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的介绍

2024-05-13

1. 梅山文化的介绍

在长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着人类渔猎、农耕并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开始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内外的关注和认定。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成为热门课题。

梅山文化的介绍

2. 梅山乡的梅山由来

据说,梅山乡政府所在地的梅山村有一座主峰巅上环抱着五座小山,恰似一朵绽放的梅花,而取名为梅山。也有传说是从空中俯瞰梅山地形似梅花状而得名。梅山的由来明嘉靖十四年,大田建县时,朝廷割尤溪县边境之地三十都的白岩、黎坑、青坪、梧洋、雄峰、沈口、龙口、俊岭(岭后)、助甲(高泉)、长坑、津坑、璞头(西书)、姜坑以及四十八都的璞溪、沧州、大安坂、盖竹、德州归大田管辖,明清时为四十八都,而构成如今的梅山乡。转吴炳光老人的一诗;一朵玉梅天际间,梅山由此美名传.层恋拥抱千年秀,荫益万民意志坚.

3. 梅山乡的文化教育

2006年,全乡有公立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86人;乡中心小学学生402人;梅山初级中学学生283人;另有成人学校1所。有梅山医院、梅山盐场医务室及村级个私医寓8家。民间文艺是梅山乡的特色文化。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逢年过节,各村都有表演古阁、台阁、马灯、旱船、舞龙、舞狮、高跷、造趺、武术等传统节目的习俗。已举办三届大型民间文艺表演大奖赛,其中原里岙村的舞狮和武术、原外岙村的造趺、原茶厂村的舞龙和乡中心小学的娃娃龙等节目,经常被特邀演出于市内外重大庆典活动,并先后亮相中央电视台和市、区电视台,为梅山乡赢得“浙江省民间文艺之乡”和“舞狮之乡”等美誉。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为国家、省、市输送了一批体育竞技优秀人才,涌现了沈盛妃、沈科娜、沈洲涯、沈银燕等体育名将,号称“四朵金花”。2003年10月,被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评为“浙江省体育运动强乡”。2005年,省武术协会授予“浙江省水浒名拳之乡”称号。

梅山乡的文化教育

4. 梅山文化包括哪些地方

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片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山”呢?目前,为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而到秦汉时,梅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之音吻合。之后,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

5. 梅山文化的代表是什么?代表人是谁?


梅山文化的代表是什么?代表人是谁?

6. 梅山乡的历史

梅山旧称为“梅仔坑”,因为该地区位于倒孔溪南岸的宽阔坑谷内,而且这一带往昔是以梅花著称,故有此称。后来则改为“梅山”。 另有一说为:当地位处山脚地带,为行旅必经之地,有人在溪畔筑屋,贩售“米糕粥”,闽人称粥为“糜”,乃称该地区为“糜仔坑”。1920年台湾地方制度改正,设立小梅庄,隶属台南州嘉义郡,战后改为台南县嘉义区梅山乡,1950年实施地方自治改隶嘉义县。

7. 梅山文化生态园的历史背景

梅山文化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前期文化,梅山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并列为中华文明的始祖文化。而梅山文化的创始人蚩尤与同时代的黄帝、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形成之初的人文三祖。然而梅山狩猎神张五郎和梅王扶汉阳的出现,将梅山文化再度推向高峰。

梅山文化生态园的历史背景

8. 梅山乡的历史沿革

1958年建梅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204.4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梅山、沧洲、璞溪、德洲、郭井、秀岭、盖竹、西坑、西书、沈岭、雄峰、卓坑里、沈口、长坑、长津、高泉、岭后、香坪、龙口、金阳、黎坑、新楼22个村委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