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的人物简介

2024-05-13

1. 张翼的人物简介

张翼(1899~1975),字凤三,颛桥乡人。为人宽厚,生活俭朴,穿土布衣,寒冬不棉,出门安步当车,乡民称颂为“东西南北一双脚,春夏秋冬两件衣”。凡有利公众之事,为人之所不敢为,故又有“江苏怪人”之称,陶行知曾赠以联:“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中人”。

张翼的人物简介

2. 张翼的人物生涯

1917年(民国6年),自闵行农业中学毕业后,即致力于教育事业。任小学校长、县乡村师范和乡村中学教员、县农民教育馆馆长。在南京晓庄师范进修,信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任颛桥中心小学校长,积极实践,结合农村实际,罗致良师,扩建校舍,增办高小。任农民教育馆长,关心和创导乡村建设;开办民众夜校,实施识字教育以增长农民知识;举行耕牛比赛,经营示范农田,传授推广新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开设土布商店,举办土布展览会以发展农村副业,活跃物资交流;创设施医局以救死扶伤;举行婴儿比赛,体育比赛以引导乡民注意增强体质;开敬老会,提倡婚、丧事“新办”以移风易俗。身体力行,锲而不舍。抗日战争爆发,组织成立上海县抗敌后援会,支援前线。上海沦陷后,奔赴西南后方,继续从事教育和抗日救亡工作。任“江苏失学青年工读服务团社会服务部”主任,“湘桂铁路职工教育实验区”主任及职工学校、工人子弟学校校长,江苏旅湘同乡会秘书等职。在衡阳期间,接待一批批赴湘的同乡,帮助解决就业问题;负责建造江苏同乡会舍,五个月无暇复信亲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返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当选为上海县参议会参议员,据实反映民众要求和意见,主持正义;掩护颛桥小学进步青年教师,免遭逮捕。1947年,创办主持报道上海县地方新闻的《明心报》。1948年受马桥钮永建聘,任江苏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馆长,又创办颛桥职业中学。解放前夕,冒生命危险阻止国民党炸毁公路桥。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政务活动。被推为上海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聘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时常嘱咐青年,要“学习革命理论”、“跟共产党走”。对社会不良风气,政策执行不当之处,直言指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0年冬,因扫雪跌伤,下肢骨折。次年,旧伤复发,留职“病休”。“文化大革命”中又备受折磨,致下肢瘫痪。1975年12月病逝。1979年平反。

3. 张其翼的人物简介

张其翼(1915—1968),字君振,号鸿飞楼主,北京人,满族汉军旗人,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原任教于河北艺术师范学校,后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画法宋人,亦善画猿。早年自学写意花卉。专攻工笔重彩花鸟。1934年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受教于王慎生等。1937年毕业。后在家研习花鸟画,多用功于林良、吕纪,兼习马远、夏圭山石画法,并在家中养花育鸟,潜心写生。40年代与田世光齐名。新中国成立之初,张其翼积极参加中国画研究会的筹建工作,随后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1955年曾与齐白石、陈半丁等十几位画家合作巨幅花鸟画《和平颂》献给赫尔辛基保卫世界和平大会。1956年调到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今天津美术学院)任讲师,教授花鸟课,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张其翼的人物简介

4. 张天翼的生平

 张天翼1906年出生于南京。民国11年,他与同学戴望舒、杜衡、施蛰存合办小型文艺刊物,并在《星期六》、《法月》、《星期》等刊物发表作品。民国13年秋,考入上海美专学习一年;次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课余仍广泛阅读文艺书籍并从画写作。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体验下层社会生活,是夏毅然退学,在沪、宁等地充当小员司,做家庭教师、会计、记者、机关办事员、文书等,备尝解职失业之苦。民国18年,与鲁迅通信。民国2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和其他革命活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民国26年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频赴陶龛学校等处讲学,以鬻字献金支援抗日,并于此写成《谭九先生的工作》等短篇小说.次年任教湖南国学院。民国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副刊编辑。民国33年,因病回湘乡休养,年底带病赴重庆“文协“总会工作,以后病情反复不定。民国37年,赴上海后,病又转危,由组织护送至澳门镜湖医院治疗。1950年5月康复,赴北京。1951年以的天边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编委、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党委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参加第二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主席团成员 ,任第一到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天翼被打成“走资派”、“执行文艺黑线的干将”,下放湖北咸宁“劳动”。病至半身不遂、失语,基本治愈后仍顽强坚持工作近10年,1985年逝世,享年79岁。 《罗文应的故事》于1954年获得全国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秃秃大王》和《大林和小林》被誉为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中国童话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宝葫芦的秘密》和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是建国以来我国童话创作中的两项重要收获。为表彰他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授予张天翼荣誉奖。

5. 张献翼的人物轶事

张献翼的“犬马之性”,则在于骄傲地翻白眼的派头。冯梦龙《古今谭概.怪诞部》记:“张幼于燕居,多用假面……”,有僧人朋友去京觅官得逞而回,张献翼“星冠羽服,戴假面出迎,口不发一辞,推以乘骑,观者载道,马不得前”。非常骄傲,非常白眼。对热衷功名的僧人朋友,老张戴假面去迎,沉默不语,围观的人如此之多,以至马儿都不能迈开蹄子。冯梦龙对此也评道:“假面对假僧、假儒正妙”。同书又记:张献翼去访友薛世和,后者新拜鸿胪官职而归,张“见架上衣冠,门有系马,竟服其衣冠,乘马张盖”,报名求访。薛世和似乎也知道这个朋友的怪脾气,如常送迎,“宾主略不讶异”。对此,冯梦龙评得也很到位:“世上衣冠半假也,幼于特为拈示”。同书又记:张幼于去拜家庙,楼匾忽堕,“张曰:此祖宗怒我也。因沐浴茹素,作自责文,囚服长谢过,凡七日。又以巨石压顶,令家奴下杖数十。已而口占赎罪文,备述生平读书好客之事。因起更衣,插花披锦,鼓乐导之而出,曰:祖宗释我矣”。他的骄傲不但对朋友,甚至对祖宗。见家庙的牌匾落下,立刻假装是被祖宗责备,于是穿上劳改犯的服装,又用大石头压脑壳,让家人在他头顶碎巨石。最后念检查(其实是自我吹嘘),念完了就换衣服,插上鲜花,披上锦缎,敲锣打鼓出去,说:祖宗原谅我了。实际上,祖宗原不原谅,在他心中,不过是当球腾。祖宗之外,更有权贵可藐视。《耳新》记:有老干部慕名造访张献翼,进门却只有一个老仆人在那,说,领导您坐会儿,主人一会就出来。没多久,有个老头子,须发皆白,很拽的样子,拖一个小手杖,从堂前过,谁都不甩,老干部也没引起注意。又过了很久,张献翼还没出来,老干部有点不安逸了,问老仆人。后者说,刚才走过堂前的很拽的老头子,就是主人。老干部搁不住脸蛋,问:他为啥子不来打招呼。老仆人说,主人交代,老干部不过是想看看张献翼是什么鸟样子,已经看到了,不用再见,再见也是铲铲。直到老干部愤怒离开,张献翼也没再出来。张献翼的白眼,来自嵇康阮籍的造型儿(他曾在一篇尺牍中自比阮步兵),但是世人并不理解,即使其亲人也不能。《万历野获编》记:张献翼在家挂牌出售自己的东西,从诗文,到豆浆,到老年痴呆,都卖。他哥哥的朋友沈德符不太明白,问这是爪子呢?他哥哥说,我还怕这家伙再挂一牌子,说要卖哥哥,那么我就老火了。沈德符也跟着打趣,如果再挂牌,说要卖友,咱又咋办喃?于是两个人拍着爪子哈哈大笑。他们的哈哈大笑,实际上是一种不理解,也是一种轻蔑。对行为艺术家张献翼来说,世人的不理解与轻蔑,无所谓,但至亲和朋友的不理解与轻蔑,也许就不那么好捱过了。幸好,无论怎样难捱的人生,总要捱过去。行为艺术家张献翼终于走到人生的尽头。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说法,张献翼死于万历甲辰(1604),“年七十余,携妓居荒圃中,盗逾垣杀之”。但我更愿意相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毕竟后者与张献翼同时代,且有直接交往。沈德符记述说,张献翼死于万历辛丑年(1601),因为“……蒋高私妓一事,幼予罹非命,同死者六七人”,而张献翼的大哥张伯起(凤翼),也“挥泪对余,叹狂言之验。”张献翼的死亡年分或有异词,但死因没太大分歧,沈、钱二人的记载都差不多,那就是因为私自召妓,而被黑社会干掉。作为万历年间第一行为艺术家,张献翼就连死,都死得不一样。沈德符说,张献翼死的那年,虎丘僧人叫省吾的嗜酒,有天猛然醉死;某孝廉与姻家比邻,后者遭偷了很多钱物,怀疑孝廉跟贼沟通,去公安局报案,孝廉被捕,最终死在狱中;忽然税务纠纷又起,小商人葛成登高一呼,到处拆土老肥的豪宅,还打死了人,结果被当局镇压(葛成举事于1601年,更可证沈德符记张献翼死年为确);张献翼又因为嫖妓而送命。这些事都发生在同一年,当地的标题党就用“死于酒色财气”来概括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常死亡。沈德符则将之写入了自己的独立博客,或曰笔记小说。作为行为艺术家,张献翼死后并不风光,《列朝诗集小传》说:“及其被杀也,人咸恶而讳之,故其集自纨绮诸编外,皆不传于世”。(此言不尽确,张献翼的著作,除《纨绮集》外,在清乾隆间,至少仍有四种流传,且收入《四库总目提要》,分别是《读易韵考》、《读易纪闻》、《舞志》、《文起堂集》)尽管“人咸恶而讳之”,他的朋友仍然将其看成奇异天才,并为之痛惜。吴中名士俞琬纶为他撰写祭文,说:“公一生奇而死,更奇阎里接公之奇状百出,无不怪而笑公,言及公之死,又无怪而笑公。呜呼,不知公而但见公之状与公之死,焉得不笑,又何怪乎里人哉!然则公之死,当唯是风云带愤,泉石下怆,不复可于人间求痛公者。”

张献翼的人物轶事

6. 张翮的人物生平

不久,辞去局长职务,邀约湖北籍在北京学者名人集资创办民治中学,任校长。后扩为民治大学,续任校长。北伐前夕,张毅然将学校停办返鄂。为生活计,曾在武汉自办会计师事务所。北伐军抵汉,李汉俊任教育厅长,经刘树杞举荐张担任教育厅督学,旋改任省立第二高级中学(高商前身,即现湖北经济学院前身)校长。宁汉合流,李汉俊牺牲,刘树杞接任教育厅长,任张为高商校长。此后10年(1929—1938)张历任教育厅科长,晴川中学、黄冈中学、黄岗乡师(现黄岗师范学院前身)及襄阳中学校长。1938年,武汉沦陷,各校随省府西迁恩施。当时形势危急,交通紧张,张翮临难受命,被指派为联合中学高商分校校长。因日机对宜昌狂轰滥炸,长江水路受阻,张翮率师生由陆路步行西上,经长阳,过野山关,历尽艰辛,半月后抵达巴东楠木园。该地在崇山峻岭中,生活异常艰苦,全校师生克服种种困难,于1938年12月12日复课。高商将这一天定为校庆日。1940年,日军西犯,沙市陷落,宜昌告急,张翮又率师生二度迁移避难,先乘轮抵四川万县,再徒步折返湖北境内,步行月余抵达利川汪家营。当地汉流袍哥横行,张翮多方联系周旋,始得勉强复课。再次迁校,张翮深谋筹划,克尽艰辛,使工作井井有条,受到师生尊敬。1944年7月,张翮调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即着手清点图书,整理目录,办图书管理人员训练班,使图书馆很快开架借阅。抗战胜利,张翮奉命将图书馆迁复武昌。张翮尽职尽责,所运数十万册图书及大量崇文堂版片,安全运抵,无一损失,受到省教育厅通令嘉奖。张翮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不入党派,不慕权势,不谋私利,安于清贫。其为人处世,朴实而淡泊,在教育界影响颇深,特别在任高商校长期间,任人唯贤,选用教师非常严格,所以高商教学质量一直很高。张翮先生生平(作者:万纯琪1922-1996年,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湖北书法家协会会员)张翮长于吟咏,曾集有《仁园诗集》及诗友唱和集《南音余韵》、《南音劫后灰》,惜均湮没。张翮(1890-1946),原名传政,字德庭,湖北蒲圻(今赤壁)中伙铺山蟹张家人,出身张仁昌世家,父宏远,字仁程,清末太学生。先生启蒙于乡里,就读于本邑书院。时值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乃转入省垣“中学堂”,与同邑刘树杞(1890-1935)同班友好。辛亥革命成功,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民国五年(1916)毕业,获商学士学位。毕业后曾由北洋政要蒲邑张国淦(1876-1959)引荐,短期就任北京政府农商部商标局局长,翌年即辞职。民主治校,投身教育事业1917年末,先生协助蔡元培等北大学者创设私立孔德学校,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授与训练。继而吁请湖北耆宿支持,约集湖北在京学者、名人集资创办私立民治中学(以北京湖北会馆为校址),转任该校校长。不久,又将民治中学扩办为私立民治大学,续任校长。此为先生投身教育之始。以“民治”为校名,来源于孙中山先生的治国学说,由此可见先生的民主政治思想。办学期间,任事负责,实行民主治校,支持学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克服政局动荡、办学经费不足等困难,培养了一批人才。1924年后,目睹北洋政权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广东政府正积极准备兴师北伐,出于政治上的选择,乃毅然将学校停办,校务交由余正清(地下党员,武汉解放后出任市教育局付局长)、张传琼、郭子藩三人处理,偕部分湖北同事同学南归故里。初到武汉,曾自办会计师事务所于汉口。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武汉国民政府和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即湖北省政府)相继成立,李汉俊(1890-1927)出任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厅长。适刘树杞由美学成归国后从厦门大学回省任职,力促先生将会计师事务所停办,并举荐先生为教育厅督学。民国十六年春,李汉俊对全省中等学校实施改组,将前普通科二中、三中、工科高级中学、商科高级中学及汉阳五中(也称晴川中学)合并为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即省立高级商业学校前身)。委任先生为改组后的首任校长。省二中下辖四部,第一、二两部分别设在汉口德国球场德华学校(商科六个班)、汉阳针钉厂(工科六个班,旋划出改为省立三中),第三、四两部均设在汉口辅德学堂(初级十个班)。大革命失败后,桂系军阀胡宗铎、陶钧进占武汉,李汉俊壮烈牺牲。武汉处于国民党右派的血腥统治下,学校被迫停课。先生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悲愤不已。刘树杞接任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后,以先生熟谙商学及教育,委请先生继任二中高商校长。校址设在汉口华清街(现一元路市十六女中),附办普通初中部于武昌西卷棚贡院。在先生努力下,“二中高商”在当时社会颇负盛名,一般家长均以子弟能入学“二中高商”为荣。此后十年(1929-1938),先生历任教育厅科长,省五中(襄阳)、晴川中学、省六中(黄冈)、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及教厅督学等职,颇多建树。抗日烽火,联中二度西迁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月,日本侵略军进逼湖北境,武汉告急。湖北省政府为抢救青年子弟免沦敌手,乃匆忙筹措将全省战区各公私立学校联合组成适应抗战形势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学生一律公费),由当时省主席、六战区司令官陈诚兼任校长,随省府西迁施鹤地区分别觅址建校。其时形势危急,交通紧张,先生临难承乏,被指派为联合中学高商分校校长。高商分校合原第一高商、汉口市职、沙市市职三校为一校。因西迁校址未定,匆促之际,号召学生先自行急到宜昌集结待命。1938年11月初,由于日寇天天向沙、宜狂轰滥炸,省代主席严立三急电召集联中各分校校长开会,责令即日组织师生撤离宜昌,以保安全。高商分校受命后连夜组织撤出。水路校具图书由教务员马琴堂押运,乘“宝亭”号小火轮西运巴东,船行至秭归新滩,水急滩险,在绞曳上滩时,不幸翻沉。陆路由先生亲率,他偕同负责教师王鸣琴、职员李邺仙,提着灯笼站在宜昌江边渡口上,照着跳板,清点着学生走上过江的渡船,这样来回过渡十余次,才把学生全部渡到对岸安安庙,再次清点了一遍人数,暗中摸行到大桥边过夜。这样乘夜过江,是为了避免日本飞机的低飞扫射。第二天拂晓启程,向新校址巴东楠木园进发。爬山渡谷走了五、六天,经过宜昌木桥溪、长阳高家堰、贺家坪、榔枰到巴东野三关。在野三关休息了三天,再度启程,折向北行,朝着更陡峭、更荒野的高山前进,第一夜宿野花坪,次日经绿葱坡宿枣子坪,第三天经茅草荒、杨林荒、韦家荒一带。在野山关出发时,探知路险难走,全校分两天启程,后一天动身的,可以看见前一天出发的人蠕蠕行动在悬岩绝壁的小路上,由此可见山路的陡峻。韦家荒这一带,是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低头可以隐隐看到楠木园的屋宇人畜,长江如带,轮船如豆,飞机在脚下蜿蜒西航,云雾在头上弥漫开合。目的地虽已经看得见了,可是还得继续直下陡坡两三小时之久,才最后达到目的地,这时已是十一月中旬了。楠木园地处巫峡中段,东接群峰,危岩掩峙;北望对江,峭壁如屏。十数户人家依山就势支撑建房,顺坡上延成村。高商五百师生突然到达,生活异常艰苦,用水如用油,吃粮如吃金,菜蔬无供应,疫病常流行。惊魂甫定,借民房作宿舍,搭茅屋当教室。因陋就简,随遇而安。复课之日,全校欢腾。时为1939年12月12日也。此后定是日为高商校庆日,逐年祝贺纪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日寇更进西犯,沙市沦落,宜昌告紧。先生又率领师生二度迁移避难。全校师生分批乘“建阳”号轮经瞿塘峡抵四川万县,再徒步折返湖北境内,过磨刀溪,越齐岳山,经野茶坝,月余长途跋涉到达利川汪家营镇。汪镇又名清源乡,意为清江发源之处,地处川鄂交界高山,人烟稀少,虎哮狼嗥。镇上帮会袍哥横行,高商迁来后,深受挟制,地方恶势力甚至扬言要杀死学生,赶走学校。先生为消弥隐患,只得忍辱负重,多方联系周旋,屈尊礼拜并宴请地方“大爷”。为减少矛盾,迁学校至镇外,每个学生发给一个小木凳、一块方板,草草收拾,即行复课。此时多数学生已无家可归,与学校相依为命。全校学习蔚然成风,生活有无相济,教学亦日趋正规、安定矣。笔者当年以区区少年,自始自终亲历了这两次西迁,其对身体之磨炼,思想之升华,自毋庸讳言;然以年过半百之先生,其惊人之毅力,坚强之性格,周密之计划安排及与莘莘学子患难与共之精神,深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爱戴,每念及此,敬仰之心由衷而生。桃李满园,诗友酬咏古今先生从教凡三十年,培育无数桃李,然以年代久远,时代变迁,故昔日乏迹难寻。其两任高商校长,历经了高商建校史上最艰巨、最壮观的大革命时期(创校)和抗日战争时期(西迁),办学主张极重实用,理论教学重基础课程,技术教学重时引制度,选聘教员要求极严,所培养学生既有理论,也擅操作,为财会计统诸政业界所乐于任用。学生出路开阔,社会评价良好。时至今日,先生门人健在者仍以其所长服务人民。如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崔之庆,商业部百货局局长胡铁夫,荆州地区粮食局局长邱绪炽,沙洋农场总会计师韩永年,江汉大学财会教师郭斌超及笔者等人,均是先生四十年代桃李。先生于治学外邃于宋诗,每公余暇日不废吟咏。1929年在省教育厅任职时即加入著名的武汉南音诗社。西迁离乱之际,与中文教师陈省斋,黄辉鼎,陈钟煜、熊贞吉诸人及校外同邑贺良璜等重组“南音诗社”,酬唱咏和,以寄忧国怀乡之情,结有《南音余韵》,《南音劫后灰》两诗集。当时以自制蜡纸由笔者刻印,流传不广。迁复后,经著名诗人覃孝方、贺良璜审订、余肇熙校正,社会著名人士于右任、马叙伦等题词,将先生存诗编纂为《仁园诗集》两卷(仁园:先生武昌寓所名),原拟出版,后因经济困难,一直未能付印。惜至今日均湮没无存。承乏赴难,入主省图书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湖北省图书馆(馆址省会地恩施)龙洞资料室珍本藏书为宵小所盗,流散于街头小贩之手。消息传出,朝野震惊。省参议会因以发难,要追究失职责任,原馆长因以去职。七月,先生调任省图书馆馆长,此次实为再次承乏赴难。履任之后,立即整顿查点图籍,编印中、西文图书目录;举办省会区各机关图书管理人员训练班;迁馆舞阳坝新址,正式对外开放。次年九月,抗日战争胜利,省馆奉命迁复武昌。先生一则派员赴汉协助省教育厅委员扬时之接受伪省馆书籍及蛇山抱冰堂下新馆舍(即现馆舍,时被敌伪保安司令部占用);一则筹备数十万册图籍及大量崇文版片(张文襄督鄂时所刻,在学术界夙称珍品)的装箱迁复。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先生帮助建立了“省恩施图书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及三个月的艰苦兼程,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迁复工作胜利完成。九月,报章、杂志阅览室对外开放。十月,省教育厅传令嘉奖先生,略称“该馆由恩施迁复武昌,各项公物虽经长途辗转搬运,均全整新,毫无损失。足证该馆长珍视公物,事先计划周密,临时照料得当,应予传令嘉奖,用示鼓励”。先生在省图书馆长任内重视馆藏的增加,且成绩卓著。省馆自抗战以来即未曾添购书刊。国民党政府一向靠增发纸币维持局面,省馆经费历来没有定额。但在先生努力下,任内受赠与接收、收购的图书则是相当可观的:(一)接受音韵训诂学家黄季刚家属捐赠遗书4996册;(二)接收兴亚研究社汉口分社日文图书5228册;(三)接收敌伪武昌图书馆图书12万余册;(四)接收崇文书局旧存崇文版线装书234种,每种留5部,余均出售;(五)接收其它旧存版片约49000块;(六)收购省通志馆总篡张继煦家藏珍本古籍261种,计2098册。这样,除版片外,馆藏从原有十六、七万册增添一倍,达到三十三万余册。身后哀荣,教界叹惋推崇民国四十五年(1946年)先生在长期战争动乱和辗转流亡中惨淡经营,历尽艰辛,终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溘然长逝矣,终年五十七岁。先生之逝,学界震恸,门墙悼泣。先生逝世后次日,《武汉日报》即作以下报导:“(本报讯)省立图书 馆长张翮,於昨日十六日晨五时因脑冲血病逝省立医院。张氏字德庭,蒲圻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省立中学校长十余年及教厅之科长督学等职,为人耿介,擅长诗文,此次复员迁复图书馆不遗余力,克服种种困难,用心过度,同人闻讯,莫不痛惜!”12月22日“张故馆长德庭先生治丧委员会”(由省科学馆馆长、北大校友舒文博主其事)在《武汉日报》发出讣告,略称已由先生“生前友好组织治丧委员会办理丧葬一切事宜,经报省厅奉准将遗体舁回省图书馆大殓。兹择于国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在省图书馆开会追悼,十一时发引暂厝武昌大东门外长春观”等有关事宜。12月26日上午在省图书馆大厅及前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省府代表、教界同仁、亲朋师友及先生桃李等数百人参加,会后并均步行送柩长春观暂厝。仪礼全过程庄严肃穆。省高商、省武昌高中、省一女中等中学校及省科学馆、省生物馆等教厅所属单位均因以停课或停办公。次日,省主席万耀煌派秘书来馆吊唁。翌年,先生灵柩归葬中伙铺成家山湾西侧之犀牛望月山,车皮进入蒲境后,沿途汀泗桥、官塘均在站台举行路祭,到达中伙铺后,举行了隆重的接灵和安葬仪式。先生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不入党派,不慕权势,不谋私利。安心于清贫生涯,执着于培养人才。兢兢业业,无时或已;声誉隆重,教界推崇。其为人处世,朴实而淡泊。身无华服,口无虚言,文无浮辞,诗无绮语,言行臻于至境。故其逝世之日,亲朋师友,无不叹惋。痛感哲人早逝,实教育界重大损失,身后哀荣,在当时教育界实属仅见。主要参考资料:一、1986年《湖北省商业简志》第十一册:商业专科学校卷;二、1984年《湖北省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馆史篇。一九八九年七月

7. 张翼的人物生平

1984年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93年获杭州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1999年至2000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作访问学者,师从李大潜院士研究偏微分方程的等值面边值问题的计算工作。2004年12月获上海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2005年3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孤子方程求解与计算机符号计算问题。2006年在中科院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所作合作访问研究。2010-2011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合作访问研究。曾参与过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主持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动力系统的分支与应用(No 10831003)”的重要成员。现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重Hopf分支、周期映射和孤立子方程精确解研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孤子方程的精确解及其符号计算研究”;主持完成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及浙江省交通厅项目“浙江省经济建设与交通现代化评价研究”、金华市科技项目“科技进步在金华市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评价体系研究”;主持数学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教学团队项目和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的研究。编著出版《初等数学建模活动》(浙江科技出版社)、《数学建模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著)。曾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多篇文章被引用。

张翼的人物生平

8. 张翼的人物生平

1984年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93年获杭州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1999年至2000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作访问学者,师从李大潜院士研究偏微分方程的等值面边值问题的计算工作。2004年12月获上海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2005年3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孤子方程求解与计算机符号计算问题。2006年在中科院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所作合作访问研究。2010-2011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合作访问研究。曾参与过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主持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动力系统的分支与应用(No 10831003)”的重要成员。现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重Hopf分支、周期映射和孤立子方程精确解研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孤子方程的精确解及其符号计算研究”;主持完成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及浙江省交通厅项目“浙江省经济建设与交通现代化评价研究”、金华市科技项目“科技进步在金华市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评价体系研究”;主持数学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教学团队项目和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的研究。编著出版《初等数学建模活动》(浙江科技出版社)、《数学建模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著)。曾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多篇文章被引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