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2024-05-15

1. 如何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1、组建专门的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管理机构,提高研发水平。
2、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及时、通畅、全面、发达的 信息网络支持。
3、实现技术资本人格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
4、全方位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科技主导型企业。
5、大力发展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6、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渠道。
7、实施技术创新依附战略,与大企业合作创新。
8、发挥自身优势,实施技术创新夹缝生存战略。
9、扬长避短,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10、进一步加强科技司法建设,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如何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2. 民营科技企业的申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条件

1.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2.有明确的科技开发经营方向和范围,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3.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经济技术法律、法规,有明确的企业章程,规范的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4.企业负责人是科技人员,并且是本企业的专职人员。5.民营科技企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民营科技生产型企业,每年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投入占企业年收入的3%以上,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两项占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50%。6.新办民营科技企业必须产权明晰。

3.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阻力和动力

阻力:企业高层创新决策面对的是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各项重大决策,而企业的每一项决策必定存在各种阻力。现-代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扩张理论认为,当一个企业处于高速扩张期或成熟期时,它的发展潜力在一定条件下已受到企业发展空间的限制。在这时,过大的外来推动力反而影响企业的正常演变,而资源的过多追加,不仅使企业的边际收益大大降低,甚至还可能加速企业的衰退。这时需要的是企业创新,而由于创新需要冲破原有的企业结构和思想观念,因而出现阻力。而如果一个大企业在发展经过了一个高峰期后,第二次大规模扩张,往往要等到企业一段过渡期后,借助于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和组织创新后才能实现,否则就会步入发展过程的陷阱。由此可见,企业创新决策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第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整个企业处于惰性状态,缺少创新所需的内部条件;第二,企业可能受发展空间的制约,创新动力受阻,而一般的局部创新,从效益评估的角度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大;第三,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滞后,影响创新决策实施效果;第四,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创新意识薄弱,或者创新决策能力不强,害怕创新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正是由于创新决策阻力的存在,制约着创新决策的产生。从决策理论来看,创新决策是广义的决策,也就是说,这样的决策不仅指作出明确、果断的决择的那一瞬间,还包括作决定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克服决策过程的阻力,同时还包括作出决定之后的执行和反馈。由此看来,创新决策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而创新决策阻力是存在于整个决策的过程之中的。动力:要消除创新决策阻力的影响,企业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以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决策的动力,保证创新决策的顺利完成:一是要形成"创新式"的思想意识,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去,同时要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管理中努力改善"创新式"人员及其思想结构,注重企业对创新价值观的维护,使思想意识管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保证创新决策全过程的顺利进行。二是要认识同行业企业之间能跨越企业组织的边界,实现合作,要创造一个集中优秀人才一起工作的环境。决策者应该更多地将精力集中于协调合作企业的目标上,集中精力于如何让各企业优秀人才通力合作创造出真正新的和具有高价值事物的内在欲望上。三是将企业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克服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惰性,改造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对其进行改组"翻新",以保持竞争和创新的欲望。四是把企业高层决策系统看成是自学习子系统,因为只有形成自学习子系统的大系统才能算得上高级系统,而具有为自学习功能的决策系统应该对创新决策有很强的倾向性。确定新的创新机会,以新的方式同外界的知识源互联,提供一个使企业各成员的创新能力相衔接的平台,创造出增长的催化效应,等等,都是高层的决策系统所要做的工作和必需具备的能力。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阻力和动力

4.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阻力和动力

法律分析: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阻力:第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整个企业处于惰性状态,缺少创新所需的内部条件;第二,企业可能受发展空间的制约,创新动力受阻,而一般的局部创新,从效益评估的角度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大;第三,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滞后,影响创新决策实施效果;第四,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创新意识薄弱,或者创新决策能力不强,害怕创新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动力:一是要形成创新式的思想意识;二是要认识同行业企业之间能跨越企业组织的边界;三是将企业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四是把企业高层决策系统看成是自学习子系统。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第四条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指导、统计调查等工作;工商、税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发展和改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服务。

5.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显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资金过少。如以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一区四园” 为例, 该区1998年共有在册企业367个,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共计119.3亿元, 而当年全部企业的R&D支出不到1.51亿元, 只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稍微多一点。这实在与高科技企业的称谓不相符合。而且, 如剔出R&D支出绝对数额大的企业如三一重工、 远大空调、 创智科技等, 其他企业对R&D的投入就更是少得可怜了。这样的企业往往都是凭借创业者的看家技术, 开发出某种产品, 然后向市场推广, 等着坐吃山空。一旦市场没了, 企业也就走到了尽头, 根本谈不上什么可持续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体系。长沙 “一区四园” 总共从业人数为38979人(1998年) , 其中技术开发人员5815人, 占总从业人数的14.9%; 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占18.4%, 高中及以下的占45.9%, 相应指标较一般国有企业还低得多。而少量的高学历人员又为远大、 三一重工、 创智科技、LG彩管等所拥有。因此, 可以认为湖南省的所谓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最重要的支撑— — —人力资源体系根本没有建立起来。这种致命的先天不足注定了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是短命的。技术研发缺乏严格的论证, 市场 “失误现象”严重。技术研发过程缺乏严格的论证, 尤其是对市场容量、 市场潜力及其商业推广过程缺乏论证。单纯是为了技术的先进性而进行研究开发, 没有考虑到其技术的实用性和未来市场产业化推广的可能性与价值, 这样的结果是盲目地研究出了某项可能很尖端的技术甚至世界领先的技术, 又盲目地筹资建厂进行产业化生产, 其后果是企业尚未成立就已注定了其破产的命运。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对民营企业关注不够,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R&D资助的范围之外。据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年) 的资料显示, 一直至1995年为止, 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的来源依次是国家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 企业和其他, 前二者共同创造了70%以上的成果, 后两者的分额少于30%, 而这里的企业又主要是指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由于没有明确的详细的资料, 民营企业显然是包括在 “其他项目” 之中了。这里民营企业对重大科技成果贡献的数量少之又少的背后是民营企业科技的投入的对称性少数分额。从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人力资源与资本尤其是资本这种真正制约中国的技术创新的瓶颈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 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R&D资助的范围之外了。同时由于我国科技研发领域并未实行招投标制, 退一步讲, 就算实行招投标制, 由于民营企业距科技研发主管部门 “距离” 遥远, 加上我国对研发资助的切块管理, 民营企业要想从政府获得R&D资助的成本也是巨大昂贵的。这个问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困扰民营企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够, 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广泛的技术信息资源。在我国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似乎都离不开这么一个规律或现象: 即创业者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自己筹措资金搞研究, 苦苦数年甚至十数年, 突然有朝一日灵感迸发他成功了, 而碰巧这项技术又大有市场, 于是他冒着风险建厂进行产业化, 他就发达了。这其实是典型的个人的成功,其机率是很小的。而有许许多多没有成功, 或是技术研究出来了却又被市场无情的否决了, 他还是失败了,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同情。这样凭着个人的智慧与巨大的风险去抗争毕竟胜算太小了。如果他能够走出自己的斗室,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 一则其技术突破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许多, 二则可以避免钻牛角尖做无用功— — —技术开发成功了却不能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市场失误” 现象。在经济、 生产、 技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 我们的技术专家却置若罔闻, 依然单打独斗, 这真是我们的又一个莫大的悲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封闭效应较好, 而扩散和溢出效应很低。创业者— — —技术专家对自己赖以创业的技术敝帚自珍, 对企业的研发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企业所赖以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凝固效应。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由于其创业过程的特殊性, 民营企业始终都摆脱不了家族主义的影子。作为创业者, 历尽了艰辛才侥幸开发出来的某项成果, 他肯定会小心翼翼、 千方百计地守护和看管, 不许外人窥觑, 即使到了产业化的阶段成立了研发班子, 其中的核心技术与诀窍依然会严密地封锁在他自己和他最为信赖的亲属的脑子里。这样核心技术被凝固、 锁住难以再向前突破而保持其技术的竞争优势, 同时作为经营企业、 技术研发的最为重要的信赖也就不复存在, 其他的研发人员激励不足也就是自然的了。二、如何加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1.正确确定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众所周知, 技术创新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产品。原来的经济理论往往把其作为存在于经济系统之外的技术环境来加以研究和处理。而这种技术环境的优越与否则标志着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作为公共品的技术在技术的产权安排上具有模糊性, 与一般物品的公共产权制度一样, 社会成员均享有使用和共同所有的权利, 因为他们都为技术的生产付出过成本 (纳税) , 当然还因为这些技术具有基础性而使得对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作清楚的界定是极为困难的, 同时这类技术的学习与传播只需要极低的成本,等等, 公共技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的供给主体只能是政府。由政府制定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 由政府预算作为技术的投资计划, 以政府所属研究机构作为技术的开发主体。客观现实强力地支持这一理论的成立。而作为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由政府来包办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就表现得更加强烈。在集中决策的计划经济体制内, 决策权利的垄断性与经济运作过程的调度计划性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和扮演的关键角色, 从研究机构设置、 立项、 成果鉴定以及推广应用等全过程都具有充分的政府行为。这完全是一种 “三位一体” 的运作模式, 即政府投入、 政府所属机构从事研究开发、 政府负责推广应用。过去几年的中国科技界, 每年均创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 仅重大成果就有数万项。这些重大成果大都从政府创办的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中“走” 出来。最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成果来源结构 (依成果数量排列) 为: 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 其他来源、 企业。其中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二者共创造出了70%以上的成果, 后二者的分额小于30%。在省、 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中, 由于相当部分的成果是针对经济活动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产物,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到这样一类成果的研究过程中, 由此引起了省、 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在国家级成果来源结构基础上的构成变化。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贡献减少,企业和其他科技来源比例增大, 虽然如此, 但仍未能动摇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在省、 部级成果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二者仍分享50%左右的成果数量。从这些资料显示, 基础性的或者是公共性的技术的供给主体不可能由民营企业来承担, 因而民营企业在这里面能够得到的政府的资助是相当少的。不仅我国如此, 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情况也概不例外。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看民营高科技企业能否成为专用技术的供给主体?理论上, 专用技术是技术的产权具有排他性的技术类型, 在这里所谓的 “专用” 本质上是指由于技术的产生与存在所派生的所有权、 使用权、 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索取权, 对技术本身的处置权等 “权能束” 的可定义性并得到清楚的界定。专用技术又可分为专用和专有两种情形, 前者强调技术的使用权利, 而后者则更多的关注对技术所有权的拥有。专用技术与公共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 前者与少数人 (甚至与某个人) 有关, 后者与社会全体成员密切联系。专用技术与少数人相关是因为这部分人对专用技术的创造、 生产付出了代价 (成本) , 代价形成过程的有限性决定了代价的 “回报” — — 技术的垄断性占有。之所以产生专用技术是由于专用技术的创造同时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这所以必要是因为技术带来的收益有高于成本的可能,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机会成本时对技术的投入能给投资者带来正利润。专用技术存在的可行性表明保持技术的 “专用” 状态成为可能。当某种技术在具备任何生产成本 (只要成本大于零) 的条件下扩散,成为社会的共有资源, 这时虽然技术的投资行为对社会而言具有 “外部经济性” , 但对投资人而言则是非理性的行为, 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同时受到 “打击” ,技术的创造受到抑制。专用技术产权内容的可定义性与社会的技术产权制度安排共同达到保护技术的“专用” 性, 可定义性具有产权主体安排的低成本特征, 而技术产权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则是加大技术非交易性扩散的代价 (成本) 。鉴于此, 不难得出: 只有在一个产权明晰和具有完善产权制度的社会里, 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的 “专用技术” 。因此, 产权明晰与知识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就成为了 “专用技术” 存在与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而目前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已经深入人心, 而关于知识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也是越来越加大和细化, 各种法律和法规不仅日趋完善而且也越来越得到贯彻执行, 这样我国专用技术滋生的环境条件已经具备或是将要具备, 这样作为民营企业主也就会得到足够的激励去进行技术的创新。也就是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与其他如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及国有企业一样成为一个技术供给主体。因而国家要在政策导向上对民营高科技企业进行支持。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6.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注意哪些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注意:
一、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二、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一、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有哪些区别
1、普通合伙企业的所有出资人都必须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合伙人全部为普通合伙人;
而有限合伙企业中一部分出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一部分出资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
2、普通合伙企业的投资人数为二人以上,即对投资人数没有上限;而有限合伙企业的投资人数为二人以上五十人以下且至少有一个普通合伙人。
3、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而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不得执行合伙企业中的事务。
4、普通合伙企业的出资人不得在合伙协议中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由部分合伙人承担企业的全部亏损;
而有限合伙企业根据合伙协议的约定可以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
5、普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与他人合作经营与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有限合伙人可自营或与他人合作经营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6、普通合伙人不得同本企业进行交易,但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的除外;
有限合伙人可以与合伙企业进行交易,当然,合伙协议约定不能进行交易的除外。
7、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以其出资份额出质,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否则其出资行为无效;
有限合伙人可将出资份额出质,但合伙协议约定有限合伙人不能以其出资份额出质除外。
二、申请专利的作用
1、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企业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
3、专利的质量与数量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企业在该行业身份及地位的象征。
4、企业通过应用专利制度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回报。
5、企业拥有专利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怎样进行专利申请
专利的申请流程具体如下:
1、申请专利前,发明人应进行专利与非专利文献检索,确定拟申请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并根据文献检索结果与专利要求保护的范围,编写专利申请案说明书初稿及其它文件,同时填写《理化所专利申请表》;
2、发明人将编写完的申请案说明书初稿及其它文件的电子版,与《申请表》一起交业务处;业务处对发明人递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审后,委托专利代理公司代理申请;
3、专利代理人根据申请案说明书初稿,撰写正式申请文件。期间,专利代理人有权向发明人了解与申请案有关的技术资料,并对申请内容负有保密责任;
4、所有申请文件经发明人确认后,专利代理人将按专利局规定的格式完成填写、打印、复制等,然后正式向专利局递交申请。需要的材料如下:
(1)申请发明专利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必要时应当有附图)、权利要求书、摘要及其附图各一式两份;
(2)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摘要及其附图各一式两份;
(3)申请外观设计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图片或者照片,各一式两份。要求保护色彩的,还应当提交彩色和黑白的图片或者照片各一份。如对图片或照片需要说明的,应当提交外观设计简要说明一式两份。
5、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专利局将予以受理,确定申请日、申请号,发出受理通知书;
6、业务处收到受理通知书后,为该专利申请建档立案,缴纳各种申请费用;将在所内网上办公系统中披露相关受理信息,同时为研究组提供受理通知书复印件,并为研究组查询、复印该专利申请其他相关文件提供方便;
7、专利局对受理的专利申请进行初审,认为合格,发给初审合格通知书,自申请日起十八个月,即行公开;认为不合格,通知补正,补正合格,予以公开,不合格,驳回该申请;
8、自申请日起三年内,申请人向专利局提出实质审查请求,专利局将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对专利申请进行实审,并做出授权决定或审查意见通知书;
9、业务处收到审查意见通知书后,及时通知发明人,配合专利代理人,在指定期限内对审查员的意见进行答复;
10、业务处在收到专利局的授权通知后,在法定期限内,办理专利登记手续,缴纳各种费用;
11、专利局收到缴纳的各种登记费用后,对此专利予以授权登记和公告,并发给专利证书;
12、业务处收到证书后,将在办公网上予以公布,发明人见到此信息后,可到业务处领取证书复印件。所有原件由业务处留存。
一、专利申请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申请专利的范围仅包括外观设计和发明、实用新型;
2、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
3、申请主体适合;
4、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申请专利的作用如下:
1、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企业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
3、专利的质量与数量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企业在该行业身份及地位的象征;
4、企业通过应用专利制度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回报;
5、企业拥有专利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必要前提条件。
总之,专利的申请流程有申请、受理、初审、提前公布、实质审查、授权登记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申请专利权需要满足的条件必须是这项发明创造是具有新颖性的,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一般同时满足以上这三条才有可能会被授予专利,申请专利权的时候相关的文件资料要准备齐全。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十六条,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7.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注意什么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注意:一、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二、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三、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法律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十六条,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注意什么

8. 民营企业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创新

 企业创新 ,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
  企业创新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企业系统的每一个层面,然而于提到企业高层来决策的创新项目来说,则只涉及到与   企业的生存、发展悠关的重大问题。比如一个企业实施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其决策的重点在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而且必须明确所追求的足"效益",而不是"规模",是为了"提高效益"而增强竞争力,而不仅是为了"扩张规模",所以,决策的要件是效益,关联的问题是规模。对企业的高层决策来说,创新决策包括如何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对创新机遇进行预测;如何保汪市场的份额,对以创新为基础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各种商业活动的决策;如何通过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组织形式,建立最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管理决策。
  经营创新机遇预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着许多环境条件随机变化的情况,由于条件的改变,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会,企业的竞争地位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也会因此使员工丧失使命感而使企业的凝聚力被削弱。同时,将给企业的创新带来机遇,一方面是市场向着本企业发展战略所设定的方向发展,或者是激发企业原来潜在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各种商机;另一方面是由于员工在市场压力的条件下迸发出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或者是环境变化给企业员工的创新带来新的机会。这内外两方面的创新机遇将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跃迁产生可能性。因此,企业把握创新机遇,预测成功率,对于制定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部署是关键的环节。   创新机遇的预测需要企业有良好的运作组织,高层决策者要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发现能力。这是因为:不论是引人注目的创新还是微不足道的改进,大多数创造性活动不仅事先未曾计划好,而且完全出乎企业的意料。事实上,有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员工在没有企业管理层直接授意和指导的情况下提出了创新或具有潜在用途的新尝试,如果企业的决策者没有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很可能企业的创新机遇在瞬间就会消失掉。因为这些创新萌芽都不是企业管理层规划的结果,任何人,包括管理决策层,甚至创新者自己先前都没有想到这些创意会有何特别的创造性。   创新机遇的预测和把握,对企业的决策来说太重要了,把握得准,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把握不准,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
  市场营销创新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家和市场都认可这样的说法:那些不能创新的经营者,终将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企业通过创新经营,在市场的某些领域或层次能捷足先登,就能与企业对手拉开差距,这是确定企业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只要企业没有做过的、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去设计以及策划并付诸实施的事情都属于企业创新。比如,某个从事电视机经营的企业,现在策划而且进入计算机设计和生产领域,这对于该企业来说,就是创新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市场营销创新决策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就有不同的内容。例如,从企业的经营行业来看,商业创新决策包括单一经营行业的创新决策和多元化经营创新决策。多元化经营创新来说,并非仅仅扩大经营领域这么简单,对于进入一个陌生行业的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则可能会碰个头破血流。
  管理创新
  管理决策是组织在内部范围内贯彻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它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例如企业的牛产计划、销售计划、更新设备选择、新产品定价、资金筹措等问题的决策即属此类。管理决策不直接决定组织的命运,但其正确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效能的高低,进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创新决策涉及的就是管理范围的各个重要方面的创新的决策。   管理创新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开始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战后第一次企业管理大变革,是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从美国掀起并涉及日本和欧洲的新的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则是"企业重新构建",其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企业刮起国内和国际并购风潮;另一方面企业从"金字塔型"向"网络型"转变,即变纵向管理为横向管理。此外,还出现企业管理概念的创新、公司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企业社会形象创新和企业产品创新等新内容。   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创新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其重要性越来越接近企业的战略创新。例如,前面提到的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创新,尽管并没有与企业的命运直接相关,但是组织的扩大对企业的生存影响程度已经很高;又如企业形象和文化创新是企业的精神状态、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表现,而这是企业的生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把管理创新决策列为企业高层决策的重要内容。
  企业创新的形成
  创新决策是一个广义的决策,是一个在决策理论意义上的完整的决策过程。整个创新决策的形成过程包括几个阶段:
  发现创新萌芽
  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而创新决策的开始就是发现创新萌芽。所谓创新萌芽,就是提出现在企业的经营或管理的应有状况与实际状况的差距或者找到企业可以发展的新的机会。决策者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创新的萌芽,并予以确认。抓住创新的特征,对创新萌芽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工作效率,并确保决策方案的质量。
  确定创新目标
  目标是决策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决策目标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来确定,如果企业对谁会提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决策创意,提出何种创意,什么时候提出以及如何提出等问题抱有任何先人为主的成见,就必然会对发挥创造力的诸多潜在来源视而不见,因而可能使决策者对确定创新目标造成阻力。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必须坚持开发企业创造力的"无成见原则"。
  拟定创新方案
  即根据目标提出两个或两个以的可行方案供比较和选择。对于重大创新决策来说,应该防止在提出方案时存在因各企业利益关系差异而产生的"误导"现象,即只提对某个或某些方面有利而对整体不一定有利的方案。因此,决策过程要尽量将各种可能实现的预期目标的方案都设计出来,避免遗留那些可能成为最好决策的方案。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备选方案的提出要求:   一方面既要确保足够的数量,更要注意方案的质量,在拟定创新方案时,还必须考虑到创新决策的特殊性,注意不将可能导致影响整个企业战略的创新看作是一般的创新而只拟定一般的方案;   另一方面是要利用企业的优势,决策系统要了解并协调许多相对熟知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要提出跨功能部门或者能全面完成任务的团队式决策方案。
  选择方案
  即对拟定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要注意从发展战略的长期性考虑问题,选择的方案对于孤立意义上不一定是最优的方案,只要能实现和符合预期的目标,同时费用低、对企业的负面效果小、风险低的方案就可以认为是合乎条件的方案。由于创新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所以选择方案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中,风险因素是最重要的。
  执行和反馈
  方案的执行是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选择确定以后,就可以制定实施创新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在执行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   二是由于企业的重大创新决策所涉及的企业和人员很多,所以要确保有关决策方案的各项内容为所执行的人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   三是涉及执行决策的不同层次的单位和个人要有良好的组织系统来协调,特别是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决策的执行更应如此。   由于创新是企业内部的新的尝试行为,因而其决策是不确定性决策,其执行路径和手段也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一定要保持反馈路线的畅顺,使反馈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决策系统,以便于决策系统能及时对不适当的决策指令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