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反映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2024-05-14

1. 材料三反映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原则:任人唯贤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平,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
  材料四   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宝贵。”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2分)客观上有何作用?(2分)(3)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1分)他在位时用了哪几位贤人?(2分)
  (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2分)

  (1)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存百姓,重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3)“任人唯贤”。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4)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的长久的经济剥削的政权巩固。

材料三反映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2.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 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资治通鉴的唐太宗作为君子做到了什么

我觉得原题是不是应该是这样的(问中的引号内是我的答案,不知对不对):

甲(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司马光《资治通鉴》)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问:从上文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甲文原句回答)

资治通鉴的唐太宗作为君子做到了什么

4.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唐太宗用人有五个原则:一取才胜于己者。要恢宏气度,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选人。(如李靖、房杜)。二要用人之长,弃其所短。这需要能识得真才,看人看基本点。三要使贤不肖各得其所。这需要具备用人艺术。什么人可用,什么人可信,都要心里有数。四须容忍梗直者顶撞。这需要有大修养,同样也是对基本点的判断。(魏徵、王珪)五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一把手不搞小集团)
 近期武汉大学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围绕《资治通鉴》的十二鉴展开精讲,很值得企业领导高层干部去进修!

5.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6. 资治通鉴唐太宗对人才得的态度

唐太宗用人有五个原则:一取才胜于己者。要恢宏气度,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选人。(如李靖、房杜)。二要用人之长,弃其所短。这需要能识得真才,看人看基本点。三要使贤不肖各得其所。这需要具备用人艺术。什么人可用,什么人可信,都要心里有数。四须容忍梗直者顶撞。这需要有大修养,同样也是对基本点的判断。(魏徵、王珪)五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一把手不搞小集团)
 近期武汉大学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围绕《资治通鉴》的十二鉴展开精讲,很值得企业领导高层干部去进修!

7.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特点

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贞观年间涌现出大批治国贤才,如李勣、魏征,张亮、戴胄、侯君集、张行成、马周等。参与朝政的大臣来自社会各阶层,如关陇贵族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江东世族有萧瑀、虞世南、褚遂良;士族有高士廉、房玄龄、王珪;山东庶族有程知节、马周等。
二、知人善任,洞人不疑
唐太宗鉴于隋文帝用人“多疑”的弊病,牢记隋亡的历史教训,及时了解政治之得失,倾听人们的呼声,唐太宗采取了信任群臣,“洞人不疑”的作法,对待臣属以诚信为本。
三、科举取士,广揽人才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到唐太宗时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
四、严以律己,虚心纳谏
唐太宗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君主,隋朝灭亡的教训给他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民大起义,使这个出身贵族的富豪子弟,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了民众的巨大威力,以致于得出了“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信条。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做到严以律己,虚心纳谏。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特点

8.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对现实中有什么意义?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使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



扩展资料:

唐太宗的军事举措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