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博物馆读后感

2024-05-13

1. 上海儿童博物馆读后感

  游上海邮电博物馆
  游上海邮电博物馆
  今天下午逛街时,顺便去了四川路桥堍的上海邮电博物馆。
  之所以说“顺便”,因为原以为这类专业博物馆没有多少内容。谁知,这个博物馆竟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
  邮电博物馆在邮政大楼内。这是一个建于1924年的重要历史建筑,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国家一级不可移动物文物保护单位”。邮政大楼周边,苏州河两岸,也是我孩提时期经常玩耍的地方,当年常来邮政大楼,是因为有一段时期,上海集邮总公司就在大楼的二层。
  我们从四川北路天潼路转角处的门进入大楼。进门左侧是一个不宽的旋转楼梯,顺楼梯盘旋向上,无论墙、顶、台阶还是台阶上的防滑铜条,都引发一种三十年代的幽思。一进二楼大厅,那1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就很让人震慑:两侧长长的营业柜台前,全部是镂空的金属栅栏,如同八十多年前一般。营业大厅东北侧有一个门,进入就是邮电博物馆了。
  邮电博物馆的主展厅一共五个展区。奇怪的是,它并不从邮政发展史开始展示。首先展示的是上海邮政系统的出名人物,首当其冲的是曾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朱学范,还有鲁迅研究专家唐弢等。我从第一、第二展厅所感受到的,是三十年代直至解放前后的邮电行业管理、运作和职工的生活。据说,解放前,邮电行业被称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银饭碗”,待遇不错,且入门要考试,因此,人员素质高,也因此,邮电职工的文体生活也很丰富。第三厅才是“邮电史”,从殷商的击鼓开始,到后来的邮驿,到大清邮政一直到解放后的中华邮政……不过,素材并不太多。第四厅是现代邮政,让人大开眼界,包括现代化的分拣系统和规模宏大的邮件处理中心的模型,现代化的信箱、现代化的邮递手段等等,都让人感慨与鼓舞。最后一厅是邮票展示厅,展示了中外各时期的大量邮票。与一般邮展不同的是,它不是专题展,而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邮票史展,因此,不但完整,而且额有详尽的说明。可惜,或许因为参观者太少(确切地说,整个博物馆,除了保安人员,只有我们两个参观者),展厅没开空调,有些闷热,只好匆匆看一遍。
  走出展厅,细细观察邮政大楼:整体建筑呈“回”字型,主建筑三至四层,南面临苏州河(沿北苏州路)一长排,北沿天潼路一长排,两排平行的建筑,均有一百多米长。东依四川路,从天潼路到四川北路,把南、北两排建筑连起,西侧也如此。形成了一个略扁的“回字”,中间的一个大天井,二楼以上,内部用外走廊贯通。现在,天井上盖上了透明的大棚,既保证了光照,又无淋雨之忧。二楼的东南角是营业厅,北侧是展厅,西侧有一个观光电梯。
  乘观光电梯上五层,我们来到了屋顶花园。这个屋顶花园,足有3000多平方米,绝不比当年时装公司顶楼的屋顶花园小。屋顶花园里,有小巧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桥是汉白玉的。有各种花草树木和几片草坪,一条长廊,以及防腐木铺成的地坪。更为叫绝的是:现时,整个花园内只有我们两位游客和一个穿制服的警卫!扶着花园南侧不锈钢栏杆,我们时而俯瞰苏州河两岸景色与人流,时而远眺黄浦江和浦江两岸错综的高楼。我告诉妻子,右侧的湖滨大楼,是我儿时藏猫猫的地方;斜对面的高楼,原来叫曙光电影院,当年我们经常来看五分钱的儿童电影;楼下苏州河边,我曾经来看电影《战上海》的拍摄:解放军在四川路桥的南侧,而国民党的士兵,就是从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向桥上开枪……     过足了怀旧的瘾,才想着去看那著名的钟楼。钟楼在四川北路和北苏州路的转角处,是个巴洛克式的建筑,在从屋顶花园向上还有三层,上面有欧式雕塑。这些雕塑,具体的意义我并不清楚,反正都与邮政事业有关,刚才在展厅里看到过不少当年外国男女在塔楼和雕塑前的合影。不过,据说原来的雕塑已经毁于文革,现在的是复制品。
  再乘观光电梯到底层。天井里成列着邮局火车、邮运轮船、邮运马车和汽车的复制品,出口处一侧,还有一个仿制的大清邮局营业所,柜台内一个蜡人正伸出手来接收邮件……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可惜,因为是顺便来游,没有带相机。

上海儿童博物馆读后感

2.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7月26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我们走进大门,登完高高的台阶,就看到2楼大厅内陈列着原古时代的恐龙骨架。你看!长颈龙头抬得很高,好像正在吃鲜嫩的树叶;霸王龙张着大嘴,非常凶恶,仿佛要把我们吃掉似的。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大厅周围的展馆,知道了原始的人类怎样制作武器,怎样生火,怎样打猎…… 走上3楼,这里介绍了海洋生物。一进门,就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海洋微型小生物,它们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接着,又看到了一些张牙舞爪的螃蟹和龙虾。“哇!这只龙虾好大啊!足有半米那么长。”我一边指着那只最大的龙虾一边惊叹道。爸爸说:“这种龙虾我们在海南的时候品尝过,味道十分鲜美,你还记得吗?”我点了点头。又向前走了一会儿,我看到一个大玻璃窗里有许多鱼。爸爸一样一样地给我介绍:“这条是大马哈鱼、这条是旗鱼……”这时,我看见一条像鲸鱼一样的鱼类。我问爸爸:“这就是鲸鱼吗?”“不是,这条叫鲸鲨。”为什么叫鲸鲨呢?我想,可能这种鲸鱼像鲨鱼一样凶恶吧! 在4楼,我们还参观了哺乳类动物馆和两栖馆。   去年十一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一大早,我们在博物馆前的广场上集合,广场上有恐龙模型,还有猛犸象的巨幅海报,同学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都想先睹为快。 我们先参观一层北侧的“古哺乳动物厅”。厅内正中有一组动物骨骼化石,最高最醒目的是“天山副巨犀”,也叫“吐鲁番巨犀”,它可是目前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 猛犸象背上的毛有一米多厚;还有铲齿兽,它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像大铲子似的东西,特别坚硬,看起来十分凶恶,可是讲解员告诉我们:不能光靠外表来判断动物哦,别看铲齿兽长得这么凶狠,它可是食藻类动物呢!我们只知道不能以貌取人,看来也不能以貌取“物”啊! 接着,我们参观了“动物之美”。据介绍是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世界动物标本展,这里有许多珍稀动物、已经灭绝和濒危动物的标本,它们一个个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激发了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最后,我们参观了人与自然展厅,这里展示了人体塑化标本和器官标本,从婴儿的发育过程、人体各部位解剖、各种疾病器官到各神经部位等都有详细的展示和说明。 参观结束后,我们还为随行的家长表演了节目,感谢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这次参观我获益匪浅,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一个窗口。 
   

3. 上海玻璃博物馆观后感

上个星期,我们四年级师生一同去了上海玻璃博物馆,在车上,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因为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新开的玻璃博物馆,所以下车大家像出了笼的小鸟似的一拥而上。   一进去,大家就随这老师去了第二层,只见,里面有着鲜艳的光,让我们的嘴变成了"o"字形。大家又看到了用玻璃做的艺术品,让我们纷纷用照相机拍了下来,大家不禁感叹道真美!这时,老师让我们过看个视频,原来,这是一个制作高脚杯的视频,先是把废玻璃和矿石料拌在一起、然后放在火炉里在吹,再冷却……一个高脚杯就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又看一个又一个的玻璃艺术品,大家一次又一次的兴奋。最后,我们又在门口拍了一张集体照。   这次,我们知道了玻璃能回收利用,也可以当艺术品。    搜一下:上海玻璃馆秋游作文500字 
   

上海玻璃博物馆观后感

4. 博物馆之行观后感

  今日,风和日丽,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简称博物馆游。因为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参观,所以我异常兴奋。天还没亮,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只好让我早做准备。终于熬到了起床时间,爸爸开车送我到学校的大巴,坐上车,没过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恐龙公园等展区;动物世界又狮子、狒狒等标本。昆虫世界中的标本可真不少,像蝗虫、甲虫和蜜蜂等;而恐龙公园内,一只只恐龙正在“大开杀戒”,有的张着嘴四处乱窜,有的.在自相残杀,霸王龙是它们中的一只,它在恐龙群中横冲直撞,吓得其它恐龙四散奔逃,迅猛龙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个“长腿将军”,只要听见一点儿咆哮声,就立刻逃的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看3D电影,虽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影片内容及其无聊,一群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一只死苍蝇。电影结束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着所见所闻,哎,又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分四层,八个展厅:化石展厅,矿物展厅等。化石展厅内,陈列着翼龙、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矿物展厅里有晶莹的水晶、形状各异的方解石……,它们都是珍稀的矿物,宝石馆内有猫眼、钻石、祖母绿等珍贵的的石头。
  
   还没看够,回去的时间就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国地质博物馆,踏上了回家之路。车上,许多同学都在闭目养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览的回忆中,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呀!

5. 上海景点排名前十,上海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历史博物馆简介

上海景点排名前十,上海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6. 博物馆观后感

游自然博物馆

寒假期间,爸爸带我参观了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一直就对自然和动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刚一到那里,就急不可待地走进展馆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

自然博物馆里有动物、植物、古生物、人之由来、恐龙世界、水生生物等六个基本陈列馆。我们首先来到了古爬行动物厅。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化石。足足有两三层楼高,三、四十米长。爸爸一边看介绍一边说:“这只恐龙是恐龙家族中最大的一种恐龙,被称作马门溪龙。这种恐龙成年后可以长到22米以上,重数十吨。生活在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我仰着头,围着它看了一圈,脖子都酸了。大厅中还展示了许多恐龙骨架,如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最有趣的地方要数《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了。里面分为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和动物之夜等7个主题单元。在一个叫做“动物之夜”厅里,我们伴随着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鸣、兽叫,走进夜幕之中,体验到动物之夜的奇妙感觉。那里很像热带雨林,许多动物隐藏在茂密的树林里。我和爸爸在里面走着走着,突然有一个东西碰了爸爸的脑袋一下,吓了爸爸一大跳。爸爸捂着脑袋抬头看了看,原来是一只猴子挂在树上,全身毛茸茸的,正瞪着眼睛看着我们呢。

最后我们进入了水生生物馆。那里有许多稀有的鱼类在鱼缸里游来游去,非常好看。比如神仙鱼个头很小,全身呈现淡白色,鳍和尾巴好像是一片一片的,游起来很像在风中飘扬。还有珍贵的中华鲟大标本和食人鱼标本。

参观自然博物馆,使我们了解了许多神秘而宝贵大自然的知识。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几亿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六次生命大爆炸,才形成地球现在的样子。我们也知道了人类是由动物通过劳动进化来的。我们还深深体会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动物灭绝了。我们带着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感叹,同时又带着许许多多新的疑问走出了自然博物馆。我想: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等长大以后,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大自然的奥秘。

7. 博物馆观后感

2009年6月30日上午,机关服务中心组织党员活动参观首都博物馆,看到一对对的小学生在馆前合影留念。多么熟悉的一幕,不禁唤起儿时的回忆,中心的全体参展人员也展开党旗在首博馆前合影。此刻我感觉到时间变得之快,几十年前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情形,历历在目,有生第一次参观博物馆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也是“七一”前夕,只记得站在红旗下,举起手臂攥着小拳头,幼嫩的喊出“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参观,回来老师让我们写“观后感”,只记得其中一句话,看了一堆石头、 瓦片、破盒、破罐,特没劲,手枪大刀可是真家伙。
  几十年后的“七一”又参观博物馆,也许还是现在学生时代,每次参加什么活动,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写“观后感”的习惯,此时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让我又想写点什么。
本人酷爱参观展览馆和博物馆,不论出差旅游每到一地,只要有时间条件许可,都把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首选,他是你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回顾多年来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与感受,让我感受到祖国历史的脉搏与改革开放的脚步。
  记得小学时代,第一次参观天安门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那时对那些古人类创造的石器工具、陶罐、瓦片、不知其意义所在,只对刀枪感兴趣,也激发了我动手的能力,参观后就动手用木头,削刻了一支形驳壳枪,在以后的观展中看了中国的印章,他让我萌发了学习篆刻的兴趣。而今在进入博物馆,又是一种不同的心态与感受了。
  当你步入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把你带入了那远古的洪荒时代,我站在那古朴、泛着钢绣的青铜器前我欣赏已不是它的器形与上面雕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够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它似一种气场,凝缩了中华几千年前的信息向你释着。
  当我仰视着那些精美的字画,我已不再解谈其中的内容,站在远处看,你似感觉到画中的人物飞翩翩得向你走来,那字里行间,急似飞流瀑布,缓似行芸,感觉妙不可言。
  当我俯视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玉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人琢玉的场面,过去人们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你就理解了什么事巧夺天工了。
  在浏览神采各异的瓷器时,想得更多是不可思议,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让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你不得不感造物主的神奇。
  北京风俗展又让我联想去探讨,为什么祖先会把皇城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走马匆匆时进午,走出博物馆还在回味,似知道了很多又似一片模糊。
  晚临睡前有习惯的拿起枕边的一本《禅悟》翻悉看到中国古代有一个禅宗和尚青源惟信禅师得到以后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加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到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段充满禅机的话,看到此语顿觉感悟,今天的感受不就是“悉山不是山,秀水不是水的意境吗?
  其实我们的人生,还有艺术不都是要经历这三种境界吗?人生三境界,说的是人生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今天参观的过程,好像把这一过程浓缩在了一天,让我有了独特的感受,起床即刻将这感悟记在这张博物馆的创刊号上,以为记:
于西城三里河悟堂南窗下

博物馆观后感

8. 上海消防博物馆游后感

守望世博,圆一个安全建筑梦
——记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保卫科高级保卫师叶富荣
吴柯茜/文
 
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之一,这颗镶嵌在浦江东岸的璀璨明珠将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华智慧,展示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中的理念和成就。历届世博会上东道国的国家馆因其地位特殊,从来都是备受睹目的焦点,中国馆尤是如此。
 
万丈高楼平地起,是成千上万的建设者用他们的一双双手将中国馆从纸上的奇思妙想、精彩设计变成了屹立于苍天厚土之间气势恢宏、华美壮丽的建筑景观。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带红袖标,出没在现场工地的每个角落,他们不是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建筑工人,岗位却在建设一线;他们不是世博消防安保部门的工作者,干的却是保障消防安全的活;他们在消防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担负着现场工地巡查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中国馆平安建设的重任。他们是中国馆里一群朴实无华的安全员。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保卫科高级保卫师,被世博消防安保中国馆现场工作组称为“老法师”的叶富荣正是其中一员。
 
 
大消防格局:一个和N个的合力
 
2009年的4月,冬春之际的上海乍暖还寒,彼时,高达69米的中国馆已完成土建,进入到内部机电设备安装和外立面施工阶段。高空作业、用火用电、交叉施工、可燃材料等明显增多,往往是上面进行着动火作业,下面也有动火,而由此产生的火花四处飞溅散落,防火压力陡然倍增。可是,由于现场施工人员成份复杂,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都有多个施工队伍在同时进行施工中,因此产生了消防责任不清、情况不明,有问题就相互推诿的现象。面对严峻的防火形势,向来重视消防安全的中国馆承建单位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领导决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派专人到中国馆蹲点全面负责消防安保工作。于是,公司保卫科的高级保卫师叶富荣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走马上任了。
 
初来乍到,还没等叶工完全熟悉环境,了解情况,大大小小的安全问题就找上了门,直接堆到他面前。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解决,却又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得了。他急了,每天跑上跑下,找领导汇报情况,寻求解决方案,一天下来不知道出了多少身汗。一段时间之后,他发觉这样子是行不通的,工作关系理不顺,大家都很累,问题却解决不了。没有一个快速高效的协调机制,即便拿出了方案,下面的施工单位不执行,那也只能是些无用功。他深知,消防安全工作仅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其中,发挥所有人的力量。于是,他改变了工作方向,转而去找消防安保指挥部、找各分包单位负责人、找工头,甚至于工人,积极深入地了解各种情况,将之前被动的工作方式化为主动争取。
 
有些施工单位不理解不重视消防安全管理,没关系,他去找这些单位的负责人谈,谈消防安全重要性,谈消防局负责世博消防安保工作的困难和目的等等,一次谈不拢,那就再去,一而再,再而三,总之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之间良好的沟通,树立起必要的消防安全意识,毕竟大家的认知取得一致了才能上行下效,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在世博消防安保指挥部驻中国馆现场工作组进场工作后,叶工也主动与工作组同志交流,协调各方面工作,分享彼此在消防工作上的经验。叶工深有感触地说:“在中国馆里参与施工的单位有几十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联系制度,对各方涉及的消防安全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协调沟通,那就谈不上大家协同合作,配合消防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更谈不上要共同维护中国馆的消防安全环境了。”
 
理顺了关系后就是具体工作的落实。四建公司负责中国馆消防安全工作的只有四人,难道偌大的中国馆里只能依靠这四人之力来完成防火监督任务?叶工摆摆手,他开玩笑说“我们依靠的是‘群众’的力量。”据了解,除了四建公司几名安全员,分包单位也有各自专门的安全员,同时四建公司还专门聘请了一支二三十人组成的防火监护队,在工程最繁重时期,这支防火监护队的人数甚至达到了64名。如此一来,叶工的“群众”队伍迅速壮大,而且这还是一个专职消防安全的队伍。中国馆里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带着红袖标的“防火安全员”,在有动火作业的区域更是少不了安全员的身影。施工队加班加点,他们也加班加点,除此之外还要日夜巡查,以确保馆内消防安全。在世博现场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中国馆的消防工作从上至下,总包、分包、施工队、工头,一层一层往下抓,逐级落实,一旦出现消防问题,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处置,慢慢形成了一个“大消防”的管理格局。在这个格局里的,每位安全员都是防火尖兵,消防安全意识根植于他们心中,在工作当中他们相互依赖,相互依托,为中国馆的消防安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叶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就如同润滑剂,在“大消防”格局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用,既要调动他人的积极能动性,又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转。
 
参与施工的各单位负责人对消防安全达成了基本共识,那么,那些在中国馆建设一线的工人呢?他们对消防安全的态度是怎样的?一旦出了问题,叶工和他的管理队伍又是怎样处理的?
 
 
“禁烟运动”:罚你没商量
 
在上海世博许多工地,我们常常能看到建设方专门为工人辟出的吸烟点、休息处,虽是弹丸之地却彰显出丝丝温情,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但是,在中国馆里,我们却没有发现这样的地方。面对我们的疑问,叶工坦然解惑。有些工人安全意识不强,有可能会在工地上工作间隙吸烟;哪怕设有吸烟点,也有可能被工人在不经意间带出,烟头就会被随手丢弃。由于中国馆的特殊性,在每个建设阶段都不时会有领导来参观指导工作,特别是进入2009年之后,中国馆的建设渐渐跃出画纸,真实地矗立在人们的视线中,不断迎接着万众的审视和检验。
 
有一次,上级领导到中国馆检查,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却在工地上捡到了3个被随意丢弃的烟头。第二天,四建公司领导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中国馆工地的消防安全问题再次受到重视,会议最终决定工地内全面禁烟,如果工人休息时要吸烟,只能到馆外。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叶工诚恳地说:“烟头虽小,却是个火源,乱丢就可能有危险,它说明工人的防火意识差,平时不注意,到了事后再后悔就晚了。消防安全应该从小事着手,从平时的细节抓起。”四建公司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本着对中国馆消防安全管理负责任的态度,这不仅是从企业自身需要考虑,还充分考虑到社会效应,在世博会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中国馆的安全形象同样重要。
 
禁烟,说起来简单,实际执行时困难重重。刚开始的时候,叶工和安全员们到工地检查总能在地上发现烟头。有些工人是“老烟枪”,烟瘾犯起来哪管什么规定不规定;有些人觉得抽个烟还要从馆内走到馆外麻烦也不方便,你不让他抽,那他由明面转入地下,背地里偷着抽。虽然说抓到就要被处罚,可许多工人依然没放在心上,照样我行我素。如何处罚才能让工人们记住教训?叶工与世博消防现场工作组多次商量沟通之后,想出了个点子。没多久,这个点子就派上了用场。
 
工地里有个分包单位的施工点被安全员连续发现吸烟现象严重。有天,两名正在吸烟的工人被巡查的叶工逮了个正着。叶工并没有马上处罚这两人,而是先找到了消防现场工作组,说明情况之后,由工作组出面通知分包单位的负责人,强调指出此事要作严肃处理,要处罚的对象不仅是工人,还有分包负责人,连承建的四建公司一并在内。这之后,叶工又找这位负责人谈话。说到这个谈话内容,叶工戏称自己是“狐假虎威”了一把,借着消防工作组的余威,“吓唬”人家负责人。他警告这个老板,消防工作组老是罚施工的工人达不到效果,那么只能连上级主管单位一起处罚,这次消防部门是铁了心要好好整治工地违规吸烟行为,没有情面可讲,找人疏通关系这条路行不通,只会越找人越罚你。事情真要象工作组那样处理就闹大了,消防要罚你多少,我们不管,问题出在你这里,那就由你一并买单,但是四建公司因这么件小事受处罚,受损的名誉怎么赔?赔得起吗?这下子该负责人急了,央着叶工帮忙出主意。叶工一看“吓唬”的效果达到了,事情就好解决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签定有建设施工合同,不能因为消防 部门要处罚总包单位,回头总包就能直接把分包单位开除,但是任何一个分包单位都会想要与总包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假若分包单位损害了总包单位的声誉,试问哪家总包单位还愿意与之合作?再者,对于那些违规的工人,施工单位多的是处罚方式,最严重的莫过于将其直接开除,这恰恰是工人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最后,该负责人主动到消防部门那里接受训诫,该罚的还是认罚,两个吸烟的人每人罚500元,原定要处罚的四建公司,因分包单位主动提出接受处罚,因此处罚对象去除四建公司,5000元罚款由分包单位承担。此外,分包单位回去后召集所有班组成员开会,重申禁烟规定,明确处罚事项,如若再犯,必将严惩。这件事在中国馆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不仅仅是被罚单位的百多位员工无人敢在馆内吸烟,所有参与施工的建设单位工人同样不敢再犯“禁烟令”。
 
谈不上是壮举,也算不上轰轰烈烈,但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这场“禁烟运动”却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消防工作者们守护中国馆消防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温情一刻:烧得一手好菜的“大厨”
 
当时间迈入2010年,随着世博会场馆建设临近尾声,进入装修布展阶段,中国馆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轰鸣的机器声少了,参与建设的工人也少了,专门负责防火安全的防火监护队的人数也在减少。防火监护队成员的减少是否会对馆内的消防安全工作产生影响?叶工笑着摆摆手告诉我们,防火监护队人数的减少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工程最繁忙的时候,馆内参与施工的单位多达40多家,参与建设的建筑工人有五六千人之多,如此庞大的规模没有相应数量的安全员是不行的,因此,防火监护队人数一度增加至64人,确保了消防安全工作地有序开展。如今,馆内建设基本完成,监护队的人数也就维持在十几人左右,而四建公司、分包单位、施工队等各级单位的防火安全员人数未变,所以现有消防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除此以外,每周一三五例会制度仍然照常进行,仍然会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评定、确认,会后大家再一起到现场实地检查,确认已有的隐患是否得到了有效整改。在“大消防”格局的管理体制下,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真正需要叶工亲自过问的情况已经不多。
 
看着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持续渐进,压在叶工心中多时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慢慢放下了。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终于有时间可以回家当女儿的“大厨”了。原来,叶工还能烧一手好菜,平日里只要休息在家,他摇身一变就是家里的“大厨”兼“总管”。女儿素来喜欢吃他烧的菜,只要看到他有空,总会缠着他下厨。自从进入中国馆工作,他在家的时间急剧锐减,现场工地有什么问题他都要到场,安全巡视、员工安全培训、领导视察等等一样不落,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因为住所离世博园区工地太远,他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要出门,工作忙时晚上十一二点到家是常事,甚至于几天不能跟女儿打上照面,往往都是女儿的睡梦中进出家门,休息日工作也成了习惯。这样的忙忙碌碌让他与家人一起吃顿饭都成了奢望。
 
2009年9月,孩子考上了高中,学校在静安区,而叶工的家却是长宁区程家桥一带,孩子每天的求学路也是早出晚归。好几次深夜才回到家的叶工还能看到女儿在写作业,他看眼里,疼在心里。作为父亲,他对女儿寄予殷切希望,可是他同样心疼女儿求学的辛苦。为了让孩子少受点累,今年年初叶工举家迁往静安区,方便了孩子就近上学。现在,他终于稍有空闲了,女儿难得看到他在家,不时就会对他说:“爸爸,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烧菜了,我想念你的手艺了。”又或者是跟他提前“预约”:“爸爸,你什么时候会在家?双休日在不在?在家的话下厨好不好?”可爱的女儿常常让他开怀,也让他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采访中,叶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中国馆的消防安全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诚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无论是在中国馆,在演艺中心,在世博园区许多场馆里,都有一群平凡而普通的防火安全员,他们日夜巡视在建设一线。与其他许许多多的工程建设者一样,他们为自己能参与到世博建设中而感到荣幸,也努力为世博场馆建设的消防安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