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构建原因

2024-05-14

1.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构建原因

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对于尽早识别和预警银行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防止风险蔓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能够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而国内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构建原因

2.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方法

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银行监管方式相异,使构建的银行业风险预警系统也有所区别。 风险预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即专家分析法、财务比例分析法和风险度量模型。 流动性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随金融市场的开放在不断加大,流动性风险一旦加大成为流动性危机,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为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

3.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预警指标分为四大类,即信用风险预警指标、市场风险预警指标、操作风险预警指标和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  操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4. 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商业银行该如何构筑符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成效机制,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第一,要制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总体思路。一个完整的内控包括五项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按照以上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应按如下路径展开:即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控责任体系、内控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工具体系、内部控制考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按总行、分支行两个层次展开,并始终保证与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一致,力求体现绩效考核、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三者的一致性。
第二,细化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风险点。无论是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还是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都必须依赖岗位责任的设置来实施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作用在于,提示管理者根据风险预警信号设计和实施风险拦截的对策。
建立并不断优化流程,目的就是在于建立一个有效控制风险的平台。按照这一思路,业务流程的建立应按照产品线来设计,并贯彻以下几个原则:即品种完全覆盖;内控操作完整独立;可计量并有预警功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运行体系基本上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并运行,需要强化的是评价与预警功能。管理流程建立在业务流程之上。管理流程设计按照管理部门层面特征,按管理级次设计,并结合业务流程。
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设计中,通过文字图表来明示风险点。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管理行为覆盖全部风险点,从而控制风险。
第三,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体系。责任体系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下,责任体系的设计必须服从于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具体内容的实现途径。
一是责任体系设计原则。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7条原则。
二是责任体系分层设计。根据管理级次,分分行和支行两个级次设置。与常规设置不同的是,分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岗位设置,除了设置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之外,为了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于全部业务活动中,必须在所有业务职能部门设置风险管理岗位,明确负责对部门所负责业务的风险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主张仅设立风险管理部统一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只有业务规模较大支行在各业务职能部门内设立专职风险经理。
三是风险管理职责必须明确。风险管理职责的明确,主要通过岗位职责描述和授信授权书进行,授权范围内事项分别由风险管理岗和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则主要是制定规则和处理例外事项。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所有业务必须进行风险监控,绝对不能有游离于管理之外的业务;符合重要性要求的业务必须贯彻集体决策的原则,集体决策的规则必须科学有效。赵立成

5. 重大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的方法和路径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答:重大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的方法和路径如下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患于未然  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因此,第一,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第二,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中国现代金融教育体制,下大力气加强现代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第三,逐步组建多个实力雄厚、经营多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金融机构。  二、市场开放稳定有序,避免强烈冲击  中国还处于经济转轨阶段,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有效建立,诚信意识、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做到趋利避害。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放开尤其要谨慎,因为对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限制,往往是国内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市场一旦放开,再要完全管住资本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随着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监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法规和制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金融业的综合监管。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其次,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另一方面,中国要改变单向内调的金融风险管理(风控网)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政策和手段,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一致,争取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加强和国际金融界的合作,争取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  【摘要】
重大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的方法和路径【提问】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答:重大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的方法和路径如下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患于未然  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因此,第一,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第二,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中国现代金融教育体制,下大力气加强现代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第三,逐步组建多个实力雄厚、经营多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金融机构。  二、市场开放稳定有序,避免强烈冲击  中国还处于经济转轨阶段,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有效建立,诚信意识、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做到趋利避害。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放开尤其要谨慎,因为对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限制,往往是国内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市场一旦放开,再要完全管住资本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随着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监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法规和制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金融业的综合监管。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其次,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另一方面,中国要改变单向内调的金融风险管理(风控网)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政策和手段,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一致,争取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加强和国际金融界的合作,争取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  【回答】

重大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的方法和路径

6. 银行小微采取哪些措施加强风险预警 防控 处置

银行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构筑有效的风险“防火墙”,以稳步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
1.正确选择客户,严格准入条件。对小微企业贷款应符合国家政策,贷款投向应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体来讲,应优先支持财政或国家有关部门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的项目;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抗风险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优势的优质成长型客户。

2.强化风险定价体系建设,有效弥补贷款风险。应根据小微企业特点,加快开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和定价技术,形成具有特色的贷款风险定价体系。按照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实行“高风险、高定价,低风险、低定价”;通过参考资金成本率、费用率、风险补偿率、同业利率以及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等因素,全面分析企业的信用度、承受力、成长性;按贷款方式、信用等级、贷款期限三项指标综合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

3.做好全程风险跟踪管理,加强风险预警控制。首先,定期开展客户评价。对新准入客户,在贷款申报前由信贷管理部门根据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做出客户评价报告。其次,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特点,重点对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品行、贷款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企业货款归还率、企业日均存款余额、企业销售与纳税额“五要素”进行调查、监控,以此加强风险预警与控制。然后,及时化解风险。对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贷款,要果断采取调整贷款条件、贷款方案、还款方案以及重新落实担保等重组措施,对贷款损失不可避免的,要尽早采取资产保全措施。最后,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应坚持好中选优、进退并举的原则,加强客户发展趋势分析,科学确定退出条件,及时淘汰潜在风险大、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形成有进有退的良性运行机制。

4.以科学调查方法为依据,强化现场实地调查。根据《银行开展小微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规定:“银行授信调查应注重现场实地考察,不单纯依赖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或各类书面资料,不单纯依附担保。银行应注重收集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括小微企业及其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信用情况、家庭收支状况、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技术水平、行业状况及市场前景等。”因此,银行必须注重现场调查,尤其是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包括实物观察以及账簿等相关基础财务资料审核。通过对贷款申请人的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查,对担保人的情况和抵押品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并据此决定授信额度、贷款数额等。

5.完善贷后管理工作。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直到本息收回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包括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档案管理、有问题贷款处理、贷款收回和总结等。贷款项目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要靠贷后管理来实现,可见贷后管理的责任极为重大。一旦发现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必须及时书面报告,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信贷风险。

6.建立与小微企业授信相符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与其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在严格实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措施,切实有效地防范信贷人员道德风险。同时,要继续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确保有关政策和措施的顺利实施。

7. 银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是在日常流动性风险监测和控制基础上,加强全行流动性风险限额测算及控制工作。为避免大额资金业务当日清算差额影响支行和清算中心日常支付清算,保证全行支付清算高效性和安全性,提出清算账户余额下限预警方案。对当日清算额超过下限预警值时,系统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至流动性管理部门,从而能否及早获取流动性风险信号,并有针对性开展流动性应急处置工作。
二是确定结算失败应急方案。随着资金市场违约事件层出不穷,为有效应对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结合我行流动性管理办法,与金融市场部协同制定债券结算失败应急方案,从违约情形及报告路径、黑名单制度、应急等级及措施两方面进行了明确,防范因违约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三是根据监管流动性管理要求,对流动性相关制度进行梳理,通过资产负债、流动性指标、、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等方面分析,每日监测流动性状况,合理安排流动资金,提高资金收益。组织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和并表情况下的压力测试,模拟不同压力环境下流动性管理状况,建立有针对性的流动性管理应急预案。

银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8.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采取的措施

1.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内控监督机制
  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即贷款的发放实行审贷分离;二是全面实行贷款抵押、担保;实行贷款风险等级管理,建立坏账准备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即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财务核算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存入信息库,实行客户经理制,对贷款单位实行单个的动态监测。风险分散机制,可以组织银团贷款,同时实行授权、授信制度。风险补偿机制,要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开展信用保险,提高坏账准备金。
  3.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首先,要优化配置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整体效益。要按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经营原则,制定分客户、分行业、分地区的信贷投向计划,逐步实现贷款向重点客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转移,向大系统、大集团、大企业倾斜,扩大基础行业贷款,支持名优品牌生产,支持优势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合并、租赁劣势企业。其次,要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操作程序,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并真正落实信贷责任人制度,切实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并依法追究问题的责任。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结合贷款信息系统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及时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制定贷后管理质量奖惩办法,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金
  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发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全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多,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治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 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