全面平衡,当全面平衡受到干扰时会通过套汇活动使其恢复均衡。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

4. 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

 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B。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P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B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该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iA是A 国货币的利率,iB是B国货币的利率,p是即期远期汇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p = iA iB。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A 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反之亦然。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假定,Ep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则Ep = iA iB。其经济含义是:远期的汇率预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A国货币在远期将贬值。 利率平价学说的缺陷是:1)忽略了外汇交易成本;2)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实际上,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3)假定套利资本规模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成立;4)人为地提前假定了投资者追求在两国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现实世界中有大批热钱追求汇率短期波动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

5. 资产市场说的汇率论

资产市场论亦称资产市场决定汇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货币学派的汇率理论货币学派的汇率理论由货币学派的金融专家贾考伯·弗兰克儿(Jacob A·Frankel)和哈里·约翰逊(Harry G·Johnson)等人在其著作《汇率经济学》中提出来的。 是一种从中短期的角度分析汇率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理论。强调货币市场和货币存量的供求情况对汇率决定的影响。认为汇率的决定由各国货币存量的供求引起。汇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均衡而非商品市场的均衡;汇率的变化由两国货币供求关系的相应变化而引起;从长期来看,承认购买力平价理论,即过多的货币供应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必然使该国货币汇率下浮,从短期看,两国金融资产的供求情况,即人们自愿持有或放弃这些金融资产的情况决定汇率;国民收入与本币汇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汇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合理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该理论是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运用,在现代汇率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一方面承认经常项目失衡对汇率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承认货币市场失衡对汇率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汇率理论和货币主义汇率理论中的片面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提出的假定更加贴近现实。但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的问题:(1)在论述经常项目失衡对汇率的影响时,只注意到资产组合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而忽略了商品和劳务流量变化所产生的作用;(2)只考虑目前的汇率水平对金融资产实际收益产生的影响,而未考虑汇率将来的变动对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产生的影响;(3)它的实践性较差,因为有关各国居民持有的财富数量及构成的资料,是有限的、不易取得的。

资产市场说的汇率论

6. 汇率决定理论的介绍

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7. 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进展

汇率决定理论博大精深,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学说、资产市场学说。它们分别从货币因素、宏观基本面因素、实际市场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都有优点,但也都有不足。一种理论只能针对汇率决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阐述。同一种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解释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全能的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已有的汇率决定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它们一起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汇率决定理论体系。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把汇率调整融入到政府政策优化分析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将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应用到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如将预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有效市场理论、GARCH模型、行为金融学及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引入到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

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进展

8. 以本币为例,分析汇率波动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汇率的波动首当其冲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本币的升值(短期内)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本币的贬值会刺激出口,不利进口。

从中国现有的经济来看,因为国民经济的很大一个比重都是依赖对外贸易上,所以汇率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国内大量的企业(不仅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还包括很多大型企业)由于长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下所以对应付汇率波动的抗性很低,有的甚至没有这个概念,导致利润下降,导致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而且即使一些大的企业想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但是一是我国金融产品还很不完善,二是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少,经验不足,所以还是需要时间,如果国家在汇率上突然放开空间,这样会有很多企业死的很惨,这样导致大量企业倒闭,银行坏帐,甚至经济的萧条那就太不合算了,还不如由央行来顶住大量外汇储备的压力,宁愿在货币上亏损,也不愿在经济上倒退,所以现在汇率是我国金融政策的底线,绝对要守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