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2024-05-13

1.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地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第一框题的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方面 
   本节内容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本节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要求是: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本节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征。
   4、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资源特色及优势。
   5、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重点难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决定该区基本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是形成特色旅游区的基础,因此我确定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给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来认识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难点:确定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因为初中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读图观察法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西双版纳位置图,让学生明确西双版纳的位置及优势;通过雨林植物图让学生归纳出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出示傣族风情的图片,了解傣族风情等。在本课中我出示多副图片,即直观形象,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图观察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讨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我重点合作学习两个问题:一是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那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因为这个问题的分析能够引出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解决本节课难点“季风气候成因”的关键。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傣族的文化习俗较多,其中拣选泼水节、竹楼、竹筒饭、孔雀舞等来探讨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方面 
   我利用MVBOX来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风尾竹》,背景是西双版纳的图片。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既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整个的教学过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图片来观察,获得地理信息;二是创设问题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间,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方面:采用框架式的板书,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经过师生完善后,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的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章或制作宣传画报,主题是《请到西双版纳来》
   作业开放性较强,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馈,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或者绘画的能力。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西双版纳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 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 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为了制造热烈氛围,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教师最后评议。
   2。黄土高原成因
   (1)出示 “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第一个探讨问题,学生完成活动后,提出第二个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风成说”的探讨。根据活动2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依据学生回答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获得对黄土高原的初步认识后,继续下一个课题。
   1、水土流失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逐步深入的提问达到让学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相关图和问题,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
   通过提问引出下一个问题。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后,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读图,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在准备中加入历史上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现在的对比。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在讨论、交流后进行描述。教师最后总结。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学生通过教材活动和读延安气候图,以讨论的形式,分析黄土高原产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总结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教材和课本阅读材料自学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四、生态建设 
   出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一个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辩,最终得出生态建设的方法、
   1、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1)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渡,拨动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成因的心弦,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的方法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
   2。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第二部分,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 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带着问题看书看图。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四、 说教学过程: 
   1、引课: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
   总结: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呢?闭关自守。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看课文结合图片总结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小结:
   5、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2. 急需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
  以上是两章的说课稿,若要全部的课件,请采纳我。
  并告诉我邮箱,我发给你。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 农业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
  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
  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
  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
  )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
  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
  )(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
  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
  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课后活动: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3.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评课稿对  八年级  地理老师们学习理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参加各种考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一)          刘老师讲的《人口》一课,是一堂非常精彩的优质课,不仅给我,相信也给在座各位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建敏老师之后又在五中上了2节全校的展示观摩课,分别是《黄河的治理》和《水资源》,同样的成功和精彩。作为兼课教师,她既要忙于教导处纷繁冗杂的工作,又要上八年级几个班的地理课,时间是非常紧张的。连续上的三节公开课,准备时间都很短,讲《人口》时,她送金榜题名的儿子上大学刚回来两天,可以说是匆忙上阵。在这样的情况下,三节课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得到一致好评,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作为同事,有幸听过很多次她的课,使我受益匪浅。刘老师作为科班出身的资深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风格独特。下面就这三节课,从细节和共性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让我感受最强烈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导课设计,精彩新颖。
         大家知道,导课环节,至关重要。精彩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像美国大片,一看片头就会让人觉得惊心动魄,欲罢不能,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们课堂导课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我们备课时也都曾搜肠刮肚的苦思冥想,如何在引入新课的环节,能秒杀学生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把他们一下子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这一点,刘老师做到了。她的导课设计,新颖独特,形式多变,紧扣课题,能一下子抓牢学生的目光。
         例如《人口》一课,用印度拥挤的列车等图片导入,给学生视觉的强烈冲击,在学生的震惊感叹声中,教师轻轻一转,“第二人口大国如此,那么第一的中国呢?”自然引入到中国人口上。这个课引得轻松,像  太极拳  的四两拨千斤,又给学生留下悬念,留下了想象思索的空间,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吸引了学生的关注点。
         《水资源》一课,由一段宛如淙淙流水声的音乐,配上干旱皲裂土地的画面引入。视觉上是极端干旱的景观,听觉上是潺潺的流水声,形成了巨大反差,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有种久旱盼甘霖的渴望,从而激起了学习水资源的浓厚兴趣,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
         《黄河的治理》一课,用  谜语  引入:“中华母娘,来自天堂,形状像几,注入海洋。——打一河流。”学生马上开动脑筋,很快猜出来谜底——黄河。接下来是黄河颂朗诵的MV,配以壶口瀑布壮观的画面,更是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新颖有趣的猜谜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后面的《黄河颂》,更是对学生的感官及精神造成强烈震撼,创造了教学的最佳契机,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刘老师精心设计的几个导课,都非常巧妙,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堪称典范。
         二、语言丰富准确,启发、激励性强。
         黄河颂配乐朗诵后,教师点评,“一曲赞歌,让我们领略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中华儿女的勇敢坚强”,语言精准凝练。
         学生自学黄河概况后,教师自编  顺口溜  :“流经:青川甘蒙古,宁晋陕豫鲁,流到渤海去,全长5500。”朗朗上口,化难为易,新颖有趣,使学生乐学易记。
         丰富的语言,为她的课堂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刘老师的教学语言,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的激励和评价。在学生展示、发言后,她都会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鼓励。不吝惜表扬,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例如《人口》一课中,  辩论  活动结束后,刘老师及时  总结  ,肯定学生的表现。她说:“准备时间短,小小年纪,认识深刻,逻辑缜密,将来一定会更优秀,老师期待你们。”短短几句,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性的积极评价,又饱含了老师对学生的殷殷期待,传递给学生的是老师浓浓的情怀。这种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  教育  评价的最新理念,体现对学生的关注,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除了口头评价和激励外,娴熟地运用小组PK赛的形式,成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她的很多课中都可以看到,成为刘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为国分忧想办法”、“让聪明的脑袋转起来”——这些活动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她的表述却让枯燥的活动变得有意义,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提高了。
         激励和评价策略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能一直保持到整堂课结束。我们都学过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约20分钟左右,这也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难题,刘老师的教学,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
         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学生学习的常用工具。刘老师平时就非常重视各种资料的收集积累,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将大量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充实到课堂中。例如《人口》一课里,春运、招聘会上万人攒动的图片,放羊娃的  故事  ,《水资源》中,小黑手,72岁的老人一生只洗过一次澡等资料,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头脑产生了多感官、多角度的冲击,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正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的要求。
         此外,刘老师还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把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如人口老龄化,我国二胎政策的调整等知识的延伸拓展,使教学与现实不脱节,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而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刘老师把握非常精准,注重细节,讲解到位。《人口》一课,学生读课文自学中国的人口数量时,容易忽略最下面课文注解中关于不含港澳台的说明,误以为13.4亿是整个中国的人口总数,刘老师及时予以指导,提醒学生看注解,是否含港澳人口。《水资源》一课的淡水资源比例图中,海水和淡水之和不等于100%,刘老师及时指出,此外还有大气水、生物水等。
         很多教师都认为,现行改版后的新教材,内容非常简单。那么,怎么把课讲得更丰满,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对我们教师,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留给我们更大的发 挥 空 间。刘老师的《人口》一课,内容如此的丰富,足见她驾驭和完善教材的能力,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四、活动新颖独特,突出能力培养。
         说心里话,听说她选讲《人口》这节课,我心中替她捏了一把汗。这节课内容不多,比较简单,不太适合讲公开课,不容易出彩。平时我们上课,都觉得没什么讲头。刘老师的课,颠覆了我的认知。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刘老师这堂课最精彩之处。“快好慢好”的辩论,把《人口》一节课推向了高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  逻辑思维  、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而这种场面和效果,在地理课堂往往是很难见到的,所以更加难能可贵,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和精准把握能力很强。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辩论时容易偏离主题,过程和时间难以控制,我一般不太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辩论这样的活动。刘老师不仅大胆采用这种形式,而且对辩论的方向、节奏、时间控制得非常好,体现了教师较强的掌控课堂能力,是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这样精彩的一堂课,也 一 定 会令学生终身难忘。
         特别是作为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她能与时俱进,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基本知识部分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解决  方法  的探究则由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由学生来主持活动,学生来评价打分,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看到辩论活动的学生主持人,沉稳大气,辩手们逻辑缜密,这绝不是临时排练作秀能做到的,而是长期能力训练的结果。
         在活动中,教师真正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的引导者。例如,课件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在图上加了自西向东的箭头线和自南向北的箭头线,在这两条箭头线的引导下,学生读图很容易就得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结论。在教学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时,课件展示四个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教师在图上加了一条水平横线,超出横线的多雨月份,就跃然于图上,在此引导下,学生顺利地总结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综合分析能力较差,规律的概况总结,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刘老师举重若轻,巧妙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内容。
         刘建敏老师的教学艺术还有很多闪光之处,由于时间关系,仅谈以上几点。挂一漏万,算作是抛砖引玉吧,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刘建敏老师,和所有讲过公开课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场教学艺术的盛宴!谢谢!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二)          在参加辽西北送教下乡活动中,听大连西岗中学的一节地理课,从中学到了很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1.引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用“你对台湾的了解?”这个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从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台湾。
         2.授课: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引出台湾周边的地理事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问题并记录分数,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组织的去学,增加了学生集体意识。在介绍台湾的特产时,以游戏导入,更加吸引了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脑筋。游戏连线后引出这些水果的生长环境,从而引出台湾的气候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并紧紧抓住北回归线这个重要地理线索。通过展示台湾农作物分布带,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台湾的气温降水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地势对工业农业分布的影响。最后在总结本节课时,老师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诗句,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准确的引出两岸人民是一家的爱国主题。
         从知识与技能看,本节课上学生充分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熟练的加以运用,从课本知识向外延伸,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从过程与方法看,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当的引导者启发者,并没有象以往的老是那样,过多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从引课到授课,再到总结,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思考后,积极回答,打破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常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本节课老师在总结时能够选用恰当的文学材料,让学生朗诵,使得诗句的意义直达学生内心深处,勾起学生对祖国统一,两岸一家的爱国情怀。
         纵观本节课,的确是一节成功的地理课,不但教会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中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以本课为榜样,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感谢“送教下乡”活动,创造了一个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三)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
         夏炜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刘新梅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 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周玉霞老师:指教《西亚》她流利的普通话,潇洒的表情,渊博的知识,高效的调控,使课堂锦上添花。她设情感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学。建议风趣幽默。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  教学方法  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4. 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地理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说教法】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说学法】 
     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地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5.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引导语: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如何设计?下面由我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五、练习巩固 
    1 我国南北跨______很广,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纬度地区,属于____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带,没有____带.
    2 我国西部深入_______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_______洋,有众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 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2 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本初子午线
    3 我国东临哪个洋( )
    ;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6. 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

 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
                      在初中的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说课,那么相关的说课稿应该如何准备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

7. 八年级地理教学课件

   引导语: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八年级地理教学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 划分的依据和四大区域的界限,知道主要的地形区和阶梯,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了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理解其工农业生产和文化的不同。
     3、知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业和矿产的区别,西北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各地自然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四大地理区域。 
     展示中国四大区域划分图
     组织学生活动:
     (1)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形)
     (2)指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说明分界线的依据。
     (3)回忆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和地势划分,指出各个区域主要的地形区和阶梯。
     (4)讨论秦岭-淮河一些通过了哪些地理分 界线。
     强调: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和北方以气温和降水为依据;西北和北方以季风为依据;青藏地区以地势为依据。秦岭-淮河一线有很多分界线通过,如一月 份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
     列表总结
     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面积 20%25%
     人口40%55%
     地形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东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河湖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 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北咸南甜
      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图
      学生活动: 
     (1)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及主要地形区、河流。
     (2)分析两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了解其人口分布和主要民族。
     项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横断 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昆仑山-阿 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面积30%25%
     人口4%1%
     地形河 流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长江,雅鲁藏布江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自然环境特点干旱高寒
     主要民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藏族
      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我国的地理差异一章,重点是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理解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教学课件

8.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章安排在第七章亚洲的后面,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亚洲区域地理的知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洲西部地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二是,气候与农业。在本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熟知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能成为下节课介绍其工业、旅游业及欧盟组织的切入点,同时,能为学生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观念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其主要的国家首都;能说出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经济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主要国家首都。
     2、难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在本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欧洲西部主要国家的特色建筑和秀丽风光的图片,音乐为《西班牙斗牛曲》和斗牛视频,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导入,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讲授: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设计三大环节)
     环节一: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目标,共有三个题。学生通过阅读、读图完成第一题填空题,了解到本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然后再仔细读图,找出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并指出哪些是岛国、半岛国、临海国及内陆国,从而加深对国家位置的记忆。最后,总结第三题本地区的突出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设计意图:欧洲西部范围位置及其主要国家首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借助自学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二:趣味阅读。
     学生了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趣的袖珍国。教师借助幻灯片出示袖珍国和临邑县的相关图片,图上有数据标注,通过对比更能直观感受最小国家,并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了解特色国家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三:小结。
     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瑞典 意大利
     本区面积最大、最小的国家:法国 梵蒂冈
     小结目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2、气候与农业(设计三大环节)
     环节一:小组讨论。
     为什么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学生会说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所以最关键一点教师说明:气候是影响农业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找各组代表发言,既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又能感受到小组活动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胆量。
     环节二:合作探究。
     这里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师采用独特的方法,解除学生认为“难”的顾虑。主要采用填空的形式、抢答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固有模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设计意图: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学会归纳与总结。
     环节三:小结。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中学地理“说课”的内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遵循地理教学规律,以口述的方式阐述个人对一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思;以及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设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2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为例,简单说明中学地理“说课”的几大要素。
      一、说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介绍欧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第三框题“传统的畜牧业”,第四框题“繁荣的旅游业”。第一课时介绍欧洲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本区经济发达来源于三大产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重要产业,本课时重点介绍了其畜牧业。教材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入欧洲发达的畜牧业;接着教材活动内容,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区的气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简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情 
     1、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传统的畜牧业。
     2、能力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地理课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进而理解基本规律。因此本节课能力目标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西部牧区面积广大,更有许多优良畜牧品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借鉴西欧经验,为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献计献策。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描述温带海洋性的气候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欧洲畜牧业成为传统产业的原因。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七、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
     [投影]“欧洲人的生活图”。(定格在餐桌上)
     教师在复习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及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投影欣赏两种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畜牧业。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开探究过程
     [活动二]
     [投影]欧洲西部牧场图。简单介绍欧洲西部国家的畜牧业情况。
     从导入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但这只是直观现象,还应从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处适宜教师运用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牧场情况,进而进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广泛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并引出活动三。
     [活动三]
     让学生读课本图8.23“欧洲西部地形图”大致了解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学生归纳出:欧洲西部地区位于大西洋东岸,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且多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这种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场广泛分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轮廓板图。让学生上讲台,用磁性贴将“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轮廓图上。
     教者明确地形特点: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通过学生读图,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地形特点;贴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上讲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
     帮助理解,记住主要的山脉、平原、岛屿名称和位置及山脉的走向。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注重差异,培养能力”。
     本区的畜牧业发展除与地形有关外,还与气候有关,那么,本区的气候怎样呢?
     [活动四]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分组讨论:
     1、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引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2、这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有何影响?
     教者明确:
     1、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匀。
     2、这种冬暖夏凉降水较多的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分组讨论,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发言,尖子生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又知道这种气候适宜于牧草生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五]
     再读课本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从图中让学生读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本区为什么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教者提示:从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等方面去分布、归纳,最后点评。
     (三)深入探究过程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以及其对欧洲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但那一地区有没有种植业?情况如何?
     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比较,了解本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种植业,只是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
     2、学生阅读课本p.62材料
     明确:欧洲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生产高度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经过深加工后的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也是本区畜牧业一直发达的又一原因。
     设计目的在于说明畜牧业的发展除与自然条件有关外,社会经济条件亦是影响因素。至此难点迎刃而解。
     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纬度相似,也以畜牧业为主,有很多牧场,优良畜种。
     [诗歌欣赏]《敕勒歌》
     但本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粗放,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结合西部开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为祖国的发达、富强贡献力量!是各位同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生欣赏诗歌――敕勒歌,引出我国西部牧场,加强“学生渗透,激发热情”。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同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与练习
     1、我国西部有哪些牧区?有什么优良牲畜品种?
     2、欧洲西部地区和我国西部牧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何异同?
      八、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
      九、说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动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十、说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视频资料及诗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
     以上结合《8.2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一课,简单介绍了地理“说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说什么。教师在说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说课”不是讲课,应该“说”,绝对不能“念”(或“背”)讲稿或教案;
     ②应充分准备,面对的是评委或者老师,应该把自己准备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或老师(如课件、板书设计、知识结构等);
     ③普通话要标准,并注意语言简洁、明确;
     ④注意时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