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作文

2024-05-13

1. 第六次人口普查作文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

  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我们要高度重视,为了圆满完成我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务,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高起点认识

  这次人口普查与以往历次普查相比,这次普查把常住大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实施调查,在我国历次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或人口普查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类似经验可以参考、遵循,普查内容增多了;全镇将组织普查员,走进8千多个家庭,对3万多人口进行调查,调查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日趋多元化,人口迁移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经济活跃带动行职业变化加速,公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居民配合程度下降,普查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搞准普查数据的难度加大了。普查任务非常艰巨,工作责任十分重大。

  二、高质密度宣传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普查区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到形式做好人口普查宣发动工作,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三、高速度落实

  这次人口普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普查区要按照“全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按照县政府和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配合,按时按质完成人口普查各阶段的任务。当前,要抓紧健全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搞好宣传发动,做好技术准备、人员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选调工作。各普查区要利用广播、标语等到形式做好人口普查宣发动工作,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四、高质量完成

  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认真总结历次人口普查经验,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变化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人口普查工作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难点、重点,科学开展普查。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严格遵守普查法规,坚决防止漏报、瞒报、虚报、重报、迟报、乱报现象,严肃查处普查中的各类弄虚作假行为。

第六次人口普查作文

2. 第六次人口普查作文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本次人口普查前后将历时3年,需要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也是我国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对于人口普查的意义,有人觉得这只是为了知道全国人口到底有多少而已,实际上远非如此。
人口普查登记的项目很多,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它不仅可以调查出各省分别有多少人口、全国共有多少人口,而且可以调查出人口增长速度、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等等。
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人口就业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等。
我国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划拨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建筑,建立公共交通系统,确定警察和消防部门的地点等,这些都要以人口分布的数据资料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3. 第六次人口普查作文,1000字以上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

  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我们要高度重视,为了圆满完成我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务,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高起点认识

  这次人口普查与以往历次普查相比,这次普查把常住大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实施调查,在我国历次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或人口普查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类似经验可以参考、遵循,普查内容增多了;全镇将组织普查员,走进8千多个家庭,对3万多人口进行调查,调查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日趋多元化,人口迁移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经济活跃带动行职业变化加速,公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居民配合程度下降,普查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搞准普查数据的难度加大了。普查任务非常艰巨,工作责任十分重大。

  二、高质密度宣传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普查区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到形式做好人口普查宣发动工作,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三、高速度落实

  这次人口普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普查区要按照“全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按照县政府和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配合,按时按质完成人口普查各阶段的任务。当前,要抓紧健全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搞好宣传发动,做好技术准备、人员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选调工作。各普查区要利用广播、标语等到形式做好人口普查宣发动工作,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四、高质量完成

  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认真总结历次人口普查经验,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变化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人口普查工作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难点、重点,科学开展普查。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严格遵守普查法规,坚决防止漏报、瞒报、虚报、重报、迟报、乱报现象,严肃查处普查中的各类弄虚作假行为



同志们: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

  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我们要高度重视,为了圆满完成我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务,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高起点认识

  这次人口普查与以往历次普查相比,这次普查把常住大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实施调查,在我国历次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或人口普查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类似经验可以参考、遵循,普查内容增多了;全镇将组织普查员,走进8千多个家庭,对3万多人口进行调查,调查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日趋多元化,人口迁移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经济活跃带动行职业变化加速,公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居民配合程度下降,普查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搞准普查数据的难度加大了。普查任务非常艰巨,工作责任十分重大。

  二、高质密度宣传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普查区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到形式做好人口普查宣发动工作,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三、高速度落实

  这次人口普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普查区要按照“全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按照县政府和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配合,按时按质完成人口普查各阶段的任务。当前,要抓紧健全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搞好宣传发动,做好技术准备、人员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选调工作。各普查区要利用广播、标语等到形式做好人口普查宣发动工作,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

  四、高质量完成

  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认真总结历次人口普查经验,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变化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人口普查工作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难点、重点,科学开展普查。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严格遵守普查法规,坚决防止漏报、瞒报、虚报、重报、迟报、乱报现象,严肃查处普查中的各类弄虚作假行为。

第六次人口普查作文,1000字以上

4.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报告书

  2011年4月发布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间1.07%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

  从民族构成看,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从受教育情况看,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下降2.64个百分点。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从城乡构成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常住人口排名前5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从人口流动看,此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81.03%。

5. 人口普查征文

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收集人口数据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人口普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很全面和很详细的。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依据,可以为日常行政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可以了解人类群体居住的型态,还可以用来作学术研究,认识市场,和促进工商发展用。 人口普查的数据还能够同其它一些调查或登记的数据一起使用,作为其它统计数据的基数,或是作为其它统计调查的基数。比如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作为其他抽样调查的框架,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生命统计数据一起可以计算出各种生命率,如出生率、死亡率、妇女生育率、结婚和离婚率等。此外人口普查数据还可以用来做人口推测和估计的基础,它又是编制社会统计指标的基础。人口普查的主要作用有: 
1) 为制定政策,拟制计划和日常行政管理服务。 
2)为社会经济研究服务。人口普查的数据除了为政府的施政、计划提出了重要的依据更是研究人口组合、人口分布、过去和未来人口增长不可缺少的资料。 
3)为工商企业服务。用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对不同的工商业和劳动市场提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世界各国都把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作为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的基础。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人口和住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基本情况。这些信息将在各级政府制定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最终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年龄的人口数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人口就业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我国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划拨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建筑,建立公共交通系统,确定警察和消防部门的地点等,都要以人口分布的数据资料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人口普查信息在解决社会福利问题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数量。企业也可以利用人口地区结构来决定在哪里建造购物中心、电影院、银行和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10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住房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于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口普查征文

6.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

7.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8]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9]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1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地  区                人口数(人)           比重[4](%)
  2000年      2010年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内蒙古自治区          24706321                  1.88               1.84
  辽宁省                43746323                  3.35               3.27
  吉林省                27462297                  2.16               2.05
  黑龙江省              38312224                  2.91               2.86
  上海市                23019148                  1.32               1.72
  江苏省                78659903                  5.88               5.87
  浙江省                54426891                  3.69               4.06
  安徽省                59500510                  4.73               4.44
  福建省                36894216                  2.74               2.75
  江西省                44567475                  3.27               3.33
  山东省                95793065                  7.17               7.15
  河南省                94023567                  7.31               7.02
  湖北省                57237740                  4.76               4.27
  湖南省                65683722                  5.09               4.90
  广东省               104303132                  6.83               7.79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026629                  3.55               3.44
  海南省                 8671518                  0.62               0.65
  重庆市                28846170                  2.44               2.15
  四川省                80418200                  6.58               6.00
  贵州省                34746468                  2.78               2.59
  云南省                45966239                  3.39               3.43
  西藏自治区             3002166                  0.21               0.22
  陕西省                37327378                  2.85               2.79
  甘肃省                25575254                  2.02               1.91
  青海省                 5626722                  0.41               0.42
  宁夏回族自治区         6301350                  0.44               0.4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13334                 1.52                1.63
  现役军人               2300000
  难以确定常住地         4649985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
  [4]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合计常住人口(包括现役军人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的比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8.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及其影响。

普查结果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七大特点
一、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
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但是,发展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已经引起了质疑。
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二、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
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粗算一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00万!
在省级行政区中,性别比差距最小的为江苏,男女性别比为105.20:100,最大的为天津,男女性别比达到114.52:100。共有江苏、宁夏等12个省市区男女性别比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与天津男女性别比超过110:100。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三、家庭成员人口在减少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四、流动人口在增加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五、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数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据社科院权威发布,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六、大学生比例依然不高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广东成为人口第一大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近年来,广东和山东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GDP处于各省市自治区前茅。哪里经济发展了,人才自己就汇聚哪里。这一排名,是不是反映了经济实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