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正研究“更柔软”航天飞行器?

2024-05-13

1. 科学家正研究“更柔软”航天飞行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小平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作了题为《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前沿探索》的演讲。据介绍,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飞行,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具颠覆性和变革性的战略发展方向。
运用特殊材料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具备变高度、变厚度、变长度、机翼扭转等能力,以及智能飞行等其他性能特性的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器,是人类实现跨域飞行,自由进出和充分利用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小平说,我国科学家已在相关飞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还将在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领域进行更多探索。

扩展资料
中国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稳步发展,计划25年后1小时全球抵达
一旦“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成熟,普通人上太空、临近空间旅游、全球1小时抵达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及运输系统则是让普通人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在中国首个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返回着陆的背景下,空天飞行器发展成为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热议话题之一。
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作了《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与思考》的报告。包为民表示,我国计划在2045年实现“航班化”航天运输1小时全球抵达。
参考资料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我国科学家正研究“更柔软”航天飞行器,使其具备随时变形能力

科学家正研究“更柔软”航天飞行器?

2. 今年中国科学家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 1964年6月,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4.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继苏联和美国后,我国成为了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7.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实“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

3. 中国当代航空航天界著名科学家

我国诞生一位天才科学家!15岁西工大学生,研发战机撑起祖国蓝天

中国当代航空航天界著名科学家

4.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这位伟大的人物是谁呢? 他就是钱学森。

5. 中国航天员为什么都是军人,而不是科学家或者研究人员

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那一刻起,举国开心,这是属于我们国家的荣耀。有许多人,小的时候都会被问这样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要做什么呀?”,而那时的我们总会说,“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当宇航员。”然而随着我们长大,却慢慢发现,中国的航天员大多都是军人,那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航天员都是从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择,加以严格的训练教育,通过严苛的考核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的!这主要缘于对航天员的特殊要求。从国际标准看,作为一名航天员也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目前,中国运载工具空间小,放不下多少人,必须一专多能,所以航天员都是经过优秀飞行员n选1然后特殊训练很长时间才行的,因为要独立操作精密仪器设备。任何一国的航天发展都是先军后民,美苏的航天员开始也全部是王牌飞行员改来的。甚至那时候由于运载工具性能限制,必须是经常接受抗过载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

不过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宣布了我国将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过裎。这次宣布的选拔标准比起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让神秘的航天员职业不再距离普通人极其遥远。

中国航天员为什么都是军人,而不是科学家或者研究人员

6. 神州6号的科学家?

“神六”刚刚凯旋,中国航天集团宣传部创作处处长张传军昼夜伏案,独家撰写了12000余字的长篇通讯,全景式地展现黄本诚这位“温州航天之子”的科研之路,第一次向读者展现了黄本诚鲜为人知的人生历练。在此特作删节刊登,以飨读者—— 
 
  戈壁的秋夜,朔风砭骨。
  载人航天发射场上空,拨云见月,星光灿烂。高达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安装着“神六”飞船。在灯光的照射下,火箭和飞船上印着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火箭点火升空。发射场上顿时响起震天轰鸣。只见火箭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红色烈火,稳稳托举着飞船向太空飞去。火箭和飞船越飞越远,在湛蓝的夜空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写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新起点。
  作为“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工程的总设计师,作为对各类航天器升天前进行严厉“考核”的把关人,作为世界上五大航天器地面检测设备之一的总技术负责,温籍科学家黄本诚以“神六”完美的太空之旅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证实了中国空间技术的成熟,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温州人光耀星空的一笔,荣耀了700多万温州父老。

          23岁起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逆风飞扬踏征程 

  黄本诚于1937年冬天降生于瑞安。当中学教员的父亲惟愿儿女能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为本。遂取名“黄本诚”。 
  黄本诚小学毕业后,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亲打算送他到温州市一家印刷厂当学徒。辍学的黄本诚,整天闷闷不乐。1950年春季,恰好瑞安中学续招,他考取瑞安中学。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机械系铸造专业。
  1960年9月,黄本诚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又称581组),那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和卫星打上交道,并且一辈子与之如影相随。 

  1961年,研究所把研制我国第一批空间环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黄本诚等三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说实在的,他们对于真空技术,完全是外行。 
  在外援中断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条件下,黄本诚带领研究所的年轻队伍开始了逆风飞扬的艰苦征程。
  从那时起,黄本诚至今已在祖国的航天科研领域工作了整整45个春秋。

          像在没有测量的海上航行  人生一次大“冒险” 

  研制工作遇到的第一难关是设计。有人摇头:“就我国当前的工业水平,搞这么大的容器,达到这么高的真空度,是不可能的。”黄本诚却没有动摇:“不干是最省事的,也最保险。如果不干,我国的航天事业就永远也上不去。所以我还是要干,我想是可以干成的。” 
  与此同时,这项研制工作得到了当时一部分有远见的领导的大力支持。1962年,地球物理所二部副主任周光耀到上海检查他们的工作。当黄本诚汇报到这套设备价钱很高,一台设备要花30万元人民币(当时的30万元人民币相当可观),怕试制不成功,压力很大。周副主任说:“你们大胆干,万一失败,作为交学费了,这番话对研制人员鼓舞很大。

  黄本诚自称这次举动是他一生中一个“最大的冒险”。他说道:“这好像在一个没有测量过的海洋中航行一样,完全没有前例可以援引。” 
  他们从真空、低温、传热学、电控等一些基本的原理学起,请教有关专家,到上海图书馆寻找资料,逐渐摸索出一条途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黄本诚他们终于在196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批空间环境设备的研制任务,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做了整星与零部件的试验。 
  在随后的KM1、KM2、BZ1、BZ2空间环境设备研制中,黄本诚都小试锋芒,这使他在空间环境模拟工程领域脱颖而出。1965年,大气物理学家、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发现了这位年轻人,决定送黄本诚赴法国留学。后因“文革”,留法一事不了了之。“文革”中有人贴大字报,称黄本诚为修正主义苗子,张劲夫、钱骥、黄本诚是一条修正主义路线。

          建成世界五大实验室之一  老外夸赞“第一人” 

  在1966年初KM3设备设计研制过程中,所领导钱骥提出是否要再研制一台KM3副容器,直径3.6米,长13米。比主容器长,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即将上马的“解放号”侦察卫星的试验需要。此项工程设计由黄本诚负责。黄本诚提出研制一台直径7米、高12米的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方案设计报告,1967年5月 23日举行了正式方案设计答辩,得到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与批准。做整体方案设计的时候,黄本诚才29岁。 
  1972年,在研制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地面结冰,黄本诚不慎滑倒,导致骰骨颈骨折,黄本诚两度大病住院。这种病在骨折中是很难治愈的,治愈率只有60%。这一回他先后经历了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将已错位的骰骨头用三叉翼钉固定,第二次手术是开刀拔钉,终于又以其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恢复了健康。 

  重回研究所,黄本诚与大家一起参加KM4工程真空容器、热沉的制造。KM4设备经过8年努力,风风雨雨,在1976年建成,并于1978年提供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热真空试验用。KM3、KM4实验室的建成在当时成为世界上5大实验室之一,规模与性能超过了欧洲空间局。 
  1978年,美国宇航局局长率团参观KM4设备后说:“你们在热真空设备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与我们NASA的设备相类似,是可以相比的。是第一流的设备,你们搞这方面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什么学位?”外国人没有想到,负责总体设计的黄本诚仅是一名年轻的技术员。 
  KM4设备1978年投入使用,当年获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本诚为第一完成人。1988年,恢复改造了KM4太阳模拟器,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相继完成了KFT高精度小太阳无油超高真空设备,性能达到了当时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本诚为第一完成人。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黄本诚他们在KM3、KM4设备的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 

          “神一”发射并成功回收  航天器功不可没 

  中国是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大推力的运载火箭。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在深入细致论证的基础上,描绘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提出“把研制和发射载人飞船作为发展载人航天的第一步”的建议。
  此项建议经过国家的审查、批准,并获得工程立项。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性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这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在此次成功发射中,黄本诚等科研人员研制的KM6设备功不可没。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简称KM6设备)是模拟空间真空、冷黑、太阳辐射环境,采用三舱立式丁字型结构,提供载人航天器(飞船、空间站、小型航天飞机)与大型应用卫星作热平衡、热真空试验的关键设备,也可供大型太阳帆板作真空环境下的展开试验,它是中国独立发展航天技术和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大基础设施。预计可以满足30年内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

          大型空间环境试验次次成功  “神舟”六次问蓝天 

  为适应大型航天器的需要,1987年黄本诚参加863-2高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设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的建议。1989年由中国著名光学专家、“863”高技术倡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对黄本诚的方案论证报告进行评审。会上部分航天专家对KM6设备的建设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对现有的KM4设备进行改造后即可以用,可以节省经费。王大珩认为,像一件衣服,人长大了,怎么改也穿不下了,必须做新的。建KM6 设备对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有重大意义。会上展开热烈争论。方案论证报告还得到著名航天专家、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希季的积极支持。在KM6设备的实施方案、大型真空容器的制造工艺、选点等方面得到了他非常热情的支持与指导。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系列总设计师、863 航天高技术首席专家、两院院士闵桂荣,看了黄本诚的报告,立即向上申报KM6设备的建设,论述了其必要性。 

  老科学家的热情支持,让黄本诚深受感动。黄本诚负责KM6设备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与飞船的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研究,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1993年黄本诚做KM6设备方案设计报告,由著名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航天总公司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孙家栋主持评审,到会的有任新民、王大珩、洪朝生等10多位院士及专家80多人,得到一致通过,同年由国家批准立项研制。当年立项,黄本诚担任KM6设备总设计师,负责总体设计、技术指标制订、主模拟室方案设计、基建工艺布局方案设计等工作。解决了主舱、辅舱、载人舱等三舱综合系统与结构方案设计,对KM6设备设计、制造、建设技术负责。 

  对于试验中的技术问题,黄本诚的意见从不含糊。有时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也会与技术人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没有总师的风度,他却说:“理不辩不明,你们别管我说什么,权当我不是总师,我提出我的想法,你说你的意见。你说的有道理,按你的办,咱们先民主后集中。”
  1998年,七个分系统联合调试成功,KM6设备投入使用。现今它已完成了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飞船的八次大型空间环境试验,以及五次大型应用卫星空间环境试验,总体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KM6设备同航天器空间环境和力学环境模拟设备等,成为保证我国生产的航天器产品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坚强后盾。 

          愿为泱泱中华添神采  壮士暮年多奇志 

  工作效率等于人的智力乘以情绪。设计大型的宇宙模拟器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一定要创造气氛,让唱主角的心情舒畅,唱配角的明白自己在系统中也须臾不可缺,这样整个团队才会和谐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为了“经营”好情绪,黄本诚的一个得意法宝便是召开非常规范的调度会,认真倾听一线人员的心声,全面动态掌握型号进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短线及薄弱环节。

  总设计师很多时候更需要的是决策和判断。这时的黄本诚,果断而坚决。而在这份果断和坚决中,他又是一个很善于沟通的人。他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现场协调会上,他会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还会笑着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沉默之后的他,能很快点出你的问题所在,并用探讨却坚定的语气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黄本诚很注意实践性。黄本诚曾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去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航天技术合作谈判与技术考察等。正因为有这些感性和理性知识的积累,黄本诚说起国外管理来也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黄本诚先后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他们有的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主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的所级领导,还有的留学国外。他在工程项目的研制中也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现已在不同岗位担任重要职务。 
  有人说黄本诚是属于那类“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其实与他交谈多了却发现,闲暇时读书多了,许多话题到了他口中,就都染上了哲学、史学味,滔滔不绝中含金量蛮高。规范生产方式也好,提倡职工休闲也好,其实折射的都是黄本诚教授的哲学、史学思想。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作为航天技术专家,现年已68岁的黄本诚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已经把身心融入到祖国的命脉之中,他要以自己的忠诚为泱泱中华的神采着色! 

  ■ 相关链接  KM1~KM6简介

  KM1~KM6系统是我国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系统的简称,是模拟太空真空、冷黑、太阳辐射环境的尖端科技,可提供航天器做热平衡、热真空试验等,是发展载人航天不可缺少的重大基础设施。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这种设备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的几个少数国家。我国最新的KM6属国际上五大典型空间环境试验设备之一,可以满足我国未来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的需要。

7. 《三钱》是指哪三位科学家都有什么贡献?

提到“三钱”,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一、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11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美国,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他们共同合作,于四十年代设计了美国第一枚下士导弹。被誉为美国航天科技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他作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统领我国的火箭、导弹大军,自主创新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近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与此同时,他统领我国的航天大军发射成功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誉为“导弹之王”、“航天之父”。1991年10月,党和国家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 钱伟长 中国力学之父
出生地:江苏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2010年7月30日
钱伟长上世纪四十年代留学加拿大,后又投师美国冯·卡门教授。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早年与导师辛格合作,研究板壳内禀理论,开创了板壳理论新方向。他提出的非线型偏微分方程,被国际誉为“钱氏摄动法”。他是力学家,被海外媒体誉为力学之父。他也是应用数学家、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说,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选择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三、钱三强 中国原子弹之父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1992年6月28日
钱三强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法国,投师于伊蕾娜·居里夫人,从事原子物理研究。他与夫人何泽慧合作,发现原子核裂变不仅是一分为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四,从而被国际原子物理学界称之为“钱氏三分裂、四分裂学说”。新中国建立之初,钱氏夫妇冲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核工业部副部长,原子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他统领我国的原子大军,终于在1964年10月,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使中国这个贫穷落后的古老大国,以无可争议的高科技优势,加入世界军事强国的行列。

《三钱》是指哪三位科学家都有什么贡献?

8.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1、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译亚伯特·爱因斯坦(德语: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质能等价公式的发现者。
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语: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国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
他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验室来进行发明创造的人。

3、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英语: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在电磁学及电化学领域做出许多重要贡献,其中主要的贡献为电磁感应、抗磁性、电解。
虽然法拉第没有得到足够的正式教育,却成为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4、孟德尔
孟德尔(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德语: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奥地利遗传学家,天主教圣职人员,遗传学的奠基人。
孟德尔在1856年至1863年间进行了着名的豌豆实验并建立了许多遗传法则,并提出孟德尔定律。
5、杨振宁(英语: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在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等领域贡献卓著,在物理学界影响力很大。
他曾在抗日战争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念本科、硕士,后赴美念博士。他与李政道于1956年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的华人诺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