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什么样的人?

2024-05-15

1. 唐高宗李治是什么样的人?

  李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治,从亲王到太子,几乎可以用“完人”两个字来概括。要说孝,有证据。要说友,也有证据。好多孝敬故事,感人至深。那么,太子殿下真的是一切正大光明吗?真的一点错误都没有犯过吗?

  其实,太子殿下犯过一个十分重大的错误,这一点证据确凿。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殿下一方面亲自照顾父皇,问疾尝药,继续表达孝心。另一方面却悄悄爱上了父皇的才人武则天。这个爱,不是藏在心里的暗恋,如果仅仅是暗恋,那也就罢了。没有,事实上,他们两人都跨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关于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问题,这里引证两种记录。

  《唐会要》卷三记载说:“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这是站在高宗时代的一种上溯式的记载。当时,皇上还是太子。因为入宫侍侯皇上遇到了武则天,“悦之”,喜欢上了她。悦是动词是谓语,之是代词是宾语。高宗喜欢上了武才人,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这是一种说法,是高宗主动的爱上武则天。另外一种说法,是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著名的《讨武瞾檄文》),有“陷吾君于聚麀”,(麀,音YOU,牝鹿)导致我们的皇帝像野兽一样乱伦。这个说法,是把责任归罪于武则天的。但是,没有确切地指出到底是武则天还是唐高宗更主动。其实,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但根据前一个记载,主动的一方还是太子。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是很保密的,在太宗的时代,始终没有被发现。这说明他们的保密工作很出色。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事情被唐太宗发现,后果会怎么样。

  根据《唐律》的规定,太子殿下与武才人的这种不正当关系属于“内乱”。这是十恶不赦的一个条款。唐律有明文规定,强奸父亲、祖父的妾或者与之合奸属于内乱。(《唐律疏议》卷一)合奸就是通奸。李治与武才人,应该不是强奸而是合奸。总之,这是一个违背人伦道德,违背当时法律的严重问题。

  唐高宗的这个行为,打破了他以往建立起来的所有印象。至少,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李治、完全不同的太子形象。如果我们要进行性格统一论证的话,那个行为更能代表李治呢?李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有谁真的了解太子李治?没有。

  常言说知子莫若父,唐太宗真的很了解太子殿下吗?答案是:不。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确立李治为太子已经半年多。有一次,唐太宗秘密找到长孙无忌,表示对太子不满,希望另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当时,他对李治的一个性格评价是李治懦弱。长孙无忌不说李治懦弱,说李治这是“仁厚”,并说这才是“真守文良主”。两个人对李治的性格判断其实是一致的,不过唐太宗从负面说,长孙无忌从正面说而已。

  不论唐太宗还是长孙无忌,他们认为李治性格软弱,准确吗?当然不准确。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欧阳修在《新唐书·高宗本纪》的赞词中说到:“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他说唐太宗“昧于知子”,这是对的。

  唐太宗不了解李治,长孙无忌了解吗?当然也不了解。

  那么,欧阳修说李治是“昏童”,昏童,就是傻小子。说唐太宗不了解李治,没有问题。说长孙无忌不了解李治,也不错。但是,欧阳修说李治是昏童,其实也是不了解。李治要是傻小子,为什么一件错事都没有办过?李治要是性格懦弱,他敢跟庶母私通?这些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一个人所做的多种事迹,现在让我们做统一的分析,真是有些为难了。

  那么,李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综合起我们现在所知的情况,高宗李治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但是还构不成双重人格。在父皇的权威面前,在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要求方面,他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小心谨慎。所有公认的好品质他都具备,所有正面的评价他都拥有,然而他想做的与社会不合拍的事情,他也照做不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评语:“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北京话叫做“蔫坏”,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闷骚”。你们希望我做的,我都做得天衣无缝,我自己想做的,要你们毫无觉察。太子不是需要孝道吗,那我的孝道谁都挑不出毛病,你们还要特受感动。你看太子殿下,亲自为父皇允脓包,不肯坐车,扶着父亲的御辇步行几天。感动不感动?感动。但是,私下,竟然敢动父亲的女人,法律立场的庶母。你说这个胆子有多大?

  李治这个大胆行为,跟隋炀帝都有一拚。据说,隋文帝临死的时候发现了隋炀帝在后宫非礼嫔妃,决定废了隋炀帝。隋炀帝抢先动作,杀了皇帝,顺利即位。这就是说,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如果被唐太宗发现,唐朝的历史一定大大改写,但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好,神不知鬼不觉,所以历史依旧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等到高宗即位以后,不再担心这个秘密暴露了,这个事情才大白于天下。

  更绝的是,宫里那么多的眼睛啊,他们是怎么蒙混过去的呢?我们到现在也很难理解。不得不承认,他们做事周密。做事周密的人,心思一定缜密。内心里把很多原则都不当原则,外表却温良恭俭,想让你们知道的事情,感天动地,不想让你知道的事,如同没有发生。

  现在,我们还能说太子殿下是孝子吗?当然不能。天下孝子都要这样,那还不天下大乱吗?但是,为什么太宗以下都认为太子是孝子呢?很简单,大家都看走了眼,大家都被李治的表演所蒙蔽。

  这不正是优秀的政治家吗?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把高宗当作傻孩子。这有多么奇怪啊。

  那么,当我们知道李治与武媚娘的私下关系,知道他们犯了“乱伦”罪,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李治不会成为好皇帝呢?当然不能。想一想,当初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公然杀害的自己的兄弟,迫使父皇交出权力,那罪行有多大?李治这点行径,真与乃父比起来,只能望洋兴叹了。但是,后来的唐太宗我们依然认为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他带来了后世楷模贞观之治。所以,太子殿下如今的这个表现,还不能就此否认他的皇帝前途。

  但是,这里我们还是要表示否定,否定什么呢?否认此前的一种错误认识,都认为唐高宗性格懦弱。唐高宗敢于在唐太宗的时代,就与庶母私通,这是一个懦弱者的行为吗?

  性格是一种对行为的倾向性归纳,所有的性格归纳,准确性都是相对的。但是,性格归纳也不能太离谱,如唐高宗,明明是胆大心细的人,生生给说成是懦弱,这就是典型的归纳错误。因为,他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就敢于跟庶母私通,这个行为与懦弱无论如何不能建立联系。那么,如此众多的人坚持认为高宗性格懦弱,他们能够解释他与庶母私通这件事吗?显然不能。面对危险,不管对还是错,只要有危险,就不敢行动,这就是懦弱。高宗是这样的人吗?显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明白,太子时期的李治跟武则天的私通,其危险性之高,几乎可以跟谋反相提并论。但是,皇太子还是做了。

  唐高宗早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人有了懦弱的印象呢?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唐太宗有一次这么说过,而长孙无忌并没有反对。或者,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说的,生子如狼畏如羊,是他对李治的希望不要过于软弱。或者,李治有意地在长者面前表现得很谦逊,让长者们产生了仁弱印象。现在看来,李治的所谓软弱,是一种战略战术,他不过是在“用弱”而已。有意识地显示自己的仁弱,让人相信自己仁弱,最终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如同当初的隋炀帝(可巧,当时也是晋王),一切表现都是既节俭又不花心,特别获得父母的赏识。最后呢,当他成为皇帝的时候,有谁会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节俭而不好色的人呢?

  高宗李治的性格懦弱,恐怕不是来自早年的证明,因为即使坚持高宗懦弱的人也不能举证李治的早年行为证明。当皇帝以后,毕竟会有一些妥协。那么,那究竟是性格的证明,还是策略的证明呢?即使是隋炀帝这样的皇帝,他也有妥协的时候。当他在雁门关被突厥包围的时候,下令不再征伐高句丽,其实就是一个不得不妥协的办法,因为全国上下都在反对征高丽。妥协是政治的常态,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跟皇上的性格没有必然联系。

  总之,说高宗的性格懦弱,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因为如果追究性格,必须到早年生活中去寻找例证,而唐高宗李治的早年,缺乏这样的证明。反而是与庶母私通一事,只能让人感到,他的性格正好与懦弱相反,那是什么呢?胆大心细、外圆内方。

唐高宗李治是什么样的人?

2. 唐高宗李治的生平简介

  李治,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且平定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将田宅归还给百姓,开创了永徽之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高宗李治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唐高宗李治简介   
      李治出生在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皇后,他和其他皇兄不一样,他很宽厚仁慈,也聪颖端庄。
   
      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而魏王李泰也被贬,李世民知道只有李治当上皇帝,才不会杀兄弟,于是,同年立李治为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李治登基。次年,立王氏为后。唐高宗四处征战,拓宽版图,而唐代的版图,也在那个时候达到了巅峰。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样大的版图一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和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武则天私通。之后太宗驾崩,武则天就去感业寺当了尼姑。
   
      公元650年,李治在李世民忌日那天去感业寺进香,又见到了武则天,两人旧情复燃。第二年,武则天又再度入宫,之后就被李治封为了昭仪。
   
      再之后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治想废皇后改立武则天,但是长孙无忌等一些老臣坚决反对,但是那些老臣如何斗的过武则天和他的那些亲信们呢?于是终于在655年,废了王皇后,改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一些大臣也都被贬斥。
   
      之后,李治和武则天慢慢出现了矛盾,武则天有意掌管朝政,而李治也无力压制。后来因为李治换头痛病,更不能操持政务,所以一切都由武则天打理。武则天后来建议使用天皇天后称号,他俩并称二圣。
         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死的   
      李治从小身体就不好,登基后头风病一直发作,  历史  记载“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可以看出,李治由于身体原因,将朝政全交给了天后也就是武则天处理。
   
      李治为了治好风疾的同时,也极度追求不老,所以他信长生之术,征集来很多道士来炼丹,比如当时著名的道士孙思邈、叶法善都被李治召进宫问药过。
   
      李治这样广召道士来炼丹药,当然其中混进来很多都是骗子。有一次进宫100多个道士,一起炼丹,耗资千万。叶法善就对李治说:“丹药不是一般人能炼的,不能白白浪费钱财,会让人说闲话。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些道士进行  面试    考核  。”于是,最后发现100多个道士里有90多个都是骗子。
   
      要说这李治真是执着啊,之后他还请了潘师正和刘道合这样的隐士进攻给他炼丹,据说刘道和还在李治面前表演“止雨术”,这让李治对他的能力深信不疑。据史书记载,刘道和死后尸体呈现“尸解”现象,坊间认为这是成仙,李治听说刘道和成仙了,就更相信他炼的那些丹药了,于是加大了剂量,最后导致急性中毒,死在了东都洛阳。享年56岁。
   
      李治临死前还说出“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可以想象他对长生的渴望。
   
      李治乱服丹药,是自作自受。虽然他在丹药上比较鬼迷心窍,但是他对大唐的贡献还是功不可没的。他在  政治  、  军事  、经济和  文化  等方面,均给大唐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治为什么喜欢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后宫佳丽众多,然而他却偏偏对先帝的才人,年长自己四岁的武则天情有独钟,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猜测是因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所身处的是慈父严母的生活环境。唐太宗是雄霸  天下  的千古明君,  自然  也会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深感父爱缺失的李治势必要在母亲长孙皇后身上寻求更多的母爱,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治就将这种恋母情结转移到太宗身边最亲近的宫人武媚身上,因而高宗对武则天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男女之情,民间广为流传的高宗爱慕武则天美貌,而不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立自己父亲的女人为后的说法,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
   
      唐高宗即位初期,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爱幸及立储之事明争暗斗,令高宗不胜其烦,而正在这时,他在感业寺中偶然邂逅了曾经两情相悦的武则天,立刻被武则天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所吸引。
   
      武则天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高宗极大的抚慰,而且心机深沉,极具人格魅力与政治手腕。得王皇后相助回宫后,她一边笼络宫中人心,迅速扫平了后宫妨碍她独揽大权的障碍,一边又积极辅佐高宗展开了与前朝老臣们的政治斗争,逐渐将朝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外戚势力清除干净,帮助李治摆脱朝臣的钳制,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还在于其在朝政方面对武氏的倚重,她为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猜你喜欢:
   
    1. 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死的 
   
    2. 隋唐历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简介 
   
    3. 唐朝皇帝唐高宗李治简介 
   
    4. 唐朝名将薛万彻生平简介 
   
    5. 唐朝皇帝李治生平简介

3. 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李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治,从亲王到太子,几乎可以用“完人”两个字来概括。要说孝,有证据。要说友,也有证据。好多孝敬故事,感人至深。那么,太子殿下真的是一切正大光明吗?真的一点错误都没有犯过吗?

  其实,太子殿下犯过一个十分重大的错误,这一点证据确凿。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殿下一方面亲自照顾父皇,问疾尝药,继续表达孝心。另一方面却悄悄爱上了父皇的才人武则天。这个爱,不是藏在心里的暗恋,如果仅仅是暗恋,那也就罢了。没有,事实上,他们两人都跨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关于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问题,这里引证两种记录。

  《唐会要》卷三记载说:“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这是站在高宗时代的一种上溯式的记载。当时,皇上还是太子。因为入宫侍侯皇上遇到了武则天,“悦之”,喜欢上了她。悦是动词是谓语,之是代词是宾语。高宗喜欢上了武才人,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这是一种说法,是高宗主动的爱上武则天。另外一种说法,是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著名的《讨武瞾檄文》),有“陷吾君于聚麀”,(麀,音YOU,牝鹿)导致我们的皇帝像野兽一样乱伦。这个说法,是把责任归罪于武则天的。但是,没有确切地指出到底是武则天还是唐高宗更主动。其实,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但根据前一个记载,主动的一方还是太子。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是很保密的,在太宗的时代,始终没有被发现。这说明他们的保密工作很出色。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事情被唐太宗发现,后果会怎么样。

  根据《唐律》的规定,太子殿下与武才人的这种不正当关系属于“内乱”。这是十恶不赦的一个条款。唐律有明文规定,强奸父亲、祖父的妾或者与之合奸属于内乱。(《唐律疏议》卷一)合奸就是通奸。李治与武才人,应该不是强奸而是合奸。总之,这是一个违背人伦道德,违背当时法律的严重问题。

  唐高宗的这个行为,打破了他以往建立起来的所有印象。至少,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李治、完全不同的太子形象。如果我们要进行性格统一论证的话,那个行为更能代表李治呢?李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有谁真的了解太子李治?没有。

  常言说知子莫若父,唐太宗真的很了解太子殿下吗?答案是:不。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确立李治为太子已经半年多。有一次,唐太宗秘密找到长孙无忌,表示对太子不满,希望另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当时,他对李治的一个性格评价是李治懦弱。长孙无忌不说李治懦弱,说李治这是“仁厚”,并说这才是“真守文良主”。两个人对李治的性格判断其实是一致的,不过唐太宗从负面说,长孙无忌从正面说而已。

  不论唐太宗还是长孙无忌,他们认为李治性格软弱,准确吗?当然不准确。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欧阳修在《新唐书·高宗本纪》的赞词中说到:“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他说唐太宗“昧于知子”,这是对的。

  唐太宗不了解李治,长孙无忌了解吗?当然也不了解。

  那么,欧阳修说李治是“昏童”,昏童,就是傻小子。说唐太宗不了解李治,没有问题。说长孙无忌不了解李治,也不错。但是,欧阳修说李治是昏童,其实也是不了解。李治要是傻小子,为什么一件错事都没有办过?李治要是性格懦弱,他敢跟庶母私通?这些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一个人所做的多种事迹,现在让我们做统一的分析,真是有些为难了。

  那么,李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综合起我们现在所知的情况,高宗李治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但是还构不成双重人格。在父皇的权威面前,在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要求方面,他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小心谨慎。所有公认的好品质他都具备,所有正面的评价他都拥有,然而他想做的与社会不合拍的事情,他也照做不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评语:“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北京话叫做“蔫坏”,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闷骚”。你们希望我做的,我都做得天衣无缝,我自己想做的,要你们毫无觉察。太子不是需要孝道吗,那我的孝道谁都挑不出毛病,你们还要特受感动。你看太子殿下,亲自为父皇允脓包,不肯坐车,扶着父亲的御辇步行几天。感动不感动?感动。但是,私下,竟然敢动父亲的女人,法律立场的庶母。你说这个胆子有多大?

  李治这个大胆行为,跟隋炀帝都有一拚。据说,隋文帝临死的时候发现了隋炀帝在后宫非礼嫔妃,决定废了隋炀帝。隋炀帝抢先动作,杀了皇帝,顺利即位。这就是说,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如果被唐太宗发现,唐朝的历史一定大大改写,但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好,神不知鬼不觉,所以历史依旧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等到高宗即位以后,不再担心这个秘密暴露了,这个事情才大白于天下。

  更绝的是,宫里那么多的眼睛啊,他们是怎么蒙混过去的呢?我们到现在也很难理解。不得不承认,他们做事周密。做事周密的人,心思一定缜密。内心里把很多原则都不当原则,外表却温良恭俭,想让你们知道的事情,感天动地,不想让你知道的事,如同没有发生。

  现在,我们还能说太子殿下是孝子吗?当然不能。天下孝子都要这样,那还不天下大乱吗?但是,为什么太宗以下都认为太子是孝子呢?很简单,大家都看走了眼,大家都被李治的表演所蒙蔽。

  这不正是优秀的政治家吗?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把高宗当作傻孩子。这有多么奇怪啊。

  那么,当我们知道李治与武媚娘的私下关系,知道他们犯了“乱伦”罪,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李治不会成为好皇帝呢?当然不能。想一想,当初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公然杀害的自己的兄弟,迫使父皇交出权力,那罪行有多大?李治这点行径,真与乃父比起来,只能望洋兴叹了。但是,后来的唐太宗我们依然认为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他带来了后世楷模贞观之治。所以,太子殿下如今的这个表现,还不能就此否认他的皇帝前途。

  但是,这里我们还是要表示否定,否定什么呢?否认此前的一种错误认识,都认为唐高宗性格懦弱。唐高宗敢于在唐太宗的时代,就与庶母私通,这是一个懦弱者的行为吗?

  性格是一种对行为的倾向性归纳,所有的性格归纳,准确性都是相对的。但是,性格归纳也不能太离谱,如唐高宗,明明是胆大心细的人,生生给说成是懦弱,这就是典型的归纳错误。因为,他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就敢于跟庶母私通,这个行为与懦弱无论如何不能建立联系。那么,如此众多的人坚持认为高宗性格懦弱,他们能够解释他与庶母私通这件事吗?显然不能。面对危险,不管对还是错,只要有危险,就不敢行动,这就是懦弱。高宗是这样的人吗?显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明白,太子时期的李治跟武则天的私通,其危险性之高,几乎可以跟谋反相提并论。但是,皇太子还是做了。

  唐高宗早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人有了懦弱的印象呢?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唐太宗有一次这么说过,而长孙无忌并没有反对。或者,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说的,生子如狼畏如羊,是他对李治的希望不要过于软弱。或者,李治有意地在长者面前表现得很谦逊,让长者们产生了仁弱印象。现在看来,李治的所谓软弱,是一种战略战术,他不过是在“用弱”而已。有意识地显示自己的仁弱,让人相信自己仁弱,最终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如同当初的隋炀帝(可巧,当时也是晋王),一切表现都是既节俭又不花心,特别获得父母的赏识。最后呢,当他成为皇帝的时候,有谁会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节俭而不好色的人呢?

  高宗李治的性格懦弱,恐怕不是来自早年的证明,因为即使坚持高宗懦弱的人也不能举证李治的早年行为证明。当皇帝以后,毕竟会有一些妥协。那么,那究竟是性格的证明,还是策略的证明呢?即使是隋炀帝这样的皇帝,他也有妥协的时候。当他在雁门关被突厥包围的时候,下令不再征伐高句丽,其实就是一个不得不妥协的办法,因为全国上下都在反对征高丽。妥协是政治的常态,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跟皇上的性格没有必然联系。

  总之,说高宗的性格懦弱,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因为如果追究性格,必须到早年生活中去寻找例证,而唐高宗李治的早年,缺乏这样的证明。反而是与庶母私通一事,只能让人感到,他的性格正好与懦弱相反,那是什么呢?胆大心细、外圆内方。

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4. 唐高宗李治?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5. 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李治,从亲王到太子,几乎可以用“完人”两个字来概括。要说孝,有证据。要说友,也有证据。好多孝敬故事,感人至深。那么,太子殿下真的是一切正大光明吗?真的一点错误都没有犯过吗?

其实,太子殿下犯过一个十分重大的错误,这一点证据确凿。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殿下一方面亲自照顾父皇,问疾尝药,继续表达孝心。另一方面却悄悄爱上了父皇的才人武则天。这个爱,不是藏在心里的暗恋,如果仅仅是暗恋,那也就罢了。没有,事实上,他们两人都跨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关于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问题,这里引证两种记录。

《唐会要》卷三记载说:“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这是站在高宗时代的一种上溯式的记载。当时,皇上还是太子。因为入宫侍侯皇上遇到了武则天,“悦之”,喜欢上了她。悦是动词是谓语,之是代词是宾语。高宗喜欢上了武才人,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6. 唐高宗李治。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

7.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1] -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2] ,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唐高宗李治

8. 唐高宗李治生平简介

 唐高宗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是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众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气度的李治是不在储君考虑范围之内的,然而诸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等不得父亲百年归老就接连发生谋反事件,令太宗伤心不已。
  唐高宗李治剧照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意传位于虽无大才,却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晋王李治,这便是后来继承李唐江山,与武则天一同开创灿烂辉煌的后贞观时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时期,得唐太宗亲自教导,经常出入御书房,与太宗才人武氏渐生情愫。
  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与其他一众宫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彼时,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诸多钳制,尤为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之事所烦恼,偶然一次入感业寺进香之际,竟意外地与曾经爱慕至深的武则天重逢,惊喜之下立刻诏她侍寝,两人缠绵间互诉离别之情。
  不久之后,一心想着扳倒萧淑妃的王皇后主动提出将武氏纳入高宗后宫,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许可,当即不顾朝臣反对从感业寺接回已然怀有身孕的武氏,封为正二品昭仪。至此之后,武氏渐渐宠冠后宫,竟以雷霆之势迅速打败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跃成为高宗的后宫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则天的辅助,高宗得以放开手脚,渐渐摆脱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的钳制,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李治的生母  唐高宗李治的生母为唐太宗的正妻――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她本是将门之女,大唐宰相长孙无忌之妹,也是唐太宗一生敬爱的女子。
  长孙皇后剧照
  民间关于长孙皇后的传说很多,相传她十三岁初为人妇之时,正值隋末群雄纷争的年代。唐国公李渊颇有威望,因而四方豪杰纷纷前来投奔。此时年少气盛的秦王李世民凭借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强大的政治手腕招揽了不少有识之士,其中就包括秦叔宝、程咬金等当世豪杰。
  为了帮助丈夫赢得良好的人缘,长孙氏每逢征战之时,便亲往战地勉励前方诸将,鼓舞三军士气。私下每有地方官员敬献金银财帛,她也坚决不受,亦或者将财物分送贫苦百姓,赈济灾民。身为官宦小姐的长孙氏却能如此体恤民情,这在当时饱受隋末暴政之苦的百姓看来,自然是铭感于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称帝。前朝诸臣之中,有一位以直言进谏著称宰相魏征,常劝李世民要以江山社稷和天下万民为重,不能玩物丧志。
  一次,魏征又在朝上进谏君王不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盖离宫,否则与隋炀帝暴君无异。唐太宗一下朝即龙颜大怒,声称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得知内情后急忙换上朝服向唐太宗叩拜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直言不讳,全因君王乃是明君,明君得贤臣辅助,犹如得明镜以正衣冠,理应珍而重之,怎能妄开杀戒?太宗当即幡然醒悟,羞愧不已。至此之后,更为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魏征越发珍爱敬重。
  李治是好皇帝吗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开国之后继承大统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光芒掩盖下,李治的历史功绩常被后人淡化,多数人评价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经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想来唐玄宗李隆基从先辈手中接过锦绣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酿成了足以颠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乱。
  遥想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龙驭殡天,时年二十二岁的高宗李治一下子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副重担,这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朝,周旋于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之间,下了朝还要马不停蹄走 *** 间,体察民意,本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这种种迹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无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爱民,这也就是为何唐高宗执政时期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然而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的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拥有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他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李治书法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亦为长孙皇后嫡出的皇子。唐太宗生前连续经历皇子谋逆后,心灰意冷,遂立宅心仁厚的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或许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唐高宗乃是一位酷爱诗词和书法的风雅天子,尤其喜爱书法,在他三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书法大概是他最大的爱好。
  李治剧照
  唐高宗李治年轻时庸懦无能,缺少杀伐决断的勇气,所以在朝政大事上难有建树,致使长孙无忌等大臣把持朝政,倚老卖老,长期弄权,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武则天成为皇后,辅佐高宗执政才得以杜绝。
  李治虽然在治国才能上有所欠缺,然而其得益于太宗皇帝的亲自教导,自幼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在书法和文学上造诣颇高,是当时公认的才子。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李治尤擅工行,行笔婉妙,自有其独到之处,此外,他对草书、隶书、楷书、飞白书等各种笔法也是应用自如,丝毫不逊名家。观后世流传的唐高宗手笔不难发现,他的书法苍劲豪迈,字迹圆润俊华,视觉效果十分美观,比之其父太宗皇帝之手书,也不遑多让,因而世人评价颇高。 唐高宗流传于世的书法佳作不胜枚举,其中《大唐纪功颂》、《万年宫铭》、《六尚书帖》、《九乾门帖》、《前事帖》、《欲僻洛城帖》等精彩的书法作品,均可称之为帝王代表之作。
  李治的诗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皆能作几首诗寄托情感,私以为这与当时开放的民风与清明的政治制度有关。在众多喜爱诗词的帝王中,唐高宗李治当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高宗李治剧照
  自幼得父亲太宗皇帝李世民教导的李治,在诗词和书法上都造诣颇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雅天子。虽然后世普遍评价他性格懦弱,执政能力有限,李唐江山后贞观时代的繁荣主要靠英明果敢的武则天,然而唐高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任谁都抹杀不了的。
  在李治登基之初,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的宠爱长期勾心斗角,使得心灰意冷的李治越发将感情转向感业寺内的先帝才人武则天,常与她对诗传情,互诉相思之苦。
  武则天回宫后,很快铲除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这两个后宫最为难缠的劲敌,风风光光成为大唐的一国之母。高宗得武后辅佐,在朝政大事上终于有了对抗长期把持朝政的权臣的勇气,遂逐步瓦解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至此,终于把先帝留下的江山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期间,李治的诗词创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从不少诗篇中都能反映出当时繁荣昌盛的历史景象。如一首《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通过精彩的笔触生动描述了帝女成婚的盛况,《谒大慈恩寺》则记述了高宗在位时期,大唐对东瀛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之战取得大获全胜的战绩。
  高宗执政时期,是大唐疆域最辽阔,经济最繁荣,人口增长最快速的时期,李治与武则天都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