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时期有哪些有名的大臣?(他们的名字和官职)

2024-05-15

1. 皇太极时期有哪些有名的大臣?(他们的名字和官职)

济尔哈郎:和硕郑亲王。
杜度:贝勒。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长子。
代善:和硕礼亲王。
岳托:贝勒。代善长子。
硕托:贝子。代善次子。
阿巴泰:饶余贝勒。努尔哈赤第七子。
阿济格:武英郡王。努尔哈赤第十二子。
多尔衮:和硕睿亲王。
多铎:和硕豫亲王。
豪格:和硕肃亲王。
扬古利:正黄旗满洲人。舒穆禄氏。公爵。追封武勋王。
劳萨:镶红旗满洲人。议政大臣。
达海:正蓝旗满洲人。觉尔察氏。通满、汉文。
武拜:正白旗满洲人。瓜尔佳氏。为太宗初为十六大臣之一,佐镶白旗。
李永芳:正蓝旗汉军人。最早投降后金政权的明朝将领之一。抚顺额驸。
石廷柱:正白旗汉军人。瓜尔佳氏。为汉军旗八固山之一,为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
马光远:镶黄旗汉军人。镶黄旗、正黄旗两旗固山额真。
金砺:镶红旗汉军人。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

皇太极时期有哪些有名的大臣?(他们的名字和官职)

2. 皇太极原名叫什么?

皇太极原名又叫黄台吉、洪太主。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扩展资料:
皇太极本名并不叫皇太极,早期明清文献将其称作:黄台鸡,洪佗始,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红歹是,黄台吉……。这是他的称号“hongtaiji”的音译。
即“浑台吉”,而“台吉”是蒙古贵族的常见称呼,类似“阿哥”。直到他死后百年,乾隆朝才给他改定汉译名“皇太极”。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人,他给儿子们取的名字当然也是满族名字,各有含义,如12子阿济格:满语意为“小儿子”,14子多尔衮:满语意为"獾子",15子多铎:满语意为“胎儿”。
16子费扬古:满语意为“最小的儿子”,意思都再清楚明白不过。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
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很有可能系对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
在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皇太极以“喝竿”的名字出现;而在《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烈”的名字登场。
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根据这两种文献,提出皇太极的本名大致读作“Hekan”的说法。“黑还”(hekan)是皇太极的本名。
“勃烈”(beile)是满洲贵族的一种称号,即“贝勒”。也有学者认为“黑还”应该读作“hahai”,本意是男性的,男人的,也可引申意为阳刚的,有男人味的。
皇太极的故事:
安民首要在于养民。天命十一年八月,皇太极发布第一道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谕旨,下令停止各种非生产性工程,以便让农民把主要精力用于农业生产。在这道旨意中,皇太极说:“村庄土地,各旗分拨已定,从今以后不要随便更改,可使百姓士卒各安本业,不要荒废耕种。”
他还警告说:“滥用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等俱治罪。 ”天聪七年,皇太极向各牛录额真下达了一长篇指导农业生产的指示,在这个指示里,皇太极以一国之主的身份。
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又谈到怎样改进农业耕种技术。他还提到贫民的住房、耕种的种种困难,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他反复强调各牛录额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责任重大。
要恪尽职守,各司其职。皇太极还颁布了有关保护农业生产的法令。例如,不准任何牲畜闯进田地,践踏禾苗,规定猪若闯入田地。
每次罚银五钱,超过三次,要报告本牛录,将猪罚给田地的主人。骆驼、牛、骡、驴这些大牲畜跑到田里糟蹋禾苗的,每匹罚银一两,并按损坏的数目赔偿粮食。满族贵族进入辽沈地区,遇有祭祀、殡葬总是宰杀大批牛马等牲畜,这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天聪元年,政府宣布:除大祀、大宴用牛外。
其余宰杀牛、马、骡等牲畜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崇德元年,再次下令重申:凡祭神、还愿、娶亲、死人、上坟,一概不许屠宰牛、马、骡、驴,违者治罪。皇太极清楚地知道,与依靠战争掠夺财富比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根本,为了让满洲贵族军功集团成员认识到这一点,他经常向他们灌输重农业的思想。
告诉他们解决民众吃饭穿衣问题,才是最根本的大计,要重视农业和纺织,而舍弃追求华而不实的锦缎之类的装饰物。当时,有不少人为了逃避兵役、差役,多进入寺院为僧,享受特殊待遇。皇太极认为,僧人增加,私自建造寺院,不仅消耗资财,还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于是下令对境内外寺庙进行调查,一经查出私自建造寺院,私自当和尚的,都要按法律治罪。随着一系列保护农业生产法令的制定和颁布,不到十年,就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辽东境内农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粮食丰足,仓库充实,基本上改变了前些年的困难状况。由于有充足的存粮,天聪六年农业歉收,后金境内也没有发生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

3. 皇太极叫什么名字?

皇太极 即 爱新觉罗·皇太极 。
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满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叫什么名字?

4. 皇太极原名叫什么

皇太极原名叫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5. 皇太极时期,是否真有东哥这个人?她的全名是什么?

按正史来讲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有关系也是和努尔哈赤,东哥曾经被许配给努尔哈赤,然后叶赫毁婚,以杀死努尔哈赤为条件为东哥向各部征婚。就这么许婚,悔婚的折腾了若干次,东哥最后嫁给了嫁给了蒙古首领,一年后就病死了。她跟皇太极之间除了仇恨估计没别的。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3]。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时期,是否真有东哥这个人?她的全名是什么?

6. 皇太极的老婆叫什么名字?

叫“海兰珠”(原配夫人;清太宗元妃)
在后金清初时期,元妃是大汗的第一个正妻(也称嫡福晋、大福晋、大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19世孙女。 
钮祜禄氏(1593年-1612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一任大福晋。后世称清太宗元妃,钮祜禄氏为皇太极生有一子。1611年生皇太极三子洛博会。1612年钮祜禄氏去世。
1614年四月,哲哲与皇太极成婚。1617年洛博会病死,无谥号。与皇太极继妃乌拉纳喇氏一样,钮祜禄氏也并未得到应有的尊封。

扩展资料:
生平——
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 ,在哥哥台吉吴克善护送下,时年二十六岁的海兰珠由科尔沁部至盛京。皇太极偕诸福晋亲迎,设大宴成婚,纳为福晋。她的姑姑哲哲同为皇太极的福晋,称为汗妻大福晋。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海兰珠年仅十三岁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就已嫁给了皇太极。海兰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前夫何人已无何考证。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皇宫崇政殿内举行豋基仪式并改国号为清;同年七月初十日,皇太极册封五大福晋时,封东关雎宫福晋为东大福晋,汉文即为宸妃。海兰珠亦可被称为东大福晋、宸大福晋或东大福晋宸妃,地位仅次于姑母清宁宫中宫国君福金哲哲,位列四妃之首。
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为此大赦。大赦是立太子时才会有的举措。他们母子最受皇太极宠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太宗元妃

7. 清朝皇太极时期。女子所穿的衣服、用的首饰、生活中所有到的一切东西的名字叫什么?只要名字越多越好,

  清朝册立皇后分两种,一是皇帝行大婚礼后册立的;一种情况是皇帝在继承皇位前已婚,继位后将原嫡福晋册封为皇后.皇帝的大婚礼非常隆重,选皇后议婚时,要经翰林院写册文、礼部选金册、金宝、备办礼物,选定吉日,再差使臣到皇后家纳彩礼.清人记述光绪的大婚礼。在给皇后的彩礼中,有不少衣着穿戴的物件.如帽围一九一匣,领围一九一匣,各色绸缎九尺(三匣)各色福覆一九一匣等等.

  皇后册封时穿的礼服就是朝服.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冠顶是三层,每层一颗大东珠,珠下一只展翅金凤,帽周围有金凤七条,嵌有猫金石、珍珠等.帽后垂金翟,上面装饰的珍珠就有三百多颗.戴在项前的金圈称为金约.胸前贯珠下垂,总计珍珠三百二十四颗,间以各种珍宝.左右耳饰各三具,每具金龙衔二珠.皇后的朝珠是三盘.朝褂形似坎肩,石青色底,前后绣两条立龙.下幅绣八宝平水,襞积(衣褶)下绣万寿万福字文,除去前后二条立龙,上面还有正龙四条.再一种在腰间绣四条行龙,下幅绣八条行龙,无字文,无平水.朝袍也有三种,都是明黄色,披领和袖是石青色,袖是马蹄袖,不是传统的水袖.三种朝袍的差别主要是有无襞积,和龙的形态不同,朝裙,上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缎,都是整幅,有裙褶,夏日的朝裙一纱织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冠服与皇后相同.

  皇贵妃的朝冠、吉服冠、朝褂、朝袍、朝裙、龙袍、龙褂与皇后基本相同,差别仅是冠的装饰珍珠树不同.冠的翟尾(步摇)的垂珠少一百一十颗.金约的垂珠也少一百多颗,此外无差别.皇贵妃以下尚有妃、嫔二等,妃的朝冠顶是两层,只有两东珠两金凤,上端衔猫眼石,珍珠数比贵妃的少,翟尾垂珠比贵妃少十六.此外朝服、朝褂、龙袍、朝裙等均与贵妃相同。嫔.朝冠两层,无金凤,以金翟承东珠两颗,翟尾垂珠较妃减少十六.朝褂则与妃同.朝袍和龙袍都不是明黄色,用的是香色.

  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⑴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据<阅世编>记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二把头.”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间横插一大扁方,余发与头绳合成一绺,在扁方下面绕住发根以固定之.外观头顶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横插于头顶上,因此,有两把头、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在道光以后,妇女以双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在旗头上面还要再加插一些绢制的花朵,一旁垂丝涤.

  ⑵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⑶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短身的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长坎肩.这种坎肩系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开气、两侧开气至腋下,前胸及开气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周身加边饰,两腋下个缀有两根长带,身长至膝下.

  ⑸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与衬衫款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衬衣无开气,氅衣则左右开气高至腋下,开气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

  ⑺围巾:穿衬衣和氅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二寸、长约三尺的丝带,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 晚清时期,汉满服装相互交融,汉满妇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 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

  ⑼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代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⑽一口钟:又名斗篷,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官员可穿于补服之外,但蟒服不许用.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

  清朝女子的发式、头饰,发箍怎么戴,古代女子头饰名称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资料,别的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类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天子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类簪子的称号就让人张口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仍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不竭改进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于活动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资料,制成图案精彩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较着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画。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洁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体例雕镂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镂邃密、小巧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类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都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成长,一种是簪头逐突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只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类发髻(fazuo)必不成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fazuo)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宝贵资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单一,但在选择时还要依照每小我的条件和身份来定。好比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资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垂垂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流苏一词的转义原是指现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于步摇的称号为什么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据。
  在一图录中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现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利,形式新颖,不单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于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天子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里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均匀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砥砺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恰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罕有。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向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听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夸姣、光亮。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朝皇太极时期。女子所穿的衣服、用的首饰、生活中所有到的一切东西的名字叫什么?只要名字越多越好,

8. 皇太极为什么叫这名?

“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是满语音译,也有写作“黄台吉”的,“台吉”是个称呼,在满族贵族中很常见的,也有用“台吉”来称呼蒙古贵族的,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后来“黄台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献媚说,“黄台吉”当大汗是天意,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很象是汉人说的“皇太子”一词,证明他天生就是该做太子继承汗位的。此后“黄台吉”这个名字的汉文就写成了“皇太极”,现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个人名就逐渐统一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