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2024-05-13

1.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个人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地理因素的影响、相声表演的风格与题材、宣传需要、师承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吧。


首先谈一下地理因素的影响。马老的祖籍是兰州,回族,北京人,在1949年之后定居天津,在天津曲艺团;侯先生是北平旗人,1949年之后在北京中国广播说唱团。虽然北京现在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但是在1949年的时候,天津算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要比当时的北平高很多。曲艺界历来有不成文的讲究,就是要在天津演出,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是走红。这个原因和天津曲艺观众的构成群体有关。民国时候北平听曲艺的居民遗老遗少很多,而天津由于码头漕运的缘故,爱听个曲艺的往往就是在码头卖力气的搬运工,俗称脚行。郭德纲相声里曾经描述过这些人,大致意思是说,这些搬运工白天上工,傍晚休息了,领完工钱,烫壶酒,听个曲,图个乐。和遗老遗少相比,这些平头百姓没有多余的钱娱乐消遣,所以一旦曲艺演员演出精彩,他们便大力的捧,然后口口相传,直至走红;反之,如果没有真功夫能说会唱,这些人文化也不是多高,自然起哄倒好的叫起来,砸人家买卖。至今,天津的观众对于曲艺也是,会听,爱听。
马老和侯先生都是在天津表演过的,当时天津的南市三不管、红桥等地鱼龙混杂,也是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侯先生大概就是在1940年前后来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然后再到北京的。天津观众对于相声和曲艺的热爱对演员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49年以后天津地位的逐渐衰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崛起,相声和曲艺的听众不再是老的民国百姓,也包括了大批进城的官员们。这个其实和现在国内电影、音乐人都在北京扎堆也一个道理。毫无疑问,在北京会有更多的资源。两位老先生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一个是没落的工业城市,一个是崛起的政治文化,这对他们各自演艺事业的开拓自然会有不小的影响。


其次谈谈相声的风格。两位老先生的风格,简单说来就是:马老的相声“俗”,侯先生的相声“雅”。先说马老。“俗”在这里是个褒义,就是说,马老的相声,无论是七十岁老叟,还是几岁的孩童,听了都会哈哈大笑,因为马老的相声里融入的太多天津的市井人物,听众的代入感很强。马老的经典段子《逗你玩》、《夸住宅》、《练气功》、《家传秘方》听起来都和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一样。而且主题内容多是讽刺,讽刺人性本身的一些弱点和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这不由得想起以前上学时候有个故事,是白居易改诗歌,改到能让街头的老太太听懂、爱听,这诗才算改到家。其实就说明一个道理:越是简单的,接地气的,贴近大众的,也越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而侯先生的段子则是“雅”。从技巧上看,侯先生精于唱腔柳活,马老常是大段的贯口。侯先生结合了早年学习京剧的底子,将相声的技法和题材提升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曾看过侯先生的专访,他自己评价自己说“侯宝林的相声干净”。也确实如此,民国时期的相声表演,多是天桥、三不管,茶楼、堂会、甚至青楼,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均是听众,题材上不免有一些段子,迎合低级趣味的审美。侯先生的一些名段《八大改行》、《空城计》等等都是结合了京剧的内容,通过唱腔表现。也正是侯先生对于相声的融会贯通,使相声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谈到相声的风格,演员因人而异,即便是相同的段子文本,在不同相声师承,口传心授的表演者演出,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两位老先生在风格上的差异,个人认为并不足以说明艺术上的孰高孰低,但是对于宣传那就不一样了。
在1949年以后,众所周知新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运动等等,这里不加以评论。相声是清末到民国一直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而作为行业来说,也带有非常强烈的封建行会色彩。非常讲究演员的师承、流派。其实不光是相声,工业化以前的中国,中医、武术等等都是如此。不过在1949年以后,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行会制度都受到了限制。不过相声由于它可以作为宣传工具使用,实际上在改造中有些“网开一面”的意味。50年代到60年代的很多相声,都是起到歌颂新政权、批判敌人和旧风俗的作用。比如侯先生的《买佛龛》。当然这是和当年的政治气候离不开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而宣传需要这个因素,对马老和侯先生艺术生命的影响是很大的。马老的相声多是讽刺,《开会迷》讽刺的是官僚主义,《买猴》讽刺的是粗心大意的销售人员。可是这样讽刺的相声多会得罪某些当权的人,结果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郊区,这不能不说是对马老的艺术影响力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而侯先生在北京,是要为主席演出的,当然影响力要更大。
另外,师承关系、人际关系也是与两位艺术家的影响力密不可分。马老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有班德贵、常宝华、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侯先生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是马季、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丁广泉、黄铁良。(现在尹笑声、黄铁良二位老先生还在天津的谦祥益茶馆里说相声,年近八旬,令人尊敬)。从师承角度看,很明显,侯先生的徒弟,影响力,或者说是实力更强一些。一个原因是马老的辈分太高,收徒的阻力太大。一个例子就是80年代马老有收李文华先生为徒的考虑,但是反对者众,结果只有在李文华先生因病去世前,才拜马先生的肖像为师,算是正式入门,入了中国相声界的族谱。不由让人慨叹。

而人际关系方面,无论是马老,还是少马爷马志明的人际关系都是要差一些,说白了,不是那么能够左右逢源的人,比较耿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网上还有鲁豫有约对于马志明先生的专访,这爷俩在反右之后,一直到90年代,在曲艺团还是受到一些排挤的。90年代马志明上央视的曲苑杂坛时候,底下的天津曲艺团同事就在下面叫倒好。终究这爷俩不是那种走仕途的曲艺演员啊。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2. 同是相声大师,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比侯宝林要弱?

我认为马三立与侯宝林两个人的影响力都是一样的,侯宝林在相声创新和取材上更胜一筹,而马三立在传统继承和幽默表现回味上功底深厚。
相声是门艺术,特别是门语言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比如讲,相声讲究师承,讲究口传身教,从相声发展到鼎盛时期。经过众多相声艺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相声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他两一个是出自相声世家,一个是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变了相声发展的格局,只是辈分上马三立在侯宝林之上,所以这就是称谓不同的原因吧。
但辈分不代表名气和成就,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点似乎也存在于这两人之间。很长一段时期内,侯宝林的名声都要比马三立更大,侯被称为“相声大师”。

而马三立直到晚年才被尊称为“相声泰斗”,大师是跟水平有关的,泰斗凭的还是辈分和资历;政治待遇上,侯宝林也明显比马三立要强,虽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代表着对其社会贡献的肯定程度的。
马三立一生都贡献给了相声。其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改编出演的新相声节目有六七十个。他培养了班德贵、常宝华、高校林等多位优秀相声演员。侯宝林被尊为具有开创性的相声界一代宗师。
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其潜心研究发展相声艺术,并积极推广相声艺术走进千家万户。除了创作和改良相声之外,还对相声和曲艺源流、规律和艺术我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培养了一代相声舞台名家。
侯宝林和马三爷的路子有点不一样,首先侯宝林本身就是京剧演员出身,倒嗓改学的相声, 侯宝林的内容比较高雅,他擅长曲腔唱调,相声的四门功课中以学和唱最为著称。

侯宝林首先提出改良传统相声,剔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包袱,将相声从街头卖艺提升为与京剧同等地位的艺术殿堂,这对于相声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飞跃。如果没有侯宝林当初的主动求变,相声很可能在解放以后被彻底取缔,和各种旧社会陋习一样被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中。
所以,是侯宝林让相声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更好。 因为有了官方支持,所以侯宝林很顺利的把相声带入了千家万户。可以说是相声如今还活跃在我们生活娱乐中的一大功臣了。
马三立和侯宝林的相声表演,各具特色。其中马三立的相声给人以亲切质朴、从容隽永之感。他对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有着全面的弘扬和深刻继承。因此,他的相声总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他为相声艺术优秀传统做了开创性的示范。
侯宝林的相声表演儒雅大方。宇宙时代的江湖腔和低俗气彻底告别。在相声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品味思想上做了很大的改革,被公认为是相声艺术改革的先锋。二人的相声表演为中国的艺术创造、审美体现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某种意义上马的许多作品或许比侯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侯的作品中,时代痕迹非常重,这些东西可能在当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和重要意义,但时过境迁未必好使;而马的作品时代痕迹就淡了许多,更多的是人性永恒的丑陋和弱点,因此无论观众如何迭代,其表达意图依然有效。
也因为侯的这种特殊地位,因此侯门弟子也基本都身居高位,不断开枝散叶之后,即使是为了抬高自身,也要壮大本门声势,所以就会一直去强化侯宝林的重要与独特,侯的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而马三立的徒弟们显赫者寡,话语权也就掌握得少,对马的追认和抬升自然不及。这都是后人的作用,而且有时与事实并无关系。
侯宝林在相声创新和取材上更胜一筹,而马三立在传统继承和幽默表现回味上功底深厚,这两位都是相声界能够青史留名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他两一个是出自相声世家,一个是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变了相声发展的格局,只是辈分上马三立在侯宝林之上,所以这就是称谓不同的原因吧,艺术造诣上都是顶级的。

所以,我认为马侯二人其实没有绝对的高下,只能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3. 同样都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三立,谁的艺术成就更高?

相声、小品、评书、笑话,是说唱艺术。其中相声位列首位,很多人想到的相声大师,有侯宝林和马三立两位老先生。有人问,这两位要是比较起来,谁的艺术成就更高一些?应该说各有千秋,比较起来,真的很难。就如同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的紫禁之巅对决,很难说输赢。

一、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于“说唱臻化境”
很多人觉得,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很高,他演绎了很多经典桥段,无论是《三棒鼓》、《关公战秦琼》,还是《夜行记》、《戏剧杂谈》等作品,都可以做到形神兼备,让大家很有代入感。郭德纲曾说,相声舞台上,要用一句话将大家带入情境,让大家相信听到的,是一种能力。

侯宝林先生能够将雅与俗结合起来,可以融雅入俗,让大家雅俗共赏。在《对春联》中,能够将一些雅字相对的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让大家欣赏的时候,不至于雅的内容听不懂。这种雅俗相融的境界,蛮高深的。对于很多相声人而言,能够把握好这个度,就很难。

他不仅仅是雅俗共赏,还比较擅长演唱。他的艺术特点是模仿,能够模仿很多市井的声音和叫卖,还能进行戏曲表演,演唱的京剧,有板有眼,有人说郭德纲属于京剧票友,侯宝林先生可算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侯宝林先生的演唱,让人惊叹不已。

有人说,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属于比较高的,在相声界属于顶级水准。这话不假,从他带出来的学生就可以知道。马季、师胜杰等人,是侯宝林先生的徒弟,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马季老师在相声界的地位很高,师胜杰老师的艺术成就不俗,都是侯宝林先生指导有方。侯宝林先生在相声界的地位,可谓是泰山北斗!当然,马三立先生也是这样的。

二、马三立老师对相声的贡献,在于创新上
很多人熟悉马三立老师,也知道他的相声,经典的段子有《逗你玩》、《地理图》、《吃元宵》等,他在相声艺术上的成就,更多是创新。马三立老师在表演的时候,总能听到其中的新内容。他表演的时候,更注重“贯口”活儿,能够将大段关口背下来,这绝对是功力。

“文哏”段子也是马三立老师比较在行的,他喜欢用‘包袱’把观众逗乐,而不是去咯吱观众。他曾说,希望观众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什么时候回想起来,什么时候都会乐。这个功力,实在强悍。马三立老师表示,艺术就应该是一种语言的魅力,而不是利用肢体语言来打动观众。

他喜欢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感染观众,又让观众感受不到自己的用心,那种潜移默化的实力,让马三立老师获得了业界认可。他的包袱很逗趣,在说相声的时候,就有种打太极的感觉,那种自然纯正的味道,不出包袱的时候,有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出包袱的时候,那就是一鸣惊人啦!

马三立老师的相声,讲究的是平民艺术,其中充满了烟火气。让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他语言的魅力,“津门相声”的独特性,让他在一众相声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喜欢的艺术家。有人说,这些是创新吗?这不是独特性吗?

独特性不属于创新吗?马三立老师的艺术特色很鲜明,就如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不断追求更好,他没有架子,愿意跟年轻人相处。冯巩老师和巩汉林老师都马老都很尊敬,原因是他给予他们很多指导。这种艺术上的指导,来自于马老的认知。

马老的独具魅力,在于语言上的灵活。马三立老师的相声,更多的是大象无形的艺术追求,他的艺术,能够让大家在欢笑中感受到魅力,还让大家有所反思,有很强的生活借鉴能力。马三立老师的艺术成就很高,被认为是“相声泰斗”,毫不为过!

三、二人别具特色,别具一格,都很棒!
相声是语言的魅力,有很强的艺术性。郭德纲曾说,说相声很容易,说好很难。能够达到艺术的高峰,就难上加难。不过,再难的高峰,也有人攀登。珠穆朗玛峰,也有人登顶。马三立老师和侯宝林老师,就属于位于巅峰之人,非要将两个人比较,可能有点难。

马三立老师的艺术成就,更多的是在单口相声,他用包袱逗趣大家,情节和人物是马三立老师注重的点,经常是以第一人称说事,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让大家很有代入感,感受到他语言的艺术和素养,听他的故事,借鉴一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侯宝林老师的艺术成就,在于唱和模仿,他的艺术成就很高,也有很多徒弟,能够成为相声界的泰斗,那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做到了,也实现了相声的雅俗共赏,很多人喜欢这种表演方式。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

两个人的区别,更多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发扬,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魅力,就如同说脱口秀的天花板之间的对决,到底谁最优秀?这就是关公和秦琼的实力对决,没有输赢,只有不一样的厉害。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下!

同样都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三立,谁的艺术成就更高?

4. 同为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地位都比侯宝林弱,为何要“尊侯抑马”呢?

这是因为马三立的贡献比侯宝林小,要论影响力和行业历史地位,在相声界无人能与侯宝林大师匹敌,如果要说接近的话,也只有一代宗师张寿臣有所接近,而马三立大师,虽然被誉为相声泰斗,但是影响力、地位方面和侯宝林大师相比还是差上了很大一截,主要原因是:马三立只重视马氏相声技艺的提升,而侯宝林则是对整个相声界乃至曲艺界都有绝对性的引领作用。

解放前侯宝林和马三立的对比侯宝林大师生于1917年,其师承朱阔泉,是相声宝字辈的艺人,其在解放前就已经成名,其解放前对相声的三个贡献是:攒底、文明相声和学唱。
相声虽然诞生时间长,但是早年一直属于街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之后相声也从地头进入园子表演,和京韵大鼓等同台演出,但是身份要低一些,是侯宝林大师第一次将相声从低等艺术变成攒底演出,算是为相声抬高了一个身价,当时不同的节目收入是不同的,侯大师的这一份功劳,对相声界是有大帮助的。


相声之所以难登大雅之堂,就是因为相声为了招揽顾客,会说一些荤口、脏口,而侯宝林大师却坚持说文明相声,算是给相声整个层次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解放前就有观众评价说:侯宝林的相声,文明。
相声之前说学逗唱的唱主要是太平歌词,其并不怎么优美,主要是招揽顾客,而侯宝林大师则将柳活融入了相声之中,占了大头,立马引起相声满堂彩,为此相声门长张寿臣还当面说侯宝林大师的唱不是相声,直到后来侯宝林大师赢得了相声界、观众的认可,张寿臣才收回成见,而学唱也成为后来相声发展的重要方向。
侯宝林大师不是门内出身,却在解放前对相声具有这三大贡献,反观同时期的马三立,虽然比侯大师大三岁,而且辈分也高一辈,但是始终名气不太大,反而被师侄辈的赵佩茹、常宝堃、侯宝林等压一头,所以解放前,马三立大师只能是辈分大,论贡献和影响不如侯宝林。
解放后侯宝林大师的巨大贡献解放后是侯宝林大师的高光时刻,其是相声界乃至曲艺界的领军人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积极为文艺界献言献策,推动了文艺界的发展,其对相声界也有三大贡献,分别是:改进相声、培养新人、发展曲艺理论。
解放后,相声作为旧社会的产物,一度面临被取缔的风险,而侯宝林大师牵头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并邀请老舍先生对相声进行改进,通过改进,相声不仅被保留下来,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声艺人从街头卖艺人变成了曲艺工作者,社会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可以说这种相声界的巨大改变,侯宝林大师绝对是第一功臣。


在培养新人方面,侯宝林大师培养了马季、郝爱民、于世猷、师胜杰等等一大批新人,还在中广说唱团中授业培养新人,现在相声中的马家军也主要是侯门子弟,这为相声界的繁华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


侯宝林大师晚年退出相声舞台,研究曲艺理论,为相声提供理论基础,这些工作在侯宝林大师之前没人做过,相声靠师承关系,口口相传,迄今为止,整个相声界的发展仍离不开侯宝林大师所做的曲艺理论工作。
解放后马三立的贡献远远小于侯宝林解放后,马三立大师也积极投入新中国的曲艺文化建设,也自己创作了新相声段子,培养了新人,但是相比于侯宝林大师,马三立大师主要在天津活动,很少参与全国性的相声工作,也没有对相声改进做出太多的贡献,在培养新人方面,马三立收徒大多是拜门,并没有真正传授多少技艺,而马氏相声的真正传人则是自己儿子马志明,如今马氏相声后继乏人,相比于侯门而言,颇有凋零之感。


但是从艺术生命而言,马三立大师晚年艺术精湛,对艺术要求严苛,加上其辈分高,从艺时间长,所以还是得到整个相声界的推崇,马季先生更是在马三立大师从艺八十周年纪念晚会上说马三立大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不免有所夸大,但是也说明马三立大师的巨大影响和崇高地位,但是相比于侯宝林大师的贡献而言,马三立大师要逊色的多了。

5. 马三立虽然只比侯宝林大三岁,却是他的师叔,相声界辈分真是严格

马三立虽然只比侯宝林大三岁,却是他的师叔,相声界辈分真是严格

马三立虽然只比侯宝林大三岁,却是他的师叔,相声界辈分真是严格

6. 侯宝林马三立相声辈分是?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师叔,马三立比侯宝林的辈分大。
相声界字辈:相声界自第四代开始,字辈为德寿宝文明,比如: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是寿字辈的,已故大师侯宝林是宝字辈的,已故大师马季是文字辈的,相声演员郭德纲是明字辈的,相声名家冯巩是明字辈的。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扩展资料
中国相声三大家,常家(常连安)、马家(马三立)、侯家(侯宝林),马三立就是第五代相声艺人。马派创始人,收徒尹笑声、常宝华、班德贵等,马三立16岁登台,88岁谢幕,主要有作品有《吃元宵》、《相面》、《卖五器》、《开粥厂》等,被称为相声界的泰斗。
郭德纲是相声的第八代艺人,他的师傅是第七代侯耀文。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熟悉的第八代相声艺人有:姜昆、冯巩、郭德纲、于谦、李菁等,第七代比较有名的就是马季、侯耀文、苏文茂等。 
第六代就是侯宝林、赵佩茹等、刘宝瑞、常宝华等。侯宝林的相声对后代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他也被成为语言都是,正是因为他的努力相声才走进千家万户,他也为相声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比较出名的弟子有马季、师胜杰等。

7. 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的相声作品

侯宝林的作品       77号(侯宝林、郭启儒)
  北京话(侯宝林、郭启儒)
  猜谜语(侯宝林 郭全宝 )
  猜谜语(侯宝林、胡仲仁)
  猜谜语(侯宝林、姜宝林)
  猜谜语[全本](侯宝林、姜宝林)
  猜字(侯宝林、郭启儒)
  猜字(侯宝林、姜宝林)
  曹操打严嵩(侯宝林、张傻子)
  串调(侯宝林 郭启儒 )
  打百分(侯宝林、郭启儒)
  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非洲独立进行曲(侯宝林、刘宝瑞)
  汾河湾(侯宝林、郭启儒)
  服务态度(侯宝林、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胡仲仁)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 郭全宝 )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郭启儒)
  规矩套子(侯宝林、郭启儒)
  黄金台(侯宝林、张世芳)
  婚姻与迷信(侯宝林、郭启儒)
  讲帝号(侯宝林 刘宝瑞 )
  讲帝号(侯宝林、郭全宝)
  交地租(侯宝林、郭启儒)
  交租子(侯宝林、郭全宝)
  酒鬼(侯宝林、郭启儒)
  开场小唱(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
  砍白菜(侯宝林、郭启儒)
  空城计(侯宝林、郭启儒)
  宽打窄用(侯宝林、郭启儒)
  离婚前奏曲(侯宝林、郭启儒)
  买佛龛(侯宝林、郭启儒)
  卖包子(侯宝林 郭全宝 )
  卖布头(侯宝林、郭启儒)
  卖马(侯宝林、刘宝瑞、高凤山)
  妙手成患(侯宝林、郭启儒)
  南来北往(侯宝林、郭启儒)
  南腔北调(侯宝林、郭启儒)
  批三国(侯宝林、郭启儒)
  普通话与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谦虚(侯宝林、李国盛)
  谦虚(侯宝林、郭启儒)
  全家福(侯宝林、郭全宝)
  三棒鼓(侯宝林、郭启儒)
  似是而非(侯宝林、郭启儒)
  抬杠(侯宝林、郭启儒)
  谈规律(侯宝林、李国盛)
  体育与广告(侯宝林、郭启儒)
  跳舞迷(侯宝林、郭启儒)
  万吨水压机(侯宝林、郭全宝)
  王二姐思夫(侯宝林、刘宝瑞)
  文昭关(侯宝林、郭全宝)
  我是家长(侯宝林、郭启儒)
  武松打虎(侯宝林、郭全宝)
  戏剧与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戏剧与方言(侯宝林、郭全宝)
  戏剧杂谈(侯宝林、郭启儒)
  戏迷(侯宝林、郭启儒)
  戏与歌(侯宝林、郭启儒)
  相面(侯宝林、郭启儒)
  向您道喜(侯宝林、于世猷)
  橡皮膏(侯宝林、郭启儒)
  笑的研究(侯宝林、郭启儒)
  笑的研究(侯宝林、郭全宝)
  笑的研究(侯宝林、李国盛)
  新式马甲(侯宝林、郭启儒)
  学大鼓(侯宝林、郭全宝)
  学越剧(侯宝林、郭全宝)
  阳平关(侯宝林、郭启儒)
  夜行记(侯宝林、郭启儒)
  一等于几(侯宝林、郭启儒)
  一顿饭(侯宝林、郭全宝)
  一贯道(侯宝林、郭启儒)
  阴阳五行(侯宝林、郭启儒)
  阴阳五行(侯宝林、郭全宝)
  阴阳五行(侯宝林、姜宝林)
  英台吊孝(侯宝林、常宝华)
  贼说话(侯宝林、郭启儒)
  贼说话(侯宝林、郭全宝)
  找调儿(侯宝林、郭全宝)
  捉放曹(侯宝林、郭全宝)
  醉酒(侯宝林、郭启儒)
  醉酒(侯宝林、郭全宝)
  醉酒(侯宝林、李国胜)
  降神会(马季、侯宝林)
  窗口(侯宝林、郭启儒)
  新式马甲(侯宝林、郭启儒)马三立的有《说瞎话》 
  《老头醉酒》 
  《追》 
  《汽车喇叭声》 
  《查卫生》 
  《相声的魅力》 
  《秘方》 
  《吃饺子》 
  《马虎人》 
  《八十一层楼》 
  《写对子》 
  《开会迷》 
  《相面》 
  《情绪与健康》 
  《西江月》 
  《黄鹤楼》 
  《夸住宅》 
  《偏方》 
  《逗你玩儿》 
  《对对子》 
  《三字经》 
  《拉洋片》 
  《算卦》 
  《找糖》 
  《美容院》 
  《开会》 
  《钓鱼》 
  《起名的艺术》 
  《卖黄土》 
  《让座》 
  《苏三不要哭》 
  《十点钟开始》 
  《似曾相识的人》 
  《法语的误会》 
  《大上寿》 
  《迎春曲》 
  《买猴》 
  《讲卫生》 
  《练气功》 
  《白事会》 
  《吃元宵》 
  《扒马褂》 
  《卖挂票》 
  《开粥厂》 
  《天王庙》
  《摇煤球》
  《学外语》
  《八大改行》
  《白事会》
  《病从口入》
  《文章会》

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的相声作品

8. 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为何姜昆却不说了?

分析起来有四点:
第一,所谓新相声,是活保人,得有好段子,段子好,换谁演都差不哪去。但这类演员对段子依赖过大,创作上很容易后继乏力,说白了,基本功真不行,或者说,真是不会,不光姜昆,八十年代以来,靠上电视走红出名的这些,大部分都是这样。

第二,候先生,马三爷,都是旧社会小剧场成长起来的,是真正的相声手艺人,相声应该怎么说,他们会!建国后无论怎么改革,他们都知道怎么说,这就是人保活。
而九十年代相声衰落,侯先生己经看到了新一代演员的问题,所以,候大师临终才叮咛姜昆,现挂千万不能丢,但作为几乎靠电视相声生存,现挂,姜昆是真不会,年头越长,他越不会了。
第三,姜昆巅峰时期,是八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百废俱兴,人民太需要欢乐,那时候北京的演员近水楼台,因为电视媒体推动,一度让电视相声极为火爆,甚至媒体评个十大笑星,除了师胜杰,都是北京人。
成也电视,败也电视,随着观众见识越来越高,那种让人尴尬的电视相声,一成不变,掌声都要靠排练的相声,基本没啥市场了,而以此为生的那种相声演员,自然走到穷途了。
第四,姜昆最好的时光,是和李文华的时候,和唐杰忠,也算可以,再后来,基本就没什么玩意儿了,又因为领导职位,干脆远离了舞台,因为确实没市场了。别说跟候大师、马三爷比,比他师父都差老远了,马季先生虽然也曾兼着领导职务,可晚年依然有创作有演出。

所以,说相声,姜昆是真不行了,
虽然偶尔应该有演出,也基本是官样文章,自娱自乐而己,别说,姜昆的相声特点,还真是不管你乐不乐,自己先一个劲嘿嘿乐。
领导当久了,别人当他面都是奉承,自己到底怎么回事,恐怕早没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