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024-05-14

1.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什么是皮亚杰到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儿童对弹子游戏规则的态度变化。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在弹子游戏中常常满足于从弹子本身的多种操作戏法中获得乐趣,极少考虑要在一种统一的规则下获胜。两名3岁儿童玩弹子游戏,很可能会使用各自喜欢的不同的游戏规则。但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规则在儿童看来,代表着权威和神圣,是不可怀疑的、固定不变的。儿童常常依据老师、父母和某个令人敬重的长辈的话来作行动标准。18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巴恩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惩罚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成人对儿童的惩罚,儿童总认为是对的。任何对规则的违背必将受到惩罚。皮亚杰称这一时期的道德为“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在9~12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的。违犯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受惩罚。儿童判断他人行为时开始考虑到动机与情感的问题,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公正、平等的公理。这一时期的道德,皮亚杰称之为“自律道德”。

  这种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反映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威、偶像作为中介媒体,进而逐步摆脱这种权威,形成道德自我,即完成由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变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立主体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

3. 简要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感觉和活动来适应环境。在前运算阶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测周围的事物。认知的主要发展是能够运用语言、符号、图画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能够通过游戏来模仿见过的人或重演经历过的事在具体的运算阶段,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出现了逻辑思维。思维是可逆的。在形式运算阶段,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运算。皮亚杰认为,以上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他们之间的顺序不会颠倒,也不会省略。

简要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 皮亚杰认知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特点是个体通过感、知觉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嘴吸吮来探索世界);
  
 ②,前运算阶段(特点是个体逐步掌握符号、表象的概念);
  
 ③,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个体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
  
 ④,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是个体超越对具体物体的依赖,从形式内容中跳脱出来)。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四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1-2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
  
  
 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此时,儿童道德认知不守恒,也不懂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性。
  
 二,他律道德阶段(2-8岁)又称"权威阶段"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3)、视惩罚为天意,认为惩罚是客观世界维持道德秩序的手段,赞同严厉惩罚。
  
 (4)、单方面遵从权威,有一种遵从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2岁)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
  
 (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
  
 四,公正道德阶段(12岁以后)

5.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6.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首先,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通过一些经典的概念,描述了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同时也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其次,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一般性。
第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很大,这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皮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适应和建构士认知发展的两种机制”的建构主义发展观,使建构注意理论的开创者。
2、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批评——新皮亚杰主义的观点
⑴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皮亚杰的理论重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建构以及发展阶段本身的探讨,没有对人类认知过程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
⑵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发展先于学习”,皮亚杰主要研究给予儿童在自然情境中的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⑶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理论关于教育目标的解释(Kamii,1981):通过互动情境,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儿童能去中心化、协调各种观点;在学习中发展机敏性、好奇心、主动性和自信。这些目标可以纳入学校课程中,而不是取代学校课程的目标。皮亚杰的理论强调“适应发展的教育”观点,即在环境、课程、材料和教学等方面都与学生的生理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相适应的一种教育。


⑴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应关注儿童思维的过程。
⑵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不主张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知识,而是鼓励儿童通过自发地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取自主地发现知识。因此,教师不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是提供大量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与现实世界直接互动。
⑶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皮亚杰把“我们怎样才能加速发展”这个问题称为“美国人的问题。”皮亚杰曾访问过许多国家,他认为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似乎对“运用什么技术才能加速儿童个个阶段的发展”这一问题最感兴趣。以皮亚杰理论为指导原则的教育方案也接受了皮亚杰的信条:与其过早地让儿童接受教学,还不如不教;因为这容易导致对成人规则的肤浅接受,而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理解。
⑷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按照相同的发展顺序 经过各个阶段,但发展速度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尽力为每个儿童和各个小组安排教学活动,而不是安排全班的活动。在评价上,也应如此。
综合以上观点,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第二,要重视学校的课程设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不同的难度水平,制造认知矛盾,促进学生的同化

7. 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考题形式主要以单多选和简答的形式出现,学员往往无法识记四个阶段的名称以及四阶段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认为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可以划分为顺序不变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行为模式。现分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或叫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本阶段主要通过肌肉动作和感觉去探索外界的世界。比如,婴幼儿往往喜欢通过抓取和吸吮获取关于事物的直观感觉。在9-12个月的时候婴幼儿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东西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依旧存在。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约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泛灵论,认为踩了小草,小草会疼。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的想法和他是一样的,在言语上的表现就是自我中心言语,这种自我中心言语主要表现为三类:一类是重复,儿童为了发音的愉快而重复几个字;第二类是独白,即自说自话;第三类是集体独白,也就是在集体中,每个儿童都在自说自话,但是彼此间并无交谈。这一阶段整体上,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和前运算阶段的特点进行对比记忆,前一阶段的思维是不可逆、不守恒的,而这一阶段的思维开始出现去集中化,可以从多角度看问题,出现了可逆性和守恒性。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要与具体的事物和场景相联系,与此相关的一道高频考题是:儿童能够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并且能够比较路线的长短,说明儿童的思维处于哪一阶段?在题干中体现思维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符合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可以不借助具体的事物进行思维,可以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同时还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
在考试中,同学们需要仔细审题,抓住每一阶段的关键特征,做以区分。

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8.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