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能够在乱世中崛起,慕容垂是不是帮了大忙?

2024-05-15

1. 拓跋珪能够在乱世中崛起,慕容垂是不是帮了大忙?

北魏帝国的成长,建立在前秦帝国崩溃的基础之上。
想当初,前秦帝国征服了拓跋部之后,通过扶植两大匈奴部族(刘卫辰、刘库仁)的方式,来压制各大鲜卑部族(拓跋部、贺兰部),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坚自至朔方,以卫辰为夏阳公,统其部落。——《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建国三十九年,昭成暴崩,太祖未立,苻坚以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令与卫辰分国部众而统之。——《魏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但随着前秦帝国的崩溃,刘库仁和刘卫辰的统治秩序自然也无法顺利维持,整个长城以北地区充满了不安与躁动。



当拓跋珪活跃在长城以北地区的时候,他的主要对手就是刘库仁一系。因为此时的拓跋部是刘库仁的附属,如果拓跋部试图复兴,就必然会侵犯刘库仁一系的既得利益。
面对拓跋珪的步步紧逼,刘库仁一系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里面当然有前秦帝国崩溃的大环境影响,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刘库仁一系发生了内讧。
刘库仁死后,他的弟弟刘眷和儿子刘显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最终的结果是刘显杀死了自己的叔叔刘眷。这种家族内部的火并,通常是没有胜利者的,因为这种行为必然会大幅损伤家族的实力。所以在火并结束后没多久,鲜卑的各大部族就先后背叛了刘库仁一系。
其后,徙牧于牛川,库仁子显,果杀眷而代立。——《魏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史书说:刘显害怕拓跋部复国,于是就密谋要杀掉拓跋珪。拓跋珪在自己母亲的保护下逃到了自己舅舅贺讷那里。贺讷大概是拓跋珪的忠实粉丝,所以就拥立拓跋珪登上了王位。而刘显为了阻止拓跋珪成就大业,就撺掇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起兵攻打拓跋珪。
九年,库仁子显杀眷而代之,乃将谋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众中,帝乃驰还。是时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帝乃阴结旧臣长孙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贺兰部。——《魏书》·卷二·帝纪第二
这只是历史的表象,真实的历史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在当时的长城以北地区,主要有三大部族;一个是匈奴刘氏,代表人物是刘显;一个是鲜卑贺兰部,代表人物是贺讷和贺染干;一个是鲜卑拓跋部,代表人物是拓跋珪和拓跋窟咄。
这三大部族在争夺军政资源时,通常是各有胜负的。在争斗的初期,谁也没有把握完全征服另外两个部族。
在前秦帝国统治期间,刘氏是长城以北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可随着前秦帝国的崩溃,刘氏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拓跋部一直是长城以北地区最强大的一个部族,可随着前秦帝国的到来,拓跋部保守打压。虽然此时的前秦帝国已经崩溃,可拓跋部一时还没能重新站起来,所以只能受制于刘氏和贺兰部。
贺兰部的实力应该弱于刘氏和拓跋部,但前秦帝国统治期间,贺兰部并未受到太大的打压。前秦帝国崩溃之后,贺兰部也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使得贺兰部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了能与刘氏和贺兰部相提并论的强大部族。
随着斗争的白热化,长城以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转变,刘显和贺讷各自拥立了一个拓跋部成员,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刘显拥立了拓跋窟咄,贺讷则拥立了拓跋珪。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总会联想起东晋帝国的建立过程。
司马睿的实力不足以建立一个帝国,但各大豪门士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合力将司马睿推上了皇位,并建立了东晋帝国。
拓跋珪的实力如何?显然也不足以建立一个帝国,可由他建立的北魏帝国,却成为了一个超越后赵帝国和前秦帝国的存在。
司马睿之所以能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主要是因为他获得了王导等人的支持。王导之所以愿意支持司马睿,显然是因为这样做符合他的利益。

拓跋珪能够在乱世中崛起,慕容垂是不是帮了大忙?

2. 慕容垂败给拓跋硅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慕容宝被拓跋硅打败,燕国的士兵被抓,拓跋硅就有充分的理由处理这些士兵,在加上虽然是同族,但战场上只分敌我,何况还是关键之战,就如我们汉人混沾时,降兵也有被杀,如秦赵长平之战,要比这惨烈的多!所以拓跋硅杀他们,是可以理解的!
    再次:这是两个国家的战争,是不分族的!当时是乱世,更不会讲究道义的,要不慕容垂还会在攻打北魏???
    最后:我们都知道,,北魏统一了北方,是其自身的努力,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杀人更是必然的,我个人觉得,慕容垂伤心的不是他的同族兄弟的死,而是觉得兵力的减少,对自己的威胁!以即他觉的北魏在日益强大,他感到了巨大的危险!于是他孤注一掷,想挽救衰败,所以劳累过度而死去!
    所以这见事我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可却又有点偶然,因为正是慕容垂的武断,让燕走向衰亡,也是北魏的运气比较好哦~拓跋珪为了巴结慕容垂,曾派弟弟拓跋觚向后燕进贡,慕容氏的年青后生们知道北魏多良马,就扣下拓跋觚当人质。拓跋珪做事也很刚狠,坚决不向燕国献马,两国的关系也就陷入断绝的地步。
  既然撕破脸皮,一不做好不休,拓跋珪不时派兵袭扰燕国边境,侵逼那些降附后燕的部落。这些事情攒在一处,最后气得老英雄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八万精兵自五原大率伐魏。此时的后燕连战连胜,锐气无比,且人强马壮,铠坚矛利,拓跋珪初闻燕军伐魏也吓得不轻。
  幸运的是,燕军统领、太子慕容宝是个完完全全的绣花枕头。此人“少而轻果,无志操,喜人佞已”,他的继母段氏就曾对慕容垂讲过:“慕容宝资质虽雍容华贵,但柔而无断,太平时期能为仁明之主,乱世战时可不是济世救国的雄才。如要托之以国家大业,他不一定能承负得起啊。而且,赵王慕容麟奸诈任性,总有看不起太子的意思,恐怕以后要弄出事端。”(可怜段后一派忠言,慕容宝登基后马上派慕容麟逼迫这位母后自杀。段氏临死怒骂:“你们兄弟连母后都逼死,怎能保国家。我不是惜死,只是想我们燕国临灭亡也不久啊。”)
  可能慕容垂临老变得昏庸,没能听得进贤后和大臣之言,仍派慕容宝帅兵灭魏,也想让这位太子兵胜立威,日后更顺理成章地承继帝位。其间,燕国大臣高湖也谏劝:“魏国与燕国世为婚姻通好。为了索要马匹我们不让拓跋珪的弟弟回国,本来就理亏在我。加之拓跋珪沉勇有谋,从小就历经艰难,志气果锐,现在他手下兵精马壮,不是容易战胜的对手。我们的太子年纪太轻,现在让他专任一方统帅,他肯定会轻视小看魏军,万一得不了胜,可能会严重损毁太子的威望!”

3. 慕容垂是不是为拓跋珪在乱世中崛起帮了大忙?

想当初,前秦帝国征服了拓跋部之后,通过扶植两大匈奴部族(刘卫辰、刘库仁)的方式,来压制各大鲜卑部族(拓跋部、贺兰部),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坚自至朔方,以卫辰为夏阳公,统其部落。——《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建国三十九年,昭成暴崩,太祖未立,苻坚以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令与卫辰分国部众而统之。——《魏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但随着前秦帝国的崩溃,刘库仁和刘卫辰的统治秩序自然也无法顺利维持,整个长城以北地区充满了不安与躁动。

当拓跋珪活跃在长城以北地区的时候,他的主要对手就是刘库仁一系。因为此时的拓跋部是刘库仁的附属,如果拓跋部试图复兴,就必然会侵犯刘库仁一系的既得利益。
面对拓跋珪的步步紧逼,刘库仁一系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里面当然有前秦帝国崩溃的大环境影响,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刘库仁一系发生了内讧。
刘库仁死后,他的弟弟刘眷和儿子刘显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最终的结果是刘显杀死了自己的叔叔刘眷。这种家族内部的火并,通常是没有胜利者的,因为这种行为必然会大幅损伤家族的实力。所以在火并结束后没多久,鲜卑的各大部族就先后背叛了刘库仁一系。
其后,徙牧于牛川,库仁子显,果杀眷而代立。——《魏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史书说:刘显害怕拓跋部复国,于是就密谋要杀掉拓跋珪。拓跋珪在自己母亲的保护下逃到了自己舅舅贺讷那里。贺讷大概是拓跋珪的忠实粉丝,所以就拥立拓跋珪登上了王位。而刘显为了阻止拓跋珪成就大业,就撺掇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起兵攻打拓跋珪。
九年,库仁子显杀眷而代之,乃将谋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众中,帝乃驰还。是时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帝乃阴结旧臣长孙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贺兰部。——《魏书》·卷二·帝纪第二
这只是历史的表象,真实的历史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在当时的长城以北地区,主要有三大部族;一个是匈奴刘氏,代表人物是刘显;一个是鲜卑贺兰部,代表人物是贺讷和贺染干;一个是鲜卑拓跋部,代表人物是拓跋珪和拓跋窟咄。
这三大部族在争夺军政资源时,通常是各有胜负的。在争斗的初期,谁也没有把握完全征服另外两个部族。
在前秦帝国统治期间,刘氏是长城以北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可随着前秦帝国的崩溃,刘氏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拓跋部一直是长城以北地区最强大的一个部族,可随着前秦帝国的到来,拓跋部保守打压。虽然此时的前秦帝国已经崩溃,可拓跋部一时还没能重新站起来,所以只能受制于刘氏和贺兰部。
贺兰部的实力应该弱于刘氏和拓跋部,但前秦帝国统治期间,贺兰部并未受到太大的打压。前秦帝国崩溃之后,贺兰部也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使得贺兰部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了能与刘氏和贺兰部相提并论的强大部族。
随着斗争的白热化,长城以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转变,刘显和贺讷各自拥立了一个拓跋部成员,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刘显拥立了拓跋窟咄,贺讷则拥立了拓跋珪。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总会联想起东晋帝国的建立过程。
司马睿的实力不足以建立一个帝国,但各大豪门士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合力将司马睿推上了皇位,并建立了东晋帝国。
拓跋珪的实力如何?显然也不足以建立一个帝国,可由他建立的北魏帝国,却成为了一个超越后赵帝国和前秦帝国的存在。
司马睿之所以能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主要是因为他获得了王导等人的支持。王导之所以愿意支持司马睿,显然是因为这样做符合他的利益。
拓拔珪之所以能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主要是因为他获得了舅舅贺讷的支持。贺讷之所以愿意支持拓跋珪,显然也是因为这样做符合他的利益。
虽然起家方式差不多,但拓跋珪和司马睿又有一些不同。
司马睿在豪门士族的裹挟下称帝,却无法成为货真价实的帝王,王敦之乱让他丢尽了脸。
可拓跋珪却绝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帝王,主要原因就是他打服了自己的支持者。拓跋珪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因为他英勇无敌,主要是因为拓跋部的实力确实强大。
司马睿也曾通过扶持寒人的方式打击王导等人,只不过他最终失败了。
再看看拓跋珪的手段:在决定后燕帝国命运的参合陂之战中,拓跋部已经基本控制了北魏帝国的军事主力。所以在外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拓跋珪可以更从容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挨个收拾实力派。
珪使陈留公虔将五万骑屯河东,东平公仪将十万骑屯河北,略阳公遵将七万骑塞燕军之南。——《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被拓跋珪收拾的实力派可不仅仅是各大豪门士族,还包括拓跋部的其他成员。比如说参合陂之战的大军统帅拓跋遵和拓跋仪,都在不久后被拓跋珪杀死了。
舅舅贺讷在拓跋珪和慕容麟的联合打击下一败再败,最终只得乖乖听命于拓跋珪。
讷从太祖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讷以元舅,甚见尊重,然无统领,以寿终于家。——《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贺讷等
从贺兰部的角度来看,这是拓跋珪忘恩负义;但从拓跋珪的角度来看,贺兰部敢与自己分庭抗礼,实在是大逆不道。贺兰部认为拓跋珪只是他们扶持的傀儡,拓跋珪则认为贺兰部只是一群有眼光的投机者,自己给了他们回报,他们却不知足。
看到贺讷的下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个外姓人,居然想控制拓跋部的领袖,本身就是没什么希望的。如果刘显拥立的拓跋窟咄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刘显的下场也不会比贺讷号多少。
很多人都喜欢强调贺讷与拓跋部的亲戚关系,这当然是贺讷的筹码之一,但刘显与拓跋家族同样有亲戚关系。在那个政治联姻司空见惯的时代中,两个部族之间有亲戚关系也并不奇怪。

从拓跋珪和拓跋窟咄的身份来看,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在苻坚看来,拓跋窟咄比拓跋珪更有资格称王。所以当前秦帝国征服了拓跋部之后,还将拓跋窟咄迁到了长安。
这是征服者的惯用手法,将最有威胁的人带回自己的大本营,可以避免他在征服区聚众闹事。带走了拓跋窟咄,却留下了拓跋珪,这说明在苻坚看来,拓跋窟咄比拓跋珪更有威胁。

慕容垂是不是为拓跋珪在乱世中崛起帮了大忙?

4. 慕容垂对得起苻坚吗?

慕容垂对得起苻坚。苻坚在他落难的时候收留了他。当年,他在燕国待不下去,被迫流亡前秦,苻坚的重臣王猛曾建议苻坚杀了他,苻坚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很信任他。慕容垂记着苻坚的这份情。在苻坚最落魄的时候,把这份人情还给了他。不过,慕容垂毕竟是前燕皇族,遇到合适的机会,他还是会实施自己的复燕计划。

慕容垂的历史评价
慕容垂这个人,是天才也是霸主。当然再优秀的人难免会犯错,慕容垂一生犯下两个错误,虽然早期出逃对拓跋圭的小视,再一个是后来的时候在符秦的隐忍,赠兵符坚,拥兵关外坐视关中狗咬狗,这些是他的策略上的失误,但是总体上来说,慕容垂还是个相当有才华的君主,运筹帷幄于心中,可谓机智过人。

5. 一本拓跋弘和慕倾城的小说

《代嫁,我本倾城》
  作者:望晨莫及
[简介]
九岁那年,他为救她,被凶恶的江涛吞噬,她嘶心裂肺的哭叫,茫茫江河,怎么也找不回那温温淡淡的他。
那一年起,她师学母亲,女扮男装,混迹在军营,流浪在天涯,不婚不嫁,固守心扉,誓守十二年之约,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谎话”。
***
十年之后,她奔走万里,来到异国他乡,化名“青城”,只为寻找曾经的青梅竹马。
代嫁,只是想教训那个无耻的晋王。
陪嫁,只因为公子府里有她的筹码。
远嫁,则是情非得已,更是她沦陷的开始。
问题是,招惹的这些爷们,怎么一个个都抓着她不放?
***
晋王:倾城,再给我一次机会。
她笑:休书断义,你我再无关系。
龙弈:臭丫头,这么没良心,小心我一去不回。你到哪里再去寻像我这样的如意郎君。
她吐:自吹自擂,少在那里臭美。
无擎:信不信,若再落到我手上,你会死无葬身之地。
她怒:无情无义,枉废我还救你一命。
她的夫君:滚!从此不要出现在我面前,是生是死,再不要让我听到你的消息。
等她滚了,才发现,原来最深爱她的就在身边,原来苦苦寻找的那个人,一直在用他的方式护她周全。
****
一场帝王业,只为卿。
十年生不如死,只图你。
我已入魔,是你盈盈一笑,将我拯救。
可惜,你终究没有把我认出。
这样也好,有他陪你,我九泉无憾。
****
直到最后,我才明白,原来你才是爱我最深的那个。
原谅我没能第一眼认出你,但请相信,我的心里只有你!
****
情景一:
最最可恶的就是这位吃人不吐骨头的九爷,自己弄死了御赐的媳妇,随手一点,居然要她冒名顶上。
见鬼的,她怎么可能嫁给这么一个无耻的吸血鬼?
她的心里,只有儿时那位白衣少年郎——
好吧,为了救出有可能被他们关押在暗处的他,什么委屈,她都可以忍下。
但是,事情越来越古怪——
这个视人命如草芥的鬼面九爷,一会儿狠命的逼她,一会儿肯用性命来救她?
他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一本拓跋弘和慕倾城的小说

6. 拓跋弘是什么人物?

百度百科
拓跋弘: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长子00:49
拓跋弘
北魏第六位皇帝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Haowentongxue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字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文成帝拓跋濬长子,生母李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册立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亲拓跋濬逝世后,登基为帝,平定权臣乙浑。崇文重教,轻徭薄赋,喜好佛老。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册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打算禅让于京兆王拓跋子推,为众臣劝阻而作罢,遂禅让于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称“三皇澹泊无为,所以称皇;西汉高祖之父被尊为太上皇,是不统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执政”,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修佛。[1]延兴二年(472年)二月,面对柔然来犯,御驾亲征,大败柔然,一直追至大漠。
承明元年(476年),突然暴毙[2],年仅二十三岁,[3]谥号献文,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拓跋弘,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长子,母为李贵人(后追封为文成元皇后)。兴光元年(454年)六月初一日,文成帝出巡阴山。七月初五日(8月14日),拓跋弘在阴山北部出生。[4]
太安二年(456年)二月,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拓跋弘聪明睿智、机敏颖悟,从小就有济救天下百姓的志向,仁孝纯真,礼敬师友。[5]
继位为帝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去世。[6]五月十二日,皇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尊奉嫡母皇后冯氏(冯太后)为皇太后。[7]
平定叛乱
和平六年(465年),车骑大将军乙浑上台后,看到献文帝年幼,趁机借用献文帝的诏令,大肆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的统治。乙浑把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司卫监穆多侯害死。五月十六日,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从汤泉入朝,乙浑又把他杀了。五月十七日,献文帝任命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他很快夺取权力,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并于七月初二日被封为为丞相,位居诸王上;朝廷内外,事不拘大小,都由他断决处理,自封为太原王。[8]
面对凶残的乙浑,年纪尚幼的献文帝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在冯太后那里痛哭。开始时,冯太后对乙浑疯狂屠杀大臣也没有任何办法,也不敢得罪乙浑,只能拜他为丞相,以此保住献文帝的帝位。由于权位的逐渐稳定,乙浑的欲望愈来愈大,已经不满足于丞相的地位,准备伺机发动宫廷政变,自己登基做皇帝。
天安元年(466年)二月初二日,冯太后诏命元丕、元贺、牛益得等人率军,包围乙浑府并把乙浑杀死。由于局势混乱,冯太后下诏临朝听政,处理所有的军国政务。[9]
传位皇子
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献文帝不念情于世务,经常有出世之心,打算把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群臣们坚决反对,献文帝只好作罢。[10]
八月二十一日,献文帝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群臣上奏以新帝拓跋宏年幼,不能处理朝政,让献文帝亲自处理朝政,并为献文帝上尊号为太上皇帝,区别于汉高祖之父这样虽为皇帝之父却不统治天下的“太上皇”。八月二十三日,献文帝迁居崇光宫,宫中设备简陋,宫阶是土筑成,国家大事都告知献文帝。[11]
最终结局
延兴二年(472年)二月,太上皇帝献文帝戎装出京,在北郊带着将领们击退柔然的进攻;十一月,献文帝骑上战马,征讨柔然,一直杀到漠南,逼柔然后撤几千里。献文帝还颁布诏令,让工商杂伎一律务农,禁止滥杀牲畜,保护农业生产,对那些克己奉公的牧守加以提拔,对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严惩不贷。
延兴四年(474年)六月,献文帝再次下令:处理一切案件都要按法律办事,以事实为依据,用刑要慎重。
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于金陵。[12]
为政举措
政治
献文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道武帝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将塞外的鲜卑人及其他胡人内迁到关东地区。这是一项强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复与发展久经破坏的中原地区,遇到的阻力却恰与其深远的意义成正比。当时的官员不会去体谅老百姓对于故土的依恋之情,更不懂得组织民众去做思想工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多半是采取硬性逼迫的手段,造成了一些地方民众的反感。部分流氓无赖乘机煽动情绪,许多年轻人逃亡集结在外,不少郡县都出现了有组织的土匪或强盗。
献文帝面对民患不想大动干戈地镇压,就与公卿们商量:“朕本来是要为民除害,可惜让那些官员坏了事儿,以至于乱事频起。如今违犯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他们都抓起来杀了。我的意思是通过大赦安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元城人侯屈说:“民众逃亡做强盗,这是大罪,如今不给他们定罪就把他们赦免,乃是‘为上者反求于下’(即本末倒置,不是执行政策的人的行为),恐怕不妥。依臣所见,不如诛杀首恶,赦免余党,此举足可安定天下。”清河人崔宏则说:“圣明的君主统领民众,目的便在于安定团结,而不是跟民众去较量胜负。赦免罪行虽不是正招,但却便于执行。侯屈的意思是先诛后赦,还不如一招赦免全部搞定为好!如果有人赦免了之后还不老实,到时再杀也不为晚。”
献文帝拓跋弘赞同崔宏的建议,依计执行,果然民众不再为乱,对于继续作乱搞破坏的少数人,拓跋弘又派将军于栗领兵一万前去平定,很快解决了不安定的因素。[13]
经济
献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内容,鲜卑拓跋部落发源于遥远的边陲之地,他们的人口本来就少,进入广袤的中原后,必然成为一支少数民族。如果仅仅限于抢劫,他们自可来去如风,完全保持着过去的那种野蛮的游牧生活及习俗。然而,若是长期占据中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他们就不得不调整、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由游牧生活变为先进的农业耕作。
献文帝时期,其社会跃入封建制,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
在献文帝当政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年)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献文帝拓跋弘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献文帝拓跋弘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献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495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14]
军事
年轻的献文帝非常善战,他亲自率兵指挥军队大战柔然,也是非常出色的一次战役。他亲自统率队伍,率兵追击,一直追到“石碛”(沙漠)。拓跋弘即位不过13岁,年纪虽轻,也同样喜欢练兵。皇兴二年(468年)二月初七日,献文帝在西山田猎,亲射虎豹。[15]同年五月十一日,献文帝在崞山打猎,于是驾临繁畤。[16]延兴五年(475年),已经退位做太上皇帝的献文帝在北郊大阅兵[17],惊动朝野。
天安元年(466年),北魏、宋战于徐州,北魏都督与薛安都等人大败南朝宋将领张永,积尸六十余里;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投降北魏,与北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北魏夺去。公元470年,先是北魏联络高车民族、悦般,对付吐谷浑、柔然民族和峻哒。后来峻哒民族与高车民族友好,和柔然民族通婚,向北魏王朝朝贡,与吐谷浑民族和睦相处。后北魏王朝与柔然民族争夺西域,柔然民族对高车民族屡战屡败,北魏王朝在西域占据上风,北魏已成为西域的主宰。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帝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聪睿夙成,兼资能断,其显祖之谓乎?故能更清漠野,大启南服。而早怀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将天意哉!”
李延寿《北史》:“献文聪睿夙成,兼资雄断,故能更清漠野,大启南服。而早有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将天意也。

7. 拓跋宏这么多情,为何被自己的老婆嫌弃?

最开始是因为拓跋宏虽然贵为北魏的君王,但他手上并没有实权,朝中大权都悉数掌控在冯太后的手中,而他的夫人又是冯太后的侄女,所以自然是瞧不上他了。后来好不容易夺回权力的拓跋宏,却又因为北魏与诸国之间的战役长年在外南征北战,连媳妇的面都见不着。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独自一人久居深宫的冯皇后,终日按捺不住寂寞背着拓跋宏在外找了人。
拓跋宏的父亲是个非常佛系的人,平生最爱干的事就是喝喝茶养养花,顺便再敲敲木鱼,这样的田园心态让他早早便将皇位交给了拓跋宏。那时候,初登皇位的拓跋宏才年仅五岁,是个只能玩玩泥巴的年纪,因此,拓跋宏的父亲便将他委托给了冯太后,要求冯太后在他旁边帮忙着指点一二。
如此一来,拓跋宏掌管朝廷的大权就被迫移交到了冯太后的手中。大权在握的冯太后,开始积极的在朝堂中培养自己的党羽,还将冯氏家族的族人一一拉进朝中当官。而对拓跋宏,冯太后那是管得相当严,就连出个宫逛个御花园都要事先跟她禀告,同意了方才可以行动。
待拓跋宏成年后,冯太后直接指派了自己的侄女冯氏为拓跋宏的皇后。面对如此一个无权无势的窝囊帝王,冯氏心底是打心眼里瞧不起的。因此,俩人成婚后,冯氏也跟自己的姑母一样,对拓跋宏爱答不理,时不时还颐指气使的让拓跋宏帮她做这做那。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冯太后逝世,隐忍的拓跋宏赶忙趁势而起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成为了北魏真正的帝王。这下,冯皇后终于不敢再造次了。不过,随着没多久北魏各边界的战事四起,拓跋宏迫不得已踏上了征战沙场的道路后,冯皇后又可以继续在宫里作威作福了。
而且因为征战四方,拓跋宏几乎常年不回来,冯皇后为此又焕发了自己的第二春。与宫中的禁军统领陈祥,俩人天天在行宫内颠鸾倒凤,恩爱缠绵。
此事被宫中的彭成公主知晓后,赶忙写信告诉了自己的兄长拓跋宏。而正在前线作战的拓跋宏在收到此信后,直接气得当场昏倒,后卧病不起。

拓跋宏这么多情,为何被自己的老婆嫌弃?

8. 拓跋和宇文的关系

拓跋和宇文没有关系,下面是拓跋和宇文的来源介绍:
1、拓跋:
拓跋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
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

2、宇文:
宇文来自匈奴族,出自魏、晋时期辽东匈奴南单于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魏、晋两朝时期,北方鲜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来是汉朝时期南匈奴的一个分支。
在东汉晚期至三国初期形成一个部落群体,族人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历史上记载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书》,其中称宇文部源自神农氏,因此应当来源姜姓。

拓跋姓的迁徙:
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得姓历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拓跋、百度百科—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