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为什么关羽能威震华夏,怎样看待呢?

2024-05-14

1. 襄樊之战,为什么关羽能威震华夏,怎样看待呢?

“威震华夏”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擒于禁、杀庞德造成的。我们先从《三国志》中的原文来看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威震华夏,便是出自这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真正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并不是这一次“水淹七军”的战功,更多是襄樊之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压!
襄樊之战的发动时机
襄樊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年初刘备刚刚攻占汉中,曹操率领援军无功而返,汉中之战曹操领土损失很大,在荆州的领土只剩襄樊这两座桥头堡了,关中之地已经成为战争的前沿,而淮河一线同样面临孙权的威胁,士气低落,势力受挫,内部局势也不稳定。

而这时候,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候孙权也在蠢蠢欲动,准备进兵合肥,有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危险,曹操局势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啊!
襄樊的战略优势地位
襄樊之战中,关羽几乎夺下襄樊两城,襄樊如果丢失,想要再夺回来几乎没有可能了,看看蒙古打襄阳打了多久。襄樊丢失的后果是,南阳直接暴露在关羽兵锋之下,曹操局势将雪上加霜,关羽可以直接进攻许都,动摇曹操统治的根本。

南阳的重要位置,南阳是东汉王朝的发源地,被称为中都,这里历来富庶,得南阳基本就控制了中原的主动权。在曹仁想要放弃襄樊时,满宠劝说他,一旦失去襄樊,南阳就不保了,整个黄河以南都将成为关羽的地盘,可见襄樊的重要。
关羽的襄樊策略

关羽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因为多次交战的失败,曹仁剩余守城的兵力并不足,而关羽的荆州兵大约在两到三万,关羽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强攻,而是借助汉水和秋雨,围困城池,减少攻城损失。

先是于禁的三万援军,被关羽水淹全军覆没,而后又对阵徐晃,关羽有点围城打援的感觉,但是因为兵力的不足,最后被徐晃击破包围圈,但是可以看出,关羽急围缓攻策略,带有很强的消耗曹军的意图,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确实有点托大了,个人认为刘备内部的矛盾不仅仅是关羽责罚糜芳和士仁这么简单。
“威震华夏”的周围局势
在关羽围困樊城的时候,积极采取渗透敌后的策略,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曹操后方,同时利用曹操内部的矛盾,联合义军,在许都附近攻略城池,极大的震动了曹魏的局势。
另外一方面,曹操内部对关羽是有点恐惧的情绪的,一个是于禁和庞德的失败,对曹操集团的震动,这俩人都不是易于之辈啊,但是在关羽手中迅速落败。另一方面是,曹操集团内部对关羽也是比较熟悉的,毕竟曾经共事过,颜良这个别人啃不动的,还是关羽搞定的,所以很多将领对关羽的发怵的。

所以,关羽“威震华夏”是其一系列战场内外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曹操内部的局势动荡,给曹操一种了一觉起来,四周都是敌人的感觉。最后,襄樊之战的失败,是曹操、孙权和刘备共同发力的结果,也注定刘备无法中兴汉室的结局,曹操的谋士谋划关羽就没对过,但是对孙权一算一个准,此战对

襄樊之战,为什么关羽能威震华夏,怎样看待呢?

2. 历史上的襄樊之战,为什么关羽能威震华夏呢?

“威震华夏”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擒于禁、杀庞德造成的。我们先从《三国志》中的原文来看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威震华夏,便是出自这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真正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并不是这一次“水淹七军”的战功,更多是襄樊之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压!
襄樊之战的发动时机
襄樊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年初刘备刚刚攻占汉中,曹操率领援军无功而返,汉中之战曹操领土损失很大,在荆州的领土只剩襄樊这两座桥头堡了,关中之地已经成为战争的前沿,而淮河一线同样面临孙权的威胁,士气低落,势力受挫,内部局势也不稳定。

而这时候,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候孙权也在蠢蠢欲动,准备进兵合肥,有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危险,曹操局势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啊!
襄樊的战略优势地位
襄樊之战中,关羽几乎夺下襄樊两城,襄樊如果丢失,想要再夺回来几乎没有可能了,看看蒙古打襄阳打了多久。襄樊丢失的后果是,南阳直接暴露在关羽兵峰之下,曹操局势将雪上加霜,关羽可以直接进攻许都,动摇曹操统治的根本。

南阳的重要位置,南阳是东汉王朝的发源地,被称为中都,这里历来富庶,得南阳基本就控制了中原的主动权。在曹仁想要放弃襄樊时,满宠劝说他,一旦失去襄樊,南阳就不保了,整个黄河以南都将成为关羽的地盘,可见襄樊的重要。
关羽的襄樊策略

关羽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因为多次交战的失败,曹仁剩余守城的兵力并不足,而关羽的荆州兵大约在两到三万,关羽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强攻,而是借助汉水和秋雨,围困城池,减少攻城损失。

先是于禁的三万援军,被关羽水淹全军覆没,而后又对阵徐晃,关羽有点围城打援的感觉,但是因为兵力的不足,最后被徐晃击破包围圈,但是可以看出,关羽急围缓攻策略,带有很强的消耗曹军的意图,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确实有点托大了,个人认为刘备内部的矛盾不仅仅是关羽责罚糜芳和士仁这么简单。
“威震华夏”的周围局势
在关羽围困樊城的时候,积极采取渗透敌后的策略,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曹操后方,同时利用曹操内部的矛盾,联合义军,在许都附近攻略城池,极大的震动了曹魏的局势。

另外一方面,曹操内部对关羽是有点恐惧的情绪的,一个是于禁和庞德的失败,对曹操集团的震动,这俩人都不是易于之辈啊,但是在关羽手中迅速落败。另一方面是,曹操集团内部对关羽也是比较熟悉的,毕竟曾经共事过,颜良这个别人啃不动的,还是关羽搞定的,所以很多将领对关羽的发怵的。

所以,关羽“威震华夏”是其一系列战场内外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曹操内部的局势动荡,给曹操一种了一觉起来,四周都是敌人的感觉。最后,襄樊之战的失败,是曹操、孙权和刘备共同发力的结果,也注定刘备无法中兴汉室的结局,曹操的谋士谋划关羽就没对过,但是对孙权一算一个准,此战对蜀汉的损失不亚于夷陵之战,甚至更大,在零和博弈下,更要看对方的得到和失去。

3.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所造成的威震华夏是什么呢?

你看到关羽的战绩,包括擒拿于禁,斩杀庞德,水淹七军,围襄阳、困樊城,这些不过都是表面的战绩,如果你能了解因为关羽的这一场襄樊之战,对魏国造成多大的震憾,你就会明白陈寿笔下的“威震华夏”四个字绝对不是这么简单。
关羽是蜀汉政权荆州三郡的最高军政一把手,关羽所依靠的,不过就是荆州下辖三个郡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益州的刘备中央政权在整个襄樊之战并没有给予关羽支援,并不是刘备有什么私心,只是因为两年多的汉中之战已经将益州消耗得精疲力尽。


可你知道关羽面对的是什么吗?
关羽面对的是曹魏整个中部军区(荆州宛城军区)以及整个魏国能调得上的军队。
曹魏的军队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央军、边防军、郡县兵、屯田兵,曹魏在襄樊地区的襄阳太守是吕常,吕常率领的军队也就是襄阳郡的郡县兵,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吕常的郡县兵全部被关羽的荆州兵击败并包围起来。


征南将军曹仁率领的军队是曹魏的边防军,因为襄阳郡也是曹魏在中部地区与蜀汉交界的前线,因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率领的边防军也赶来助阵,结果仍然被关羽击败并围困在樊城。
当时的于禁是曹魏的左将军,同时也是整个曹魏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魏国将军,于禁在魏国的地位相当于周瑜在东吴的地位和关羽在蜀汉的地位一样,假节钺可以在战时斩杀节将,理论上战时所有将领都归于禁指挥。


于禁统领的七军三万人的军队可是曹魏的中央军啊,是卫戍曹魏首都许都以及重镇洛阳的外围部队,当时曹魏的其他中央军全部被曹操带到汉中参与汉中之战,还有返回的路上,在曹操还没有返回洛阳时,于禁的三万中央军可以说是曹魏在中部前线的最后屏障了。
结果呢?于禁败了,全军覆没,不仅于禁自已被擒投降,而且白马将军庞德也被斩杀,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如果拿下了襄阳和樊城,在曹操还没有赶到时,就能长驱直入许都和洛阳,整个曹魏中部地区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


曹魏唯一幸运的就是关羽还没有拿下襄阳和樊城,不敢直接北上,否则后路就会被吕常和曹仁切断,也正是吕常和曹仁给曹操争取了时间,曹操派遣了徐晃增援襄樊,徐晃的军队从哪里来呢?
徐晃的军队来自屯田军,是曹魏召集了在襄樊附近地区屯田的军队,屯田的军队只能算准军事组织,没事时种田,有事时可以征集入伍参与作战,相当于预备役人员,除了徐晃,曹操继续召集屯田军,以殷署、朱盖为首的十二营军队支援徐晃,徐晃手下的军队瞬间达到三万多人,与关羽在襄樊战场的军队数量不相上下。


如果再让关羽击败了徐晃,那么曹魏整个中原腹地就再次暴露在关羽的攻击之下,这是相当大的军事威胁,曹操为什么要迁都啊?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威胁,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非常清楚关羽的攻势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也非常清楚迁都会造成什么样的恐慌。
与此同时,曹操带领整个曹魏剩下的所有中央军从长安急行军赶往洛阳,随后曹操到达一个叫摩陂的地方,这里是今天河南郏县东南,位置处于洛阳和许都中间的位置,曹操驻扎在这个地方,意味深长。


曹操在做最后的打算,摩陂这个地方离许都与洛阳都很近,如果哪边危险就能先支援哪边,也可以说曹操本人率领的中央军是曹魏政权最后的屏障,但是曹操仍不放心,还不断从东部合肥前线调兵前往襄樊,比如张辽就被调往襄樊协助徐晃对抗关羽。
关羽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了,围攻襄樊已有几个月了,士兵疲惫,粮食匮乏,后方也因为东吴偷袭而失去根据地,同时曹操为了打击关羽军士兵和增长曹仁军士气,将吕蒙偷袭荆州的消息同时告知关羽和曹仁,最终,关羽败了,一败涂地。


你以为就说完了,并没有,这只是关羽在军事上给曹魏造成的威胁,除了军事上的威胁,关羽造成的威胁还有政治上的。
整个襄樊之战前后,曹魏的中原地区,包括许都、洛阳、邺城等核心地区就一直不太平,境内反叛势力此起彼伏,首先是发生在许都的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少府耿纪等人的谋反案,理由是外连关羽,最后被魏国丞相长史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
紧接着,陆浑(今河南嵩县)人孙狼无法忍受曹魏繁重的苛捐杂税,率军民起义,攻破县城,随后南下投奔关羽。


再接着是宛城的卫开、侯音叛乱,联合关羽里应外合攻打曹魏,要知道宛城可是曹魏中部军区的治所,也是襄樊之后曹魏的重要城池,宛城一旦被攻破,与襄樊连成一征,曹魏中原地区将永无宁日,但是后来宛城被曹仁率军平定,屠宛城。
最后是发生在邺城的魏讽谋反案,邺城是魏王国的都城,是曹操的大本营和权力中心,而许都只是傀儡皇帝汉献帝的都城,邺城谋反案诱因就有关羽襄樊之战的影响,最终被曹丕平定,曹丕还借机扩大化,杀了数千人。


由于关羽的北伐襄樊之战,造成了曹魏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都对曹魏产生的巨大的威胁,而且关羽面临胜利也只有一步之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关羽襄樊之战造成的威胁,相当于敌人打到了你的都城附近,敌人如果再进一步,你就面临生死存亡,这是多大的影响!
而且还只是关羽一个人带领荆州三郡的军队造成的,要是关羽有益州的帮助,还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还不知道襄樊是不是会被拿下?
最后解释一下威震华夏。


华夏的意思很好理解,华夏就是中国,是指以河洛地区到关中地区这一片的核心地区,威震华夏就是指关羽这一战造成的影响,已经威胁到了整个河洛地区,这里是曹魏的核心地区,失去这里,曹魏将国之不国,这一切都是关羽造成的,这是整个三国史书中,唯一有“威震华夏”四个字描述的地方,而这就是关羽造成的。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所造成的威震华夏是什么呢?

4. 为什么关羽打了樊城之后,就直接威震华夏了?

因为关羽的对手太多而队友太少。公元219年,关羽率军北上,围攻襄樊,并在此后水淹七军,一时间,关羽的声势威震华夏。但实际上,当时关羽打出的战绩并不是最强的,要知道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是以两万人击败了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时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却击败了曹操的近二十万大军,可见是否能够威震华夏,并不是因为战绩的多少,当时关羽之所以能够在水淹七军之后威震华夏,主要的原因是关羽的这次战役成果是实打实的,最特殊的地方还是对面的豪华阵容。

要知道当时曹操几乎出动了能够出动的全部精锐,除了身在樊城的曹仁,被击败的于禁,被斩杀的庞德,后来支援的徐晃外,还有张辽等将领正在增援的路上,而东吴方面为了诛杀关羽,也是精锐尽出,当时的吕蒙、陆逊、潘璋、马忠都算是能力出众之人,这个阵容之中有两任大都督,加上东吴十二虎臣中的令人。然而站在关羽身边的,却不见得是关羽的队友,比如南郡太守糜芳临危投降,将军傅士仁也被一封信就招降了,再加上身在上庸三郡的刘封与孟达见死不救,关羽这边可以说是真没什么人了。换句话说,当时曹魏与孙吴这般来的人都是能力出众的,而关羽这般不但没有其他的名将援军,还有两个叛徒,以及两个见死不救的人。

而在兵力方面,关羽也绝对是以少胜多,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估算,当时关羽对曹魏的兵力比例应该是三万人,而东吴方面并没有记载,但以吕陆潘马等人亲自率兵出征来看,当时孙权的想法是战必胜,攻必克,因此出动的人数也不会少,至少也不会少于关羽集团的兵力,最为重要的是,三方兵力大部分都是精锐主力,除了徐晃后来带来的两万人是新兵外,于禁和曹仁的兵团都是精锐。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还能借助山洪暴发击败了于禁兵团,就此俘虏三万人,除此之外,他还打残了曹仁兵团,曹魏的三大主将,一人投降,一人身死,一人被围,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俘虏加上消灭的曹军,应该有五万人了,而且这些人还是曹操的精锐部队。

我认为,正因为当时关羽的对手多,队友少,却还能以少胜多,因此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后的声势威震华夏当之无愧。

5.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呢?

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近一百年间历史之中通常都被称作三国时代,在这段历史之中发生过很多战役,比较出名的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诸葛亮北伐等等,但是如果说三国之中的那一次战役能做到威震华夏,那也唯有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的规模比不过在三国时代不能算是最大,三国之中的三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场改变三国走向的三次战役,那一个的规模都不亚于襄樊之战,但关羽却因为此战取得了威震华夏的成就,这样的战绩,亘古未有。

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夺取了荆州南部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长江北的江夏一部分,而江夏郡长江以南部分在赤壁前就属于孙权;刘备占领西川后,曹操占据汉中,威胁西川,刘备因此与孙权讲和,把在孙权手下借来的江夏、桂阳、长沙归还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归曹操。

关羽镇守的荆州,其实就是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之地,关羽凭这这三郡之地。公元219年,刘备占据汉中,自称汉中王后,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领大军攻打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曹仁被关羽打的力不从心在樊城不敢出战斗。刚从汉中战场撤出的曹操,立即组织兵力,下令于禁督领七军,和庞德前去樊城救援曹仁,但就是遇见关羽之后被水淹七军,俘获于禁等曹军俘虏三万人,斩杀庞德破,曹仁守卫的樊城也城中进水,处处崩塌,重创曹魏。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十月,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死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 关羽虽然当时关羽还没有攻下襄阳、樊城,但是却给曹操的首都许昌,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当时的汉献帝在许昌,许昌等地属于中原地区,中原是我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关羽威震华夏,曹操都打算迁都避其锋芒。

关羽威震华夏的同时东吴的孙权也搞到威胁,因为关羽据守的荆州南郡,使得孙权集团不但无力向北发展,而且还有被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夹击的危险。所以,孙权想方设法想占据荆州南郡。孙权也不希望关羽做大,因此与曹魏联合在一起,在关羽背后捅了刀子,关羽兵败被杀。

虽然关羽失败但劣势的关羽以三郡不到三万的兵力,能围困襄阳与樊城,并且把于禁大军一举击溃,虽然在曹魏和东吴的名将曹仁、吕常、于禁、庞德、徐晃,吕蒙、陆逊、潘璋、马忠等一大批名将的夹击下失败,但是威震华夏也说明了关羽的军事能力.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呢?

6.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

关羽襄樊之战的规模在三国战争史上不算大,但是其战果可以说很大,重创了曹军,而且关羽北伐引发了连锁反应,所以声势非常大。
很多人认为关羽的襄樊之战仅仅是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所率增援樊城的部队,魏军损失在三万左右,这是不对的。在关羽北伐襄樊前,曹操曾经命曹仁南下攻击荆州,进驻樊城。曹仁要南下攻击荆州,其所统帅的兵力,除了留守襄樊的,就应该不比关羽少,也有几万人马。

而等到水淹七军以后,曹仁此时只有樊城里的几千人马和襄阳的守军。显然关羽不仅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的部队,抓了三万俘虏,在这之前曹仁的部队也遭到了重创,两下相加,魏军损失应该有四五万之多。
和《三国演义》不同,正史里几万人就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了。以三国前期的三大战役为例,官渡之战袁绍大军不过“众十余万”。赤壁之战,曹操在一线的部队不过七、八万,而孙刘联军是三到五万之众。夷陵之战,蜀军大约是四五万人,吴军则是五万。
襄樊之战魏军的损失四五万,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如果再加上汉中之战魏军伤亡也不小,此时是曹操军事上最虚弱的时候。
另外自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称魏王以后,和拥护汉室的势力矛盾激化,就在汉中之战前,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发动叛乱,各地也是暗潮涌动。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很多地方趁机起事,连许昌、洛阳附近也有叛乱发生。而且襄樊本身距离许昌不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感到压力巨大,甚至想迁都以避锋芒,所以才会有威震华夏一说。    

7.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

关羽襄樊之战的规模在三国战争史上不算大,但是其战果可以说很大,重创了曹军,而且关羽北伐引发了连锁反应,所以声势非常大。很多人认为关羽的襄樊之战仅仅是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所率增援樊城的部队,魏军损失在三万左右,这是不对的。在关羽北伐襄樊前,曹操曾经命曹仁南下攻击荆州,进驻樊城。曹仁要南下攻击荆州,其所统帅的兵力,除了留守襄樊的,就应该不比关羽少,也有几万人马。

而等到水淹七军以后,曹仁此时只有樊城里的几千人马和襄阳的守军。显然关羽不仅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的部队,抓了三万俘虏,在这之前曹仁的部队也遭到了重创,两下相加,魏军损失应该有四五万之多。

和《三国演义》不同,正史里几万人就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了。以三国前期的三大战役为例,官渡之战袁绍大军不过“众十馀万”。赤壁之战,曹操在一线的部队不过七、八万,而孙刘联军是三到五万之众。夷陵之战,蜀军大约是四五万人,吴军则是五万。襄樊之战魏军的损失四五万,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如果再加上汉中之战魏军伤亡也不小,此时是曹操军事上最虚弱的时候。另外自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称魏王以后,和拥护汉室的势力矛盾激化,就在汉中之战前,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发动叛乱,各地也是暗潮涌动。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很多地方趁机起事,连许昌、洛阳附近也有叛乱发生。而且襄樊本身距离许昌不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感到压力巨大,甚至想迁都以避锋芒,所以才会有威震华夏一说。


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小编,每日分享历史知识,历史趣事,历史见闻。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

8.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呢?

关羽襄樊之战的规模在三国战争史上不算大,但是其战果可以说很大,重创了曹军,而且关羽北伐引发了连锁反应,所以声势非常大。
很多人认为关羽的襄樊之战仅仅是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所率增援樊城的部队,魏军损失在三万左右,这是不对的。在关羽北伐襄樊前,曹操曾经命曹仁南下攻击荆州,进驻樊城。曹仁要南下攻击荆州,其所统帅的兵力,除了留守襄樊的,就应该不比关羽少,也有几万人马。


而等到水淹七军以后,曹仁此时只有樊城里的几千人马和襄阳的守军。显然关羽不仅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的部队,抓了三万俘虏,在这之前曹仁的部队也遭到了重创,两下相加,魏军损失应该有四五万之多。
和《三国演义》不同,正史里几万人就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了。以三国前期的三大战役为例,官渡之战袁绍大军不过“众十馀万”。赤壁之战,曹操在一线的部队不过七、八万,而孙刘联军是三到五万之众。夷陵之战,蜀军大约是四五万人,吴军则是五万。


襄樊之战魏军的损失四五万,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如果再加上汉中之战魏军伤亡也不小,此时是曹操军事上最虚弱的时候。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击败了襄阳太守吕常和征南将军曹仁,将吕常和曹仁分别包围在襄阳城和樊城中,吕常和曹仁据城死守,城内仅有魏军数千人。而且当时汉水猛涨,水势已经快要涨到与城墙一般高的位置,吕常和曹仁没有任何办法,要么投降,要么死守。 
另外自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称魏王以后,和拥护汉室的势力矛盾激化,就在汉中之战前,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发动叛乱,各地也是暗潮涌动。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很多地方趁机起事,连许昌、洛阳附近也有叛乱发生。而且襄樊本身距离许昌不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感到压力巨大,甚至想迁都以避锋芒,所以才会有威震华夏一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