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冬麦区有哪些小麦品种?

2024-05-16

1. 黄淮冬麦区有哪些小麦品种?

本区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晋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天水地区,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以北地区。本区虽然幅员辽阔,但生态差异相对较小。本区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常年种植小麦1200.0万~1333.3万hm2,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40%~44%;小麦总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51%左右。本区有4个省级科研单位,3个高等农业院校,以及10余个地(市)级单位从事小麦育种,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育种家,因此,本区育成的新品种多,品种的丰产潜力提高快,品种更换较快,近50年来共实现了7次品种更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部种植地方品种。本区小麦地方品种类型丰富,分为普通类、圆颖多花类和拟密穗类3大类,北方冬麦区总计的18个型中,本区就具有16个(钱曼懋,1980)。其中圆颖多花类为中国所特有,分布在豫西。这一类有5型:①长曲芒长方穗的如平原50、出山豹;②短曲芒棍棒穗的如张飞胡;③全无芒纺锤穗的如亮光头、爪子牙;④塔形穗的如镇平苦麦;⑤分枝穗的如小佛手。拟密穗类为地方品种中丰产性较好的,其中的蚂蚱麦(陕西)、蚰子麦(山东)、扁穗麦(胶东)等成了中国北方小麦育种的基础亲本。50年代中期进行了地方良种评选,各省评出了一批优良地方品种,并从地方品种中系选出一批改良品种。地方品种主要有河南北部的辉县红,南部的固始三月黄、内乡白火麦,山东的扁穗麦,陕西的蚂蚱麦等。系选的主要有徐州438、石特14、文登扁穗、黄县大粒半芒、齐大195、开封124、泾阳302等。这些品种推广后成为本区的第一次良种普及。
50年代中后期,杂交育成的小麦品种迅速推广。碧蚂1号由于抗条锈病、丰产且适应性好,到1959年在本区年种植面积便达533.3万hm2,在全国达600.0万hm2,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同时推广的还有碧蚂4号、西农6028、石家庄407等。南大2419抗吸浆虫,在本区南部推广。早洋麦在本区北部推广。地方品种及其系选品种则退居到瘠薄山区种植。这是本区第二次品种更换。
60年代中期,先后推广了一批抗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小麦新品种。济南2号适应性广,耐寒性较强,在本区北部水、旱地都有种植,年种植面积曾达200万hm2。北京8号和石家庄54同时在本区北部推广,年种植面积各自都在100万hm2以上。本区南部主要推广内乡5号。它大穗大粒,丰产性和适应性都好,年种植面积曾达133.3万hm2。南部同时推广的还有内乡36。在此期间,从意大利引进的偏春性品种阿夫、阿勃开始在本区推广。由于丰产性和抗锈性好,它们与内乡5号、济南2号、北京8号等相配合成了本区第三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群。同时,这次品种更换以实行品种搭配和品种组合为特点,实现了较为合理的品种布局。例如,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南部以石家庄号、北京8号为主;山东省以济南号、北京8号为主;江苏省淮北以徐州号、济南号为主;安徽省淮北以济南号、内乡5号、阿夫为主;河南省以阿夫、北京8号、济南2号、内乡号、郑州号为主;陕西省关中地区及甘肃省天水地区以阿勃、陕农号为主(庄巧生,2003)。这时已显示出本区育种力量较强,小麦育种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开始,随着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13、条中17和条中18的出现,本区又陆续推广了一批抗条锈的新品种。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泰山1号,它综合性状好,分蘖成穗多,迅速普及本区,1979年种植面积达373.3万hm2,成为在推广面积上仅次于碧蚂1号和南大2419的我国第三大小麦品种。丰产3号和矮丰3号也是这一时期重点推广的品种。它们秆粗、穗大,丰产性好,最大年种植面积分别达186.0万hm2和33.3万hm2。博爱7023是阿夫系选育成的品种,郑引1号是意大利的品系st1472/506。二者均因穗大多花,耐肥抗倒,抗条锈病而在本区很快推广,最大种植面积二者均达133.3万hm2。济南9号抗条锈病和干热风,在山东取代了济南2号;徐州14耐旱、耐瘠,适应性广,在本区东南部发展较快,二者分别曾达最高66.6万hm2。泰山4号株型紧凑,抗倒、抗锈。蚰包丰产性好,曾创下8262kg/hm2的高产纪录。上述这些品种是本区第四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这次品种更换的特点是更换过程交错进行,但总趋势是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较大,丰产性和稳产性又前进了一步。
80年代初期,泰山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博爱7023、郑引1号等仍在生产上种植。与此同时,推广了以百农3217、济南13、山农辐63为主的新品种。80年代后半期又推广了陕7859、徐州21、冀麦26等新品种。百农3217是80年代全国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1984年曾达200.0万hm2。济南13是80年代第二大品种,产量高而稳,1985年面积达139.2万hm2。山农辐63千粒重高且稳,1983年面积达115.4万hm2。陕7859在豫中和苏皖北部1990年达117.8万hm2。徐州21主要在豫中和苏皖北,1988年达80.0万hm2。冀麦26早熟,耐干热风,是80年代冀中南部主体品种,1990年面积达80.0万hm2。这一时期面积较大的品种还有鲁麦1号,它耐肥水,兼抗三种锈病和白粉病,1988年在鲁中南和苏、皖北部种植66.6万hm2。豫麦2号和豫麦7号,曾分别于1985年达73.3万hm2和1987年达80.6万hm2。小偃6号是80年代陕西关中地区的主体品种,曾发展到河南等省,年种植面积一度达66.6万hm2,因稳产、质佳,至90年代生产上仍在使用,成为我国在生产上使用时间长的小麦品种之一。晋麦21在晋南,西安8号在本麦区西部和鲁麦7号在本麦区东部,于80年代后期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1.0万hm2,64.0万hm2和59.3万hm2。此外,宛7107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河南南阳地区的主体品种,1987年面积达56.4万hm2。上述这些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区第5次品种更换。这一时期新品种的特点是有相当一部分品种有1B/1R易位系为亲本育成。另外,推广的品种数量多,各地都利用了一批更适应于本地的品种。80年代后期,条锈菌生理小种再次发生变化,条中29号渐成为优势小种。在1990年条锈病和白粉病大流行后,含有1B/1R易位系血统的品种大都失去了抗锈性而被淘汰。90年代初期,除西安8号、陕7859、冀麦26、鲁麦1号、豫麦2号、百农3217、宛7107、徐州21等继续使用外,推广了以冀麦30、豫麦13、豫麦18、鲁麦14、鲁麦15、鲁215953、晋麦33为主体的一批新品种。冀麦30集抗寒、早熟、抗病、高产于一体,发展很快,1991年面积达120.0万hm2。鲁麦14群体调节力强,抗病性好,1992年达125.3万hm2。鲁麦15适套种,1993年达89.3万hm2。鲁215953后期根系活力好,占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山东省桓台县小麦面积的90%。豫麦13高产、稳产、熟相好,1992年面积达106.7万hm2,是河南省第六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之一。豫麦18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面积自1994年开始便在100万hm2以上,至1998年达219.2万hm2,是黄淮麦区第六次以至第七次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之一。晋麦33是旱地使用的良种,1992—1994年面积都在26.6万hm2以上。除以上品种外,90年代前期陕7859、百农3217、济南13等面积仍有53.3万hm2;鲁麦1号、鲁麦7号、鲁麦12、鲁215953、豫麦2号、豫麦10号、豫麦13、豫麦17、宛7107、博爱74-22,徐州21、冀麦31等都曾达33.3万hm2以上。这是第六次品种更换。
90年代中期以来,本区又育成一大批更加丰产、抗病、抗逆的品种,如河南省的豫麦21、豫麦41、豫麦49、豫麦54;山东省的鲁麦21、鲁麦22、鲁麦23、莱州953、济南16、济南17(优质麦);河北省的冀麦36、冀麦38、石4185、衡水4041;陕西关中的陕229;晋南的晋麦45、晋麦47;苏北、皖北的皖麦19、徐州24、徐州25及引进的豫麦18、陕229。由于这些品种为主体的扩大推广,在90年代后期基本形成了本区小麦的第七次品种更换。

黄淮冬麦区有哪些小麦品种?

2. 黄淮冬大麦区有哪些大麦品种?

黄淮冬大麦区本区包括山东、江苏、苏北总灌渠以北,安徽淮河以北,河北省石德线以南,河南省除信阳地区外全部,山西临汾以南,陕西省安塞以南和关中地区,甘肃省的陇东、陇南地区。
品种类型:本区品种类型以多棱皮大麦为主,穗密度稀密兼有,密穗和极密穗型占的比例较大,也有长颈钩芒类型。以半冬性、冬性品种为主,早、中、晚熟均有。幼苗半匍匐或匍匐,叶色深绿,籽粒大小中等,二棱品种千粒重40g左右,六棱品种千粒重30g左右。本区品种引至外地,适应性较差。但长江中下游地区耐寒性强的品种,引至本区后生长良好,千粒重可增重2g左右。代表品种有塔大麦、郑州大麦、宜川大麦、富平老大麦、洛川有芒冬大麦、泰安农种、巨野米大麦等。

3. 黄淮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

具有高抗倒、高抗病、高品质、超高产等特性,深受农民欢迎,被称为“黄淮第一麦”。这个品种就是“高麦6号”。高麦6号是由河南德宏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38。在近几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过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抗倒、抗冻和抗病性。平均亩产1400~1500斤。成为黄淮麦区的新标杆。

黄淮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

4. 黄淮地区高产小麦品种

   
       黄淮地区的高产小麦有百农矮抗58、中麦895、百农207、周麦27、百农4199、郑麦618等品种。1、百农矮抗58: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株高为7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分蘖较多,抗冻性较强,籽粒饱满度良好,亩产量一般为500-550公斤左右。2、中麦895:属于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小麦,株高为73厘米左右,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抗倒伏和抗倒春寒的能力较强,灌浆速度较快,两极分化快。
            一、百农矮抗58 
  1、该品种是由河南科技学院所选育,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小麦,于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
  2、幼苗的叶片颜色为淡绿色,分蘖较多,抗冻性较强,春季生长稳健,抗倒春寒能力强。株高为7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高抗倒伏,籽粒的饱满度良好。
  3、在产量三要素协调的情况下,该品种的产量一般为500-550公斤左右/亩,高产时可达到750公斤左右/亩。
  4、从2005年开始,该品种连续5年在山东、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近几年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总体的种植面积依然比较大。
    
   二、中麦895 
  1、该品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选育,属于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小麦(面粉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于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全生育期为216天。
  2、株高为73厘米左右,茎秆具有良好的弹性,叶片的功能期较长,后期耐高温的能力良好。
  3、幼苗长势较壮,叶片为黄绿色,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抗倒能力强,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
  4、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强。
  5、该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43公斤/亩,最高产量为855.2公斤/亩,刷新了黄淮冬麦区千亩方单产的最高纪录。
    
   三、百农207 
  1、该品种是由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团队所选育,属于半冬性优质中筋小麦(中晚熟),于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
  2、株高为76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倒性,分蘖成穗率较高。
  3、幼苗具有良好的抗寒性,早春发育快,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强。
  4、穗层整齐,穗呈纺锤形,平均产量一般为597公斤左右/亩,种植面积达到50亩时平均产量为738.6公斤/亩。
  5、该品种的适应性较广,抗病、抗倒能力较强,且具有稳产、高产的特点,目前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属于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自2016年以来,该品种在河南省每年的推广面积都超过了2000万亩。
    
   四、周麦27 
  1、该品种是由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所选育,属于半冬性中熟小麦,于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全生育期为230天。
  2、茎秆的弹性及抗倒性良好,平均株高为74厘米左右,后期灌浆速度快,千粒重高,穗层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型,饱满度较好。
  3、幼苗具有良好的抗寒性,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强。
  4、该品种的突出优点为产量三要素协调、灌浆速度快、大穗大粒、高产稳产等,平均产量一般为638公斤左右/亩,最高产量达到821.7公斤/亩,创下我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5、该品种适合种植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高中水肥地块。
  6、目前该品种是河南中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
    
   五、百农4199 
  1、该品种是由河南科技学院所选育,是我国国内首个高光效小麦新品种(半冬性中早熟),于201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全生育期为229-230.9天。
  2、株高为68.1-75厘米左右,叶色浓绿,分蘖成穗率高,抽穗早,抗倒伏能力强,灌浆速度快。
  3、幼苗出苗整齐,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强。
  4、该品种的适应性较广,平均产量为534公斤/亩,最高产量达到778.9公斤/亩,籽粒具有良好的商品性,深受种业和农民的欢迎。
    
   六、郑麦618 
  1、该品种为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小麦,株型松紧适中,平均株高为74-76.4厘米,全生育期为232天,比对照品种周麦18的熟期早0.7天。
  2、幼苗半直立,叶片为浓绿色,具有较强的分蘖力,耐倒春寒能力好。茎秆弹性较好,蜡质较重,抗倒伏能力强。
  3、穗呈长方形,短芒,白壳,白粒,穗粒数为35.4粒,千粒重为46.4克,最高可超过50克。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为48-51万穗,具有较大的丰产潜力。
    
  4、该品种适合作中茬种植,适宜种植地区为黄河流域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铜川、渭南、咸阳、西安、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的高中水肥地块。

5. 黄淮小麦品种前十名

1、众信麦998
该品种是由河北省众人信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测产验收,平均亩产898.26公斤,最高亩产928.6公斤。创造了2021年我国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也是我国第一个亩产超900公斤的小麦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南片区和北片区双审定,是一个适种范围广,抗倒能力强,抗寒抗旱性好,产量高的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南北小麦主产区均可种植。
2、谷神麦19号
该品种是由安徽谷神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经测产验收,最高亩产860.6公斤,创造了安徽小麦单产新纪录。202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南片区的审定,是一个超强筋、抗病抗倒、超高产大穗大粒小麦品种。
3、山农28
该品种是由山东农业大学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20年,经测产验收,最高亩产856.9公斤,创造了当年我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在黄淮冬小麦,区组试验中,连续四年试验,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该品种产量三因素协调,具有超高产潜力,是一个抗寒、抗倒、抗病性、落黄性好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我国山东全省,安徽、江苏、河南中北部等地区种植。
4、丰德存麦20
该品种是由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8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2020年,经测产验收,最高亩产855.2公斤,刷新了黄淮冬麦区千亩方,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一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成穗多,产量高的小麦新品种,适合在黄淮南部的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小麦主产区推广种植。
5、烟农1212
该品种是由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先后通过了山东、河北、安徽等多个省审定。2016年,经测产验收,最高亩产828.5公斤,创造了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9年,最高亩产840.70公斤,再次创造了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该品种连续6年11次,平均亩产都超过了800公斤。是一个适应性好,稳产高产小麦品种,适宜在山东、河南、安徽、山西、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种植。
6、山农29
该品种是由山东农业大学选育的小麦品种,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2019年,最高亩产835.2公斤,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一个适应性强、抗寒抗倒、稳产高产的小麦品种。适宜在山东省、河南全省、安徽、江苏淮河以北地区,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等高水肥地块种植。
7、烟农999
该品种是由山东省烟台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6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审定,2019年,最高亩产819.85公斤,刷新了山东省小麦单产纪录,2019年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一个适应性好,抗寒抗倒能力强,稳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淮北地区、江苏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8、山农30
该品种是由山东农业大学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南片区审定,2019年,经测产验收,最高亩产828.7公斤,创造了我国2019年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具有适应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等高水肥地块种植。
9、郑麦618
郑麦618 是半冬性小麦品种,属于稳产高产品种,适应性强,种植广泛,在2020年上半年各地表现都比较突出。小麦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强;抗病性强,而且耐干热风,熟相好。小麦穗大,整齐性好,结实性好。高在70-76厘米,茎秆比较粗壮,抗倒性好。籽粒商品性好,小麦粒大均匀,饱满度好。
10、郑麦136
郑麦136是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中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36抗寒性好,经受住了去年河南多地的冻害考验以及今年的倒春寒冷害,而且该品种对多种病害表现出较好的抗耐性;熟相好,籽粒金黄饱满,商品性好;株高76厘米,茎秆强壮,抗倒伏能力强,属于稳产高产的优质项目新品种。

黄淮小麦品种前十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