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黑子几乎消失不见,地球会怎么样?

2024-05-14

1. 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黑子几乎消失不见,地球会怎么样?

太阳给予地球上面所有生物生活的主要能量的根源。世间的万物都需要依赖太阳来生存和进展。但是据科学研究组发现太阳在近二十年内的活动越来越弱,尤其是天文学家在近三百多天以来一个太阳黑子都没有出现过。有传言太阳黑子与地球温度有关,地球会迎为小冰期。但是科学家做出了解释,太阳黑子的变化不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

一、太阳黑子的来由科学家们经常会观察到太阳上面会有一些黑点出现。黑子为何会出现,这是因为太阳的构造和物质所构成的,而太阳大致上分为内外两部分组合而成。内部是核心的区域,是产生太阳能量的根源;而外面的部分是大气层。伴随着太阳温度的升高,从最内层到达最外层面时温度就会从四千多摄氏度一下升为一百万摄氏度。而太阳黑子就发生在光球层的位置,黑子所产生的位置由于磁场比较强,所以妨碍了太阳里面能量的对流。因此能量传达就会变低,导致黑子周边的温度会迅速的冷却。当温度比其它位置要低许多的话,光度值就会变低,所以产生了黑子的现象。

二、太阳黑子消失不会引起地球极小期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活动的表现,所以自然会影响到太阳的辐射强度减弱到百分之0.5。而地球上面的温度与太阳的照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太阳这种辐射的变化比较小,对于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传言说太阳活动进入了极小期的状态,会导致地球产生小冰河世纪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且太阳黑子的极小期的周期率是十多年左右,而小冰河期相隔的时间是几百年或几千年才会出现,所以从太阳黑子与地球即将出现小冰期两者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太阳黑子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消失,有人谣言说会导致地球正在经历变冷的周期,有可能地球会迎来另一个冰河世纪。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太阳黑子所造成的辐射减弱不会对地球造成影响;还是地球的冰河期跟太阳黑子的周期不符合。通过这几点都证明太阳黑子跟地球的温度没有关系。地球会进入冰河期是跟大气层与太阳辐射之间的阻挡有关。

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黑子几乎消失不见,地球会怎么样?

2. 太阳黑子活动会对地球造成多大影响

太阳黑子的影响
磁爆 
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即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 
磁暴是常见现象。不发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天(一个太阳自转周期)后,又有磁暴发生。这类磁暴称为重现性磁暴。重现次数一般为一、二次。 
研究简史 19世纪 30年代 C.F.高斯和韦伯建立地磁台站之初,就发现了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1847年,地磁台开始有连续的照相记录。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用肉眼首先发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记录到 700纳特的强磁暴。这个偶然的发现和巧合,使人们认识到磁暴与太阳耀斑有关。还发现磁暴时极光十分活跃。19世纪后半期磁暴研究主要是积累观测资料。 
20世纪初,挪威的K.伯克兰从第一次国际极年(1882~1883)的极区观测资料,分析出引起极光带磁场扰动的电流主要是在地球上空,而不在地球内部。为解释这个外空电流的起源,以及它和极光、太阳耀斑的关系,伯克兰和F.C.M.史笃默相继提出了太阳微粒流假说。到30年代,磁暴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查普曼-费拉罗磁暴理论中,他们提出地磁场被太阳粒子流压缩的假说,被后来观测所证实。 
50年代之后,实地空间探测不但验证了磁暴起源于太阳粒子流的假说,并且发现了磁层,认识了磁暴期间磁层各部分的变化。对磁层环电流粒子的存在及其行为的探测,把磁暴概念扩展成了磁层暴。 
磁暴和磁层暴是同一现象的不同名称,强调了不同侧面。尽管磁暴的活动中心是在磁层中,但通常按传统概念对磁暴形态的描述仍以地面地磁场的变化为代表。这是因为,人们了解得最透彻的仍是地面地磁场的表现。 
形态 在磁暴期间,地磁场的磁偏角和垂直分量都有明显起伏,但最具特征的是水平分量H。磁暴进程多以水平分量的变化为代表。大多数磁暴开始时,在全球大多数地磁台的磁照图上呈现出水平分量的一个陡然上升。在中低纬度台站,其上升幅度约10~20纳特。这称为磁暴急始,记为SSC或SC。急始是识别磁暴发生的明显标志。有急始的磁暴称为急始型磁暴。高纬台站急始发生的时刻较低纬台站超前,时间差不超过1分钟。 
磁暴开始急,发展快,恢复慢,一般都持续两三天才逐渐恢复平静。磁暴发生之后,磁照图呈现明显的起伏,这也是识别磁暴的标志。同一磁暴在不同经纬度的磁照图上表现得很不一样。为了看出磁暴进程,通常都需要用分布在全球不同经度的若干个中、低纬度台站的磁照图进行平均。经过平均之后的磁暴的进程称为磁暴时(以急始起算的时刻)变化,记为Dst。 
磁暴时变化大体可分为 3个阶段。紧接磁暴急始之后,数小时之内,水平分量较其平静值大,但增大的幅度不大,一般为数十纳特,磁照图相对稳定。这段期间称为磁暴初相。然后,水平分量很快下降到极小值,下降时间约半天,其间,磁照图起伏剧烈,这是磁暴表现最活跃的时期,称为磁暴主相。通常所谓磁暴幅度或磁暴强度,即指这个极小值与平静值之差的绝对值,也称Dst幅度。水平分量下降到极小值之后开始回升,两三天后恢复平静,这段期间称为磁暴恢复相。磁暴的总的效果是使地面地磁场减小。这一效应一直持续到恢复相之后的两三天,称为磁暴后效。通常,一次磁暴的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表明主相的源距赤道较近。 
同一磁暴,各台站的磁照图的水平分量H与平均形态Dst的差值,随台站所在地方时不同而表现出系统的分布规律。这种变化成分称为地方时变化,记为DS。DS反映出磁暴现象的全球非轴对称的空间特性,而不是磁暴的过程描述。它表明磁暴的源在全球范围是非轴对称分布的。 
磁照图反映所有各类扰动的叠加,又是判断和研究磁暴的依据,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所有这些局部扰动都作为一种成分,包括到磁暴中。但在建立磁暴概念时,应注意概念的独立性和排他性。磁暴应该指把局部干扰排除之后的全球性扰动。 
成因 太阳耀斑的喷出物常在其前缘形成激波,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约经一天,传到地球。太阳风高速流也在其前缘形成激波,激波中太阳风压力骤增。当激波扫过地球时,磁层就被突然压缩,造成磁层顶地球一侧的磁场增强。这种变化通过磁流体波传到地面,表现为地面磁场增强,就是磁暴急始。急始之后,磁层被压缩,压缩剧烈时,磁层顶可以进入同步轨道之内。与此同时磁层内的对流电场增强,使等离子体层收缩,收缩剧烈时,等离子体层顶可以近至距地面2~3个地球半径。如果激波之后的太阳风参数比较均匀,则急始之后的磁层保持一段相对稳定的被压缩状态,这对应磁暴初相。 
磁暴期间,磁层中最具特征的现象是磁层环电流粒子增多。磁层内,磁赤道面上下4个地球半径之内,距离地心2~10个地球半径的区域内,分布有能量为几十至几十万电子伏的质子。这些质子称为环电流粒子,在地磁场中西向漂移运动形成西向环电流,或称磁层环电流,强度约106安。磁层环电流在磁层平静时也是存在的。而磁暴主相时,从磁尾等离子体片有大量低能质子注入环电流区,使环电流幅度大增。增强了的环电流在地面的磁效应就是H分量的下降。每注入一次质子,就造成H下降一次,称为一次亚暴,磁暴主相是一连串亚暴连续发生的结果。磁暴主相的幅度与环电流粒子的总能量成正比。磁暴幅度为100纳特时,环电流粒子能量可达4×1015焦耳。这大约就是一次典型的磁暴中,磁层从太阳风所获得并耗散的总能量。而半径为 3个地球半径的球面之外的地球基本磁场的总能量也只有3×1016焦耳。可见,磁暴期间磁层扰动之剧烈。 
磁层亚暴时注入的粒子向西漂移,并绕地球运动,在主相期间来不及漂移成闭合的电流环,因此这时的环电流总是非轴对称的,在黄昏一侧强些。 
除主相环电流外,在主相期间发生的亚暴还对应有伯克兰电流体系。伯克兰电流体系显然是非轴对称的。它在中低纬度也会产生磁效应,只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效应较之极光带弱得多。它和主相环电流的非轴对称部分的地磁效应合在一起就是DS场。 
由于磁层波对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粒子的电荷交换反应,环电流粒子会不断消失。当亚暴活动停息后,不再有粒子供给环电流,环电流强度开始减弱,进入磁暴恢复相。 
所有这些空间电流,在地面产生磁场的同时,还会在导电的地壳和地幔中产生感应电流,但是感应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其大小只有空间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的一半。 
研究意义 磁暴观测早已成为各地磁台站的一项常规业务。在所有空间物理观测项目中,地面磁场观测最简单可行,也易于连续和持久进行,观测点可以同时覆盖全球陆地表面。因此磁暴的地面观测是了解磁层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在研究日地空间的其他现象时,往往都要参考代表磁暴活动情况的磁情指数,用以进行数据分类和相关性研究。 
磁暴引起电离层暴,从而干扰短波无线电通讯;磁暴有可能干扰电工、磁工设备的运行;磁暴还有可能干扰各种磁测量工作。因此某些工业和实用部门也希望得到磁暴的预报和观测资料。 
磁暴研究除了上述服务性目的之外,还有它本身的学科意义。磁暴和其他空间现象的关系,特别是磁暴与太阳风状态的关系,磁暴与磁层亚暴的关系,以及磁暴的诱发条件,供应磁暴的能量如何从太阳风进入磁层等等问题,至今仍是磁层物理最活跃的课题。磁暴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3. 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1.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2.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11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3.研究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
4.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4. 太阳活动进入平静期,黑子消失不见,地球会重新进入冰河期吗?

各位头顶的太阳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黑子消失不见,日冕物质抛射也不活跃,空间气候非常宁静,卫星与深空探测通讯不会受到太阳活动干扰,看上去一片祥和,诸事皆宜,但科学家却对如此宁静的太阳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历史上太阳的活动低潮期也是寒冷气候的代名词!

历史上发生过的小冰河期
最近1000多年以来发生过一个延续将近200多年的小冰河期,期间气温下降,雪线南移,粮食减产,冬季时间加长,从1550年开始至1770年这220年间气候异常寒冷,完全结束则在19世纪初期。在这个寒冷季以前的中世纪温暖期持续了400年,此后就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寒冷时期,在长达500年的寒冷期中有几个特别寒冷的时期:

1350年前后:沃夫极小期
1450年——1570年:史波勒极小期
1645年——1715年:蒙德极小期
1770年——1830年:道尔顿极小期。

瑞典军通过结冰的大贝尔特海峡,1658年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寒冷时间段和太阳的活动周期非常贴合,比如史波勒极小期是在1420年至1570年之间发生的一个太阳活动低潮期,其实这个史波勒极小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有不间断记录以前,那么我们是如何了解到当时的黑子现象呢?

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太阳活动有非常大关联的树木年轮中碳-14含量确定的,发现者是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史波勒,当时的气候低于平均温度,而此后的蒙德极小期以及道尔顿极小期都是太阳活动的低潮期,但无一例外在这些期间地球平均温度明显低于正常年份!

这使得一些气候学家直接将两者关联起来了,因此太阳活动低潮期的到来,引发了众多比较了解历史气候的学者们的注意,万一地球未来几十年内趋向于寒冷,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调和下降的温度,但如果两者没有关联,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仍然需要被严格控制!
未来气候变化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太阳活动与气候转冷有着很大的关联,但两者之间是否是直接关联,可能没有人能证明,而对于气候变冷的原因各方专家也众说纷纭:
人口减少论
斯坦福大学地球化学家Richard Nevle认为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导致大量美洲土著居民死亡,留下大量土地恢复了植被,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减低,但真有那么夸张吗?二战导致更多人丧生(约7000万),为何此后未导致气候转冷?

地球在宇宙空间中位置
塞尔维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理论,他认为地球的倾角周期变化以及轨道周期和轴向进动等多种因素形成了一个地球远离太阳且倾角偏大等综合因素都凑在一起的必然周期,导致地球接收的辐射降低,气候变化快速的寒冷时期。

米兰科维奇循环拱线进动对季节的影响。
火山喷发造成的影响
很多朋友可能会很好奇,第一火山喷发都是火热的岩浆,第二火山喷发的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都会增加地表温度,为什么还会变冷?其实我们要考虑的它喷发的大量尘埃进入大气层,在大气环流下长时间停留在平流层,导致阳光无法到达地面,所以寒冷气候接踵而至!

1816年无夏之年欧洲温度分布
有两次著名的火山喷发,一次是1600年的南美于埃纳普蒂纳火山,还有一次是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喷发!两次都在第二年开始延续了数年的寒冷气候,特别是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北美地区甚至在夏季都突然暴风雪,几天之后又35度高温,直接让农作物在寒冷高温交替中枯萎绝收!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太阳的长期活动周期无法预测,我们并不能确定太阳什么时候会黑子减少,活动减少,到现在为止也就一个11年黑子周期,而根据天文学家观测,这11年的黑子周期中太阳辐射仅仅减少低于千分之一!

从1350年之后开始的的寒冷期,除了两次明显的火山喷发以外其他几次成因比较复杂,也许太阳辐射有很大的关系,从此次太阳活动明显降低来看,表面上是太阳黑子活动的低潮期到来,这11年的周期自海因里希·史瓦贝于1844年在"天文学的新闻"报告太阳黑子数量的周期性以来,已经经历了差不多16个周期,当前正处在一个周期性的低潮期!

太阳活动周期
比较有意思的是NASA曾在2006年的预测太阳黑子将在2010/2011年达到最大值,但是事实上2010年它依然在最小期。所以这个11年的周期太阳并不是严格遵守,只是大致遵守,而未来对于太阳活动的预测,仍然是一个迷,因此此次太阳活动降低,也许是11年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而已,但同样有可能它将处在一个太阳辐射大幅降低开端。

因此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是控制还是不控制?更准确的说我们还是在对环境控制上来考量这个问题,仅仅是全球变暖,可能需要更多模型验证。

5. 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黑子消失不见地球是否会冰河世纪?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目前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间隙期,而且他已经接近尾声,大概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有288天没有太阳黑子,连续40天没有黑子,大概在12月25日的时候,太阳南半球出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预示着第25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到来,并有望在2025年7月达到顶峰。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低温的一些区域,显示出较暗的图案,同时,它们也是磁场集中的地方,中等大小的太阳黑子与地球大小大致相同,最大直径为200,000公里,太阳黑子的数量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大概早在1848年的时候,天文学家沃尔夫就根据前人的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规律,平均大概是11年。

大概在2019年12月25日的时候,天文观测发现了两个太阳黑子,其中一个是南半球的太阳黑子,磁场极性与旧的第24周期太阳黑子完全相反,这表明这是一个全新的周期太阳黑子,太阳正在逐渐进入第25周期,新太阳黑子的出现表明太阳活动的最小值不会继续。

而且,在未来几年,太阳活动将逐渐增加,预计到2025年7月的时候,可能会达到最大值,因为新周期太阳黑子的平均强度预计与第24周期相似,而且,太阳磁极的反转与地球历史上的冰河时代有关,因此,根本上面所说的,新的黑子将出现,我们地球将进入一个小冰河时代,是不可能的。
关于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黑子消失不见地球是否会冰河世纪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黑子消失不见地球是否会冰河世纪?

6. 太阳黑子活动会对地球造成多大影响

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11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
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7. 太阳黑子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啊?

百度上搜的
太阳黑子的影响
磁爆 
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即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 
磁暴是常见现象。不发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天(一个太阳自转周期)后,又有磁暴发生。这类磁暴称为重现性磁暴。重现次数一般为一、二次。 
研究简史 19世纪 30年代 C.F.高斯和韦伯建立地磁台站之初,就发现了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1847年,地磁台开始有连续的照相记录。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用肉眼首先发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记录到 700纳特的强磁暴。这个偶然的发现和巧合,使人们认识到磁暴与太阳耀斑有关。还发现磁暴时极光十分活跃。19世纪后半期磁暴研究主要是积累观测资料。 
20世纪初,挪威的K.伯克兰从第一次国际极年(1882~1883)的极区观测资料,分析出引起极光带磁场扰动的电流主要是在地球上空,而不在地球内部。为解释这个外空电流的起源,以及它和极光、太阳耀斑的关系,伯克兰和F.C.M.史笃默相继提出了太阳微粒流假说。到30年代,磁暴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查普曼-费拉罗磁暴理论中,他们提出地磁场被太阳粒子流压缩的假说,被后来观测所证实。 
50年代之后,实地空间探测不但验证了磁暴起源于太阳粒子流的假说,并且发现了磁层,认识了磁暴期间磁层各部分的变化。对磁层环电流粒子的存在及其行为的探测,把磁暴概念扩展成了磁层暴。 
磁暴和磁层暴是同一现象的不同名称,强调了不同侧面。尽管磁暴的活动中心是在磁层中,但通常按传统概念对磁暴形态的描述仍以地面地磁场的变化为代表。这是因为,人们了解得最透彻的仍是地面地磁场的表现。 
形态 在磁暴期间,地磁场的磁偏角和垂直分量都有明显起伏,但最具特征的是水平分量H。磁暴进程多以水平分量的变化为代表。大多数磁暴开始时,在全球大多数地磁台的磁照图上呈现出水平分量的一个陡然上升。在中低纬度台站,其上升幅度约10~20纳特。这称为磁暴急始,记为SSC或SC。急始是识别磁暴发生的明显标志。有急始的磁暴称为急始型磁暴。高纬台站急始发生的时刻较低纬台站超前,时间差不超过1分钟。 
磁暴开始急,发展快,恢复慢,一般都持续两三天才逐渐恢复平静。磁暴发生之后,磁照图呈现明显的起伏,这也是识别磁暴的标志。同一磁暴在不同经纬度的磁照图上表现得很不一样。为了看出磁暴进程,通常都需要用分布在全球不同经度的若干个中、低纬度台站的磁照图进行平均。经过平均之后的磁暴的进程称为磁暴时(以急始起算的时刻)变化,记为Dst。 
磁暴时变化大体可分为 3个阶段。紧接磁暴急始之后,数小时之内,水平分量较其平静值大,但增大的幅度不大,一般为数十纳特,磁照图相对稳定。这段期间称为磁暴初相。然后,水平分量很快下降到极小值,下降时间约半天,其间,磁照图起伏剧烈,这是磁暴表现最活跃的时期,称为磁暴主相。通常所谓磁暴幅度或磁暴强度,即指这个极小值与平静值之差的绝对值,也称Dst幅度。水平分量下降到极小值之后开始回升,两三天后恢复平静,这段期间称为磁暴恢复相。磁暴的总的效果是使地面地磁场减小。这一效应一直持续到恢复相之后的两三天,称为磁暴后效。通常,一次磁暴的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表明主相的源距赤道较近。 
同一磁暴,各台站的磁照图的水平分量H与平均形态Dst的差值,随台站所在地方时不同而表现出系统的分布规律。这种变化成分称为地方时变化,记为DS。DS反映出磁暴现象的全球非轴对称的空间特性,而不是磁暴的过程描述。它表明磁暴的源在全球范围是非轴对称分布的。 
磁照图反映所有各类扰动的叠加,又是判断和研究磁暴的依据,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所有这些局部扰动都作为一种成分,包括到磁暴中。但在建立磁暴概念时,应注意概念的独立性和排他性。磁暴应该指把局部干扰排除之后的全球性扰动。 
成因 太阳耀斑的喷出物常在其前缘形成激波,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约经一天,传到地球。太阳风高速流也在其前缘形成激波,激波中太阳风压力骤增。当激波扫过地球时,磁层就被突然压缩,造成磁层顶地球一侧的磁场增强。这种变化通过磁流体波传到地面,表现为地面磁场增强,就是磁暴急始。急始之后,磁层被压缩,压缩剧烈时,磁层顶可以进入同步轨道之内。与此同时磁层内的对流电场增强,使等离子体层收缩,收缩剧烈时,等离子体层顶可以近至距地面2~3个地球半径。如果激波之后的太阳风参数比较均匀,则急始之后的磁层保持一段相对稳定的被压缩状态,这对应磁暴初相。 
磁暴期间,磁层中最具特征的现象是磁层环电流粒子增多。磁层内,磁赤道面上下4个地球半径之内,距离地心2~10个地球半径的区域内,分布有能量为几十至几十万电子伏的质子。这些质子称为环电流粒子,在地磁场中西向漂移运动形成西向环电流,或称磁层环电流,强度约106安。磁层环电流在磁层平静时也是存在的。而磁暴主相时,从磁尾等离子体片有大量低能质子注入环电流区,使环电流幅度大增。增强了的环电流在地面的磁效应就是H分量的下降。每注入一次质子,就造成H下降一次,称为一次亚暴,磁暴主相是一连串亚暴连续发生的结果。磁暴主相的幅度与环电流粒子的总能量成正比。磁暴幅度为100纳特时,环电流粒子能量可达4×1015焦耳。这大约就是一次典型的磁暴中,磁层从太阳风所获得并耗散的总能量。而半径为 3个地球半径的球面之外的地球基本磁场的总能量也只有3×1016焦耳。可见,磁暴期间磁层扰动之剧烈。 
磁层亚暴时注入的粒子向西漂移,并绕地球运动,在主相期间来不及漂移成闭合的电流环,因此这时的环电流总是非轴对称的,在黄昏一侧强些。 
除主相环电流外,在主相期间发生的亚暴还对应有伯克兰电流体系。伯克兰电流体系显然是非轴对称的。它在中低纬度也会产生磁效应,只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效应较之极光带弱得多。它和主相环电流的非轴对称部分的地磁效应合在一起就是DS场。 
由于磁层波对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粒子的电荷交换反应,环电流粒子会不断消失。当亚暴活动停息后,不再有粒子供给环电流,环电流强度开始减弱,进入磁暴恢复相。 
所有这些空间电流,在地面产生磁场的同时,还会在导电的地壳和地幔中产生感应电流,但是感应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其大小只有空间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的一半。 
研究意义 磁暴观测早已成为各地磁台站的一项常规业务。在所有空间物理观测项目中,地面磁场观测最简单可行,也易于连续和持久进行,观测点可以同时覆盖全球陆地表面。因此磁暴的地面观测是了解磁层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在研究日地空间的其他现象时,往往都要参考代表磁暴活动情况的磁情指数,用以进行数据分类和相关性研究。 
磁暴引起电离层暴,从而干扰短波无线电通讯;磁暴有可能干扰电工、磁工设备的运行;磁暴还有可能干扰各种磁测量工作。因此某些工业和实用部门也希望得到磁暴的预报和观测资料。 
磁暴研究除了上述服务性目的之外,还有它本身的学科意义。磁暴和其他空间现象的关系,特别是磁暴与太阳风状态的关系,磁暴与磁层亚暴的关系,以及磁暴的诱发条件,供应磁暴的能量如何从太阳风进入磁层等等问题,至今仍是磁层物理最活跃的课题。磁暴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太阳黑子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啊?

8. 2013年太阳黑子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1.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2.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11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3.研究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 
4.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