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8《断舍离》《少即是多》读后感

2024-05-15

1. 20200308《断舍离》《少即是多》读后感

0307看完《断舍离》
  
 0308看完《少即是多》
  
 不由在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放下。
  
 《断舍离》这个想法源于禅学,也是作者在练习瑜伽过程中感悟到的。瑜伽一直将就的是生命就是呼吸,用一个个呼吸来计数生命。断的是进入的阀门,舍的是扔掉开开的阀门,离的是一种状态。
  
 现代社会物质充沛供大于求,过于便捷的购买方式让我们很容易就买到东西。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回到家后也只想休息,不想好好整理。于是进的多,出的少,家里堆积满了物品。越多越不愿整理,因为觉得整理不完,会有挫败感。但又想通过购买物资来满足内心的需求,于是形成各种恶性循环。
  
 现代社会信息也过于便捷,我们只要打开手机百度一下,所有需要的内容就出来了。过多因为算法而推送的信息一是让我们的信息狭隘,只专注看我们喜欢看的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是会让我们变得不爱思考,逐渐没有自我判断能力。
  
 现代社会社交也很频繁,想我们儿时的社交就是家里附近周围圈的小伙伴,最多父母会多一些工作场合的朋友或者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例如一起每天跳舞、打羽毛球的朋友)。但是我们没有通过社交软件和全世界的人沟通,朋友也遍布各地,带来的就是很多无效沟通。
  
 为何会这样呢?怎么办呢?看完《断舍离》和《少即是多》,我理解的是需要“放下”。放下自己对物资的需求,降低自己对满意度的需求。也放下过多的贪嗔痴的欲望。并不是指我们要过清心寡欲的苦行僧的生活,而是“放下”才可以让自己得到空杯的心态,才可以装入经过进化、选择之后更适合自己的内容。
  
 “放下”在下一次选取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每一次的选择,不会后悔。
  
 “放下”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各种变化不稳定的世界
  
 《断舍离》这本书讲的是从物到心的变化。由物品的断舍离带来行为的变化带来心灵的变化。做的是人思维行为上的新陈代谢,让人得到更多空间,获得思维上的焕然一新的变化,思想是享受当下。
  
 《少即是多》讲的更多是如何让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并且通过“少即是多”,从获得小幸福开始,慢慢获得人生的幸福。
  
 两本书都是非常好的书籍。

20200308《断舍离》《少即是多》读后感

2. 从《断舍离》,理解“少即是多”

 通过阅读 《断舍离》,理解“少即是多”。 
   【书籍】断舍离   【内容简介】“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换句话说, 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断舍离的概念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不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与整理收纳术的区别:
   并未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   扔,而不是藏,切断物品与自己的关系    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的肯定感 
   从关系和时间轴两个维度: 对当下的自己,合适,必需,在用,且保持时时更新。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注意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 “我要不要用” 。
    在"断"与“舍”的交替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整理头脑&身体行动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
    直面物品,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做到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保持一致,选择先易后难的方式
   结合“二元选项原则”,将物品习惯性的分为3类,让自己做出选择
    “断”和“舍”都是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     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being的状态。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1.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   2.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重视安全与健康   3.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   4.扔东西时,把“对不起”“谢谢你”的情绪表达出来   5.资源有效利用,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6.不断重复三分法,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收纳指南     三分法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751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利用751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思考: 751原则,只是用于收纳吗?联想个人的时间投入,是否会有类似的思考呢? 
    1 out 1 in法 
   处理一个,收纳一个,先出后进,建立良性循环
                                            让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在整理物品时,发现真实的自己。
   养成断舍离的习惯,收纳整理家居物品,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这也是一个训练自我的过程,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处在什么位置。思考自己到底要变成什么样?
   因为, 坚信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物品,以及更好的自己。 
    断舍离,不是精简生活,而是更好的对待自己。 
    水池案例 
    理解1 
    把物质泛滥的生活,替换成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从另外的角度感悟:
    断,断绝不需要的知识。 解决这也想学、那也想学的各种焦虑,让自己更聚焦目标,关注主体“我”当下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关注“当下”,当下我最需要的,做好排序 ,其余的,在“断”这个层面做好知识的划分。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很容易做到单点突破。
    舍,舍弃目前自己不需要的。 关注的主体,也是“我”和"当下",如舍弃平时生活或者工作中耗时又重复的内容,看看能否用新的方式在时间、空间内优化为更好的方式。
    离,脱离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这里有两个理解:知识是知识,如何运用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自己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内容无法结合,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知识竞争链条,那就得考虑:这块内容是否需要遗忘或舍弃?
    理解2 
    对工具的理解 
   工具和技巧,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快的进步,但工具只是工具,技巧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
    脱离对工具、技巧的迷恋,采用更高效、更省时的方式,或者更新至更先进、更高效的新工具。 (思考:最近几年,能让你持续运用的工具软件,是否有新的东西替换?)
   用自律的方式,通过学习新的工具、技巧。 收纳法中的"1 out 1 in"方法 ,也非常合适我们用于工具和技巧的更新方面,一个替换一个,先出后进,是让自己保持高效的一种方法。
    理解3 
    道镜法术器 
   把水池相当于一个人的人生,为了在这个水池里自由愉悦的生活,需要建立遨游心态的生活观,即 道 。
   以时间线为轴,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水池的环境以及变化,以空间线为轴,思考如何让自己遨游的水池空间不断增大,更利于自己成长,为 镜 。
   如何让进水口进来的水,保持清澈,更利于自己生活,让出水口排出水质不好的水,以及淤泥。同时,具有危机意识,确保旱涝保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法 。
    术和器 的运用:   包括判断水质的清澈程度   进水口的水质和量,大于出水口的量,确保水池的水保持增长   对进水口的水,进行过滤,确保清澈   对出水口的要求,排出淤泥,替换较差的水质   保持整体水质的清洁,以及练就自己遨游水池的本领,包括速度、遨游范围,消除潜在的威胁   扩大水池的深浅,扩大规模,建立生态   ....
   怎么让我们的水池清澈呢?
   共勉的一句话: 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