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赵霖的介绍?

2024-05-15

1. 谁知道赵霖的介绍?

赵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国家卫生部聘 “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微量元素分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镁”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赵霖教授:  
赵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1946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先后从事生物化学、食管癌环境病因学以及微量元素研究。
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同鲍善芬研究员一起创建了微量元素研究室,任该室主任,从事微量营养素的营养生理等科学研究。
1998年后兼任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微量元素分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镁”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委员。
1994年,被在欧洲出版的国际学术杂志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SCI收录)聘为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1年被香港特区香港保健协会聘为医学顾问。
2002年被聘为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专家库”专家成员。

赵霖健康语录:
1.“甘蔗没有两头甜,凡药都是双刃剑。”
2.“没有急病不要随便输液。”
3.“他‘家’生产药,当然想让更多人用。”
4.“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
5.“西医是技术,中医是文化。”
6.“一个癌字三个口:海吃傻喝加瞎抽。”
7.“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不存在,是在工业文明中制造出来的。”
8.“美国人吃了200年才明白,要吃中国菜。”
9.“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赵霖经典著作:
《中国人怎么吃》这本书中提倡的原则: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谁知道赵霖的介绍?

2. 新时代健康理念有哪些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举办的主题为"健康中国·大任国珍"2017年度盛典在山东青岛举行。本次盛典通过不同角度对"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解读,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了健康生活理念。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佘靖指出,一人健康,立身之本,人民健康,立国之基,实现"健康中国",要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并使其形成强大合力,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建议,通过"三减三健、迈向健康"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个人健康推进全民健康的实现。他认为,优秀企业在实现"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全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顾问赵霖教授以"如何正确地养生保健"为出发点,透过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看中医药文化的智慧,汲取中医药学精华,强调食疗对保持健康的重要性。他结合西方营养学"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和中医"凡膳皆药"的理论,并佐以多种食材的实验研究,验证"食疗"保健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黄永刚指出,"健康中国"是一条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健康幸福、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健康中国"既是覆盖全民的健康服务体系,是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也是广泛普及的全民健康文化。新时代健康产业已经在健康领域里经历了22年的发展,未来将在体系建设、产业创新、理念推动等方面不懈努力,推出更多的健康产品,覆盖更广的健康经营领域,实现更佳的健康服务和更高水平的健康管理,与全体新时代人一起开创健康新时代,共享健康新生活。

据了解,始终秉承"发展健康产业,造福人类健康"宗旨的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多年来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养生文化,不断挖掘和利用中医药文化精髓。其举办的"健康中国大任国珍"年度盛典,是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健康理念普及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吸引了近十万人走进会场,共同探讨"健康"的话题。盛典现场,参会代表上台宣读"健康中国践行者"誓词,承诺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3. 中国最著名的食品安全专家

蔡东联:1949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营养顾问,上海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兼营养师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茶报编委、家庭用药编委、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编委、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中国医学荟萃杂志编委、上海医学编委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多次。对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造诣颇深,为人正派,学风端正,多次被评为我校和外校优秀教员和优秀带教教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博士后、硕士近20人。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等各类基金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的各种动物实验方法,以及毒理学急、慢毒性试验和特殊毒理学的畸变、突变和癌变研究的动物实验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和院医疗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主编出版《食疗.药膳》、《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 等近50本专著,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讲:临床营养学 



卢良恕院士.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顾方舟,院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研究中曾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专著3部,先后5次受到国家级、部级、医科院级 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英国皇家内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分别于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授予他院士称号,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李连达,院士,辽宁沈阳人,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56年毕业。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将近50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学术论文230多篇,编写专著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类及各级科技成果20多项,先后进行70多种中药新药的研制和药理研究项目,其中有20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顾景范,营养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在国内首先从事热环境下维生素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的研究。改进了核黄素营养善微量酶学评价方法。七十年代先后主持研制成通用型十一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和创伤用十七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著有《静脉营养》、《热带营养》等。 



李里特教授,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赵霖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并曾6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王学敏,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德国海得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7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及教授;1991年-1998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工作有:1993年起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1997年、2001年连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 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长海医院营养科兼职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年获得“创伤和应激时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及其防治”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作者);1989年获得“烧伤早期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第二作者)。主编参编了十余本相关书籍,如主编研究生教材“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等等。国外发表的SCI收录文章10余篇。主讲:基础营养学 




钟燕,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营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群乳糖不耐受、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1999~2003年期间四次前往荷兰Groningen大学进行课题合作和技术学习,作为合作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该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营养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研究基金(ESPEN Nutricia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公关项目,上海市体育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2005年第8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奖”优秀奖。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第一届中国营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营养师手册》、《实用营养学》、《医学营养学》、《糖尿病课堂》等),并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 《大众医学》、《食品与生活》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包括从“毒奶粉”事件看婴幼儿营养不良、“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饮茶与养生”、“认识益生菌”、“没鳞的鱼胆固醇高不高”、“胆固醇你可以吃多少”,等等。主讲:公众营养学 



葛升,女,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十五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励2项。主编、参编多本营养学书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主讲:营养软件的应用 




周家春,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食品工程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曾在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任教、在光明乳业任工程师,1992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生理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具有特定作用的功能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如低热量油脂salatrim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富硒肉鸽活性肽的研制、鱼精调味品的开发、溶血磷脂开发应用、果仁抗氧保鲜剂的研究开发、淀粉磷酸酯的开发、海藻糖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对乳制品,特别是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有较持久的研发经历;擅长于果汁饮料等食品的开发。近年来的代表性论著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新技术》、《食品感官分析基础》。主讲:食品添加剂。 



陈舜胜,男,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及水产品加工利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起在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水产食品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负责中日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10项,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化工大百科》等重要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食品添加剂。 



刘国艳,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学科梯队成员。讲授《药理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食品中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氟中毒的分子毒理学,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各1项.在"全国学术会议3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3项。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动物营养代谢病》《食品毒理学》等专著5部,参编21世纪教材2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袁海平,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化营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从事新药研制、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教以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工作,主编运动营养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营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5重点攻关项目“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竞技运动员围塞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运动员长期控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水盐代谢,提高运动能力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主讲:运动营养学。 




郭永洁 ,女,医学硕士, 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国际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论著:1.《中医食养食疗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6月;2.《中医饮食美容》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年;3.《老年病中西结合治疗》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饮食注意》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5.《中医营养学》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2005年;论文:1.郭永洁.温病治法对新发传染病治疗的优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2.郭永洁.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临床病理指标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21~22.3.郭永洁.薛生白《湿热病篇》[J].全国辨证论治学术会议论文集. 4.郭永洁.中医“食疗”中的“四性”与营养学的关系[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66~67.5.郭永洁. 宋代医家庞安时的温病学观[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27~28.6.郭永洁.明代相火说平议[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67~369.科研课题;1994~1995 上海市教委课题“传染病文献研究”主要承担者;2000 上海市教委课题“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负责人;2002~2004 中医证的研究 承担“湿证研究”负责;2005.12~2006.3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人禽(兽)共患性疫病文献研究”主要负责人专利:智能药穴导入系统 获发明专利 专利号:00127906.8主讲:美容营养学。 



马福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药膳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中医食疗药膳研究等有一定心得,长期担任本科生及老年大学中医药膳课的教学,深受好评。并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曾先后参与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膳学》,《怎样进补最健康》,《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应考模拟试题精编》等相关中医药著作多本,发表论文数篇。主讲:药膳营养学。 



姜培珍,女,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主任医师,从事营养、保健食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卫生部食品法典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讲社区营养学。 


张建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检测、纳豆生产菌株产氨的分子机理及其菌种改良等。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编写专著1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施洪飞,男,是第一位以营养药膳为研究课题的医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医营养学教授、扬州大学营养学(理学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理学营养学、营养生理)硕士生导师,日本国茶水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会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功能食品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药膳工艺学》、《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中医营养发展简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 
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工作第一主持人进行了省社会发展项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药膳配方规律和功效评价研究》工作,排名第一。主持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准扬菜工艺标准及工业化生产研究》工作,排名第一。负责江苏省自然基金《荷叶黄酮提取物结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功能评价研究,排名第二。负责省高校自然基金《200种药膳工艺标准研究》的100种药膳工艺标准。主讲:药膳营养学。 



史仍飞:男,营养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主要从事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参加编写《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教材。擅长不同项目运动训练的营养指导和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营养指导工作。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为“饮食剥夺对大鼠脑组织5-HT和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振动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上海科委项目1项,其它参加科研项目为“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技运动员围赛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主讲课程为:运动营养学。 

倪建俐,女,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生1963年,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二十年。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一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市科委课题。在教育电视台讲授女性的中医保健。参编的《现代女性的自我包装》一书,是1994年三八妇女节市妇联推荐给女性朋友的一本书。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医内科,中医营养学等

中国最著名的食品安全专家

4. 赵霖的简介

赵霖的简介:
赵霖(公元12世纪)〔金〕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供职于世宗朝(1162-1189),善画人马。
金代同时代画家精于画马者较多,如杨邦基、完颜允恭等,惜流传作品甚少,而赵霖所作《六骏图》卷,是一幅难得精品。此图绢本,设色,纵 27.4厘米,横444 .2厘米。
据昭陵六骏浮雕石刻为本,既忠实石刻生动英武风貌,又发挥绘画特长,肌肉圆肥劲健,鬃毛散披飞扬,嘴鼻细致刻画,形象栩栩如生,其中三匹马身中箭伤,犹如刚下战场一般。

扩展资料:《昭陵六骏图卷》,该卷后幅有金代赵秉文题记,指出是赵霖之作。引首有清乾隆皇帝书《昭陵石马歌》,本幅有2则题诗,共钤印13方。《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著录。
赵霖参酌了唐代韩干的画风,描法柔和匀细,设色浓重沉厚,造型饱满朴拙,分单幅列绘唐太宗昭陵六骏:飒露紫、拳毛騧、白蹄马、特勒骠、青骓、什伐赤,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赵霖 (金代画家)

5. 赵霖教授

简历?

赵霖教授

6. 卫生部有所谓的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吗

赞同“水本身没有多少营养”的人认为,水只是解解渴而已;而认为水有营养的阵营也有非常鲜明的观点,即水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营养素,因此说“水本身没有多少营养”完全站不住脚。   人类生命赖以生存得以为继的有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如果加上糖类,又可称七大营养素。不管是六大营养素还是七大营养素,水都是人类最必需、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这是一个医学和营养学上的定论。  中央文明办和 卫生部的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赵霖在最近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家永远不要忘记,水是最重要的营养,是最重要的营养素。所以孩子们就是要喝水,只有喝了水才能排毒,只有喝了水才能促进你的代谢。”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前面提到的专家所谓“营养”,并不是否定水本身是营养素,而是指水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的作用。这就牵扯到下面几点争论。  含量少=不重要?  饮用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从绝对量来说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表明,水中是否含有必要的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1960年,美国学者schroeder做了“饮水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饮用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1979年,comstock在总结了50项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水中的钙、镁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防治作用,长期饮用不含矿物质或矿物质不均衡的饮用水,“可能更易患心血管疾病。”  10多年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agre等人发现:如果饮水中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过低,可使体内微量元素缺乏,进而导致一系列病症。  我国第三军医大学舒为群等专家的研究表明:长期饮用不含或者只含有单一几种矿物质的饮用水,可能对发育群体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类似的研究有很多,都表明水中含量极少的营养物质如钾、钠、钙、镁 等离子,对维持生命的正常态生长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饮食丰富之后的饮用水营养角色  在争论中,那些认为水中营养物质多余的人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人体的主要营养来自食物,不靠水来提供。现在生活质量提高,饮食丰富,人们可以从充足的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元素,因此水作为某些营养元素来源的角色已经不再必要。  不过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主持下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年)却显示,尽管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日益丰富和多样,但是多种营养元素的摄入量却并不乐观。  常量元素中,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mg,远低于推荐的适宜摄入量ai值800mg/d,并呈下降趋势;镁为308.8mg,而推荐的摄入量ai值为350mg/d,大中小城市居民的镁摄入量尤其缺乏,只为287.5mg;钾为1700.1mg,也明显低于推荐的ai值2000mg/d。  微量元素中,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锌摄入量为11.3mg,低于推荐的摄入值15mg/d;硒为39.9μg,低于推荐值50μg。  由此可见,饮食结构的丰富和多样化并不意味着营养摄入的理想化。  与此同时,优质的饮用水往往含有人体必需的均衡的营养元素(到目前为止已经证实水中有近10种微量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不失为补充的重要途径。就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而言,许多微量元素确难从食物中摄取,而主要是从水中得到。  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中通过列表明确给出了人体从饮用水中摄取矿物质的比例,以重要的两种常量元素钙和镁为例,从水中摄取的钙和镁可占总量的5—20%,当食物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钙可达29%,镁可高达50%。  因此以膳食的丰富来否定饮用水的营养意义确实有欠考虑。  水的酸碱的无所谓还是很重要?  被纳入本次饮用水营养之争的还有饮用水的酸碱度问题。  之所以饮用水的酸碱度也与营养挂上钩,是源于支持水有营养派认为,真正意义的营养,是指能够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元素,这当然也包括了饮用水酸碱度对生命代谢的影响。  其实国内外对水ph值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尽管之前一直有观点认为酸性水会加速人体衰老、导致体液酸化,但影响的程度如何一直没有确切的实验数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对人类健康确实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以下ph值意义是可以确定的,即ph值可通过影响其他水质指标及水处理效果而影响健康。  整体而言,人体内环境是个弱碱性环境。人体最重要的体液—血液健康状态下的ph值为7.35—7.45。医学上将血液ph值低于7.35称为体液的酸化。世界著名医学博士莜原秀隆先生指出:人体的酸化是万病之源。  引起体液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为了避免体液酸化带来的健康危害,饮用水专家建议:饮用水的ph值以接近人体健康血液的ph值为佳,即呈弱碱性,ph值为7.30左右。  水能为人体直接吸收,不像食物那样,需要经过一个体内“燃烧消化”的过程。因此饮用水对人体ph值的影响是直接的。饮用水专家李复兴教授认为,“水是比蔬菜、水果更好的中和剂,水中的天然矿物质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起到维护体液平衡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讲,饮用水的营养意义又进一步深刻了。

7. 赵霖教授谈松花粉 怎么样

很好的··赵霖教授在我国也是算权威了··他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值得信赖的··

赵霖教授谈松花粉 怎么样

8. 健康中国里战略,什么是重中之重?

健康中国50人论坛首次年会暨疫情防控与健康中国行动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该会议由健康中国50人论坛组委会、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和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共同举办。

健康中国50人论坛顾问、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彭佩云,在外地为健康中国50人论坛首次年会的召开写了贺词,她在贺词中提到,“希望大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深入进行对健康问题的研究,开展民主的研讨,为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确立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将促进人民健康列为重中之重。2020年以来,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健康中国50人论坛”作为非官方、公益性的学术平台和智库机构,将工作宗旨和工作目标明确定位于:通过智库形式,为促进健康中国、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前行,提供相应的建设、改革思路和智力支持;为政府与健康相关的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决策咨询;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发展信息和智力服务。

健康中国50人论坛的专家,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卫生部、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国内著名学府、研究单位和医疗机构,涉及医疗健康、食品健康、运动健康、老年健康、康养旅居、心理健康、健康管理等诸多领域。

附名单:

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组织架构和专家名单

今天,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组委会对外公布了论坛组委会的组织架构和 50 位专家名单。

一.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组织架构

顾问

彭佩云 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

名誉主席

张梅颖 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组委会主任

张文康 卫生部原部长

组委会副主任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世平 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

郭渝成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执行主任

陈 剑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创始会长

执行副主任

姚 军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胡学民 北京国资委员原监事会主席

执行秘书长

于宏程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执行秘书长

二.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专家名单(排名以拼音字母为序)

陈可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总顾问

陈 剑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执行主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6-7 届副会长

陈章良 北京大学教授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程功明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名誉会长

程 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郭积勇 北京医师协会会长 北京市卫计委原巡视员

郭渝成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顾宝昌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WHO 生殖健康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

何 莽 《康养蓝皮书》主编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江亦曼 中国红十字会原党组书记 常务副会长

蒋会成 海南省肿瘤医院理事长 海南第一成美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田仔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蒋效愚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

郞丽君 艾博欣集团董事长 心理健康产业咨询专家

刘 东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心外科主任

刘维林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新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会呼吸与危重症学分会主任委员

刘张林 中国中药协会书记 执行副会长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原常务副会长

李滨生 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 党组成员 中国职工文体协会旅游分会会长

李俊峰 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创会会长

李 平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级名老中医 首届岐黄学者

孟立联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兼职教授

乔东球 安徽省人大代表 安徽江南文旅集团董事长 现任铜陵市旅游协会会长

乔 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佘 靖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原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宋 麒 科亚医疗集团 CEO 世界医学人工智能专家

宋晓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国

务院医改办主任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工程)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孙宪彬 中国黄蜀葵产业创新联盟主席 思邈千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王 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王国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王宏广 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 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

王元丰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社会战略专委会主任

王 瑛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 北京公和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徐 鸣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待中组部批准) 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副部长级)

谢 玲 军事医学科学院原研究员

俞梦孙 中国工程院院士 空军军医大学教授

殷大奎 卫生部原副部长 曾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杨燕绥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 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于圣臣 全国政协委员 致公党中央常委 北京凯博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易剑东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原副校长

曾 渝 海南南海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 原海南医学院副校长 教授

郑志坚 北京医院针灸按摩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世界养生大会秘书长

张大宁 国医大师 中央文史馆馆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张世平 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

张文康 原卫生部部长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章力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 中医农业首倡科学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