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书评

2024-05-12

1. 《罪与罚》的书评

罪与罚最迷惑人的线索是一桩谋杀案,它阻碍了所有人的是非判断,甚至连罗加本人(罪犯)也痛苦得无法自拔。因为他同时占有了最崇高与最邪恶的两个极端,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或愿意理解他发自善意的作案动机———拯求苦难的现实,这正是导致他自始至终处于孤立与自卑的重要原因。罗加实际上要实现的是类似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很广的“劫富济贫”的理想。但是,中国的法律体系直到二十世纪之前仍不健全,它仅仅作为统治阶级权力和威严的象征,百姓只能被迫采取这样一种值得同情但很幼稚的反抗手段。所以波尔菲里尽管理解罗加的善意,却十瞧不起他的做法。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并不能直面宗教的压力以及道义上的遣责。 
  造成罗加理想破灭的另一重原因是他无意杀害了丽扎韦塔,之后他一度把索尼雅当做死去的丽扎韦塔的精神象征以乞求她的宽恕,紧接着,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自杀推毁了他最后一簇希望。作者别有用心的设计了两处自杀场面,除前面提到的,另一处罗加站在X桥上,无动于衷地看着一位妇女在自己面前投河自尽。这足以加速他“背叛”当初的意志逐渐踏上妥协或者悲观的绝路———在警方没有能力把握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主动投案自首。 
  对罗加罪名的认定以及接受怎样的惩罚在小说的结尾做了很确切的说明,但是,是什么样病因支持着他们去犯罪,并没有唤醒多少人愿意做进一步的思考,社会现实远不像小说最后描写的那样明朗。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死是小说留给读者的另一处悬念,但当我们再次回忆是什么样的生存原则支配着他的生命,就会立刻明白这其实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死亡。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一个没有任何经济能力,靠寄生生活的没落贵族,他不记后果的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剩下荒凉的未来和永远无法触及的贞洁的爱情,他再拿不出值得活下去的确切理由,生的理由逐渐破碎的时候即是死的理由的渐渐长成。 
《罪与罚》是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哲理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把紧张、惊险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所引起的急剧变化。

《罪与罚》的书评

2. 《罪与罚》书评

          
  
                                          
 
  
  
           对于本书,我感觉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的是细腻到了极致,看着主角的癫狂、不安、痛苦与自我折磨,我竟开始愿意原谅和宽恕这个可怜的罪犯。
  
  
          书中的所有人物似乎都是病态、神经质的。有时我对书中所描述的世界感到深深的绝望,可是就是这么病态的人在某一瞬间也能让你看到人性中散发的善意。主人公是一个辍学的法学大学生,也许曾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他却策划了一场谋杀,从此以后自我折磨、自我惩罚。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看到很悲惨的一家人后,愿意把身上所有的钱捐出来。晚上做梦梦到被折磨的小马,会无比的同情与怜悯。我也不知道这个病态的人,到底是善是恶。
  
  
           人性似乎是极恶的,那些隐藏在每个人心底里最黑暗最邪恶的恶魔、那些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会承认的恶念,当把它们拖出来并真正的付诸实践,我想那一定会让人发疯。
  
  
         贫困、疾病、耻辱以及一个不幸的家庭,那种让人提起都会呼吸困难的绝境,真会实实在在地要了人的命的。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曾两次涉及梦境的描写,第一次是拉斯科利尼科夫梦见自己小时候,目睹许多喝醉酒的乡下人围成一圈残暴鞭打一匹瘦弱的母马;第二个梦是在杀人后,他梦见死去的老太婆躲在衣服后面冲着自己无声地笑。第一个梦中,马可以看成受苦受难的俄罗斯的象征;第二个梦中,老太婆的笑好像在说,拉斯科利尼科夫在这桩凶杀案中就是一个小丑。
  
  
         或许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本的缘故,我觉得本书的词汇很平实,大段的对白和内心独白比较口语化,但是强烈的震撼让我意识到原来内容才是王道。扑面而来的现实感,我在读书时常常感叹:在酒鬼跟男主角讲自己家的故事时;在男主角解读母亲的来信时;在索尼娅跟男主角第一次对话时……这些都是朴实生动,却让我感慨万分。可同时这部作品又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男主角那位忠实能干的朋友;索尼娅的悲惨命运本身似乎万劫不复,但结尾男主角和索尼娅的爱情,竟然成了这一切的出路!现实和理想交织之下,充满对罪的思考,男主角杀死一无是处的老太婆以解救自己和妹妹,甚至解救天下人,到底是不是罪?如果没有上帝,作者还会有答案吗?多少人可以逻辑严密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读《罪与罚》的时候,感觉它带给我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深处的思索,心中也不免有些伤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离开这个充满罪与罚的世界,但他的思想却还在这个世界上闪光。这部用非凡的艺术性、巨大的悲伤情怀完成的《罪与罚》,将依然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3. 罪与罚的影片评价

影片编剧在悬念设置上不过关,关键情节上为了产生惊人效果而设计且加油添醋,让影片的悬疑和谜团无法自圆其说。前半段拍出了心理惊栗类型格局,叙事上也算颇为流畅,剪接也交出一定水平。后半段解开谜团,“凶手”一股脑儿不断解说犯案的前因、布局、后果,但情理根本不合,没有足够动机如此害人。病症显然是为了产生惊人效果而设计且加油添醋,为文造情矫揉造作。加上场面逐步失控,郭富城发疯般的过火演出,影片几乎沦落为一部不可救药的二流片。编导有想法,对人性有探讨的勇气,但未能将概念转化为有力的影像,在叙事上反映出来,又无留下空间让观众感受想象,浪费大好题材(网易娱乐评) 。港版叫《杀人犯》,内地版叫《罪与罚》。前者结局有着浓烈的悬疑、恐怖色彩,最后原本的好人精神崩溃并被抓到监狱里,坏人逍遥法外、仰天长笑;后者结局则是郭富城有惊无险,前面所发生的种种恐怖事件只是“南柯一梦”。两者之差如天渊之别,内地版结局令人泄气(羊城晚报评) 。原本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港版,被剪成了只有九十分钟的内地版,甚至连原本的结局都改变了。修改后的版本情节被剪得七零八落,而且完全看不明白 。而港版中,郭富城太想把角色演好,因此观众看到了一个由性格复杂到性格神经质到性格变态的角色。他极其用劲地诠释了变态的真谛,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虽然看到了他的极强爆发力,但是他的表现让周围的配角相映失色,大家看着他疯狂,看着他变态,看着他神经失常,最终将他送入精神病院,《杀人犯》只是郭富城一个人的精彩。当然,真正疯狂的当属编剧杜致朗,他不但设计了变态情节,而且另辟蹊径大搞噱头,以图用离奇的桥段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其说他是一名编剧,不如讲他是一名投机分子。结尾“不老病”这一个大跌眼镜的设置貌似让一切理所应当,但怎么看怎么别扭,所以只好让郭富城一个劲地对自己变态(新快报评) 。郭富城在《罪与罚》里的表演,从眼神到肢体动作,层次分明,极富感染力,将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刑警,从阳光到阴暗,再到濒临崩溃的状态和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由自主地将观众带入了他逐渐灰暗、阴冷的内心世界,让人不寒而栗(搜狐娱乐评) 。

罪与罚的影片评价

4. 罪与罚的作者是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彻彻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玛利亚济贫医院。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这些景象给年纪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穷困者的怜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允许,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喜欢去医院花园走走,看看那些晒太阳的病人,听他们讲故事,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坊间流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对待孩子很粗暴,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上班回来打盹时轮流替他驱赶苍蝇,而且必须保持绝对安静。然而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传记的作家约瑟夫·弗兰克却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父亲的原型并非作者本人的父亲。父子间的信件包括他们自己的言论都指向父子间的关系十分不错。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白痴》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癫痫,不得不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为之。
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37年他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或许这个专制的父亲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把父亲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这个"邪恶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亲身上。
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涉猎颇广的他考试成绩优秀,于1841接受委任。那年,他已完成了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影响的剧作《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均失散。他的弟弟安德列·米哈依洛维奇证实:"他阅读较多的是严肃的历史著作。"作家从И.凯达诺夫的《新历史》一书中描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出现那一章的开头记住了永生难忘的一句"名言":"当伟大的腓特烈永远闭上眼睛之时,寂静正笼罩着整个欧洲;但这样的寂静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伟大的风暴之前!"
创作起点
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为中尉,并在一年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1843年,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可惜并没有人因此而关注他。于是在1844年他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据说任杂志社主编的涅克拉索夫在读完小说后兴奋地冲进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办公室,大叫:"又一个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和他的追随者看后都有一样的感觉,别林斯基更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
《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思想转折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1854年他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1858年他升为少尉,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主要的转折,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也正是在在西伯利亚,他遇到了今后的妻子-玛丽亚·季米特里耶夫娜·伊萨耶娃。
后期创作
1863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人民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许多世界文学杰作都是先发表于报章文艺副刊,受到俄国人普遍欢迎欲罢不能,再予出版社出版;受欢迎程度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口述说话方式,同时说不同三篇小说故事给三位秘书写,堪称文学特技。而另一部长篇离交稿一个月,还没有写。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同年两人结婚,在安娜的鼓励与帮助下,他的生活才开始安定下来。[7]
1868年他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在1863年6月17日写给屠格涅夫的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回忆起1812年:"那时整个俄罗斯、军队、社会以及全体人民都充满了爱国主义。"这一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重复。在"关于俄罗斯文学的系列文章"中作家指出,"1812年俄罗斯唯一要做的就是拯救祖国。"1876年四月出版的月刊《作家日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着他所虚构的离奇人物之口把战争当作一件强大的、能够鼓舞和净化人心、团结全社会的现象进行了讴歌:"1812年地主和农奴并肩作战,他们相互之间比在村子里、在和平的庄园里时更亲近。战争给予了大众尊重自己的理由,因此人民也喜欢这场战争。"
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
意外逝世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弥留前妻子为他朗诵圣经。葬于圣彼得堡。

5. 罪与罚》的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内容梗概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某种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罪与罚》的主人拉斯科纳夫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他抑郁寡欢,贫居在彼得堡一个窄小的房间。他经常典当物品,换得金钱以勉强度日。掌管当铺的阿里拿伊夫诺太太,为人吝啬,只付极少代价来收购学生们典当的物品。拉斯科纳夫认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贪婪有罪,乃"替天行道"。以斧头砍死她和她那无意间目击现场的同父异母妹妹威里,并拿走珠宝与钱财。从此他想尽办法应付司法人员的调查,同时也在自身罪恶感的折磨下,受尽痛苦。这期间。拉斯科纳夫自行离开来访的母亲和疼爱的妹妹,认识了心地善良的妓女梭娜,受到笃信宗教的梭娜影响,他终于主动向警方自首,坦承杀人罪行。经审判,获从轻发落,拉斯科纳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八年,梭娜全力支持他,她安排好弟妹的去处,跟随拉斯科纳夫一起到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罪与罚》核心人物拉斯科纳夫的性格塑造,着力凸显"罪与罚"的主题,为本书挖掘出难得一见的深度。拉斯科纳夫是无神论者,个性矛盾、多变,甚至荒谬。他傲气、自豪,既是慷慨、善良的人道主义者,有时却又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到了失去人性的地步。
让拉斯科纳夫甘心以受苦去赎罪的关键人物是梭娜,她是社会上人人歧视的妓女,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圣洁与救赎,颇具象征性。梭娜告诉拉斯科纳夫:"去承认你的罪过,上帝就会给你新生了。"鼓舞他:"以受苦去赎你的罪吧。"梭娜自己保留铜制的十字架,另外把木制的十字架送给拉斯科纳夫,她犹如圣母玛利亚,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感动无神论者拉斯科纳夫最终决心相信上帝,走上信仰之路,取得内心的平静;宗教信仰让他的生命找到慰藉和依靠,使他有了生活的理由。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陀思罢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王权、信仰。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集会,触怒当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与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对俄国社会的阴暗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观察,也对人类生活、人性中的善恶及俄国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这些观察及概念即呈现于《罪与罚》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就作了充分的构思,这部小说是他多年酝酿的艺术结晶。早在1859年他在给其兄米哈伊的信中就说到要写"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而且自信地认为"这部忏悔录会确立他的名声"。他关注当时俄国社会的犯罪诉讼事件,这些社会新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在1866年的一封信中提到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他向当时的《俄罗斯导报》出版者卡特科夫述说了这部小说的纲要。在这年8月他回国开始了写作。他对自己的第一稿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小说是诗意的事业,应当去用心写。于是出现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直到1866年底,《罪与罚》终于问世。在创作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经历了人生许多波折,这深深影响了他在《罪与罚》中的结论。
折叠编辑本段点评鉴赏
折叠作品思想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罪与罚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罗季昂,拉斯科尼科, 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 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给卡特科夫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为了纵然死在狱中,却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和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 《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罪与罚》 对黑暗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如他揭示的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利己主义,对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淫无耻的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动说教,闪耀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光芒。因而,这部作品才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由《罪与罚》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作家,希望借宗教来拯救人类,他透过人物塑造,分析了"自我惩罚"的宗教心理,让人深切反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存在着内在矛盾,亦即既对上帝有狂热的信仰,认为"没有信仰便是罪",却又抱持怀疑的态度。此一思想上的矛盾,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成为贯穿其小说的一条思想主线,乃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大特色。
折叠宗教思想
《罪与罚》中人物心灵的平衡点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予他们的理想是是通过"罪与罚"来表现一种拯救意识,这个母题的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础上又去犯罪,结果自我受罚,在苦难中去忏悔,终得救。从罪到赎的过程中,有一个罚的阶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赎罪,而是重点写罚,因为在整个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向人们告诫,人要彻底认识至自己的堕落,就必须对罪恶有一个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中夹杂着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愿望。罚的心路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反思与徘徊的过程。因此人要在善恶的较量中去自我受罚,从而在痛苦的受难中确立真正的价值观。
即人对自我罪恶的认识远比救赎本身更有意义,更具启示性。罪恶是人内在特质的一部分。圣经里描述道:"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是没有。"《罪与罚》中,差不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不论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下层人,还是所谓掠夺者的上层人。从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韦塔到警察官波尔菲里,从放高利贷者阿廖娜到极端自私者卢仁,从卖淫救全家的索妮娅到把女儿杜尼娅许配给卢仁的普里赫里娅,从酗酒失业的马尔梅拉多夫到逼迫女儿卖淫的卡捷琳娜,从为情欲所困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到杀人抢劫的拉斯柯尔尼料夫,甚至从怀有嫉妒恶心的玛尔法到为了哥哥不借献出自己的杜尼娅等等皆是如此。这种写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很大的联系。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犯了罪,每一位东正教信徒都有深深的原罪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苦难经历,使得他的创作中存有大量的宗教原罪意识,并以此为依托去寻求精神上的突破。他以小说的方式告诫人们,人需要认清白己,以免误入歧途。
尽管罪在《罪与罚》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小说中的人物多是有罪的,不论是善良人还是介于善恶之间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意在于,通过对不同的罪人的描述,说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罪的世界里,因此人心背负着重大的痛苦,人们在道德与良心之间发生着冲突,在行善与作恶之间交锋。若不注重对罪的处理,人就要背叛上帝从而走向疯狂或毁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最终贩依上帝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最后的自杀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可能战胜上帝,不可能战胜内心深处的宗教精神和道德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出了"罪与罚"的意义,"能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那就唯有反映在人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则。"
宗教机制在小说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代表了一种超我的至善理想,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能激励着人们弃恶从善,从罪恶中超越。拉斯柯尔尼料夫天性本恶,在自己的超人理论和自己所谓善的理想下去杀人,以致犯下罪恶,使心灵失去依托,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着巨大痛苦。但他最终在上帝这一至善之光的照耀下,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赎罪,通过忏悔和苦难,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折叠内容解析
"罪"是全书的开头,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
"罪":作家以相当大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对罪的胆怯,使他时而打消念头,但是,自己的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被逼的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又不断推动这个动机。作家细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其细致的程度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作家切身的贫困经验和苦役经历,其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状态。在种种动机的推动下,拉斯柯里尼科夫终于抄起斧子杀死了贪婪无耻、盘剥别人的阿廖娜,整整一章,作家详细地描写了杀人的全过程和杀人后的躲藏。这样残酷的场面,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其描写效果格外逼真,甚至能引起读者的某种生理反应,让人恶心,让人惊魂难定。这既是现实主义的伟大笔法,又是后来现代主义文学专门刻划恶的写作特征的鼻祖。
"罚":A、逃避惩罚。拉斯柯里尼科夫杀人之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最后,案情突变,另有人自首,承认是此案的元凶。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里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凶手。
B、 罚的含义。犯罪之后,拉斯柯里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从未间断过"罪"的折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这种思考的折磨比侦察员的盘问要沉重得多。与侦察员周旋,甚至有一种斗智的愉快,而与心灵问题争论却让他精神崩溃。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罚还指自首后的服刑。
C、 罚导向救赎。索尼娅遭受商人卢仁陷害,她更有理由否定社会、否定法律、否定道德、否定良心、否定上帝,果真如此,拉斯柯里尼科夫便有了一个佐证,认为自己的杀人是合理的。但是,索尼娅在命运的不断打击下,仍然坚持信念,坚信天理不灭。索尼娅的选择让拉斯柯里尼科夫彻底缴械,于是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
总之,在小说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杀人的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以及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小说反映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愿意去神化基督,其最终目的是了人自己,因为这样可以给人找到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于是,在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文化语境中,西方作家正视人的局限性、不足和致恶性,倡导人在破除恶性的过程中虔诚向善。这样,人类就以接受苦难的方式来赎罪得救,在与罪恶激烈的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使"罪与罚"母题变得丰富和深刻。"罪与罚"母题研究深化了"人"的问题意识,突出了人类的精神存在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的独到认识,打破了纯宗教意义的"罪与罚"面貌,同时又建设出一种全新的"人的宗教"。

罪与罚》的作者

6. 罪与罚的介绍

本片改编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7. 罪与罚的作者

手冢治虫,漫画家、动画制作人、医学博士。其作品对于日本漫画和动画界影响深远,对日本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漫画之神”,是为日本漫画界教父级人物。本名手冢治,因自幼喜爱昆虫,故于1939年取了手冢治虫的笔名。1945年入大阪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翌年开始在《少国民新闻》(现《每日小学生新闻》)上连载四格漫画《小马的日记》,从此走上漫画之路。1947年,根据酒井七马原作改编的漫画《新宝岛》发行,该作开创了现在对很多国家都有深远影响的日本漫画意识形态。并且人们由此开始接受新漫画的概念。此后陆续创作出《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怪医秦博士》、《小飞龙》、《三眼神童》等大量脍炙人口的长篇作品,屡次获得各种奖项,其中的《蓝宝石王子》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少女漫画。1967年开始连载的被称为其创作生涯巅峰的探讨生命奥秘的作品《火鸟》,至他临终时,作品最后一章《现代篇》仍未完成。1961年成立手冢治虫Production动画部,翌年以虫制作公司的名义开始活动,日本第一部多集TV动画《铁臂阿童木》、第一部彩色多集TV动画《森林大帝》、第一部长达2小时的TV动画特辑《100万年地球之旅》《熊猫BOOK》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均诞生于此,晚年时制作的各种实验性动画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1989年2月9日,手冢治虫因胃癌逝世,享年60岁。

罪与罚的作者

8. 怎样评价《罪与罚》?

《罪与罚》不是一部恐怖小说,但小说情节却充满了恐怖、紧张和险象环生,令人无法轻易地读懂这部巨著。如果没有巴赫金的那本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我们也许不会把《罪与罚》这样的小说和“复调理论”联系起来。
作者对叙事方式的独创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后人公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鼻祖。但尽管作者参与开创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传统,却并未像后世的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完全抛弃“戏剧性”的情节。相反,“戏剧性”恰恰是作者叙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描述充满戏剧冲突的大场面,这在这部小说中可以说是显露得淋漓尽致。
《罪与罚》在心理描写上也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功,其中尤以内心独白最为出色。梦境、幻觉、无意识流露和下意识冲动等描写手法成功地衬托出主人公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心理精神状态,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
此外,这部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也显得十分鲜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