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2024-05-13

1.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慢性乙肝的治疗:三分药治,七分调理;需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不宜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2.用药原则(1)用药不宜过多过杂 很多药物经过肝脏解毒,用药过多过杂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不利。(2)根据慢性乙肝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用药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精髓在于辩证论治。通过辩证论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他们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促进疾病恢复。(3)用药过程中注意休息、营养 休息和营养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保证休息、营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药物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2. 慢乙肝临床治愈是不是完全治愈

临床证实,目前只有不到8%的乙肝患者通过治疗能够达到彻底治愈的标准。另有30%左右的乙肝患者通过治疗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
根据我国《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的有关规定,有些乙肝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目标的。一般来说,当乙肝患者的肝功能系列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其乙肝病毒系列指标中乙肝病毒DNA、乙肝e抗原出现了转阴、乙肝e抗原与e抗体出现了血清学转换(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经肝穿刺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证实其乙肝核心抗原已消失,而且上述结果能保持两年以上的时间,就说明该患者达到了基本治愈的标准。而当乙肝患者的肝功能系列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其乙肝病毒系列指标中的乙肝病毒DNA、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出现了转阴、经肝穿刺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证实其乙肝核心抗原和表面抗原已消失,而且上述结果能保持两年以上的时间,则说明该患者达到了彻底治愈的标准。
  

3. 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乙肝的症状
  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慢性乙肝。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肝大,质地呈中度硬度,有轻压痛。病情较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时有异常或持续异常。

  2.乙肝的传播途径
  (1)输血传播。
  (2)医源性传播: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
  (3)母婴垂直传。
  (4)性接触传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在被传染人皮肤或者黏膜有创面的情况下传染.当然性生活有可能传染。
  (5)生活接触传播: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6)其他传播:如通过吸血昆虫的传播。慢性乙肝的感染绝大部分是在14岁前的儿童,成人后感染慢性乙肝几率大大的下降,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防护,因此,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3.慢性乙肝患者须知
  三分药治,七分调理。要做到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合理安排饮食,不宜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出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时要卧床休息外,一般症状不多,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应适量活动,注意动静结合。

希望能帮到你。

慢性乙型肝炎

4. 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病毒侵犯肝脏使肝组织产生一系列炎性改变而致肝炎。若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或饮食不当、纵酒、未及时休息,或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而使病程迁延,症状和体征持续一年以上,称为慢性肝炎。其临床症状视有无活动性而轻重不一,一般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胀,腹泻,肝痛,低热,失眠等症状。患者皮肤常呈黝黑色,可有蜘蛛痣及肝掌等内分泌失调现象,多数患者有肝脾肿大。慢性肝炎可长期处于稳定静止状态,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肝功能仅轻度减退。部分长期或反复有活动性的慢性肝炎患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本病可归属中医学“胁痛”范畴。
     
      【辨证用药】
   胁肋胀痛,脘痞腹胀,恶心嗳气,纳食不香,苔薄,舌质淡红,脉弦。
    乙肝益气解郁冲剂 由柴胡、枳壳、白芍、桔叶、丹参等组成。
   功能:疏肝解郁,益气化湿。用于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症见胁痛腹胀,痞满纳呆,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沉缓者。口服,每次1袋 2袋,每日2次。
    肝达康片 由柴胡、党参、白芍、白术、青皮、地龙等组成。
      功能:疏肝健脾,化瘀通络。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兼血瘀,症见疲乏纳差,胁痛腹胀,大便溏薄,胁下痞块,舌色淡或暗有瘀点,脉弦缓或涩者。口服,每次6片,每日2次。
    五灵丸 由柴胡、灵芝、丹参、五味子组成。
   功能:疏肝益脾活血。用于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挟瘀,症见纳呆,腹胀嗳气,胁肋胀痛,疲乏无力者。口服,每次1丸~2丸,每日2次。
    利肝隆胶囊 由板蓝根、茵陈蒿、郁金、五味子、甘草、当归、黄芪、刺五加浸膏组成。
   功能: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各种慢性肝炎肝郁化热型。口服,每次3粒~4粒,每日3次。
       复肝康冲剂 由柴胡、丹参、醋香附、黄芪、当归、赤芍组成。
   功能:理血疏肝,益脾解毒。主治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所致情志失和,胁肋胀满作痛,痛有定处,腹满纳呆,乏力之慢性肝炎。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3次。
   胁痛隐隐,低热,腰酸,口干苦而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边尖有红刺,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
    乙肝养阴活血颗粒 由地黄、北沙参、麦冬、女贞子、北五味子等组成。
      功能:滋补肝肾,活血化湿。用于肝肾阴虚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肝脾肿大,早期肝硬化,症见面色晦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腿酸软,齿血鼻衄,胁下痞块,赤缕红斑,舌质红,少苔,脉沉弦细涩者。口服,每次10克,每日3次。
   以上药物对慢性肝炎有治疗作用。除乙肝养阴活血冲剂外,皆用于肝气郁滞型慢性肝炎。乙肝益气解郁冲剂用于肝郁脾虚型,症见胁痛腹胀,纳呆,便溏,疲乏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者。肝达康片用于肝郁脾虚血瘀型,症见胁痛,纳差,便溏,胁下痞块,舌有瘀点,脉弦涩者。五灵丸疏肝益脾活血,用于肝瘀脾虚血瘀型慢性肝炎。利肝隆胶囊用于肝郁化热型,症见胁痛,低热,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者。复肝康冲剂理气作用较强,用于肝气郁滞明显者。乙肝养阴活血冲剂用于肝阴不足型,症见面色晦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腿酸软,胁下痞块,赤缕红斑,舌质红,少苔,脉沉弦细涩者。

5. 慢性乙型肝炎能治好吗?

答:由于现在没有乙肝特性药,所以彻底自愈很难,但是只要肝功正常,你不用担心,不要吃药,注意以下即可:
1.合理的饮食及休息;(应宜清淡,忌酒、辣椒,少食羊肉、狗肉、乌鸡等热性食物,多食蔬菜,菌菇类,如合并有胆囊炎,还应少吃蛋黄、动物肝脏等高蛋白高胆固醇物的食物,除此之外,乙肝携带者还应注意休息,尽量避免熬夜、生气、劳累,以防诱因引起的肝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持之以恒的饮食调节,并劳逸结合,配合适当的锻炼,必要时结合中药辅助治疗,是可以有效防止病情恶化,从而避免发生肝硬化、肝癌。)
2.定期复查两对半、B超、病毒量、肝功能;(3月—6月)
3.目前无明显办法可治愈,消灭病毒,治疗目前只有对症治疗,如上面哪项不正常就哪项对症治疗,其他的办法可以用增强自身免疫力药物(有一定的患者可治愈,肝细胞消灭病毒)。
切忌不要相信包治好的广告,全部都是骗人的,我上当都上怕了。

慢性乙型肝炎能治好吗?

6. 肝病的乙型肝炎的治疗

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⑴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⑵白细胞介素2(IL-2) 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转阴。⑶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体细胞而得。国内报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转阴。 ⑴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⑵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注射液,经研究降酶效果优于强力宁。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⑶ 用法为80mg,每日3次服用,疗程3月。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7. 慢性乙型肝炎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14]。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Ⅲ)。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 (产) 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18]。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Ⅰ)。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19] 。 三、自然史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20] (Ⅰ)。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21]。免疫耐受期:其特点是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 HBV DNA载量高 ( 常常 > 106 IU/mL,相当于107拷贝/mL),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并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22],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持续低于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出 (PCR法)、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 DNA转阴数年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前C区与/或BCP变异所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但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3],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自发性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和HBV DNA降低或检测不到,因而预后常良好。少部分此期患者可回复到HBeAg阳性的状态(特别是在免疫抑制状态如接受化疗时)。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新生儿时期感染HBV,仅少数(约5%)可自发清除HBV,而多数有较长的免疫耐期,然后进入免疫清除期。但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自发清除HBV(约90%~95%),少数(约5%~10%)发展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15%,其中年龄小于40岁、ALT升高以及感染HBV基因A型和B型者发生率较高[21, 24]。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25]。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态有关。免疫耐受期患者只有很轻或没有肝纤维化进展,而免疫清除期是肝硬化的高发时期。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HBV DNA是独立于HBeAg和ALT以外能够独立预测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26-28] (I)。 非肝硬化的患者较少发生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硬化患者中其年发生率为3%~6%[29-31]。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8, 32-35]。大样本研究显示,年龄大、男性、ALT水平高也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25, 33]。HCC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病毒载量更为重要[36] (Ⅱ-3)。 四、预防 (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37],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38] (Ⅱ-3)。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37, 38] (Ⅱ-3)。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39]。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40, 41] (III)。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或10μg重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42],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43](Ⅲ)。 (二) 切断传播途经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防护(Standard Precaution)原则。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三)意外暴露后HBV预防[44]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g)。m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 m(20 (四)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在诊断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对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随访见本《指南》"患者的随访"。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 (见本《指南》"临床诊断"),除不能捐献血液、组织器官及从事国家明文规定的职业或工种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应定期进行医学随访。 本文摘自肝胆相照的博客

慢性乙型肝炎

8. 慢性乙型肝炎能治好吗?

你好,乙肝患者,肝功能不正常,病毒复制,B超肝光点粗大,都说明你乙肝有活动,可以考虑使用拉米夫定。病情如果稳定,请继续服药,不能随便停药。只要保持HBVDNA阴性,肝功正常,当然最好能达到HBsAg转阴就更好了。最好再能用一些抗肝纤维化药,如:复方鳖甲软肝片、或扶正化瘀胶囊等。
指导建议:只要HBVDNA为阴性,就没有传染性,我们就说是临床治愈了;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适当注意休息就是了;对家人要做检查,然后注射乙肝疫苗就行了。平时生活方面,饮食要清谈,性生活要适度,乙肝容易引起的可能就是抽烟,喝酒,饮食燥热,有传染源,一般是外出饮食,接触乙肝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的。
肝功正常,HBVDNA阴性,不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喝茶要适当节制,不能过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