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介绍

2024-05-17

1.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介绍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位于莫高窟,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中心的建成,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介绍

2.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历史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公元 1516--1715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内塑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世纪初,帝国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按照开凿时间划分,十六国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开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为供僧人居住、修禅的禅窟,带中方柱的塔庙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种。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并画出木结构和卷草形式;后部为平顶,也绘有木结构形式,并缀以飞天等图纹;四壁绘有表现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一时期的塑像,本尊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为主,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一佛、二天王,也有个别是单独一躯佛或弥勒像的。 佛像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佛像身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红色僧伽梨,但过分强调了衣饰的装饰色彩,仅在细节上有一些现实性手法。虽然佛和菩萨都来自异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着等都有严格规定,但中国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这些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罗艺术风采外,带有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后期,佛像的造型趋于更加丰腴浑厚,面相圆润俊秀,修眉细目,面带微笑,具有相当的人性化。由于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属玉门系砾岩,极其粗松,便于开凿洞窟但不宜于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摆脱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时期石窟的代表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由于“丝绸之路”趋于冷落,敦煌地区的开窟造像活动也日渐冷落,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并无长足改进,甚至显得僵硬空虚。持续至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地处内陆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兴盛,开窟活动也逐渐终止了。现存的此时期洞窟有145个。敦煌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即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并逐渐演化为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汇合地。敦煌石窟系统地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敦煌学。因此,敦煌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3.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石窟现状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地区,是这一带几座石窟的总称,计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则为莫高窟的分支。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所占崖面全长1618米,绝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长约1000米的地段内,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了前秦、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躯。莫高窟采用木构建筑,现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这些塑像、窟檐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石窟现状

4. 敦煌成立文物保护所的时间是

敦煌成立文物保护所的时间是:1944年。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的管理和守护工作。1949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设置保护室(组),开始了对莫高窟的抢救修复和保护。

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室随之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她是我国最早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的专门机构。5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主要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壁画、塑像修复及工程加固为一体的科研实体。保护所下设环境研究室、分析研究室、修复技术室、档案信息资料室、图像处理研究室,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几十年来完成了敦煌三座石窟的加固工程,及壁画、彩塑的修复、加固。同时协助完成或正在完成新疆、青海、甘肃、河南、宁夏、西藏、浙江等省的壁画、彩塑修复及土遗址加固工程等数十项省内外重大文物保护维修项目。现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下达的保护科研项目约40多项。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录相演播厅向观众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相片。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

5.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简介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录相演播厅向观众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相片。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简介

6.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的规模布局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录相演播厅向观众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相片。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第一展区是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第三展区(位于陈列中心展厅的二楼)是辅助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

7. 敦煌研究院的历史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由院党委、院务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分别主管院内的党务、院务、科研工作。院党委下设党委办公室,院部下设行政办公室、人事处、保卫处。学术委员会兼办科研处的工作。专业部门有石窟保护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献研究所、石窟文物保护陈列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编辑部、摄录部、接待部等。另外,在兰州设有分院。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40年代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创业始,经过几代人艰辛的工作,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研究、敦煌文化弘扬等方面都有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遵循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开创了新局面,各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敦煌研究院的历史

8.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展品分布

第一展区是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 第二展区“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第三展区(位于陈列中心展厅的二楼)是辅助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