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圈一带战略的两圈一带意义

2024-04-28

1. 两圈一带战略的两圈一带意义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两圈一带”战略提出后,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为什么提出这一战略?什么是“两圈一带”战略?其战略实质是什么?怎么把握“两圈一带”战略?如何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这些都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月2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举办全面推进“两圈一带”建设专题讲座,“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战略实施的重要带头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他的报告不仅为人们释疑解惑,也厘清了中远期的发展路径,如同嘹亮的号角,激励着各地各部门凝聚共识、解放思想、开足马力、奋勇争先,把战略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以下为李宪生报告节录。“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抓手在哪里?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需要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是李宪生在1月21日在报告会上着重谈到的。他说,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发展号角已经吹响。当前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面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目标和任务,研究解决好四个重要问题。一是坚持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实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尽管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已跨入万亿俱乐部行列,但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甚至与中部部分地区相比,湖北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绝不能把好与快对立起来,把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长期又好又快发展。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交通区位、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压力,也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要通过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能,通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湖北省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鄂西地区是华中华南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但鄂西地区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立足于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这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为切入口,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把鄂西地区发展推上快车道。湖北长江经济带处于长江流域中心位置,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体系完备,是湖北省东、西两大区域联系的天然纽带。但是,这一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充分,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题,以发挥长江水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整体推进,从全省范围内考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排、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都需要按照“两圈一带”战略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梳理。比如“两圈”旅游业的有效对接,物流网点的优化布局,汽车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等。要彰显特色,要依据各个板块的不同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武汉城市圈要突出“两型社会”建设的特色,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五个一体化”上率先突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旅游大品牌建设力度;湖北长江经济带要突出做好水文章,在产业聚集带、城镇连绵带和水生态保护开发上尽快见到成效。要突出重点,就是强调“一主两副”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武汉提升聚散功能,加大对宜昌、襄樊的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其他地区发挥后发优势。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推进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来推进战略的实施,营造敢闯敢冒、敢为人先、鼓励竞争、激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搭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中部牌、试验牌、长江牌、生态文化牌等金字招牌。“两圈一带”战略把这些金字招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搭建起了很好的开放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以更加开放的理念、视野和胸襟,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投资创业环境最优、开放度最高的地区。四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机统一,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发展的工作合力。要明确政府职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抓好战略的执行和落实。要强化市场运作。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绝不能干那些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模办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否把“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一个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规划,对湖北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两圈一带”战略谋划“十二五”基本思路。谋划好基本思路是“十二五”规划能否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关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初步考虑,“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要较好地体现这么几句话,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圈一带”,推进绿色增长,加强创新驱动,实现共建共享,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围绕“两圈一带”是基本要求,也是重要前提。因为“两圈一带”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谋划,是省委省政府对省情再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推进绿色增长是“两圈一带”的基本内涵,也是国家赋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还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我们必须用世界眼光和时代要求来谋划未来发展路径。加强创新驱动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现实需要。与先进地区相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对湖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实现共建共享是“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建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实施战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享就是要让全省人民获得“两圈一带”发展的实际利益,分享推进“两圈一带”的精神成果。二是切实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圈一带”战略能否见到成效,关键要看转变发展方式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把握湖北省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新特征以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新要求,认真研究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课题。首先要确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湖北偏重的经济结构而言,调结构的任务更加繁重,确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显得尤为重要。从湖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选择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市场空间大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加以培育,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汽车、钢铁、石化、装备等制造业在未来若干年仍然是湖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电、建材等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改造提升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三是突破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顺应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挥湖北省综合交通优势,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找准扩大内需的结合点。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形成投资、消费双拉动格局,是“十二五”期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中央扩大投资政策逐步淡出,而扩大内需要求更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找到既能扩大投资又能刺激消费的新的结合点。为此,我们要按照“两圈一带”战略优化城镇布局,推动中小城市发展,加速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以此推动扩大内需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要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点。资源能源、生态承载、环境制约等将是湖北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湖北缺煤少油乏气,成为制约湖北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发展清洁能源,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大生态产业。要充分用好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改革试验,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要把握共建共享的切入点。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在整合资源,贵在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享。不仅圈、带内各市之间要实现资源整合,圈与圈、圈与带之间也要实施资源整合;不仅城市之间要实现资源整合,城市与农村之间也要实现资源整合。三是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强规划策划。一方面,加强省内规划衔接。武汉城市圈五个专项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总三专规划以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规划都已经或即将出台。这些规划相互之间进行了有效衔接,较好体现了“两圈一带”战略的根本要求。我们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要加强与这三个板块规划的衔接,使“十二五”规划充分吸纳已有工作成果,与现有规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搞好国家规划对接。前期,我们在制定各项规划的同时,通过部省合作共建等形式,与国家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工作衔接。在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更要乘势而上,有效推进,使我们一批重大项目能够进入国家规划笼子,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四是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编制成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行动方案。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可操作性。要把“十二五”规划变成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行动方案,必须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坚持用项目落实规划,用政策支撑规划,用资金保障规划,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项目支撑。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六大领域及投资结构的动态优化,加强项目策划、落实和深化,不断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提高项目成功率。截至目前,为配合“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湖北省通过项目库建设,储备项目3.7万个,投资总规模达12万亿,将有效支撑“十二五”期间的投资增长。强化政策支持。要围绕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配置。公共财政要重点投向农村公共事业、就业社保、防灾减灾、资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重大建设布局、关键领域改革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性支持。总的说来,“两圈一带”战略是引领湖北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二五”将是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全省要运用战略指导规划,通过规划落实任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为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奠定坚实的基础。链接回顾“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说起“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两圈一带”战略发端于战略支点的科学定位,起始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报获批,完善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启动实施。在战略形成过程中,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历亲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可以说,“两圈一带”战略既立足于历届省委、省政府奠定的坚实基础,又及时汇集了近几年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充分凝聚全省上下的聪明智慧,是对发展战略的再谋划,对发展模式的再创新。

两圈一带战略的两圈一带意义

2. 求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学习材料,在线等,急!

  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在武昌召开
  省委常委会主持 罗清泉作重要讲话 李鸿忠就《建议(讨论)稿》作说明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1月30日中共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湖北日报讯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在武昌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委委员74人,候补省委委员13人。省纪委常委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听取和讨论了罗清泉同志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省政府党组、省政协党组和省纪委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认识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务求取得实效。

  全会充分肯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省委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应急与谋远两手抓,全面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全省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议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宏伟目标,提出并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九省通衢新优势凸显;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面貌深刻变化;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化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和谐湖北建设有序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干部作风不断改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时期,我省把握了重大发展机遇,经受了严峻考验,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会指出,五年来,全省上下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湖北特色的发展路子,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和实施符合湖北实际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全会深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清醒认识和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会议强调,规划“十二五”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

  全会对“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要着力解决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要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增长力度,加快推进出口增长,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协调拉动;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要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坚持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加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国防建设和支持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在全省上下营造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

  全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湖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3. 湖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逆势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平稳回升、蓄势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亿元,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亿元,增长19.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8亿元,增长14.7%,税收收入比重为75.6%;出口总额99.8亿美元,下降14.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6.9亿美元,增长13.9%;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除外贸出口外,本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完成。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我们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年来,我们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主要做了以下七项工作: 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我们把2009年定为“投资年、项目年”,及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两项在全国占比均位居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平均增幅,增速创十五年来新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三峡工程顺利完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35公里,总里程达到3463公里,武汉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1100万人次,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同比增长48.9%;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增速为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加强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督,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在建施工项目25286个,已有18568个项目竣工;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使政府投资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全年城乡消费分别增长17.9%、21.6%,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快于城市的良好态势。全面推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94万台(部),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五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举办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52亿人次,增长28.8%,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5亿元,增长35.0%。全年省内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0%。在扩大内需中,注意充分发挥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两年统筹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中,2009年已集中使用780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免税收105.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302亿元,居中部第一。10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通过发行审核,境内上市公司直接融资120亿元。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债券204亿元。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县级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改革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向国家争取土地利用计划的力度,保证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在扩大内需中,鼓励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开展互利合作,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兑争力。创新为企业服各方式,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省里帮助155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制订并落实支持武钢、东风等大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等方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7.1万户,增长12.9%,新登记35.4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39家,增加2741家。 一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审视省情,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确定了“两圈一带”这一覆盖全省、指导长远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年来,我们在全面实施这一战略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武汉城市圈各项改革试验向纵深拓展。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推动城市圈综改试验进入法制化轨道。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156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开始推行,6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武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跃升,城市圈内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城市圈节能减排进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两型”社会特征开始显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立项建设8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34亿元。三峡翻坝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全面部署和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工作。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组织实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全省103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取消收费。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和城中(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度加大,省出资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加快。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在全省吝地布点建设。出台出口激励政策,加快“大通关”进程,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成功举办多次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投资合作逆势上扬,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26.3亿美元,增长73.1%,累计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和创办企业137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2亿美元。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省筹集32.7亿元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5%、127%、119%,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扶持8万多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30万人就业。对15万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全省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落实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援企稳岗政策,稳定6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平提高110元,惠及234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省5519万人。出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了144万城市低保对象、172.5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地方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力度,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7.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3.0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36万户。三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对农村7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84万中职学生和25万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百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大血防工作力度,全省23个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口和计生工作完成预定目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由我省牵头申报的“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并取得好成绩。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专项整治,食品药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好转态势。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援建任务。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兑现了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确保了保稳定目标的实现。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和一批政府规章,扎实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贯彻落实有关信访法规政策,加强维稳力量建设,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发挥城乡社区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10?24”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支持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八)始终把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活动,切实加强政府作风和廉政建设。围绕“八种能力”和“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明确公务员“能力席位”内涵,切实抓好政府能力建设。大力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宗教、老龄、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测绘、气象、地震、水文、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参事、方志、文史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湖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4. 湖北为什么要推进跨越式发展

专业推荐 ↓ 精品文档 201 年第3期上半月·总第477期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开篇提出要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将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 省委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任务。 那么,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湖北为什么要追求跨越式发展? 湖北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就是在“十二五”时期,湖北要以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为契机,以充分发挥湖北现有优势为依托, 以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湖北资源配置空间为抓手,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又好又快发展为动力, 实现湖北经济总量规模、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层次、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等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使湖北成为名副其实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质的角度来看, 正如李鸿忠同志指出的,跨越式发展相对于一般的、常规的、算术级数式的发展而言,“是不凡的发展、 卓越的发展”、 几何级数式的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跨越式发展就是实现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发展;从动态角度看,跨越式发展就是不断实现“弯道超越”;从功能角度看,跨越式发展就是要以名副其实的中心功能、示范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列位置来担当起重要战略支点重任。总体上看, 跨越式发展目标及其相关战略的确立, 回答了湖北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发展的问题。 2010 年,湖北经济社会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突出标志是三个: 一是 GDP 总量突破 .5 万亿,二是投资规模突破 1 万亿,三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1 亿元。 这是“十一五” 时期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历史成果,湖北需要用新的更高目标,鼓舞全省人民的斗志,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的局面。 跨越式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 因此,追求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一是建设“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 2 5 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湖北要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党中央对湖北的战略定位, 也是对湖北提出的殷切期望。 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肩负的国家使命。 建成重要战略支点是一个高位的战略定位, 高位的战略地位需要高远的战略追求才能实现。 正如李鸿忠书记指出的,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战略支点, 没有跨越式发展是办不到的。 因为“支点就是重点、就是着力点,就是要在重要性上、作用上、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上、影响力上,异于其他地方、优于其他地方、重于其他地方、特别于其他地方,而这些异、优、重、特必须以湖北发展的实力、 规模、 质量体现出来。 一句话,必须以湖北干部群众不凡的奋斗, 以湖北卓越的发展实力和业绩来担当起这个角色。 ”二是抢抓与抓牢机遇的要求。 当前,湖北处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重大战略机遇需要战略跨越才能把握, 发展黄金机遇需要跨越发展才能把牢。 当前,湖北面临相互叠加的八大战略机遇: 一是宏观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推进,内生发展阶段开始到来,凸显湖北的内生型发展的全局战略价值。二是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开始进入加快扩张时期, 凸显湖北地处国内市场体系中的战略枢纽价值。 三是国土开发区域布局从纵向展开走向横向与纵向展开交错布局, 凸显湖北在国家经济区位整合中的节点和轴心地位。 四是沿海与内地进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阶段,凸显湖北推进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发展并举的新的战略基点,拓展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 五是中部地区开始进入崛起阶段, 抬升了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地位的高度。 六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时代的到来,明确了湖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指向, 凸显湖北改革发展模式的战略先导意义。 七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阶段到来,为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进程提供强劲动力。 八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抬升湖北科教优势价值。 要抓住和抓牢上述战略机遇, 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姿态。 正如李鸿忠书记指出的,“处在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当口,用踱方步、一般化的努力姿态,就会错过、失掉机遇对湖北历史性惠顾,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再痛悔也无济于事。 ”三是发挥湖北条件优势的要求。 当前, 湖北已经具备支撑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优势。 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湖北农业、工业、科教、文化和生态以及交通和区位“五大优势”以来,做了五篇优势文一、什么是跨越式发展?二、湖北为什么要追求跨越式发展?●赵凌云推进跨越式发展 湖北为什么要省情与战略 S HENGQI NGYUZ HANL UE 35 201 年第3期上半月·总第477期章,取得了重大成效。 农业方面,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 “农业强省”的基础,标志是实现了粮食 7 年连续增产,农民收入七年连续增收,农产品加工比提高到 1.25:1 的水平, 新农村建设五个层次全面推进, 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工业方面,通过推进园区战略、大产业战略、 大企业战略等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资源要素的集聚、集成、集约和集中发展, 湖北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抬升。 科技方面,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对接产业、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 GDP 占比达到 11%, 并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金字招牌。 生态文化旅游方面, 通过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不仅开始充分彰显湖北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 而且强力拉动了鄂西地区的发展。 交通方面,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上中游第一个亿吨大港, 高速通车里程全国排名从十几位跃升到第六位, 武汉不仅复兴了 九省通衢”的历史地位,而且开始向 九州通衢”新的区位定位迈进 湖北的优势正在发展成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 大材” 当前,湖北三种优势并存,综合优势凸显 一是传统比较优势和新的竞争优势并存 湖北不仅具有五大传统优势, 而且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水平,新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 二是后发优势和先发优势并存 湖北既具有后发地区的资源丰富和生产力要素成本较低,又具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科技实力和区位优越的综合优势 三是开放优势和内生优势并存 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政策的实施,使湖北在国家区域格局以及国内市场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和内生优势日益凸现,为湖北拓展内需市场,探索内生型发展模式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正如李鸿忠同志指出的, 这些优势是大手笔之作,是为大发展奠定的基础,是为跨越式发展而准备的,如果不为跨越式发展所用,就是大材小用,就是用大厦之栋建陋屋之櫞,不仅是浪费,更重要是我们没有尽到发展之责 ”四是展示湖北作为意识与自信心的要求。

5. 什么是战略支点

战略支点:就是支撑“筹划和指导全局性、高层次规划”的关键点。
资料链接:
1、战略:广义上的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如国家战略、国防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军事战略主要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军事战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在军事战略下一层次,还有军种战略和战区战略等。

2、支点: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
3、“湖北应该加快发展,走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的殷切希望

什么是战略支点

6. 湖北省正以厚积薄发的态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气魄,积极打造资本凹地,聚合中部优势,构筑区域经济崛起的战略

努力吧,只有好好努力,打好基础之后才有后劲!

7. 如何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突出迎接、服务和保障党的十八大这条主线,把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湖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中央和省关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防范、纠正和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政令畅通,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主要做法
  围绕支点建设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斗目标,制发《湖北省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和推动跨越式发展工作纲要》并抓好落实。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组建18个省级专班,发现并督促整改了一批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扩内需和政府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在全省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中创建"廉政阳光工程",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立案查处工程建设领域案件111件。在援疆前方组建纪检监察机构,探索建立"监督检查双层全覆盖"工作机制,保证援疆项目顺利建设、资金安全使用和干部高效履职。
  围绕市县换届加强监督检查,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加强换届工作纪律保障,会同组织部门制发《湖北省严肃换届纪律风险预警防控办法》,明确17个防控重点和21条防控措施,加强巡视和督查。
  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监督检查,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扎实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拉网式检查,全省县级以上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暗访,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155件、处理155人。出台《湖北省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正在督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湖北省强农惠农资金整合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认真开展中职学校困难生国家助学金专项清理,立案109件。加强对南水北调、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和扶贫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涉及民生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征地拆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矿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教育收费、公路"三乱"和医疗服务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发现并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
  围绕作风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根据省委在全省集中开展治庸问责工作的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组织协调和明察暗访,严格问责追责,深入治理"庸懒散软"问题。全省共受理举报投诉2079件,办结1981件,对 1594人(次)进行了问责。
  围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和省直机关"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动员大会,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省纪委监察厅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硬任务,把落实"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责任要求作为硬目标,把配合开展"万人评窗口"活动作为硬措施,成立4个督查组,采取日常检查、重点抽查、经常性暗访等多种方式,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四减五制三集中"工作和承诺内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兑现落实。
  存在问题
  监督检查的部门繁多,职责不清晰。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牵头项目过多,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各自为政,信息交流和衔接机制不健全。重复检查、多头检查、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加重了基层负担。
  监督检查的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涉及面广,需要督查的事项较多,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精力和检查人员力量分散,以致于某些该重点抓的项目抓得不深、抓得不透,或者顾此失彼。市县纪检监察机关人少事杂、疲于应付的问题较为突出。
  监督检查的方式落后,手段不科学。督查机制制度不健全,一些督查项目计划性不强,督查机构和人员责任不明确,督查效果的量化评估机制缺失,督查效果无法保证;督查的方式方法传统落后,没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科技含量不高。
  监督检查的制度缺失,惩戒不到位。一方面,现行党纪政纪规定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行为的追责情形、追究层级等规定比较原则宽泛,操作性不强。相关纪律处分与组织处理、问责、行政处罚、刑事责任追究措施有效衔接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部门本位主义和好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部分地方和单位查案追责力度不大,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置若罔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阳奉阴违,影响了中央政令的严肃性。
  对策建议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监督检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监督主体之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督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认识和把握,认真谋划,扎实推进。
  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正确把握职责定位,分清主办、协调、参与和督办责任。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督促有关责任部门抓执行、抓落实上,做到到位而不越位、牵头而不包办、督促而不替代。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牵头与配合、专门监督与层级监督、组织协调与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的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进一步突出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抓主要矛盾,突出督查重点,从带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入手,牢牢抓住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违纪违法行为易发多发领域和地方,开展定期督查和专项督查。一是切实加强对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监督检查,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切实加强对执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的监督检查,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换届前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三是切实加强对执行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管理通胀预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做好"三农"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体系,增强工作的严肃性。要健全监督检查工作立项审批或备案制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案件及线索移送协作配合制度、整改台帐制和销号制度、督查结果反馈和总结报告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要健全督查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细化考核评估验收标准与奖惩措施,将督查工作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严格考核奖惩。要完善惩戒法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违反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组织处理和领导问责方面的单行惩戒性条规等,细化违规情形、追责层级、方式等规定,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立法进程,健全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
  进一步改进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分督查工作主次和轻重缓急,视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定期督查与专项督查、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解剖"麻雀"与解决共性问题、自查自纠和上级督查相结合等形式与途径,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和电子举报平台、信息数据库及共享平台等,实现传统督查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对接。要坚持群众路线,建立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社会力量参与督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政策,客观公正地处理实际问题,保护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法纪效果有机统一,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如何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8. 湖北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现实意义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提出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湖北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非常之事,成就这一非常之事,要求我们必须大力选拔一批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勇于担当的非常之人,特别是要大力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对于我省而言,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是成就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事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中央对湖北寄予厚望,要求我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省委响亮地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写在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并制定了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完成好、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归根到底取决于一大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选拔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建设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第二,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是落实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相继制定下发了后备干部培养规划纲要,立足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对培养年轻干部作出了长期规划和战略安排。这些年来,在省委和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年轻干部队伍,他们分布在各个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年轻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有待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要求,需要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事业发展对领导班子建设的现实需要,制定符合我省领导班子建设实际的战略举措,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年轻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为年轻干部创造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第三,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是落实换届工作要求、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今年是我省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中央、省委对这次换届中选拔配备年轻干部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使各级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落实中央、省委的要求和换届的政策规定,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从目前我省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年轻干部数量偏少、年龄结构不优等问题。据统计,截止去年底,我省市州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中,40岁以下的只占1.8%;41岁至45岁的只占9.6%。在全省103个县市区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只占1.5%;35岁至40岁只占9.7%。因此,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力度,不仅是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的紧迫的现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