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月薪

2024-05-13

1. 诺贝尔奖得主月薪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诺贝尔奖得主月薪截至2020年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可想而知他们的月薪是无法估量的!【摘要】
诺贝尔奖得主月薪【提问】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诺贝尔奖得主月薪截至2020年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可想而知他们的月薪是无法估量的!【回答】
诺贝尔基金会是一家私立机构,其职责是受托保护诺贝尔遗嘱中指定的授奖机构的共同利益,并对外代表诺贝尔机构。这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通知信息活动以及与授奖有关的各种安排事宜,但是诺贝尔基金会本身却不参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遴选过程和最后的选择。“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一种能够保护奖项本身及评奖过程的财政基础的方式管理其资产”。【回答】

诺贝尔奖得主月薪

2. 诺贝尔 奖金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事实上,“诺贝尔奖没有设立数学奖”是一个长久以来引起人们各种推测,也带来诸多争议的问题。被排斥在此大奖之外的全世界的数学家们曾奋起抗争。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针锋相对地决定,以后每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都颁发两枚金牌,以表彰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诺贝尔数学奖过去没有,将来或许也不会得到。因为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的遗嘱中,没有提出设立数学奖。而遗嘱的第一稿中,曾经提出过要设立这项奖金。为什么后来又取消了呢?现今仍流传着各种说法:
  绯闻说
  国外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有关。诺贝尔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维也纳姑娘苏菲,后来诺贝尔发现她和一位数学家私下交往甚密,并一起私奔了。对于自己的女友和那位数学家私奔一事,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且大受刺激,他从此不谈婚娶,直到生命的尽头诺贝尔还是个单身汉。也可能正是这件事,让诺贝尔在临终前设立诺贝尔奖金的具体奖项时,毫不客气把数学排除在外。
  斗气报复说
  此说法是在瑞典本国流行的一种说法。在诺贝尔立遗嘱期间,瑞典最有名望的数学家就是米塔格·勒弗列尔,诺贝尔很明白,如果设立数学奖,这项奖金在当时必然会授予这位数学家,而诺贝尔很不喜欢他。
  但后来这种说法被辟谣了,因为没有证据表明米塔格·勒弗列尔与诺贝尔有很多接触。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之间由于某种原因存在什么敌意。相反,在诺贝尔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米塔格·勒弗列尔倒是积极从事一项与诺贝尔的“外交”谈判,试图说服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斯德哥尔摩学院的研究工作。
  很难想像,当诺贝尔以其伟大的博爱胸怀起草那份著名遗嘱时,会因一点点个人恩怨而涂改自己的理想蓝图,并为后人留下一块扭曲了的纪念碑。况且,即使当时诺贝尔奖中设立数学奖,米塔格·勒弗列尔也不是最有希望获奖的人选之一,因为他周围还有一些更有成就的数学家,如波因凯尔、希尔伯特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当时数学领域已经有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斯堪的那维亚奖。既然有这个奖存在,或许诺贝尔便觉得没有必要再在诺贝尔奖中设立数学奖项。
  时代环境影响说
  史学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的时候就终止了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只是从一位优秀的俄罗斯有机化学家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实上,正是那位俄罗斯化学家在1855年把诺贝尔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诺贝尔不愧是一位19世纪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和非凡的创造力,而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的知识,其数学知识可能还不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那时,也就是19世纪的下半世纪,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诺贝尔去世以后。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作为一名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决定不设立数学奖,其原因很可能只是由于他对数学或理论科学没有特殊的兴趣,他认为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他在遗嘱中提到,这些奖项要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具有巨大实现利益的“发明或发现”。也许正是根据这一精神,在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从事实验科学的人要比从事理论科学的人多得多。

3. 那些人 获得过诺贝尔奖金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

那些人 获得过诺贝尔奖金

4.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金有哪些人?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5. 谁获得过诺贝尔奖金

1901年 J.H.van't Hoff 范霍夫 荷兰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 E.Fischer E.费歇尔 德国 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S.Arrhenius 阿累尼乌斯 瑞典 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W.Ramsay 拉姆塞 英国 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 A.von Baeyer 拜耳 德国 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H.Moissan 莫瓦桑 法国 制备单质氟 
1907年 E.Buchner 布赫纳 德国 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E.Rutherford 卢瑟福 英国 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 F.W.Ostwald 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 O.Wallach 瓦拉赫 德国 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M.Curie M.居里 德国 发现钋和镭 
1912年 V.Grignard 格林尼亚 法国 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 
P.Sabatier 萨巴蒂埃 法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 A.Werner 维尔纳 瑞士 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 T.W.Richards 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Willstater 威尔施泰特 德国 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1918年 F.Haber 哈伯 德国 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Nerst 能斯特 德国 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F.Soddy 索迪 英国 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F.W.Aston 阿斯顿 英国 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F.Pregl 普雷格尔 奥地利 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Zsigmondy 齐格蒙迪 奥地利 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1926年 T.Svedlberg 斯维德伯格 瑞典 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 H.Wieland 维兰德 德国 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 A.Windaus 文道斯 德国 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Harden 哈登 英国 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H.von Euler-Chelpin 奥伊勒-凯尔平 瑞典 
1930年 H.Fischer H.费歇尔 德国 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C.Bosch 波施 德国 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F.Bergius 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I.Langmuir 兰米尔 美国 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Urey 尤里 美国 发现重氢 
1935年 F.Joliot-Curie F.约里奥-居里 法国 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I.Joliot-Curie I.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P.Debye 德拜 荷兰 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W.Haworth 霍沃斯 英国 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P.Karrer 卡雷 瑞士 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 R.Kuhn 库恩 德国 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A.Butenandt 布特南特 德国 研究性激素 
L.Ruzicka 卢齐卡 瑞士 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G.Hevesy 海维西 匈牙利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 O.Hahn 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A.Virtanen 维尔塔宁 芬兰 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 J.B.Sumner 萨姆纳 美国 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L.H.Northrop 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W.M.Stanley 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R.Robinson 鲁宾逊 英国 研究生物碱 
1948年 A.W.K.Tiselius 梯塞留斯 瑞典 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 W.F.Giauque 吉奥克 美国 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性 
1950年 O.Diels 第尔斯 德国 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K.Alder 阿尔德 
1951年 E.M.McMillan 麦克米伦 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G.T.Seaborg 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A.Martin 马丁 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 
R.Synge 辛格 英国 
1953年 H.Staudinger 施陶丁格 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L.Pauling 鲍林 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 V.Du Vigneaud 杜·维尼奥 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 
1956年 N.Semyonov 谢苗诺夫 前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C.Hinshelwood 欣谢尔伍德 美国 
1957年 A.R.Todd 托德 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F.Sanger 桑格 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 J.Heyrovsky 海洛夫斯基 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Libby 利比 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 M.Calvin 开尔文 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M.F.Perutz 佩鲁兹 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J.C.Kendrew 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K.Ziegler 齐格勒 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G.Natta 纳塔 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 D.C.Hodgkin 霍奇金夫人 英国 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 R.B.Woodward 伍德沃德 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 
1966年 R.S.Mulliken 马利肯 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 R.G.W.Norrish 诺里什 英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G.Porter 波特 英国 
M.Eigen 艾根 德国 
1968年 L.Onsager 翁萨格 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D.H.R.Barton 巴顿 英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O.Hassel 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L.F.Leloir 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G.Herzberg 赫茨伯格 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1972年 C.B.Anfinsen 安分森 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S.Moore 莫尔 美国 
W.H.Stein 斯坦 美国 
1973年 E.O.Fischer E.O.费歇尔 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P.J.Flory 弗洛里 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 J.W.Cornforth 康福斯 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V.Prelog 普雷洛格 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Lipscomb 利普斯科姆 美国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I.Prigogine 普里戈金 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Mitchell 米切尔 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H.C.Brown 布朗 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G.Wittig 维蒂希 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P.Berg 伯格 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W.Gilbert 右尔伯特 美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F.Sanger 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R.Hoffmann 霍夫曼 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 A.Klug 克卢格 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 H.Taube 陶布 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 B.Merifield 梅里菲尔德 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H.A.Hauptman 豪普特曼 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J.Karle 卡尔勒 美国 
1986年 D.R.Herschbach 赫希巴赫 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 美籍华人 
J.C.Polanyi 波拉尼 美国 
1987年 C.Pedersen 佩德森 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 
J.-M.Lehn 莱恩 法国 
D.Cram 克拉姆 美国 
1988年 J.Deisenhofer 戴森霍弗 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R.Huber 胡伯尔 德国 
H.Michel 米歇尔 德国 
1989年 S.Altman 奥尔特曼 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T.R.Cech 切赫 美国 
1990年 E.J.Corey 科里 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R.R.Ernst 恩斯特 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 R.A.Marcus 马库斯 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 K.B.Mullis 穆利斯 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M.Smith 史密斯 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 G.A.Olah 欧拉 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 P.Crutzen 克鲁岑 德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M.Molina 莫利纳 美国 
F.S.Roweland 罗兰 美国 
1996年 H.W.Kroto 克罗特 英国 发现富勒烯 
R.F.Curl,Jr. 苛尔 美国 
R.E.Smalley 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P.B.Boyer 博耶 美国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E.Walker 沃克尔 英国 
J.C.Skou 斯科 丹麦 
1998年 W.Kohn 科恩 奥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J.Pople 波普 英国 
1999年 A.Zewail 兹韦勒 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 日本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2001年 

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谁获得过诺贝尔奖金

6. 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4个!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7. 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奖励多少钱?

今年诺贝尔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诺贝尔当初的意愿,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1901年的诺贝尔奖金数额为15.0872万瑞典克朗,即相当于当时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此后,奖金数额不断缩水,1902年为14.1847万瑞典克朗,1903年为14.1358万瑞典克朗。直至1923年,诺贝尔奖金数额名义价值降到了历史最低,为11.4935万克朗。以后,诺贝尔奖金数额虽逐年扩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数次贬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1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奖金金额为37.5万瑞典克朗。 

1991年,诺贝尔奖达到600万瑞典克朗,才与诺贝尔奖自颁发以来首次超过1901年时的实际价值相当。那以后,诺贝尔奖金又连年上涨,1992年诺贝尔奖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诺贝尔奖五大单项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100万美元),远远超出了整个原始基金的名义价植,也大大超过了原始奖金的实际价值。2001年诺贝尔奖百年华诞时,诺贝尔奖金额达到1000万克朗,此后便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 

按照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遗愿,只有诺贝尔基金会的直接收益——利息和红利——才能用于诺贝尔奖金,从股份管理中得到的资本收益以前不能用于诺贝尔奖金,但从2000年1月1日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被批准可以将从资产售卖中所获得的资本收益用于诺贝尔奖金。根据这个新规则,从诺贝尔基金资产销售中得到的收益还可以用于授奖活动及支付各种开支,“直到不再需要它们来维持长期良好的授奖能力”。此外,诺贝尔基金会还可以对投资于股市的资产份额作出决定。长期来看,这意味着诺贝尔基金会可能会将更大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从而带来更大的整体收益,以及更丰厚的诺贝尔奖金。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得当,诺贝尔奖金还会涨。 

[B]诺贝尔基金会是怎么挣钱的[/B]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逝世后,在其遗嘱中提出,将自己的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遗嘱中的条款及其“非同一般”的目的,连同其部分未完全的形式,引来了巨大的关注,并很快导致了对其的怀疑和批评。只有在经过几年的谈判、协商,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冲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之后,诺贝尔遗愿中的基本概念才得以以诺贝尔基金会的成立而出现稳定的模式。 

诺贝尔基金会是一家私立机构,其职责是受托保护诺贝尔遗嘱中指定的授奖机构的共同利益,并对外代表诺贝尔机构。这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通知信息活动以及与授奖有关的各种安排事宜,但是诺贝尔基金会本身却不参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遴选过程和最后的选择。“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一种能够保护奖项本身及评奖过程的财政基础的方式管理其资产”。 

因而,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政策很自然地要把保持和增加它的基金、从而增加奖金的金额作为头等重要的因素来制定。遗嘱本身曾指示执行人把剩余的财产投资到“安全的证券”方面。在1901年最初为董事会制定的投资规则中,“安全的证券”这个提法曾根据当时的情况,被解释为意味着金边证券,或者以这类证券或不动产为抵押的贷款,而这类证券和不动产,主要是在瑞典和挪威发行或存在的。 

基金会在前50年遇到了许多挫折,税务问题是其中之一。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没想过税收问题,尽管诺贝尔遗嘱监护人一直要求对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进行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还勉强能维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超已大于1923年的诺贝尔奖金了。 

从此以后,关于是否该给基金会免税一直是瑞典议会的议题。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结果:议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瑞典议会的这一决定,也感染了美国人,美国规定从1953年起,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基金会的投资开始从保守转向积极。1953年,政府允许基金会可独立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这是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计,诺贝尔基金数额的确增加了许多,但因瑞典克朗数次贬值,基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增多。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使得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两年后,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于是大大发了一笔。 

由于诺贝尔基金会理财有方,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设于1985年的日本两项大奖“日本奖”和“京都奖”,以奖金数额论,与诺贝尔奖属一个档次。他们就是根据诺奖的模式设立和操作的。为此,他们还为诺贝尔基金会捐了巨额资金。

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奖励多少钱?

8. 获得诺贝尔奖者的奖金都是怎么用的?

据报道,2017年9月14日诺贝尔基金会开会决定,2017年诺贝尔奖每个奖项的奖金将达到900万瑞郎,约合738万人民币、100万美元,相关人士表示,诺贝尔奖的奖金数额十分客观,但历史上这笔钱的使用方式也各有不同。

报道称,捐助社会公益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多位诺奖得主将部分甚至全部奖金捐赠给慈善机构,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就将这笔奖金全数捐给了法国红十字会,还有许多诺奖得主也选择将奖金投入他们的科研事业,或者用于学科教育。

除此之外最热门的选择还是买房,2001年诺奖物理学奖得主之一麻省理工大学的沃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就用诺奖奖金买了一栋房子,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飞利浦·夏普(Phillip Sharp)用奖金购置一栋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豪宅。

专家表示,经济学奖尽管身份特殊,但按照惯例奖金金额也与其他几项持平,但是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奖候选者都已在业内声名显赫,生活水平都不错,所以这笔钱对于经济学奖得主来说可能荣誉要远远大过金钱。
网友纷纷表示,奖金怎么用是获奖者的自由,希望网友不要实施道德绑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