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五万里,大慈恩寺译经,玄奘法师究竟写出了什么

2024-05-14

1. 西行五万里,大慈恩寺译经,玄奘法师究竟写出了什么

玄奘法师亲自自撰的不多,“梵文写的《会宗论》三千颂,《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而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造了《三身论》三百颂,但这些都没有译成汉文,因而也未流传后世。”,应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还是口授辩机写成的。
 
另外,向当时朝廷陈事的表启,现存一卷。至于有关学说,则大都为其门下各家所记的口义,特别是见于圆测一系新罗学人著述上的占多数。通称为法师自作的有《三类境》一颂,载《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内,又有〈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林》卷十六,另传法师论‘五种不翻’,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曾见称引。至后人所传的《八识规矩颂》,文义都有可疑之处,并非他的手笔。
 
至于大多认为是他著述的《成唯识论》其实是在其弟子窥基法师的建议下,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不能算他的著述。

西行五万里,大慈恩寺译经,玄奘法师究竟写出了什么

2. 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该书有何重要价值?

书名是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3. 请简述玄奘法师西行经过?

身边有三个弟子,这三个弟子是无形的弟子,就是一直在帮助他。当他拼命在求的时候,这个孙悟空就出现了,他悟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空的时候,菩萨就来了,就是孙悟空帮他去请菩萨来;沙悟净,就是让他要干净,碰到女色、男色的时候,他心里一直很干净,他没有破戒,所以他才能成功;还有一个守戒,猪八戒就是守戒。其实那个法师也守大的八戒,但是《西游记》里面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吴承恩讲到,好像有这么一个法师到西天去取经,他身边有三个无形的弟子在帮助着他。孙悟空虽然能够跟菩萨接上,但是他的心还是心猿意马,就是说唐僧也好,玄奘法师也好,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的心一直不定的;猪八戒也就是说在很多问题上,他还是有心动的,但是他坚持守戒,他成功了,克服了种种困难;沙悟净,到最后他归本,返本寻源,他找到了自己的本源,所以他心里干净。所以你看,沙和尚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讲的是唐僧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是干净的,是悟道、空性的,所以他一直很干净;孙悟空,就讲的是人的心会变来变去,像猴子一样变来变去;猪八戒,就讲的是他对人间的一些欲望,他必须要守戒。实际上就是说人心理的变化有这三个,三个不同的徒弟。这三个徒弟就是你要克服的,你要帮助他们的,帮助他们实际上就是帮助你自己,你身边的这些徒弟本身就在你的身上,就这么在影响你修心、学佛,就像有个心魔一样的。

请简述玄奘法师西行经过?

4. 玄奘走了十万八千里去西天取经,西天具体指的是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两种答案,一种是小说《西游记》说法,另一种就是历史上玄奘法师取经的真实目的地。
小说的说法
对于小说的说法,只要是读过小说就会很清楚,西天就是灵山的大雷音寺。玄奘在路上常说的一句话:贫道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求取真经。所谓的西天,就是佛祖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灵山的大雷音寺,玄奘师徒就是在这里拿到了真经。

那么西天的大雷音寺在哪呢?按照小说的说法灵山大雷音寺位于西牛贺洲,在西天极乐的灵山上。


历史上真实情况
在当时,玄奘从大唐的国都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其实最初的他并不知道佛教发源于印度,他只知道佛教自西域传入,溯源就得一路向西。于是他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莫贺延碛),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到了中亚。此时,经过一路打探,玄奘才知道佛教发源于印度,于是线路拐向南方。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境内。
经过千辛万苦,玄奘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其实玄奘的最终的目标是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总之是在今天的印度境内。在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时,那烂陀寺已经过了鼎盛时期,逐渐走向了没落。

小说与历史的统一
当时印度国王为戒日王,驻曲女城,今印度的卡瑙季。即小说中天竺国王的所在,假公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但戒日王并非佛教徒(是婆罗门教徒),当时佛教的中心在摩揭陀国,即前笈多王朝的故都华氏城,今印度的巴特那,这里有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也就是小说中的灵山大雷音寺、如来佛祖的所在。

5. 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

答案B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玄奘西游天竺的经过的识记能力。玄奘在天竺游学回国后,携带回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

6. 法显:西天取经第一人,比玄奘出发的时间早了两百多年

 一提到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连孩童们都知道。
  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的法显禅师,要比唐玄奘早二百多年。无论其经历还是贡献,法显其实都不在唐玄奘之下,而且他还占据着“第一位”这个名号,却鲜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那是因为他没有成为像《西游记》那样的畅销书主角,《西游记》里面,唐僧有着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样神通广大的弟子衬托着,又有法力无边的满天神佛和魔高一丈的妖魔鬼怪做配角,使得唐僧被众星捧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过呢,法显名气不如唐玄奘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大师不是红尘中人,不染红尘虚名也好。再说了,《西游记》虽然使唐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吴承恩塑造出来的唐僧形象,却并不怎么受人欢迎,甚至还很惹人讨厌。小说使唐玄奘扩大和延续了他的影响力,但是同时也使他的真实性情和实力被掩盖。要想了解真正的唐玄奘,还是应该看他的日记《大唐西域记》。
  法显与红尘的缘分非常浅,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其三岁的时候送到佛寺当了小和尚,祈求他能够得到佛的保佑。十岁时,法显父亲就去世了。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求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声称自己不是红尘中人,并不是因什么人而出家,也不会因为谁而还俗。叔父便没有再勉强他。不久,法显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此时更加心无挂碍,丧期刚满便还寺继续修行。
  法显3岁时从宝峰寺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他时常慨叹经律残缺不全,立下誓愿要前往天竺求法取经。六十五岁时,法显终于下定决心,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前往天竺。同行数十僧侣,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历尽艰险困阻,获得《摩诃僧祗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数十本经律的梵本。
  游历三十余国,当法显由海路回国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同行的小伙伴们,或客死异国他乡,或留在当时佛教昌盛的国家修行,只剩下形单影孤的法显独自携带很多梵本佛经回国,于义熙八年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崂山,法显第二年秋天又到达晋都建康。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高僧一起翻译经律论。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也就相当于自己旅游日记的《佛国记》 。
   
  法显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在这十四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西天取经,是否如《西游记》描述的那般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说这个法显吧,经历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险山恶水,地震冰雹雷电海啸泥石流就有数百次之多,真正是九死一生。至于有没有妖魔鬼怪呢?前往天竺取经,途中曾穿越过流沙河。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述,他们由敦煌太守李皓供给,渡流沙河。沙河中多有热风恶鬼,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流沙河亦有记载,“时闻歌啸,或闻鬼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
  玄奘的弟子彦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玄奘来到瓜州,准备继续西行,当地一个粟特商胡老翁对他说,“西行道路险恶,流沙河又辽阔,中间多有热风和鬼魅” 。劝他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冒险。
  看来流沙河并非《西游记》所杜撰,而且真实情形似乎比小说更加凶险。
  《佛国记》记录,法显取经途中,类似流沙河这样恶劣的地方不下于五六百处,可见西行取经之艰难困苦之一斑。
   

7. 唐朝玄奘和尚西去天竺取得的是什么经文啊?

分类:  社会/文化 >> 宗教 
   解析: 
  
 释玄奘(公元600一664年),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部)人,俗家姓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兄长是出家人,法名长捷。玄奘幼年时代,即隋其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一岁时,诵习《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十三岁,参加度僧考试,他虽年幼,但被破格录取。《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他“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他见一些年幼的沙弥玩耍,很不以为然。他说;“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其后不久,玄奘听景法师讲《涅磐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他复小座时,讲得头头是道,受到听众的赞许。从十五岁开始,他专门从事学业,学《阿毗县论》听讲一次,就能记住,显示出他记忆超人。他精通《毗婆沙论》和《杂心论》并能运用自如。所以当时有些人惊讶他的记忆力,是从古以来所罕见的。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玄奘前往会见,太宗极为欢喜。第二天,太宗因军务要出征辽东,约玄奘同行,玄奘婉言谢绝,提出翻译经典的事,希望朝廷支持。太宗满目答应了他的要求,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亲主其事,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
 
  玄奘的译场,先在弘福寺,后来几易其地。译场的组织,非常严格,安排专职人员多人,计存通达大小乘经论,被时人推崇的学者十二人任“证义”,九人任“缀文”,一人任“字学”一人“证梵语”此外还有“笔受”、“书手”和后勤人员。他从贞观十九年(公无645年)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前后十九年中,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关于玄奘的译经,《开元释教录》有详细的记载。现择其主要者,抄录名称如下;
 
  
 
  《大般若经》六百卷、《能断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大来大集地藏十轮经》五卷、《药师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摄大来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辩中边论》一卷、《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掌珍论》二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大毗篓婆论》二百卷、《供舍》三十卷、《顺正理论》八十卷、《显宗论》四十卷等。
 
  玄奘的译经,其质量超过了前人。在他以前,译师多为外籍人,他们不懂汉文;通过传译,由助译人员记录,而助译人员又多不懂梵文。因此译出的经论,晦涩难懂,甚至误译。玄奘则是汉梵精通的人,所以他的译经,其质量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玄奘所译出的经论,只是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一小部分。据有关资料记栽。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律论有: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众部论(《开元释教录》作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开元录》作十四部)、弥娑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三弥底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迦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声明论十三部,总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大批尚未译出的梵本,当时修建了一座大雁塔收藏。
 
  玄奘除了大批的梵译汉的经律论之外,他也作过一些汉译梵的工作,据历史记载,有两部名著,他从汉文译成了梵文,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道德经》是中国固存文化的遗产,玄奘为了沟通中印文化,将该书译成了梵文,可惜此书在印度未能流传下来。至于《大乘起信论》原本是印度的一部重要典籍,作者是马鸣,梁代真谤三藏译成了汉文。此书在印度本土早已失传,玄奘将它回译成梵文。
 
  玄奘在译经之余,还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由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这是一部记载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状况的不朽著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早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唐朝玄奘和尚西去天竺取得的是什么经文啊?

8. 西行取经的众僧之中,玄奘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